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返校后學生思想動態調查報告
先賢梁啟超有云,少年強則中國強,青少年作為祖國發展的后備力量,已經成為社會、國家等各個方面的關注對象而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更是直接關系到我國今后一段時間的意識形態發展與成形,也關系到民族凝聚力和戰斗力的維持,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進步伐……因此,為了充分了解大學生的內心世界與思想起伏變動,我系陽光心理社以不記名隨機問卷抽查的形式對系部各專業學生展開活動,共發放120份問卷,全部收回后經過統計,我們對同學們的思想狀況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其結論如下:
一、調整心態,甩去惰性:
對于成功者來說,需要的不僅僅是過人的聰敏與堅毅還需要一顆永遠冷靜而鎮定的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說的就是要擁有那種良好的心態,方能成就大事。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是實力不行,而是完敗在了心理素質這一道門檻上,再越不過去。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無論著手于何事,無論面對何種困難,心態都是最重要的。畢竟如今的我們沒有真正踏入社會,談不上什么真正的事業或者挑戰,所有的一切不過是在磨礪自己的心智,豐富自己的閱歷,成功與否尚在其次,最重要的是積累經驗,并養成一個盡可能沉穩自如的心態,適應各種環境與突發情況,萬萬不可為了一時一事走了極端。
通過調查,約有46%的同學認為他們還是可以在遇到無法控制的事情時比較好的去調整心態,他們要求不嚴,但還算自律;而25%的同學對調整心態,甩去假期里的已經習慣了的惰性很有信心,調整作息習慣與生物鐘,從放松的狀態下迅速恢復到克己自律;另外24%的人認為要做到這一點有些勉強,他們可以要求自己,但未必全能做到,僅僅維持在不犯錯誤與正常作息的邊緣;還有將近5%的同學不知道該怎么辦,他們不想給自己限定什么,只是憑著自己的喜好走。由此可見,我校同學還是能較好的調整心態適應環境的,但仍需提高。
二、重視成長,矚目未來:
當今社會就業難的問題,事實上是大學生對自己不當定位與不了解形勢的一個側面體現,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沒有正確的認識,擺不正自己的位置,沒有行動力,只能坐而空等,使時光飛逝。人們就是這樣,往往自視甚高,而一旦踏入社會,就開始后悔。可惜啊,這個國家早已沒有對于所謂知識分子的特殊敬重與關照,這不是一個士農工商的時代了。
通過調查,有43%的同學在經歷了期末考試的自我認知、身邊同學的補考經歷與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的洗禮后,已經認識到了要想使自己變強,就必須成長,在真正踏入社會之前努力的沒有后顧之憂的去成長,用盡每一絲力氣與時間去汲取知識與經驗的養分,這樣才能在社會競爭的大浪淘沙中存留下來;有35%的人覺得重視自己的成長是必須的,并且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的大家認可,但沒有一個詳細明確的計劃;有18%的人對此只有簡略而不甚清楚的認識;而另外4%的同學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甚至認為,人生在世,應當及時享樂,等到了社會上磨練一下就好,完全沒有準備。人云,不打無準備之仗,這些同學確實需要反思,誰可能是生而知之者呢?連諸葛亮都不敢這樣自信吧。
三、體諒父母,推己及人:
爸爸、媽媽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兩個音節,并不遜于“香格里拉”這樣名聲遠揚的絕美詞匯。那是我們張口叫出的第一個名字,那是我們最親近的人。除了百年結發扶持情,我不知道有什么人的感情能和一起朝夕共處二十年的人相比,那是親密無間的默契,那是同血同源的了解,即使百年共度結發夫妻也未必能如此毫無縫隙如此緊密。那是不可隔斷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