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少先隊陣地建設現狀調查報告
繼我校《少先隊活動研究》(縣“九五”課題)結題,學校被評為“成都市紅領巾示范校”后,我們選擇發《農村小學少先隊陣地建設研究》作為課題研究組和少先隊的工作重點,以期深化德育內容,豐富德育陣地,增強德育功能。
一、調查內容及目的
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1、目前我校少先隊陣地建設的種類及形式;2、學生對少先隊陣地建設的認知性、情感性及行為傾向性層面;3、學生行為與陣地建設的關系;4、教師素質與陣地建設的關系等。
調查目的是為了了解并掌握調查的內容,全面分析我校少先隊陣地建設的現狀,為制定二、三階段計劃提供工作依據,從而進一步探索農村小學少先隊陣地建設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及模式,促進我校少先隊陣地建設的發展。
二、調查方法及對象
根據本課題的性質及研究目的,采用的調查方法主要有:
1.實際考察
課題組認真全面地對學校陣地建設情況進行考察,以收集資料,了解現狀。
2.問卷調查與統計分析
根據少先隊陣地建設情況設計問卷調查表,調查學生對陣地建設的認知性層面,情感性層面及傾向性層面,并進行統計分析,評估。
3.抽樣實驗與統計分析
對進行無序抽樣實驗調查學生行為習慣與陣地建設的關系,并進行統計分析評估。
4.個別調查
課題組對教師進行“多時段”、“緩節奏”的個別調查研究教師與陣地建設的關系。
調查對象包括我校師生230人,其中教師30人,占教師總數的54%,學生160人,占學生總數的20.5%。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實際考察結果與分析
經課題組教師認真、全面地對學校陣地建設情況進行考察,并組織師生座談進一步搜集資料,我校少先隊陣地建設情況如下:
1.校內少先隊陣地:
①美麗的校園環境。學校創建了優美的育人環境,并在美化、綠化、凈化上積極健康地發展。
②豐富的文化陣地。學校沒有比較齊全的各學科功能室,實驗室、活動室;建有內容豐富的宣傳櫥窗和富有教育意義的板報、墻飾。
③多彩的活動陣地。我校先后創建了紅領巾廣播站、紅領巾監督崗、小記者站等十余個活動陣地。
2.校外少先隊陣地:
學校在校外先后創建設立了種、養殖基地、紅領巾示范街、假日溫暖小隊活動基地等,與甘孜羅霍縣上羅珂瑪小學共同建立了“手拉手”活動基地。
注:我校于XX年5月開展了“讓學校亮起來,學生動起來”的活動。
調查至此我們認為,我校少先隊陣地資源比較豐富,既有培養學生興趣的陣地,也有鍛煉學生能力的陣地;既有讓學生參與的顯性陣地,也有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隱性陣地。
但是我們也發現,我校的陣地全部是由學校建立或帶領教師建立的,缺乏教師指導建立的陣地,更缺乏學生獨立自主建立的陣地,課題組計劃在課題研究的二、三階段研究這個問題。
(二)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
前一調查表明我校少先隊陣地資源豐富,課題組隨即設計了一份問卷調查表(見附件一),調查100名學生對陣地建設的認知性、情感性、傾向性三個層面,調查結果統計表(見附件二)表明:
認知性層面 情感性層面 傾向性層面
從認知性層面和情感性層面的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對少先隊的陣地認知程度和情感程度分別達到80.3%和72.7%,特別是喜歡少先隊陣地的占知道少先隊陣地的同學的比例是90.5%,說明學生對少先隊陣地的情感程度較高,希望參與到這些陣地的活動中來。
但是,從傾向性層面的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參與陣地活動的比例低,只有32.8%,而我們從統計表(附件二)的分類統計中更發現,單項參與面30%以下的就有5項,對學生參與項目的調查表明,56%的學生只參加過去1—2項,37%的學生參加過3—5項,7%的學生參加過6項以上。
實際調查許多陣地活動,固定由某些學生參加,也就是說我們的陣地資源豐富,一定程度上只是形式、種類的豐富,而不是實際參與的豐富,這有悖于“面向全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轉變觀念,改變現狀。
(三)抽樣實驗與統計分析
為了了解陣地建設與學生行為習慣的關系,我們以學校墻壁上的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教育的墻飾為測評元素。在四年級的三個班中各隨機抽取20名同學(班上剩余同學協助老師跟蹤調查),組成對比組,實驗甲組和實驗乙組,對比組的學生不作要求,實驗甲組的學生組織學習墻飾,實驗乙組的教師設計相關教育活動。隨后一周的跟蹤調查結果表明(詳見附件三),三組未遵守檢測項目的學生人次比為47:30:7,約為7:4:1。
雖然在抽樣實驗調查過程中由于受主試水平的限制和無關顯性隱性因素的干擾,可能會給我們的實驗結果帶來一定的誤差和影響,但實驗結果仍占很大程度上說明了陣地建設不僅要建立健全,更要充分利用其教育功能開展活動,強化其德育功能。
(四)教師素質個別調查結果分析
課題組對教師進行“多時段”、“緩節奏”的個別調查,發現落后的教育觀念和教師傳統的說教模式嚴重影響著少先隊陣地建設的發展。
具體表現在德育管理上很大程度上仍依賴于“婆婆嘴”的說教管理方式上,不善于依托現有的陣地建設雛形組織開展豐富的陣地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和鍛煉學生,更不善于根據德育形勢及學生行為習慣發展規律,創建并指導學生創建各種活動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