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調查研究報告(通用3篇)
問題調查研究報告 篇1
一、課題背景
許多農民工現在的生活條件很艱難,他們不僅沒有得到與城市人同樣的待遇和尊重,而且還時常出現拖欠工資的情況。他們的社會保障得不到保證,農民工在施工時各種事故頻頻發生。除此之外,農民工在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如培訓就業、公共服務、居住場所、子女上學、文化生活受到限制。正是在這種認識和感悟的驅使下,農民工問題成為我們需要研究的一個課題。
二、研究目的
對農民工的一些現況的調查。
鍛煉社會實踐的能力。
三、研究步驟
收集階段:網上搜索資料,走訪相關人群。
整合階段:分析、討論、綜合等。
總結階段:寫出課題報告。
四、研究方法
1.網上搜索資料;2.查閱圖書資料以及數據;3.實地調查相關人群;4.通過電視等媒體進行實例了解;5.進行問卷調查。
五、研究過程
活動安排
收集階段:利用各種方式及媒體收集各種相關資料,查找圖片、數據等。
處理整合階段:對所得的各類信息進行分類和整理,提取精華,進而采用。
分析討論階段:就所整合的信息及數據等,針對性地提出所存在的問題。并就其進行討論,提出措施及撰寫報告。
活動時間:20xx年7月20日-8月13日。
調查問卷展示
農民工問卷
您每月的工資是多少?
A.400元B.500元C.600元
D.700元E.700元以上
您的工資是否按時發放?
A.是B.否C.一般是
自從政府重視農民工工資被扣現象后,您的工資有遇到拖欠或克扣嗎?
A.有遇到過B.沒有遇到過
您的住房和生活條件滿意嗎?如不滿意,您希望如何改善?(請簡單敘述)A.不滿意B.基本滿意.C.滿意
D.很滿意E.無所謂
用工的公司或單位是否給您購買了保險?
A.是B.否
C.正在考慮D.無所謂
在打工時,您最關心的問題是什么?(可多選)A-子女入學B.工資發放
C.生活住房D.醫療保險
伙食問題F.其他
您的權益受到侵害時,您會怎么做?
A.忍氣吞聲B.私下和解
C-求助于政府部門D.求助于法律
請律師幫忙F.其他方式
若您在用工期間曾受到過傷害,您覺得您的權益受侵害到什么程度?
A-必須重視的程度B.尚可忍受
C.沒受到過什么侵害D.—點點侵害
無所謂
您對現有的工資狀況是否滿意?
A-滿意B-符合招聘時的承諾
C.尚可接受
D-不滿意E-無法容忍經過統計,我們得到了以下的—些相關數據:
六、成果報告
《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的正式發布,充分肯定了農民工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深刻貼切地說明了解決這個問題的緊迫性!我國的農民工已經廣泛分布和滲透到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多個領域,成為了一個迫切需要認可的新興階層!它不僅是一個社會現實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政治經濟問題!同時,一直以來農民工只是作為邊緣化的群體而工作和生活著,他們的基本權利和合法權益沒有得到充分而有效的保障,許多農民工的生活境況確實堪憂。
農民工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及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一支不可替代的新型大軍。倘若我們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積極實行“以T補農,以城促鄉”政策,就能達到縮小城鄉差距,早日完成全民族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因此,若在農民工問題上處理妥當,就會4
使我國現代化建設步伐大大加快,或許一些圍繞于此的問題也就得到了解決!簡而言之,中國現代化建設若想更加圓滿、快速地完成,就必須想法渡過農民工問題這條“急流”!但是到目前為止,這個問題一直都在阻礙我們的社會發展。可是到底城市應該怎樣支持農村的發展呢?大多數人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以這2億的農民工作為城市支持農村的橋梁和樞紐,加緊城鄉之間的聯系并疏通其中的道路!相關數據表明,某省20xx年農民工的外出勞務收入比20xx年同比凈增了將近150億元!由此可以看出,以農民工為橋梁支持農村,是成本最低、利益最多的方法。這中間不需政府和各種企業的幫助,也不需媒介。
