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調查研究
內容提要 長期以來,地方政府與公辦學校關系沒完全理順、將學校視為教育行政部門的一個機構,從對校長、教師的選聘到考核進行較多的行政干預,校長一言堂、內部管理同質化、民主監督機制失靈和社區與家長沒有真正參與學校管理等。不僅降低了教師隊伍的職業化和專業化水平,而且也制約了現代學校制度的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建設迫切需要通過排除他律性因素干擾即去行政化來理順外部制度環境,通過加強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探索建立符合學校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以及通過促進學校管理民主化進程來保障教育的公共性。
對此,我們采用調查研究的方法,就如何落實學校依法辦學自主權、落實自主管理和民主監督辦學、促進社會參與學校教育機制的建立等問題進行問卷和訪談,并就促進中小學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等提出對策建議。
關 鍵 詞 政府放權 現代學校制度 社會參與
一、基本情況
公共教育管理領域內的政府和學校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為教育行政與學校管理之間的關系。教育行政與學校管理之間一般有三種管理水平:一是法制管理水平,二是制度管理水平,三是兩者在教育管理運行機制上的自覺的意識管理水平。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行政和學校管理之間關系的根本特征不是制度性的,而是以行政性(上下級的)、管理型(管與被管)、習慣性(隨意地、人際的)為根本特征。”這一教育行政管理特征盡管具有的精確、快速、效率、成本低等優點,成為實現政府職能專門化的普遍做法。但這種管理模式暴露的問題也愈來愈突出,集中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教育行政機關成了“大校長”。公辦學學校類似于國家教育行政機關的附屬機構、分支機構,學校的主體地位不明,在人、財、物、課程及其它教學業務方面政府對學校統得過死,校本管理遠未形成,依法自主管理難以實現。
學習評價評價搞成“一刀切”。現行學校評價制度評價主體是教育行政機關及其指定的機構,功利化取向十分明顯,評價指標體系“一刀切”,統得過死,沒有顧及學校的差異和特色,對學校多元化、差異化發展,有一定負面引導作用,導致了現代教育觀念難以貫穿和指導教育教學全過程,素質教育難以全面實施,學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終身發展和允許有差異地發展的目標難以全面實現。
人財物上學校成了“肌無力”。在先行管理制度下,表面看起來學校很風光,滿身肌肉,實際上是“肌無力”。一些公辦學校應獲得的公共教育經費難以落實,在人力資源管理、經費的籌集及管理、生源等方面,出現了制度層面的一些亟需研究的問題。如需要的教師進不來,“富裕’的教師出不去,經費籌集渠道單一,開支管得過死,經費常常是捉襟見肘,學校招生權受到限制。制度因素導致部分學校的資源未能充分、有效地發揮作用。
學校管理搞成了“家長制”。首先是學校決策機制存在問題。一是決策權力過分集中于主要負責人,部分學校校長缺乏民主意識,養成“個人說了算”家長制作風,教職工難以有效地介入學校管理工作。二是決策過程簡單化、經驗化,決策預案不充分,決策程序不民主,決策結果不透明。決策和執行分離,決策的有效性不高、指導力不強。決策責任追究制度不健全,重大決策失誤得不到及時的糾正和處理。管理方式陳舊。學校管理仍沿用傳統的金字塔式(層層垂直命令式)管理方式,這種管理方式組織上過分龐雜、管理結構上多層次、管理職能上多重疊、管理手段上高集權,因而,在現代組織管理中已經逐步被淘汰。現代管理模式強調實行扁平式管理,盡可能減少中間環節,直接面對政策對象,解釋政策初衷,增強政策認同,保障信息暢通,從而使管理更加有效。
學校管理相對封閉——搞成了“孤島”。制度的分割作用,導致部分學校不能與社區、家庭溝通。這一切,都與學校制度的相對落后、現代學校制度尚未系統建立有一定的關系。制度障礙已經成為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現代學校建設與發展的較大的障礙之一。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傳統的科層制管理難以應對后工業時代出現的種種社會問題,公共管理服務領域在公平、質量、效益等各個方面遭到質疑。教育內外部環境日益復雜化,教育活動的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不斷提高,這些變化對學校尤其是校長在處理復雜事態方面的綜合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教育行政管理體制已經不適應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實際需要,無論是政府教育管理職能的轉變,還是現代學校制度的建設,在當前都無法回避“去行政化”這一改革命題。為此,我們接受了中國教育學會整體改革委員會課題《現代學校依法辦學自主管理制度體系建構研究》,假定在管辦評體檢成熟的情況下,學校應該如何建構內部管理體系,同時回答建構依法辦學內部管理體制需要哪些外部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