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農業的研發與實踐
簡要內容: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著重開展了下列生態農業實踐活動:以生態型肥料帶動生態農業。南平生態農業、惠州特色效益農業、南豐蜜桔、北京三元牛奶、重慶光大奶牛夢工場和“生態源”有機生態肥等經驗,對于發展我國生態農業,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產業發展的歷史表明,一個新的主導產業的發展總是由產業實驗室的建設與發展推動的。工業文明時代工業的發展是以工業研究實驗室推動的,它通過研發,把最新、最先進的工業科學技術產品化、市場化、產業化,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例如:愛迪生的門羅“發明工廠”、通用電氣公司研究實驗室、貝爾電話實驗室等。信息文明時代信息產業的發展是由信息業的研發部門推動的,它通過研發,把最新、最先進的信息科學技術產品化、市場化、產業化,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例如:ibm研究實驗室、英特爾公司研究開發部、微軟研究院、摩托羅拉研究院等。生態文明時代的生態產業的發展,也是要由生態產業研究實驗室研發推動的。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就是中國生態產業的研究實驗室。
一、中國生態農業的研發
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是在國家“規劃”重點項目的基礎上成立的,集中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的40多名博士、博士后以及20多位農業科技和農業經濟專家,提出按照“管理—生產—交換—消費—分解--還原-再生”七個環節對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系統進行有規劃的連接,形成“低耗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著重開展了下列生態農業實踐活動:以生態型肥料帶動生態農業。從農作物秸稈 、生活垃圾和工業廢棄物的有機原料著手,開發有機速腐增肥劑和有機生態性肥料,把人為中斷的農業生態循環連接起來,提高土壤有機含量,改良土壤結構,為生態農業提供土肥基礎。已在全國建立了河南漯河、浙江湖州、河北青縣、湖南岳陽、湖北荊門、山東菏澤和吉林柳河等生產有機生態肥的工廠。該有機生態肥的使用,帶動了河北青縣蔬菜、福建武夷巖茶和廣東惠州柚木等的大發展。
探索山區生態農業合作經濟模式。指導成都廣地公司租賃了大邑縣金洞子周圍幾個村的荒山荒地,引進資金、技術和優良品種,將農村原有的村社生產隊結構與生產責任相結合,把單個的農民變成公司成員。這種新模式,不僅提高了農民的勞動效率,還提高了土地回報率、資本收益率和科技貢獻率。在短短的幾年內,使加盟的各村道路暢通,人均收入增加,由貧困村變成中等水平村。進行城鄉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在廣西扶綏縣上兼村進行全國首家生態文明村建設示范,成立了村級可持續發展規劃辦,制定了村15 年可持續發展規劃并已逐步實施,設計了村標、村歌,建設了村級生態公園,對人居環境進行了生態化改造,打井修路,抗旱保收。在廣東羅浮山、湖北鐘祥市、湖州菰城村、福州羅源畬族鄉、北京平谷大華山鎮等城鄉也進行了生態文明建設示范。
二、中國生態產業的實踐
與中國生態產業研究實驗室的研發活動同步,我國一些地方的農業也率先走在了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道路上。如今,生態農業產業已經在中國大地上紛紛破土而出。我們調研了如下生態農業產業:
(一)南平生態農業
福建南平市獨創了科技特派員制度,其基本內涵是:按照市場經濟的需求和農村發展的需要,遵循自覺自愿、雙向選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采取政府推動和市場牽引相結合的手段,從各級涉農部門和科技單位選派大批有一技之長的科技人員到農村生產一線,為農民群眾提供直接、長效的科技服務。南平市通過科技特派員制度,將大量先進實用技術、優良品種和生產開發性項目源源不斷地導入農村,以直接、便捷的方式實現了低成本的農業科技推廣和普及。廣大科技特派員活躍于農村一線,搞培訓,抓指導,建項目,樹典型,把一大批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設備引向農村,形成畜牧、茶果、竹木三大主導產業,涌現出延平畜牧、建甌筍竹、武夷山茶葉、光澤肉雞、順昌柑桔等生態農業產業。南平生態農業的特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