接著,農民工問題關系到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等。自古以來,我國的農民總是以微小的經營規模在支持農業的發展。但是如此多的小規模形式,以及傳統的小農經濟,要想增加收入,繁榮農村實在是很困難。當然,農民工現象與現在的這種狀況的改變關系很大。經過調查,大多數農民工外出打工往往是由于生活所迫、形勢所逼!但是,這卻是對傳統農業、小農經濟的一種“反抗”和“突圍”。說到底,解決“三農”問題,就是要減少農民。因為只有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繁榮農村。
如何減少農民呢?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農業自古以來就是維持中國發展和生存的根本產業,農民的數量更是占全國人數的絕大部分!要減少并不是一件易事!鼓勵農民外出務工,切實保護農民工的自身利益,及時地將農民工的身份轉換掉,這可以說是一條很不錯的渠道。在如今的這個條件下,要解決“三農”問題,應該先解決農民工問題!因此,農民工問題的重要性又深了一層。
農民工問題還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由于農民工問題的存在,特別是部分企業對于農民工的多項不合理的待遇,使得企業領導階層與農民工的雇傭關系日益緊張,使得社會氣氛不和諧,社會管理出現了許多問題!前面也曾提到過,雖然農民工對于社會的貢獻有目共睹,但卻始終難以融入城市生活和城市人共處!特別是在待遇不公的情況下,倘若又出現了拖欠克扣工資的行為,無疑是為農民工原本就苦悶的心情火上澆油,使得他們的逆反心理和憤怒更加嚴重!由此就會引發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如高居不下的犯罪率,不解決農民工問題,又如何能夠創建和諧社會呢?
我們的新校區是一個剛剛新建的大型建設項目。就在我們提前去參觀時,我們碰到了不少農民工,他們當時已經停工休息。我們看到他們大多住在窄小的臨時房子里,里面環境很不好,家具少,地方小,設施也不足,那么多的'農民工,我們只看到了一臺電視機,沒有幾件像樣的電器。他們當時正準備吃飯了。我們發現:他們并不是像我們在家一樣坐下來,只是拿了個小凳坐著,甚至就蹲著。這時候陸續回來了一些人,他們個個都是勞累了一天了,但仍有說有笑,常年的勞累使他們皮膚變得很黑,身上的衣服都很舊、很臟、很破了。我們看著建設中的校園,不禁對這些陌生的農民工產生尊敬之情。有了他們,我們的校園更加美麗,我們的城市更加繁華。面對這樣的境況,我們不禁深深地思考起來:“究竟應該如何解決農民工問題?”
但是,到底應該如何解決呢?農民工如今又面臨著怎樣的困難呢?我們對此提出了以下的建議:
應該在城鄉之間創建相同的就業體系。農民工被大多數人認為“廉價勞動力”,工資非常低,拖欠克扣更是家常便飯!同城市人一起工作,往往是同工不同酬。
健全農民工權益的保障制度。農民工是“高危勞動力”最主要人群!社會保障的缺失,使得各種安全事故頻繁發生!因此農民工的社會保險尤為重要。
加強對農民工出去務工前、后的培訓,成立專門的農民工學習培訓中心等。
采取措施解決農民工的戶籍問題。據了解:20世紀80年代后期,由于實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阻止了人口的大規模遷徙,但也在客觀上分割了城市和鄉鎮。
改進對于農民工的管理和服務,尤其是針對各個企業部門。農民工是發達城市中不可缺少和替代的一部分,他們領取最低的工資,卻從事最苦、最累、最不起眼的工作!但是他們得不到城市人應有的尊重,這未免顯得過分了。
各政府部門應加大對農民工問題的關注。做到為農民工謀利、謀福,提高農民工的待遇。最重要的就是確保農民工工資問題、保險問題等。我們要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少了農民工這一環節是不行的。
七、體會
通過這次學習,我們對農民工問題有了更深的了解。隨著我國社會建設的進步,農民工問題也會越來越受關注。我們的城市建設離不開農民工!但是,在這個社會進步的同時,農民工的身份地位并未得到明顯的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仍然艱苦,在社保、醫療、子女上學等問題上很大程度不能達到應有的水平和公平的待遇。我們真心地希望:這些問題都能夠得到改善,讓這些城市的建設者享有應有的待遇!
