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區茶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的思考
一、銅仁地區茶葉生產發展變遷和優勢
(一)銅仁茶葉發展的歷史變遷
銅仁地區茶葉生產歷史悠久。據成書于明朝萬歷年間的《貴州通志》記載,石阡茶葉“始于唐代,種茶、飲茶遍及于明朝,歲約出10萬斤”。據陸羽茶經載(成書于公元760-780年)“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其思、播、夷往往得之其味極佳……”,我區的石阡、思南、印江、沿河、德江縣屬思、夷州地區。明清時期石阡坪山茶已在全國享有盛名。《印江志》記載:明永樂年間梵凈山綠茶被列為朝廷“貢品”。《沿河縣志》中記載“姚溪茶、野茶坨昔皆為貢品”。由于歷史原因,相當的一段時期內,茶葉生產以自給自足為主,發展較慢。石阡縣茶葉生產規模相對較大,在50年代初,茶園面積達到萬畝,成為貴州省被國務院表彰的兩個縣之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茶葉得到了較大規模發展,我區利用日本“黑字還流”貸款和綜合農業開發項目,把茶葉作為支柱產業之一重點開發,發展茶葉生產基地近3萬畝,并相繼組建了石阡、松桃、印江及沿河縣4個茶葉公司和地區武陵山茶場。進入21世紀,地委、行署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在茶葉領域內引進了山東天目茶業集團、浙江嘉盛武義茶葉公司、和泰茶業有限公司等一批外商企業,依托外商的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激活了國有資產,茶葉產業煥發出活力。
(二) 銅仁地區茶葉發展優勢
優勢一: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條件和品種資源。銅仁是貴州最適宜種茶的中心區域,是名優綠茶的重點產地。全區宜茶地主要是黃壤、紅壤、黃棕壤等ph值為4.5-6酸性土壤類型,質地疏松、底土無硬盤層、排水性好、坡度適中;宜茶地有120萬畝以上,土壤富含硒等微量元素的面積20萬畝以上;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溫度13.6-17.5℃,≥10℃的日數,積溫在4000-5700℃,降雨量為1100-1400毫米,空氣濕潤,相對濕度大,是全國日照低值區之一。日照為1067-1497小時,日照率25-33%;光照中漫射光多。全區現有各種類型的茶樹品種資源120余種,是省保存茶樹品種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份之一。優勢二:區內茶葉內在品質獨特。根據省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對我區樣品檢測結果表明: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分別為43.5%、3.5%、29.9%。豐富的內含物質使我區茶葉具有香度馥郁、滋味鮮爽醇厚、湯色明亮的獨特品質。優勢三:開園時間較早、采摘期長。低緯度形成的亞熱帶氣候使我區茶園的開園時間處于四川和江浙兩者之間。區內茶葉采摘期可達7個月。春季名茶采摘期40-50天,比江浙多30天以上。茶園封園時間一般在10月初。較長的采摘期為發展茶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優勢四:低成本的競爭優勢。我區農村勞動力價格平均15-20元/天,茶產業中勞動力工資占茶葉生產成本的40%-50%。優勢五:銅仁地區是全省煤電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區內有國家級三大發電資源:思林電站、沙砣電站、枸皮灘電站,煤炭價格300-400元/噸,用電價格0.5元/度;同江浙相比,大宗茶可降低電耗0.3元/斤、煤耗0.5-0.6元/斤。
二、銅仁地區茶葉生產現狀
2.1 茶園基地規模
2.1.1 綠茶 全區共有綠茶面積8.88萬畝,XX年生產干茶2153噸。其中,石阡縣3.93萬畝,印江縣1.35萬畝,松桃縣1.32萬畝,沿河縣0.80萬畝,德江縣0.56萬畝,思南縣0.41萬畝,江口縣0.25萬畝,銅仁市0.18萬畝,玉屏縣0.08萬畝。石阡、印江、松桃、沿河四縣成為我區茶葉生產重點縣,總面積達7.4萬畝,占全區茶園總面積的83.3%。全區茶園80年代以前種植2.34萬畝,XX年以前種植2.77萬畝,XX年以后種植3.77萬畝。全區投產茶園5.15萬畝,其中低產茶園2.96萬畝,占投產茶園57.6%。茶樹品種以福鼎大白茶、石阡苔茶為主,福鼎大白茶種植面積6.27萬畝,占全區茶園面積的70%;石阡苔茶1.84萬畝,占全區茶園面積的21%。全區茶園權屬為公有制企業的2.01萬畝,占22%;為非公有制企業的1.11萬畝,占13%;為農戶種植的5.76萬畝,占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