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調查報告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支農惠農政策,擴大農村信貸投入,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同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增強農民信用意識、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和融資環境、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做好農村金融工作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近年來,縣聯社緊緊圍繞服務“三農”和縣域經濟發展的職能定位,大力推廣小額農戶貸款,開展信用農戶評定、信用村鎮創建活動,有力的推動了縣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信用環境的改善。筆者現就縣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情況,做簡要的調查和分析。
一、縣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現狀
(一)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情況。
縣位于河北省東北部,地處冀、遼、蒙三省交界處,素有“雞鳴三省”之說。全境總面積3296平方公里,南北最長77.4公里,東西最寬74公里,海拔高度500米,是個“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山區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河北省少數民族縣、河北省糧食大縣,耕地62萬畝,轄10鎮9鄉1個街道辦事處、291個行政村11個社區,總人口47.49萬。以來,縣啟動了以“三信”(信用鄉鎮、信用村、信用戶)評定為基礎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著力打造農村信用工程,優化城鄉信用環境,創新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經過努力,目前采集農戶信用檔案10.9萬戶,占全縣農戶總數的99%以上;已對7.1萬戶進行信用評定,評為“信用戶”3.4萬戶;建設完成6個信用鎮(鄉)、50個信用村;12月14日“承德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經驗現場推廣會議”在農信聯社隆重召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一定成果。
(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中的主要作法
1.確定總體思路和工作目標
縣政府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全縣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意見》,明確了建設農村信用體系的總體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以征信系統為載體,以信用評價為手段,以構建激勵懲戒機制為重點,加大政府組織推動和農村信用宣傳力度,按照“先易后難,穩步推進,改革創新,支農惠農”原則,為全縣農戶和鄉鎮企業普遍創建信用檔案,積極推進信用戶、信用村建設,探索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和擴大農村信貸支持的有效方式,以此促進海南省農村經濟金融的協調發展。總體目標是: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初步形成信用宣傳、信息征集、信用評價、信貸支農的農村信用體系框架。總體思路和目標的確立為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建立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中,建立了政府主導、央行推動、農信落實、社會參與的協調聯動工作機制。成立由聯社主任為組長,各信用社主任、信貸人員為成員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實施小組,統一組織領導和協調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負責信用鄉(鎮)、信用村、信用戶的創建和具體實施。創新信貸產品,增加農村信貸投入;制定具體配套支持政策,主動運用評價結果,出臺激勵懲戒措施;依據農戶基本狀況、自有資產、誠信記錄、經營能力及項目等情況逐戶建檔,并建立數據質量責任制和數據定期更新機制。積極推廣應用農戶信用信息數據庫和農戶信貸評分系統,創新農戶信貸管理體制,主動打造新型信貸業務管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