問題調查研究報告 篇2
一、任務、目的和編制依據
(一)任務和目的
黃河治理開發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是1984年國家計委批復的《修定黃河治理開發規劃任務書》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及《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的規定,江河治理開發工程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或報告表。
黃河治理開發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任務和目的是,分析總結30多年來黃河治理開發建設所帶來的環境變化,針對修訂規劃方案實施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產生的影響進行預測和評價,使有利影響得到合理利用,不利影響得到減免或改善,為規劃方案論證和領導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二)編制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
2、《建設項目環境管理辦法》
3、《修訂黃河治理開發規劃任務書》
4、《修訂黃河治理開發規劃》(包括黃河下游防洪、減淤,黃河干流工程布局、主要支流開發治理、黃河水資源利用、保護及南水北調中線、西線等規劃報告或規劃意見)。
5、國家和流域內各省(區)、市環境保護法規、標準及文件等。
二、規劃簡況
1954年,在中央和國務院的關懷下,編制了《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經濟報告》,1955年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決議》。三十多年來,在這一規劃的指導下,以及實踐中的不斷修正,黃河的治理與開發有了很大的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
在下游防洪問題上,三次加高加固了堤防和險工,進行了河道整治,開辟了北金堤和東平湖滯洪區,修建了三門峽、陸渾等干支流水庫,初步形成了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工程體系;在干流除按原規劃建成了劉家峽、青銅峽、三盛公和三門峽四座水利樞紐外,還增建了鹽鍋峽、八盤峽、天橋三座電站;龍羊峽水庫正在建設中,并于1987年10月開始蓄水發電。此外,還建成141座大中型支流水庫,一大批供水和灌溉工程。黃河水資源的利用率已達到46.7%。現在全河灌溉面積已由1949年的1200萬畝,擴大到8000萬畝,并五次向天津送水19億立方米。在黃土高原區廣泛開展了水土保持工作,初步治理面積10萬平方公里,不少地區已經初步解決了溫飽問題,入黃泥沙也有所減少。
但是,限于當時的實踐和認識水平,1955年的治黃規劃也有重大失誤。主要是,對水土保持的治理速度,特別是對減沙效果估計過于樂觀;用淹沒大量河川耕地換取庫容和水利建設中的只求速度,不考慮水資源條件,不重視工程配套、管理等所帶來的大量環境問題。為此,國家計委于1984年4月下達了《修訂黃河治理開發規劃任務書》。
根據任務書的要求,修訂規劃成果如下:
(一)在防洪問題上,推薦的方案為:以綜合解決近期的洪水泥沙并綜合開發黃河水資源為目的,20__年前修建小浪底水庫,與三門峽、陸渾、故縣等水庫聯合運用,在下游發生百年一遇洪水時,不使用東平湖分洪;在千年一遇洪水時,不使用北金堤滯洪區;小浪底水庫有攔沙庫容76億立方米(近100億噸),可使下游20年不淤積抬高,而且還可以用其有效庫容調水調沙,發揮長期的減淤作用。另外,供水、灌溉、發電等經濟效益也是優越的。小浪底水庫建成后,為保證下游50年內外不淤積抬高,繼續修建磧口水庫。磧口水庫位于北干流中段,壩高140米,庫容124.8億立方米,攔沙庫容97.8億立米(即144億噸),不但可使下游20年不淤積抬高,還對三門峽庫區的減淤作用很顯著,其發電效益也很大。
