經濟下行壓力下勞動關系現狀調查報告
受全球經濟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產業機構面臨轉型升級,一些產業受到較大沖擊,特別是以出口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出現經營困難,部分企業停產關閉,東南沿海發達地區一度出現企業倒閉潮。使得我國企業勞動關系領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企業用工需求減少,規模裁員和職工待崗歇業現象逐步增多,欠薪、斷保甚至欠薪逃匿問題不斷發生,勞動關系的不穩定性增加,勞動爭議和舉報投訴案件數量上升,發展和諧勞動關系面臨新情況新問題。
勞動關系矛盾進入多發期
XX年隨著畢業季的來臨,高校畢業生又創歷史新高達到749萬人,面臨的就業形勢并不樂觀。
盡管我國整體經濟增速下滑,但就業形勢卻保持相對穩定。其中,民營企業用工數量快速增長,規模持續擴大。XX年,城鎮私營企業用工0.76億人,個體經濟就業人數0.56億人,總計1.32億人,占全部城鎮就業人員的36%,從增長速度看,XX年至XX年,城鎮私營和個體經濟就業人數年均增長率達到11.3%,遠高于城鎮單位從業人員4.2%的平均增長速度。
不過,另一數據顯示,企業職工工資增幅近年來呈現下降趨勢,XX年全國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為17.0%,到XX年增幅為14.2%。
顯然,隨著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對就業的拉動效應在減弱。受經濟增速趨緩的影響,勞動力市場的供求均出現下降,就業總量壓力仍然較大,結構性矛盾突出。一方面企業招不到合適的勞動者,另一方面,勞動者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出現“用工荒”與“就業難”并存的矛盾現象。
更值得關注的是,經濟低迷下,也讓我國的勞動關系發生明顯變化,勞動爭議案件居高不下,拖欠工資等勞動者權益受損的現象在一些地方和企業中屢見不鮮。在這樣的背景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對于勞動者而言尤為重要。正如《意見》所明確的,當前我國的確到了應該高度重視勞動關系的時刻。中國勞動關系矛盾已進入凸顯期和多發期,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任務艱巨繁重。
全國各類企業總數約有1500萬戶,從企業欠薪情況看,全國欠薪案件處在高位,欠薪領域繼續擴大。中國企聯發布的《中國企業勞動關系狀況報告》(XX年)中數據顯示,XX年前三季度,全國各級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共辦理拖欠工資等待遇案件17.4萬件,為343萬勞動者追發工資等188億多元,案件數量和涉及的金額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4.7%和54.6%;各地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機構受理涉及勞動報酬的爭議案件16.5萬件,涉及勞動者21.7萬人,雖然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仍然處于高位。
而全國工商聯發布的XX年《中國民營企業勞動關系報告》中的數據顯示, XX年以來,我國勞動爭議案件數量一直處于高位運行態勢,其中,民營企業勞動爭議高發。從XX年到XX年,全國各級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當期立案受理私營企業案件比重不斷上升,占勞動爭議案件的比重分別為49.8%、58.8%、6365.8%。
值得注意的是,在企業勞動爭議案件高發的同時,集體勞動爭議案件占全部集體勞動爭議案件的比重從XX年的52.6%上升到XX年的73.1%。私營企業集團勞動爭議案件涉及人數持續增加,從XX年的108248人上升到XX年的160071人,集體勞動爭議案件涉及人數占全部集體爭議案件涉及人數的比重從XX年的51.1%上升到XX年的73.3%。特別是XX年,在全部集體勞動爭議案件數和涉案人數雙下降的情況下,私營企業的集體爭議案件數和涉案人數都出現逆勢上升。
顯然,企業引發的大量勞動爭議,嚴重影響了勞動關系的和諧。因此,在我國機構調整陣痛期和增長速度換擋期的新常態下,面對更加突出、更加復雜的勞動關系矛盾,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國企與民企勞動關系比較
“愛你的職工,他會加倍愛你的企業”。
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樹立良好形象,并得到較好發展,就必須協調好勞動關系,在注重經濟效益和資本效益最大化的同時,充分保護、調動、發揮好職工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承擔應負的社會責任。這樣,才能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不斷發展壯大。
無數的事實證明,凡是勞動關系和諧的企業,企業不僅能夠發展壯大,也能夠很好地樹立形象品牌;勞動關系不和諧甚至高壓管理激化勞動關系矛盾的企業,企業必然走向衰敗甚至消亡。
要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切實維護職工的根本權益。而對比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上存在差異性。
中國企聯雇主部通過對29家大中型國有企業的訪談以及全國近500家企業的問卷調查發現,在市場改革過程中,國有企業的勞動關系總體保持平穩和諧。具體表現在,企業有較為完整的勞動合同管理機制,職工流動水平較低,國有企業對勞動者就業的吸引力較強,職工薪酬福利較為穩定。同時職工的權益保障水平較高,出現勞動爭議案件相對較少。
中國企聯分析認為,對于國有企業勞動爭議案件相對較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相對成熟的勞動爭議調處機制。
