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學生自尊感的調查報告
前言
自尊也稱自尊心或自尊感,是社會評價與個人自尊需要關系的反映。個人生活在群體中總希望在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當社會評價滿足個人的自我需要時便產生肯定的自尊感,它促使人積極向上,相反,缺乏自尊心的兒童往往自暴自棄,產生自卑心理。在小學階段,自尊心強與自卑感強的兒童都很常見。為什么要把自尊看作是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呢?(1)自尊對兒童行為起著重要的動機作用。缺乏自尊心的兒童在與他人交往時常發生困難,喪失向上的勇氣,變得意志消沉,遇到挫折就會淪喪。(2)自尊對小學生健康人格形成有著重要影響。性格特征是個性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性格特征,如:開朗、活潑、憂郁、粗暴等都和自尊有著密切的關系。(3)自尊對小學生的生長發育也有較大的影響。失去自尊的孩子不會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長期自卑的兒童,由于情緒的壓抑,會使得內分泌機能、神經系統的功能發生紊亂。因此,小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自始自終離不開自尊心的培養。
但如何遵照這一尺度來做一個真正自尊的人,孩子們心中卻是迷惘的。曾經看過這樣一篇紀實報導:十幾歲的孩子,因為不能忍受老師的責備、父母的打罵離家出走了。來到社會,他結識了一伙流浪兒,他們教他偷、搶、享樂,讓他覺得有面子,有自尊。乃至被解送回家后繼續外逃,渴望這樣的生活。在這其中,自尊感過弱,覺得被老師責備很沒面子,很羞恥,使他走向了犯罪之路。而錯誤的自尊(喜歡伙伴們的吹捧)又使他一步步走向犯罪深淵。這其中,自然存在孩子如何正確認識人的自尊感的問題。這與家長的引導、老師的教育方式方法也有一定關系。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的溺愛放縱和學校教育存在的某些不足,很容易使學生的自尊感偏離適當的度,對孩子們今后健康人格大形成產生不小的影響。為了正確了解當前學生的自尊感情況以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不足,以便從原因入手,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使他們的心理健康成長,我進行了本次調查。
本次調查以在xx市新區為主,從中我抽取了一所中心校、三所村校計600多名學生參加。從學生的涉及面來說,面是比較廣的,同時也注意選取社會各個階層的孩子作為自己的調查對象。從調查試題來說,具體從學生自身的發問入手,尋求影響學生自尊感形成的因素。
結果與分析
1、自尊感形成的關鍵期
首先,從學生自尊感強弱的問題來看,學生對于如何解決作業難題、上課答題的態度等有關正確處世觀的題目中,中年級學生的自尊感強度比高年級學生強。100%的中年級學生的答案與教師平常的要求相符,但是在高年級學生中卻出現了偏差,有9%-30%的學生在不同的試題中承認自己平時有抄襲現象或其他錯誤。由此看來,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教師灌輸的思想所產生的影響很大;但對于高年級學生影響較弱,原因在于他嘗到了一些違背原則的甜頭,很容易產生種種錯誤思想,進而形成不正確的處世態度。由此可見,四、五年級是學生自尊感在思想上向行為過度的關鍵期。這時期的學生思想容易反復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判斷能力,以培養正確的自尊感。
2、學生間人際關系對自尊感形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