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民營經濟調查報告
從外地經驗看,園區建設已經成為民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園區政策引力和發展張力得到了有效的釋放,園區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民營經濟的代名詞。 目前,我市有19個園區(國家級3個、省級11個、市級5個),普遍發展速度慢,建設水平低。一是大而空。市區內的園區多數沒有核心區,市區多大園區就有多大,并且沒有相關的政策措施支持,園區名不符實。二是弱而低。陽明國家級民營科技示范區在諸多園區中算是佼佼者,XX年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0.5億,但與哈爾濱的南崗園區相比,僅是其總量的1/5,在全國14個同類園區中排位倒數第一,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險。三是多而散。外地無論是縣還是市,園區只有一個,管理集中,政策統一。我市僅市區就有四個園區,并且分屬各區,管理分散,政策不統一,相互爭嘴,園區沒有形成聚集和帶動的作用。
今年7月1日,國家明令規定各地不得再搞園區建設,也不再批復園區。我市已獲批復的園區是寶貴財富,應倍加珍惜,發展和管理好。首先,應明確園區建設的發展思路。基于我市園區建設是空白的現狀,應高起點規劃,準確定位,走由初級的建設企業集群,進而形成產業集群之路,結合我市城市建設“南拓北控”的總體規劃,愛民、陽明區建設企業集群,并通過制定相關的產業集群政策,促進愛民區北藥產業、陽明民營科技產業、對俄經貿工業園區對外加工產業集群的發展。這樣做將有利于釋放“集聚經濟效益”,形成產業規模;有利于集群企業合作意識的形成,提高合作企業的技術、生產和市場競爭能力;有利于政策、制度效能的釋放,達到培育與提升產業競爭優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加快城區建設,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目的。其次,應整合現有園區,釋放載體優勢。應重點抓好市區內的園區建設,建議成立市經濟技術開發園區管理委員會, 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管委會主任,市委主管經濟工作的副書記和主抓園區工作的副市長分別任管委會副主任。代表市委、市政府對北藥、陽明科技、對俄經貿三個園區進行管理,負責政策制定、組織協調、重大事項決策等工作。陽明民營科技園區、北藥園區、對俄經貿園區管委會具體負責各園區的建設工作。第三,應集中精力抓好核心區建設。把占地7.2千方公里,現已規劃2.9平方公里的對俄貿易加工園區(原裕民經濟技術發開區)作為核心區,集中財力、物力和人力抓緊建設,力爭年底完成征地工作,明春開始基礎設施建設。核心園區實行封閉管理,統一優惠政策,統一招商引資分稅辦法,任何單位、任何人未經管委會同意,不得進入園區進行檢查、辦公、收費,干擾企業生產經營。北藥園區對駐區醫藥企業在稅收體制不變的情況下,代表市園區建設管委會行使指導、服務、統計職能,同時對計劃開發的57萬平方米核心區建設抓緊論證。陽明科技園區不宜再設新的核心區。傳統加工型企業原則上都應進入核心園區,充分釋放企業聚集效應,放大園區功能。
四、下大力氣優化經濟發展環境。
在調研中,環境問題是企業反映最為強烈的,認為環境建設“上面很好,下面好狠”。一是規費負擔重。職能部門收費、罰沒標準彈性大,幾十萬元的收費、罰沒能“打折”到幾萬甚至幾千元,一些部門為達罰款的目的,蓄意尋找企業過失。二是審批程序多。相比之下,雙城市引進“旺旺集團”辦手續只用一周,企業在——個月內施工建設,當年投產,反差相當大。三是服務意識差。個別行政執法人員方法簡單,行為野蠻,經常是既動文又動武,對企業百般刁難,甚至實施“全面制裁”。環境不優既嚴重影響了民營企業的生產經營,又增加了域內外企業的投資成本,成為民營經濟發展的一大制約。 環境問題的核心是部門利益至上,“錢”字當頭:癥結在優化環境茬子不狠,力度不大;責任在部門領導班子,令行禁止的組織觀念和大局意識沒有樹立起來。因此,優化環境要突出以人為本,標本兼治,痛下決心改善和優化環境。一是用制度建設保證環境優化到位。把環境建設作為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來抓,改進“雙評”辦法,建立企業、投資者環境建設監督首問負責制,把部門環境建設置于市委、市政府與企業的監督之下,實行 “雙向”監督。對那些嚴重影響企業正常經營活動的典型個案,特別是對那些野蠻執法、機械執法的人員,要公開曝光一批,嚴肅查處一批,堅決懲治一批,解決“一把贏把把輸”的問題。同時,建議由市監察局起草《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行政過錯追究暫行辦法》,建立行政過錯連帶追究責任制,加大對行政審批、行政收費、行政處罰、行政復議等行政行為的監察力度。二是破除一切障礙,解決好收費多、審批多的問題。對行政審批項目要進一步進行精簡,堅決取締一切不合理收費項目。對上級有明文規定的收費和罰沒項目,建議執行下限標準,或是減半征收,并實行首次違規不罰制。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制度,把所有市管的收費項目全部納入到市級財政監督之下,全面清理部門“小金庫”。不合理收費的根本問題在于供養人員過多,建議由市人事局、市編委負責,對在全市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超編及臨時人員多的問題進行清理整頓。三是切實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把提高效率與工作創新結合起來,擴大“一站式審批”、 “一條龍服務”的服務范圍和服務內容,拿出應對人員進大廳工作內容不進大廳、搞“體外循環”的具體辦法,屬于本地營的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迅速把人員和職能落實到位,屬于省直管理的要通過各種辦法協調解決好。同時,要把“六項制度”落到實處,切實改善機關作風。對有行政執法職能的部門,建議由紀檢、監察部門牽頭,指導各部門制定工作人員行為規范和制度,并監督其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