(二)1955年規劃在龍羊峽以下干流共布置46個梯級,本次根據目前的治理經驗和各地的自然條件、水利、水電開發需要,改為29級。調整后的工程庫容為965億立方米,比原計劃少33億立方米;利用水頭1835米,比原計劃少77米。裝機容量2187萬kw,比原規劃增加29萬kw,淹沒耕地168萬畝,比原規劃少178萬畝。
在新的工程布局中,龍羊峽、劉家峽、大柳樹、磧口、龍門、三門峽和小浪底等七座為控制性骨干工程,其余22座均為徑流電站或壅水樞紐。規劃擬定20__年前建成小浪底;20__年前建成磧口和大柳樹水庫,依次再建龍門水庫。為了加快水電建設,除國家已批準建設的李家峽和大峽兩電站外,再修萬家寨、拉西瓦和公伯峽等水電站。
(三)在水資源比較豐沛,但尚未很好利用的支流,規劃修建工程為缺水地區或向外流域供水。如洮河修建九甸峽水庫為下游干旱地區供水;在涇河上修建六盤山引涇河水解決清水河缺水問題,引大汶河東部水量為西部補水等。
在水資源短缺,供需矛盾大的支流及干流河套灌區,規劃以改善現有灌區,加強工程配套提高水量利用系數為主,并盡可能開發本流域或區域的水資源和引黃接濟。如在湟水修建黑泉水庫為西寧市工農業供水;渭河修建黑河水庫,涇河修建亭口水庫分別為西安市和長彬煤田供水;興建太里灣抽黃工程灌渭北高原;山西擬建北趙抽黃工程解決臨漪、萬榮、聞喜等縣的旱塬用水等。
在水少沙多,嚴重干旱缺水,且水土流失嚴重的支流修建一大批大、中、小水庫并加強水土保持工作。如河龍區間的16條支流,擬建五圪堵大型水庫和47座中小型水庫。并采取坡地改梯田;塬面修條田、埝地;荒地;荒坡溝谷植樹種草,溝頭塬邊修防護工程;溝壑修谷坊,打壩淤地,封山育林育草,退耕還林還草等水土保持措施。
三、流域環境本底與影響現狀調查
全面調查流域內的自然環境、生態系統、社會經濟等基本情況。重點是已建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周圍和寧夏、內蒙河套地區,甘肅中部及寧夏沿黃高地,湟水、汾河、渭河、大汶河、伊洛沁河河川盆地等區域的灌排工程體系對環境的影響,在建、待建大型工程區域的環境本底情況。
(一)氣候
流域的主要氣候特征:濕度、溫度、霜凍、風速風向等要素的多年統計資料及極值分布。重點是災害性氣候(旱、洪、澇等)和已建大型水庫和灌區周圍的氣候變化。
(二)水文
流域內徑流、泥沙,水溫水位,冰情等多年統計資料,年實際變化與年內分配,級值分布;徑流及洪水成因與特性;泥沙顆粒組成,礦物成分等。重點調查龍羊峽,劉家峽,三門峽和支流已建大型水庫,下游主要控制斷面洪水,冰情,水溫,徑流分配,泥沙沖淤等的變化情況。
水文地質資料,重點是主要灌區及水庫周圍,溫泉、礦泉水等區域的地下水位變化情況。
(三)水質和污染源
搜集流域內水質監測歷年統計資料,廢水廢渣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布特征、排放規律等。重點調查已建、在建和近期即將開工的大型水庫,引、提水工程取水口上游的水質和污染源現狀,發展趨勢,以及污水灌區的地下水水質變化情況,主要城鎮區域的水質污染現狀和發展趨勢。
(四)地質
搜集現有資料加以綜合。重點調查已建大型水庫建設前后的地震變化規律和待建大型水庫周圍的地震背景情況。
(五)土壤
流域內土壤類型分布,理化指標和有機質含量,水土流失現狀,土壤侵蝕模數等。
重點調查大型水庫庫區的土壤類型,農藥殘毒及易釋放的且對水化學指標影響大的元素含量;庫區周圍土壤沼澤化,鹽堿化,潛育化程度;主要灌區土壤鹽堿化的面積、程度和年際變化。污廢水灌區土壤污染的面積、程度和歷史。
(六)陸生生物
流域內野生動植物區系,種類及分布規律,珍稀動植物的種類、數量,分布范圍,生態條件,歷史變化及其原因,經濟、學術價值,保護級別等。調查的重點是流域主要野生動植物分布密集的地區、自然保護區,大型水庫庫區及周圍地區的動植物情況,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植被情況,污水灌區的農作物污染情況。
