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學生環保意識調查報告范文(精選4篇)
關于大學生環保意識調查報告范文 篇1
關于大學生環保調查報告——理想與現實究竟有多遠
(一)題目意義
大學時期是真正認識自我的時期。大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和所具備的文化水準,讓我們學會注重對自己進行體察和分析,把自我分化為主體的我和客體的我,以及理想的我和現實的我。另一方面,由于生活閱歷有限,與社會有一定的距離,社會實踐能力不強,使大學生在談論、評價、思考社會問題時,往往帶上幻想的色彩,不能十分切合實際。對事物的認識,表現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還不能深刻、準確、全面地認識問題。
基于以上幾點大學生,對于環保這一個任重而道遠的話題,大學生有著較高的思想覺悟,也因為本身的素質水平能夠關注環境保護,并能提出許多有益環保的方法建議。可是太過理想化的我們,有著超出自身能力的構想,卻不能很好的“篤行之”。
而如今就環保中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就調查結果做出屬于自己的分析。
(二)調查設計
眾所周知,目前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問題,歸根結底,人類是環境的主體,人類要在地球上生存,其受意識支配的行為必然影響他賴以生存的周邊環境。草坪上的一個腳印,墻角的一團廢紙,垃圾堆里的一塊廢電池……這些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行為,甚至是不加考慮的一個動作。然而,殊不知這些看似無意的舉動,卻給我們的環境和資源留下了后遺癥,造成了今天這樣一個全球性的環境問題。
關注環境,關注綠色,為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使更多的大學生關注身邊的環境,了解日常環境保護的知識和方法,增強大學生的環保意識,我們對學校五十個同學進行了調查,其調查結果如下: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環境知識的了解和掌握
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針對我們所提出的世界環境日的問題有65.8%的同學答對,這樣的結果讓我驚喜萬分,想來大學生對環保知識的掌握有所提高。
而剩下34.2%的同學對環境方面的知識了解甚少或者是一點也不了解。雖然未超過半數,但這足以讓我們引起重視,現在的學校在加強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應不忘加強對環境知識的教育和宣傳,這對環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環境保護的意識
在環保意識方面,我們做了以下調查,其結果如下:
1、關于環保
我們的調查結果是這樣的:有81.2%的同學認為環保是每一個人的責任。這部分同學較清楚地了解到環保的迫切性,并愿意通過自己的努力是周圍的環境變得更好;歸根結底,環保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類現在的生存環境,滿足發展的需要。但人有少部分的同學將環保看做是政府及環保部門的事。誠然,政府及環保部門
起著引導的作用,可是環境的保護卻是一件繁瑣而細碎的事情,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希望通過本次調查,同學們能夠將環保做為力所能及,并為之不斷努力的事情。
2、環境問題嚴峻性
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調查,我們發現只有58.7%的同學意識到了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和環保工作的迫切性,有41.3%的同學感覺一般,這部分的同學并沒有意識到環境的嚴峻性,是環保意識淡薄的體現。
基于上述問題,我們又對同學做了日常行為習慣的調查,看看結果又是怎樣的呢?
3、日常行為習慣
對于生活中關于廢舊電池的處理,垃圾的分類回收,以及對一次性用品的調查中,很明顯的發現,超過半數的同學都明白應該怎么做,但是生活中堅持做到的卻是少數。就垃圾分類一項80%的同學表示一般只有想到時才做,甚至有10%的人表示從未做過。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異由此體現。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有這樣一個結論:在保護環境方面,對環境知識的宣傳教育,已經讓大多數的同學意識到了環保的重要性,但對于具體的環境的保護,我們做得還不夠。在宣傳方面,應該在全校都開設環境方面的課程,讓更多的同學了解環境知識;在保護環境的具體方面,要讓更多的同學參與到保護環境的一些活動中來,在活動中學習,讓保護環境的意識扎根于腦,讓同學們真正做到環保。這樣才能改變現狀,改善生活環境,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滿足后代人發展的需要。
請關注環境,關注綠色!
