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村中學生課外閱讀的調查報告
(一) 本次調查的目的 中學生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上容易被忽略的一環,而學生課外閱讀的質與量直接影響到中學生的語文修養,同時還能反映出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學生家長的文化素質、學校的辦學思想及教師的指導方法等方面的問題,對于指導語文教師今后開展語文教學實踐活動、提醒學生家長提高對孩子讀書的支持意識、建議學校轉變辦學思想改善辦學條件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 本次調查的對象
本次調查的對象是磐石市最大的一所農村鄉鎮初級中學的1194名在校生。他們分屬三個學年段,其中初一新生8個班,392名學生;初二8個班,427名學生;初三8個班,375名學生。當中鎮內工人子女、機關干部子女、教師子女總計538人,占學生總數的45.1%其余為周遍農村農民子女,占學生總數的54.9%。學生分別來自鎮內工人子弟小學、鎮一小、鎮二小和四個村級小學。
(三) 本次調查的方式
采取全體問卷調查法和隨機抽樣調查法。
(四) 本次調查的預期成果
1. 了解農村中學生課外閱讀情況的現狀。
2. 摸清影響農村中學生課外閱讀的因素。
(五)本次調查的時間
XX年8月30日
二、當前農村中學生課外閱讀情況的現狀
(一) 本次農村中學生課外閱讀情況調查的緣起
《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規定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把過程與方法列入教學目標,是過去教學大綱所沒有的。比如,“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上述種種,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新的導向,這就是: 在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能力的同時,特別注重豐富學生的人文修養,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而閱讀是學生收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自主閱讀、探究性閱讀、創造性閱讀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就能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華,吸收豐富的文化營養,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時課程標準還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這就表明學生對語文的接觸并不局限在語文課堂內,在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學生通過課外閱讀以及各種傳播媒體等,都能夠學習語文。學習語文的資源和運用語文的實踐機會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讓學生盡可能多的直接接觸語文材料,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課程標準規定,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九年的課外閱讀量要達到400萬字以上。
因此加強對中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是課程標準的要求,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需要。而對現階段農村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進行調查也就越發顯得重要了。
(二) 當前農村中學生課外閱讀狀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