(七)流域內魚類區系組成、優勢種類、分布、生活習性,年產量,餌料來源,產卵場位置以及生態條件,年齡及性別構成等。對珍稀水生生物,洄游及經濟漁種,還需了解經濟學術價值,保護級別等。
調查的重點區域是干流劉家峽庫區段,寧夏、內蒙河套平原段,龍門至三門峽及小浪底至入海口河段,渤海黃河口區域。支流湟水、汾河、渭河、伊洛沁河,大汶河等河流的平原區段,及大型水庫庫區、湖區段。(八)社會經濟
1、流域人口分布、密度、結構、增長速度;
2、流域城鎮,工礦企業,農林牧漁業的布局,結構、現狀、經濟狀況及其遠近期規劃;
3、交通、航運、電網現狀及發展規劃
(九)人群、健康
流域內地方病和自然疫源疾病的種類,成因、主要傳染途徑以及在地區和時間上的分布。
調查的重點區域是干旱缺水的黃土高原區,大型水庫庫區、湖區及周圍地區,主要灌區等。
(十)景觀與文物
1、自然景觀:山景、溶洞、泉、島、天象,自然保護區等的位置和數量。
2、文物古跡:歷史文物、名勝古跡,古建筑、碑刻、歷史事件舊址等的位置,保存現狀及影響其變化的主要因素等。
3、其它:如水庫大壩,水上運動場、風景游覽區、療養區等。
流域環境本底與影響現狀調查以搜集整理現有長期觀察資料、國家與地方各部門的工作、科研成果為主,組織專家對重點地區進行野外查勘,并進行少量的臨時監測與試驗。調查工作完成后,應對調查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與評價,編寫文字說明,并附以必要的圖表,建立文件庫與數據庫,寫出調查報告。
四、治理、開發規劃影響評價
在環境本底和影響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分三個層次進行規劃的評價工作。第一是對流域內主要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和防洪工程體系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第二是對工程布局密集的區域及相互制約的工程群系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第三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結合其它工程的布局和聯系情況,對黃河治理開發規劃的總體進行評價。
(一)單項工程評價
除干流上的特大型工程外,原則上可僅對20__年前上馬的工程項目進行評價。已有評價成果的項目,一般均應直接引用。1、蓄水工程:干流的龍羊峽、大柳樹、磧口、龍門、小浪底等在建和待建水庫;支流湟水的黑泉,洮河的九甸峽,無定河的五圪堵,涇河的亭口;沁河的張峰、河口村;伊洛河的故縣等大型水庫,應編寫環境影響報告書.干流上的一些非控制性水庫工程和支流上的一些中型水庫應填寫環境影響報告表。
已建大型水庫如三門峽、陸渾和汾河等應編寫環境影響回顧評價報告書。
2、灌溉工程:新建、改建、擴建和已有的30萬畝以上灌區編寫環境影響報告書;10-30萬畝的灌區填寫環境影響報告表。
3、調水工程:流域內的“引大(通河)入秦(王川)”、引涇(河)濟青(水河)”和大汶河的“東水西調”應編寫環境影響報告書;跨流域的西線南水北調,從宏觀上粗略分析評價不同調水線路和方案對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影響;下游的引黃入淀,入黃濟津、引黃濟青等調水工程重點評價下游水量減少產生的一系列環境問題。
4、防洪滯洪工程:專門用于防洪的使用機遇較大的(百年一遇以上)干支流大型防洪滯洪工程體系,編寫環境影響報告書;使用機遇較小的填寫環境影響報告表,提出減免不利影響的對策和措施。
(二)工程群評價
1、梯級開發及蓄水工程群