關于大學生環保意識調查報告范文 篇2
(一)題目意義
大學時期是真正認識自我的時期。大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和所具備的文化水準,讓我們學會注重對自己進行體察和分析,把自我分化為主體的我和客體的我,以及理想的我和現實的我。另一方面,由于生活閱歷有限,與社會有一定的距離,社會實踐能力不強,使大學生在談論、評價、思考社會問題時,往往帶上幻想的色彩,不能十分切合實際。對事物的認識,表現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還不能深刻、準確、全面地認識問題。
基于以上幾點大學生,對于環保這一個任重而道遠的話題,大學生有著較高的思想覺悟,也因為本身的素質水平能夠關注環境保護,并能提出許多有益環保的方法建議。可是太過理想化的我們,有著超出自身能力的構想,卻不能很好的“篤行之”。
而如今就環保中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就調查結果做出屬于自己的分析。
(二)調查設計
眾所周知,目前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問題,歸根結底,人類是環境的主體,人類要在地球上生存,其受意識支配的行為必然影響他賴以生存的周邊環境。草坪上的一個腳印,墻角的一團廢紙,垃圾堆里的一塊廢電池……這些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行為,甚至是不加考慮的一個動作。然而,殊不知這些看似無意的舉動,卻給我們的環境和資源留下了后遺癥,造成了今天這樣一個全球性的環境問題。
關注環境,關注綠色,為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使更多的大學生關注身邊的環境,了解日常環境保護的知識和方法,增強大學生的環保意識,我們對學校五十個同學進行了調查,其調查結果如下: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環境知識的了解和掌握
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針對我們所提出的世界環境日的問題有65.8%的同學答對,這樣的結果讓我驚喜萬分,想來大學生對環保知識的掌握有所提高。
而剩下34.2%的同學對環境方面的知識了解甚少或者是一點也不了解。雖然未超過半數,但這足以讓我們引起重視,現在的學校在加強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應不忘加強對環境知識的教育和宣傳,這對環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環境保護的意識
在環保意識方面,我們做了以下調查,其結果如下:
1、關于環保
我們的調查結果是這樣的:有81.2%的同學認為環保是每一個人的責任。這部分同學較清楚地了解到環保的迫切性,并愿意通過自己的努力是周圍的環境變得更好;歸根結底,環保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類現在的生存環境,滿足發展的需要。但人有少部分的同學將環保看做是政府及環保部門的事。誠然,政府及環保部門
起著引導的作用,可是環境的保護卻是一件繁瑣而細碎的事情,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希望通過本次調查,同學們能夠將環保做為力所能及,并為之不斷努力的事情。
2、環境問題嚴峻性
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調查,我們發現只有58.7%的同學意識到了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和環保工作的迫切性,有41.3%的同學感覺一般,這部分的同學并沒有意識到環境的嚴峻性,是環保意識淡薄的體現。
基于上述問題,我們又對同學做了日常行為習慣的調查,看看結果又是怎樣的呢?
3、日常行為習慣
對于生活中關于廢舊電池的處理,垃圾的分類回收,以及對一次性用品的調查中,很明顯的發現,超過半數的同學都明白應該怎么做,但是生活中堅持做到的卻是少數。就垃圾分類一項80%的同學表示一般只有想到時才做,甚至有10%的人表示從未做過。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異由此體現。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有這樣一個結論:在保護環境方面,對環境知識的宣傳教育,已經讓大多數的同學意識到了環保的重要性,但對于具體的環境的保護,我們做得還不夠。在宣傳方面,應該在全校都開設環境方面的課程,讓更多的同學了解環境知識;在保護環境的具體方面,要讓更多的同學參與到保護環境的一些活動中來,在活動中學習,讓保護環境的意識扎根于腦,讓同學們真正做到環保。這樣才能改變現狀,改善生活環境,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滿足后代人發展的需要。
請關注環境,關注綠色!
