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經濟建設調查報告
一、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現狀和特點
(一)總體趨勢良好。XX年底,全縣注冊個體工商戶3237戶,注冊資金4718.1萬元;私營企業55戶,注冊資金7691.11萬元。與XX年相比,個體工商業趨緩,而私營企業發展較快,注冊企業數和注冊資金分別增長14.6%和18.1%。這主要是外來投資企業發展較快,截止XX年3月,我縣外來投資企業及企業分支50家(不含煤礦企業),按產業分類:第一產業8家,第二產業28家,第三產業14家。XX年實現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企業5家,稅收超過100萬元企業2家、10萬元—50萬元7家、10萬元以下24家。從業人員1500多人,年產值1.7億元。
(二)財政貢獻逐年增大。XX年底,全縣非公有制企業納稅2757.34萬元,比上年增長451.24萬元,占國地兩稅的45.68%,占財政總收入的32.57%。其中,外來投資企業585萬元,比上年增長14.6%。
(三)推動我縣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從整體上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已經從過去的商貿、餐飲、運輸等領域向電子加工、紡織服裝加工、房地產、建材、醫療保健、礦產冶煉、旅游產品開發和農業產業化開發等領域邁步,工業化框架初步形成。
二、影響當前發展環境的突出問題及成因分析
黨的十四大以來尤其是xx大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發展環境的建設,先后成立了非公有制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制定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出臺了加強非公經濟企業“三亂”治理措施等,但從整體上看,取得的成效不夠理想,外來客商還不太滿意。突出體現在市場觀念弱、優惠政策執行難、項目辦理審批煩瑣、誠信不足、辦事效率低、缺乏有效監督懲戒機制等五個方面。
(一)干部群眾發展意識、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薄弱。干部表現在責任心、事業心不強,封閉保守,重說輕干,作風不實,排外思想較重。群眾表現為視野窄,眼界低,開明開放不夠,文明素養不高。如重慶江津出租車營運有限公司XX年入駐之后,由于縣城機三營運的問題比較復雜,解決困難,服務部門難以協調,至今該公司尚未取得相關證照,無法營運。究其原因:一是長期形成的傳統經濟思維濃重,雖然知道“無工不富”的道理,但沒有從骨子里透徹理解在國營企業基本退出歷史舞臺的內陸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唯一的出路就是發展民營企業,推動非公經濟發展,但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一些干部群眾往往是既缺乏服務熱情,也缺少發展辦法。二是發展信心嚴重不足。一方面認為基礎條件和區位優勢不足,招商引資條件差,難度大。一方面認為是國家級貧困縣份,國家政策扶持更多考慮基礎設施建設和與群眾生產生活有關的民生工程,工業項目“春風難度玉門關”,在十分講究人際關系的情況下,爭資爭項困難多,干部底氣不足,缺乏進取精神。
(二)投資承諾難兌現,項目落戶難。主要原因:一是在土地征用、前置手續辦理和稅收減免政策承諾等方面,由于有關工作協調不到位或者超出國家政策法規范圍后,職能部門領導不愿承擔責任風險,項目執行中無法兌現當初的承諾。二是對一些外來投資項目,簽訂合同、協議作出承諾后,由于事先對項目論證不足,對一些政策法規考慮不周,又沒有辦法繞道落實,項目協議無法執行,實際形成單方毀約。貴州“一天鍋”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基地建設開工難,廣東佛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退出,都或多或少地與上述問題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