(1)龍羊峽--大柳樹河段,河長744km,規劃布設有龍羊峽、拉西瓦、李家峽、公伯峽、積石峽、寺溝峽、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小峽、大峽、烏金峽、大柳樹等13座梯級開發工程。其中龍羊峽、劉家峽、大柳樹為控制性大型水庫,其余10座為徑流電站。重點預測評價這些工程設施不同組合存在和運用對區域環境地質、環境生態和經濟社會的影響,龍劉兩庫聯合調度和大柳樹水庫的反調節作用對整個黃河干流及下游區域的影響。
(2)萬家寨--龍門河段:河長619km,規劃布設有萬家寨、龍口、天橋、磧口,軍渡、三交、龍門等7座梯級工程。其中,磧口和龍門為控制性大型水庫。預測評價的重點是,工程設施不同組合存在和運用對區域環境地質、環境生態和經濟社會的影響;磧口、龍門攔沙及運用對龍潼河段和三門峽庫區及下游防洪減淤的影響。
(3)三門峽--花園口區間:該區間目前及規劃有干流三門峽、小浪底,支流陸渾、故縣、河口村等大型水庫。這幾個大型水庫的蓄水運用和調度對下游水害防治、生態環境建設具有重要作用。評價重點除應分析預測工程設施對區域環境地質、環境生態和經濟社會的影響外,還應結合下游的防洪工程、滯洪工程和灌溉工程,提出不同組合存在和運用對下游“黃泛區”“黃灌區”等區域的影響。
2、大片并聯灌區群
黃河灌區主要分布在八個區域:(1)湟水河谷地區,大小灌區已聯成片,灌溉面積已達到141萬畝。20__年計劃配套改善灌溉面積70萬畝,新增灌溉面積35萬畝;(2)甘肅中部及寧夏沿黃高地。主要以提水工程灌溉為主,灌溉面積已達198萬畝。計劃20__年配套改善60萬畝,新建130萬畝,達到316萬畝;(3)寧夏平原灌區,灌溉面積已達403萬畝,計劃20__年新增42萬畝,配套改善100多萬畝;(4)內蒙古平原灌區。灌溉面積約1000多萬畝,計劃20__年配套改善300多萬畝,新增擴灌80萬畝;(5)陜西關中地區,灌溉面積1420萬畝,計劃20__年配套改善85萬畝,新增185萬畝;(6)山西汾涑河地區。灌溉面積1010萬畝,計劃20__年配套改善620萬畝,新增131萬畝;(7)河南引黃灌區,現有引黃涵閘、虹吸、提灌站54處,灌區28片,設計灌溉面積1010萬畝,計劃20__年配套改善372萬畝,新增431萬畝;(8)山東引黃灌區,現有引黃工程68處,設計引水能力1783立米/秒;設計灌溉面積2136萬畝,計劃20__年發展到2200萬畝。
做好上述八片灌溉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對充分發揮黃河水資源利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評價的重點是,總結不同灌溉時期的生態環境演化規律,針對一些灌區生態效益差、水資源浪費嚴重及鹽堿漬害等問題,提出減免生態環境負效益和增加正效應的對策和措施。
3、下游引、調水工程群
目前下游有涵閘、虹吸、提灌等引水工程120多處,規劃20__年還將建成引黃濟青,引黃入淀等大型調水工程和一些引黃灌溉工程。這些引水調水工程大量引用黃河水資源,使有限的黃河水資源在下游十分短缺,甚至長期斷流。評價的重點是,向外流域引水調水對黃河下游水生生態和渤海漁業生產的影響,以及下游河道長期斷流或近于斷流帶來的環境問題。
(三)流域規劃總體評價
流域治理開發規劃總體評價的范圍,原則上是全黃河流域及下游防洪、水資源利用所涉及的區域,重點是龍羊峽水庫以下的工程項目集中的區域。評價的階段分為現狀、20__年、2030年和規劃工程項目全部實施后等四個階段。評價按環境要素設置下列專題:
1、水文、氣象現狀調查和影響評價
2、水質及污染源現狀調查和影響評價
3、土壤環境現狀調查和影響評價
4、陸生動物現狀調查和影響評價
5、陸生植物現狀調查和影響評價
6、水生生物現狀調查和影響評價
7、環境醫學現狀調查和影響評價
8、環境地質學現狀調查和影響評價
9、社會經濟現狀調查和影響評價
10、景觀與文物現狀調查和影響評價
此外,根據黃河治理開發規劃各專題對流域生態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對干流梯級開發方案,水資源綜合利用方案,中游區水土保持和生態建設方案,也應設置專題,分析評價不同方案對環境的影響情況,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得到統一和協調。
