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4.物質生活在不斷改觀,但精神生活比較空虛。
近年來,農民工在生活和工作上的物質和社會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人們普遍認同了農民工在城市建設發展中的作用,社會也給予了農民工充分的尊重。農民工可以被選為人大代表、農民工住進了廉租房,農民工子女也可以接受城市學校的免費教育。向西湖建筑公司的農民工技校一樣,許多農民工還加入到學知識、學技能的行列,成為了有作為的新型人才。 但是,大多農民工在平時的精神生活十分匱乏,限于自身條件、經濟能力等原因,他們在工作之余,主要靠看電視、打牌、閑聊和睡覺來打發時間,參加體育或文化娛樂活動的少之又少。此外,因農民工多是青壯年,由于夫妻分居,缺少正常的夫妻生活也是農民工精神生活匱乏的重要因素。
在精神空虛的背后,農民工的心理和價值認同也成為了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調查表明,農民工大多認為自己在城市往往得不到平等的待遇,有低人一等的感覺,他們干臟活累活和低報酬工作,吃的簡單,住房條件差,造成農民工的自尊心普遍的長期的受到傷害,從而在城市人面前感到自卑。如果不能很好地進行調整,這種長期的心理傷害就有可能演變成心理疾病。很多農民工因長期生活在城市,已經習慣了城市生活,也接受了城市人的價值取向,當他們回到鄉村以后,就很懷念城市的生活而鄙視自己鄉村的生活,因而會變得很浮躁,不能再安心下來在鄉村生活,隨時準備著返回城市繼續追尋他們的夢想。
二、農民工涌入城市所帶來的社會管理問題
1. 衛生環境問題。近年來由于岳麓區城區拓展、改造,市區一般樓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電、暖氣費用,生活成本日趨提高,大多農民工為接省開支,都愿住在城鄉結合處。有的幾家或全家住在20~30㎡的房間里,生活空間狹小,環境極差,交通不便,安全沒有保障。在西湖街道的二、三管區和茶場村以及黃泥嶺社區,由于大量農民工的涌入,出現了“城中村”現象。在被調查者中,25%的采取合租形式租住在農民安置小區,30%的是以家庭的方式聚住在經營門面或手工作坊里,這些地方大多陰暗潮濕、空間狹小、人員混雜、空氣污濁,衛生狀況極差。由于農民工居住的地方相對于城市比較角落化,人員也相對集中,生活設施簡陋,城市管理相對松散,因此垃圾亂扔、電線亂接、亂搭亂建、亂堆雜物等不文明現象十分嚴重。調查表明,近60%的建筑業農民工還長期住在工棚或集體宿舍,既狹窄又擁擠,室內東西又臟又亂,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沒有其他娛樂用品。這些現象的存在,給文明創建和城市管理帶來了極大困難。
2.社會治安問題。據調查,西湖街道范圍去年240起治安案件和213起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86%來自外來務工人員。農民工犯罪多以小偷小摸、順手牽羊式的盜竊以及沖動型搶劫、搶奪和斗毆傷害為主要形式。犯罪對象大多是工作、居住地點附近熟悉的人與物,尤其以盜竊用人單位的原料、產品和同鄉同事的財物較為常見。有的農民工犯罪具有很強的團伙性。在犯罪活動中,農民工往往利用同村、同鄉、同縣等所謂的老鄉關系,拉幫結伙,組成松散或緊密的團伙進行犯罪,形成盜竊團伙、銷贓團伙、制黃販黃團伙、拐賣婦女兒童團伙等。可見,由農民工犯罪引起的社會治安問題應當被社會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