關于大學生環保意識調查報告范文 篇3
一、引導語
恐怕3000多年前的炎黃子孫可能沒有想到,他們的后代會有這么大的破壞力,使得地球面臨著種種危機,甚至就在1962年當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出版引起軒然大波時,人們也是在批判她的危言聳聽,絲毫沒有意識到種種危機的臨近的腳步。
可是就在今天,科學技術蓬盛發達的21世紀,環境問題卻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不管是全球大概念的的大氣污染,野生動物的滅絕,臭氧層的空洞,還是日常接觸的垃圾的處理,森林的過度砍伐,水流污染,都無時無刻在牽動著人們的心情。
環境問題是世界性問題,環境的改善需要每個人的那份力量。而作為大學生,我們更應該義不容辭的參加到這項關系到所有人的世界級拯救工程中去。為了更廣泛的動員大學生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使更多的人了解當下面臨的各種環境危機,達到傳播環境保護知識,增強大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目的,從而發起了關于這次的社會問卷調查,深入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調查的對象:在校就讀的大學生
調查方法:采用網絡發放問卷方式
二、調查基本情況和分析
1.環境保護的關注度和相關認知
通過這次的調查發現,51.11%的大學生表示經常關注環保,而48.89%的大學生表示不怎么關注,而從不關注,認為那是與我無關的事無人選,這表示,大學生對于環保關注程度一般,沒有足夠的熱誠和應有的積極主動獲得相關信息的覺悟當談論到環境現狀的認識,86.67%的大學生認為很嚴峻,如再破壞下去將會威脅人類,顯然,這個比例與之前不怎么關注的態度形成一種認知和態度的鮮明對比,只有近一成多的大學生認為一般,暫且不會對人類有什么威脅。只有2.22%的大學生認為不嚴峻,都只是危言聳聽,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大部分的大學生對于環境危機的逼近保持高度戒備的狀態,已經感受到日益嚴峻的環境條件帶來對生活的惡劣影響,但在仍然有很小一部分同學環保意識淡薄,沒有深刻的認知,不以為然。
2.環保知識主要來自于媒體功勞而非政府工作
在這次調查中,當被問及平時會通過哪種方式獲得環保信息時,八成的大學生選擇了電視,書,雜志,報紙等傳統媒體,而作為信息傳介的新星媒體網絡,如環保網站發揮的作用卻只有三成,通過政府工作的獲得信息就更少了,只占15.56%,在這方面,顯然政府工作沒有宣傳到位,沒有及時把環保知識普及大眾,同時,網絡這個信息高速傳播的媒介也沒被應用好,發揮好它應有的作用。
3.關于溫室效應的認知和行動不能保持高度統一
調查報告的6、7、8、14題中詢問的有關全球變暖的環境問題時,數據表明,80%的大學生都統一認為當前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是溫室效應,但是卻有占51.11%的大學生表示對這一環境問題很擔心,想去改變,但卻沒有付出什么行動。只有不到30%的同學害怕它的后果,并由此采取了一些措施來遏制它。但仍然有20%的大學生人認為不在乎,并可能這樣想:等到海平面上升,或許我都不在了。這些數據令人擔心,雖然近一半的大學生從認知上感受到全球變暖帶來生態變化的后果的嚴峻性和緊迫性,卻沒有把這種認知促生行動,動員大家一起行動起來,為遏制溫室效應做貢獻。并且居然有近20%的大學生認為與自己無關,保持無事觀望的冷漠心態,只關心到自身的目前所處的環境,卻沒有考慮到將后漫長時代的地球面臨的帶來最大考驗的環境問題,這是不能作為一個高素質的心系國家未來的大學生應該有的態度。
但是,當問及對于全球變暖的環境現狀問題時,他們的相關認知卻保持高度的一致。近九成的大學生認為造成全球變暖的原因是工廠排放大量的廢氣,以及汽車尾氣排放。當然,認為是發電廠的廢氣排放和人口急劇膨脹而產生的大量呼吸廢氣或者各種原因綜合的造成的也不在少數,比例達到70%。綜合他們大多人的觀點,是認為全球變暖的原因歸咎于超過自然承受和自身凈化能力的二氧化碳廢氣的排放,特別來源于工廠和汽車尾氣。
同時,當被問及“你認為提倡低碳生活對遏制全球變暖有多大作用時”,73.33%的大學生認為有很大作用,26.67%的認為作用一般,而認為沒有作用的無一人。結論都是驚人一致,也就是說,100%的同學統一認為,低碳對于遏制全球變暖是或多或少都有作用的。
4.當前低碳生活的號召對他們生活影響不大
在第九問中,問及大學生低碳生活的號召對他們生活影響程度時,只有22.22%的大學生認為影響很大,生活里基本都有注意,但有75.56%的大學生認為影響一般,感覺新聞里經常提起,所以偶然想到的時候會注意。而有2.22%認為基本沒有什么影響,它說它的,我做我的。由此可見,進一步表明,大部分大學生都是只是被動的接受媒體和新聞信息的傳遞,獲得對環境的相關認知,卻沒有主動去改變和行動起來,只是偶爾會想到的時候才注意一些。
5.環保的意義從人類自身角度出發