在單項工程,工程群和各項專題評價工作的基礎上,對流域治理開發規劃的不同組合總體方案進行綜合評價,編寫黃河治理開發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綜合評價應選擇可行的科學方法,對規劃方案的環境影響進行全面分析,從總體上評價各規劃方案實施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改變狀況,為比較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五、評價的方法和步驟
(一)環境影響識別
環境影響識別是在環境本底和環境現狀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工程、工程群的特性和區域環境特點,初選環境因子。根據有關專家經驗,可從下列環境因子中初選一部或大部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1、自然環境
(1)區域氣候:氣溫、降水、蒸發、溫度、風、霧等;
(2)水文:水位、水深、流量、流速、水面面積、含沙量等;
(3)泥沙:淤積、沖刷等;
(4)水溫:水溫結構、下泄水溫等;
(5)水質:有機質、有毒有害物質、營養物質等;
(6)環境地質:誘發地震、岸邊穩定、滲漏等;
(7)土壤環境:土壤肥力、土壤侵蝕、土壤鹽漬化等;
(8)陸生植物:森林、經濟林、草場、珍稀植物等;
(9)陸生動物:野生動物、珍稀動物等;
(10)水生生物:魚類、珍稀水生生物等。
2、社會環境
(1)人群健康:自然疫源性疾病、蟲媒傳染病、介水傳染病、地方性疾病等;
(2)社會經濟:工業、農業、交通運輸、礦藏開發、移民安置、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生產力布局、城鎮建設等;
(3)景觀與文物:風景名勝、文物古跡、自然保護區、療養區、旅游區等。
黃河流域治理開發規劃影響評價工作量大,人力、物力和財力有限,認真細致地做好環境影響識別工作,可以抓住工作重點,減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做到事半功倍。
(二)環境影響預測
環境影響預測的方法,可以根據影響識別選出的各環境因子特性,采用定性或定量兩種方法進行。對難以用度量來表示的環境因子,可用類比分析或機理分析方法進行定性預測估算,對于能用量度表示的環境因子,應建立數學模型或物理模型進行定量計算。具體預測時可參考《水利水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規范》附錄五“環境影響預測方法”等資料,結合預測工程項目及區域的特性進行。
(三)環境影響評價
根據環境影響預測結果,對比無工程時或前一階段時的環境狀況,結合國家和地方頒發的各項環境質量標準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并擬定減免或改善不利影響的對策和措施,推薦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協調的規劃方案和對策措施。
工程或工程群的綜合評價方法有矩陣分析法、影響分級權重法、環境質量指標法等。這些方法是在吸收、消化國外綜合評價方法及國內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評價水平提出的。黃河流域規劃的綜合評價方法,可在這些方法的基礎上,結合東江流域規劃環評的經驗和本流域的特性,在實踐中總結提高。
問題調查研究報告 篇3
學校后勤工作是學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校的興衰成敗。而學生食堂又是學校后勤工作的重中之重,它關系師生的身體健康。為了辦好讓“師生放心”、“家長滿意”的食堂,5月9日至24日,縣學校后勤管理辦公室組織專班在全縣107所寄宿制學校中抽取51所學校食堂進行調查研究,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查對象:全縣中小學學生食堂