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上,國有企業也存在不少問題亟待解決。這些問題主要有:國有企業身份差別仍然存在,職工能進難出,招留優秀人才存在困難,勞務派遣用工使用量大,集體協商制度作用發揮不夠,企業負擔較重等。
而作為在國民經濟總量中已經占有半壁江山的民營經濟來說,民營企業的勞動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全國工商聯在對31個省市及新疆建設兵團工商聯會員企業的問卷調查,形成的XX年《中國民營企業勞動關系報告》顯示,隨著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民營企業經營管理理念的逐步成熟,協調勞動關系制度機制的不斷健全,民營企業勞動關系狀況有了明顯改善,但在不同地區、不同規模、不同行業民營企業勞動關系管理方式和管理能力、工會組織建立和作用發揮程度,雙方利益沖突程度等存在一定的差異,導致了民營企業勞動關系狀況呈現多層次性和差異性。
《中國民營企業勞動關系報告》分析認為,民營企業勞動關系中的問題,首先是勞動權益保障不完善,根據最新的調查顯示,從勞動合同實施情況看,民營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顯著提升。問卷調查顯示,被調查企業中簽訂勞動合同的職工人數占職工總數的83%,與工商聯XX年調查結果的74.6%相比提高了8個百分點。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100%的企業占74.4%,表明大多數民營企業做到了全面簽訂勞動合同。
問卷調查顯示,民營企業勞動合同期限以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為主。勞動固定期限合同占全部合同的81.5%,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占14.9%,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占3.6%。另外,調查顯示,民營企業職工工資收入水平在逐年提高,社會保險參保情況進一步改善,絕大多數企業為職工提供了形式不一的福利待遇。
中小企業和外向型企業受沖擊大
全國工商聯發布的XX年《中國民營企業勞動關系報告》對當前我國民營企業勞動關系形成的原因進行了調查分析。
該報告分析認為,經濟下行壓力是導致民營企業經營困難,從而引發勞動糾紛的主要原因。
經濟形勢的變化使得資本規模小、技術水平低、要素稟賦差的民營企業處境更加艱難。經營困難必然導致企業開工不足、停產歇業,進而減員,拖欠工資情況有所增加,由此產生職工追索加班工資、要求享受帶薪年休假、經濟補償金待遇、補繳社會保險糾紛增多,發生勞動爭議的概率加大。此外,因生產經營困難,一些企業降低了工資待遇,職工不理解甚至不滿,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
從行業看,光伏、風電、造船、紡織服裝等外向度較高的制造業,房地產、鋼鐵等與政策調控緊密關聯的行業受到的沖擊較大,這些都是民營企業比較集中的行業。
產業機構調整也帶來勞動關系調整,引發的勞動糾紛有所增加。《中國民營企業勞動關系報告》分析認為,XX年,國內經濟轉型期特征更趨突出,產能過剩矛盾凸顯,各地加快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推進企業轉型升級的步伐。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等,多涉及民營中小企業,由此可能引發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降薪、調崗、減員等,進而會對勞動關系穩定產生影響。
同時,企業成本壓力加大,給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帶來隱患。近年來,受原材料成本、融資成本、土地成本和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的影響,企業利潤空間下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稅費負擔較重。中小企業整體稅收負擔占銷售收入的6.81%,高于全國企業總體水平6.65%,部分企業繳稅總額高于凈利潤。
此外,部分民營企業管理不規范也是產生勞動關系問題的因素之一。近年來,民營企業在經濟上成長的同時,社會責任感也逐漸提高,對構建企業和諧勞動關系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部分企業積累了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成功經驗。但一些民營企業經營者缺乏以人為本理念,沒有樹立勞資合作共贏和利益共享理念。在管理方式上,民營企業管理者多受家文化的影響,強調家族式管理,出現管理的隨意性、非正規性,容易引起勞動關系不和諧。
《中國民營企業勞動關系報告》還指出,企業社會保障繳費負擔較重,部分勞動標準偏高,使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難以承受,給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帶來隱患。如目前各地五項社會保險的繳費比例一般在40%左右,且繳費基數偏高,很多民營企業所處行業多為微利行業,較高的社會保險繳費標準與企業的承受能力不相適應。企業利潤空間被壓縮,導致企業加薪意愿有所降低,持續改善勞動者待遇的能力減弱,給民營企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埋下隱患。
針對企業在創建和諧勞動關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中國企聯在《中國企業勞動關系狀況報告》中指出,要繼續深化企業改革,特別是在企業落后的管理機制方面的改革,要完善社會力量,特別是發揮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的作用,實現企業與職工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