對于環境保護的意義,80%的大學生認為是為了人能與自然和平相處,而七成的同時認為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人類能持久的利用自然資源和改善自身生存環境。62.22%認為是給后代多留一點自然資源,只有57.78%認為是人類平等尊重各種生命形態的表現。但近30%有錯誤想法認為是為了人類將來可以徹底征服自然。37.78%的消極認為是為了順應自然。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大學生認為環保的意義,在于為了人類能生存延續下去。
6.大部分有較好的生活習慣
調查報告的15—19的問及的生活細節問題時,20%的大學生在路上看到廢舊的電池時,會撿起來。42.22%的大學生會主動把空調調到26度,93.34%大學生看完電視或用完電腦會關閉電源,73.33%的在公共場合看到水龍頭一直流水,會上前關閉。這些數據表明,大學生在生活細節中還是能有節電、節水、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行動的。
7.有組織參與活動時自身會支持或幫忙,為環保做貢獻
在13、21問題中,當問及“會響應國家環保政策,參與環保的行動中嗎”,66.67%的大學生表示自身會切實做到保護環境,問及是否會為環保組織做貢獻時,近一半的表示會積極支持。這些數據都表明,大學生對于環境保護還是有積極自我參與意識,但是,另一方面,大學生沒有帶動他人參與的意識,只有44.44%認為不僅會自己做到,還會帶動周圍的人都愛護環境。
三、結論和建議
1.加強政府的環境宣傳工作
政府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一位管理者,還是一位服務者,因而政府要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和宣傳工作,使得大學生能深刻感受到政府的有力“動作”,傳達政府對環境的重視程度,從而為環境保護起到鼓舞帶頭作用。
2.加強學校的有關保護的工作,組織公益活動
大學生之所以對環境保護認知度和行動不能保持一致,是因為自身周圍的學習環境的限制,幾乎很少機會能參與環保活動或公益活動,使得他們不能將從媒介獲得的認知和建立使命意識聯系起來,因而,學校應該積極組織活動,使得學生因所見所聞增強對環境的使命感和主動性。
3.宣傳內容要多方面,深層次,寬領域
大部分大學生能夠關注環境,但是卻沒有付諸實踐的行動。除了沒有機會的原因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不知道從何下手,如何在生活中為環保貢獻力量,造成“環保離我很遠”的錯誤感覺。因此,在宣傳工作中,不僅單單從大方面要宣傳環境現狀的嚴峻性,還要從小方面宣傳生活細節中如何低碳生活。
4.注重環保網站的建立和維護建設
網絡這一新星媒介,在大學生接觸的媒體中當屬第一位,隨著網絡技術的日趨發達和成熟,網絡的發揮的作用會越來越大。應當高度注重網絡工程的建設,建立和完善環保網站,憑借網絡高速傳達信息的優勢,達到意外的宣傳效果。
四、結語
通過此次的調查與統計,我們對于大學生環保意識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但由于是采取網絡調查的方式,沒有完全覆蓋多方面的大學生,同時由于樣本數量少,不能完全總體反映客觀情況,但也可以窺豹一斑,得知一二。
通過這次的調查發現,總體概括而言,大學生目前的環保意識的狀態:
1.能夠正面接受宣傳的環保意識,對環境的嚴峻性和緊迫性有深刻認識和感受,能夠形成統一的認知,但缺乏主動性和參與性,特別缺乏使命感。
2.關注和保護環境的出發點是為了人類生存和發展出發,不能從整個生態環境保護,與其他物種平等觀點的角度上看待和處理。
3.大部分的大學生能夠在生活細節注意公共場所和家居的節水,節電,但是在城市清潔和保潔方面卻缺乏共同承擔責任的意識。
關于大學生環保意識調查報告范文 篇4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發現了很多問題,公共場合,只有57%的人垃圾進桶,說明半數多一點的人注重公共環境衛生,其余43%的人這種觀念不強,說明大家衛生習慣很不好,我建議大家都來提高自己的素質,不要亂丟垃圾。
在少用塑袋的調查中,64%的人認識到這一點,53%的人沒注意到,說明人們的頭腦中環保概念不足,我建議政府何環保組織應該加強倡導的力度,并且政府應該加大經費投入。
在家庭生活中,廢袋妥善處理的占到43%,隨意的占到57%,問題很嚴重,我建議大家一定要吧廢袋處理好。
對滿地廢袋的感受習慣的占6%,說明很多人好沒有意識到廢袋的危害性。討厭的占22%,說明大家對環境的審美意識還是有的。無奈的占到50%,說明多數人對廢袋很討厭,但囿于人們的自私和丑陋的習慣,無法糾正這一惡習,或者說這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人們單靠一兩個人無力解決。擔憂的人占到22%,說明很多人擔心環境的污染。我們一定要想辦法主力號廢袋。
支持控制汽車尾氣排放的人占到93%,說明大家認識到尾氣排放的危害性。不了解的人6%,說明這些人還缺乏認識。我建議大家一定要控制尾氣排放,大家一起來努力,環境一定會好轉的。
對包裝袋太大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有71%的人認識到了,這很好。對于食品分裝太小,用袋太多以至于嚴重污染環境,有32%的人認識到。
其實最后兩個問題是很嚴重的,而政府又是最沒有注意的,我建議政府應該規定包裝的規格,避免環境惡化和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