二、調查方法:抽樣調查、實地調查、問卷調查
三、調查內容:
(一)學生食堂基礎設施情況
1、標準化的項目食堂34個,占67%;正建、待建項目食堂7個,占14%;不符合標準的老食堂10個,占19%。
2、配套餐桌椅的食堂19個,占37%。
3、“三防”設施齊全的食堂15個,占29%。
4、設葷、素洗滌池的食堂23個,占45%。
5、葷、素操作如分開的食堂12個,占24%。
6、使用內扒灶的食堂18個,占35%。
7、具備“五間”(更衣間、粗加工間、操作間、銷售間、儲存間)的食堂34個,占67%。
8、具備冷藏設施的食堂42個,占82%。
9、具備消毒柜的食堂20個,占39%。
10、使用不銹鋼合金或搪瓷餐用具的食堂41個,占81%。
11、使用垃圾容器加蓋的食堂4個,占8%。
(二)學生食堂基本管理情況
1、餐廳具有文化氛圍的食堂45個,占88%。
2、生、熟食儲存分開的食堂3個,占6%。
3、食品留樣并記錄的食堂19個,占37%。
4、餐用具消毒并記錄的食堂19個,占37%。
5、管理制度上墻的`食堂49個,占96%。
6、飯菜價格上墻的食堂25個,占49%。
7、每周菜譜上墻的食堂20個,占39%。
8、“五員制”上墻的食堂31個,占61%。
9、形象監督欄上墻的食堂26個,占51%。
10、衛生許可證上墻的食堂51個,占100%。
11、從業人員作裝上崗的食堂41個,占80%。
12、進出貨臺帳登記規范的食堂11個,占22%。
13、索取“五大類”產品質量檢驗報告單的食堂9個,占18%。
14、財務規范管理的食堂9個,占18%。
(三)學生食堂基本服務情況
1、51所學校學生就餐總人數24820人,食堂從業人員483人,從業人員占學生就餐人數比約為1:50。
2、學生持卡自由消費的食堂26個,占51%。
3、設立意見薄(箱)的食堂20個,占39%。
4、實行教師陪餐制的食堂36個,占71%。
5、學生“食堂滿意度”問卷調查平均滿意度為63%。
四、調查結論
從調查的數據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我縣中小學校食堂存在如下問題:
1、雖然全縣中小學校項目食堂占到81%,但在食堂的設計上不盡合理,不符合衛生學標準。33%的食堂最基本的“五間”都不完全具備。
2、食堂基礎設施配套率低,給學生服務和后勤管理帶來物質上的障礙。
3、食堂基本管理不到位,特別在臺帳登記、票證索取、消毒留樣等食品安全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各學校食堂不同程度上存在食品安全衛生隱患。
4、后勤從業人員主要是教師家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后勤服務觀念不強。絕大多數后勤管理人員由于負擔一定的教學任務,后勤工作疏于管理,或不懂得管理。
五、調查總結
基于以上問題,為了全面提升我縣學校后勤保障與管理水平,切實辦好讓“師生放心”、“家長滿意”的食堂,建議采取如下措施:
1、實行食堂“三基(基本設施、基本管理、基本服務)達標”,從基礎抓起,落到實處。只有把食堂這個重點抓住了,這個難點解決了,才能真正把“放心食堂”創建工作落到實處,才能真正根除學校食品安全衛生隱患。
2、創建全縣后勤示范學校。對全縣具備一定條件和管理水平的學校加以培植,通過典型引路,以點帶面的形式促進全縣中小學后勤保障與管理水平均衡發展。
3、培訓提高,通過送教下鄉,分區域現場參觀培訓學習,全面提高后勤管理與從業人員的素質。
4、實現回訪督辦制。對在檢查、調研、考評、信訪中發現的問題,以書面的形式下達整改通知書,通過反復的回訪督辦,敦促整改落實到位。
5、完善管理機制,對全縣中小學后勤管理實現目標考核,變終極管理為過程管理。把原來的后勤年度目標考核改為開學初、期中、期末等多個時段的綜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