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故事三到五分鐘的演講稿(精選3篇)
孝道故事三到五分鐘的演講稿 篇1
中國是一個十分講究“孝”字的國家,是一個很注重孝道的民族。古代的圣賢——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人,沒有一個不教導人要孝順父母,尊敬父母。沒有一個不是自我努力去實踐孝道。中國古代各種古典文學,也常有贊頌孝行和表達對父母的思念和愛戴的文字。讓我們承接他們的偉大思想和行動,做一個懂“孝”的人,孝敬父母。
《孝經》說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讓我想起被曹操射瞎左眼的夏侯惇,他在被射中時,本想把箭拔下來,卻把左眼珠也拔下來了,他大喝一聲:“父精母血,不可棄也!”便把眼珠吃了,可見他是多么得孝父母。
“孝”最初來源于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世界上的孝有很多,甚至有成千上萬種,但僅有父母對兒女的愛才是最無私的,無悔付出的,偉大的。這,我們無法還清,能做的,僅有孝敬父母,為父母分憂解難,減少他們的痛苦,是掛在他們臉上多的是笑容,而不是永遠的淚光閃閃。
一想到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們養大,就本能的想去回報父母,其實,這就是“感恩”。對父母的感激,本能的擴大到視自我孩子,辛苦教育我們的教師,為我們供給糧食的農民。我們一切的一切,自我并沒有創造多少,幾乎都是別人給予的,不求回報給予的。所以,就產生了愛心,懂得了回報。
做一個人,最要懂得就是感恩。因為,人做的最崇高的的事情莫過于行孝,最純潔的想法就是感恩,
可是,隨著人類科技禮貌發展的快速步伐,有些人卻和父母疏遠了疏遠了。那些父母們就像被人扔在角落里的舊衣服,被忘了以往的為他得付出和幫忙,和為他減少的傷害,眼睜睜的看著他去穿一些表面華麗,而對他有不合身的衣服。而我們卻習以為常,不看在眼里,而認為那是理所當然,仍舊不在意。
一個人有了孝,就有了仁愛之心,他自然就會對社會上的丑惡現象疾惡如仇,由此而產生正義的情感;有了感恩之心,才能由衷地產生恭敬之心,用恭敬之心待人接物是表現為有禮而不輕漫;有了感恩之心,做事自然會用心,僅有用心,才能開啟智慧;有了感恩之心,與人交往自然就會誠信無欺。此刻商業上的信用危機,思想的根源在于經營者不承認自我的“成功”是靠別人的“成全”,對社會、對他人不存有感恩之心。所謂五德:仁、義、禮、智、信,人的優良品德都是由這種感恩之心而來的。他教我們做一個懂“孝道,孝德,感恩”的人。
所以,作為一個在社會生活的“人”不得不需要對父母盡孝,需要對愛的正確認識,需要心存感恩,這樣人活著才能對這個社會有所作用,自我有作為,不枉費活在世上的歲月,不浪費父母和他人對自我的所付出的愛。努力,奮進!
孝道故事三到五分鐘的演講稿 篇2
何為孝?
一般人認為,只要對自我的父母克盡奉養,就是孝順了.我不反對這種看法,這是孝順了,只是這個孝順只限于父母罷了.雖然這種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
但此刻,這種看法也許會被人否認,因為許多家長都曾對孩子說:你要真的孝順我,就拿出點成績來.雖然此刻已不是什么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時代了,但知識卻是要的,事業也總是要的。許多貧困山區的父母寧可累死餓死也要送自我的孩子上學,如果孩子真的能“拿出點成績來“,那也是可謂盡孝了.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是孝順的為什么偏偏僅有父母呢.不可否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并且養育了我們,也許我們無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我們需要盡孝道.但我們又能報答教師的培育之恩嗎?不能.可為什么我們不對教師也盡孝道呢.要明白,是教師給了我們知識,給了我們本事,給了我們機會,在教師的耐心指導下,培養出了大批的人才,我們為什么就不對教師盡孝道呢?我們是應當的,我們需要以優秀的成績來回報教師的努力,我們需要才華來回報教師的培育,同樣需要以成就事業來證明自我.
孝道,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隨著時代的提高,也應當擴大范圍了.也許真的要我們對整個民族盡孝對一切眾生盡孝是大了點,聽起來也覺得十分困難,可是整個民族養育了你,你是應當盡孝的;是許多許多的人給了你一個愛的世界,所以你也是應當盡孝的;是一切的生靈給了你一個美麗的生存空間,所以你也應當盡孝的.
成就事業方能顯出你的價值.盡你自我的努力,去創造屬于自我的輝煌,給生你養你的父母,給辛辛苦苦培育你的教師,給養育了你的整個民族一個滿意的答案,也許這是孝的一種吧!別人給了你,你就應當懂得回報別人,中國有句老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對父母的盡忠盡責克盡奉養并不是孝的全部.
成就一番事業,然后在自我的事業上默默地奉獻,用自我的成績與愛心來回報世界上的種.種,這也是孝順了吧!
孝道故事三到五分鐘的演講稿 篇3
生活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總是自私的要不顧一切的奔向前程,以至把最關心我們的人丟在時光后。
謝謝你,親愛的六中。是你,教我學會了感恩,有力的證明了我毅然來六中這個選擇是正確的。
“總是向你索取卻從不曾說謝謝你,直到長大以后才懂得你真不容易。”父母,這個世界上最愛我們卻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兩個人。只有他們,才愛我們如命。我們任性的希望他們能給予我們一輩子的蔭蔽。但是,時間會打破青春浮華的精致,會將平行線刻上美人的額角,會吞噬掉稀世珍寶,天生麗質,誰也逃不掉它溫柔的鐮刀。父親剛直的背,在慢慢地彎曲;母親柔順的發,染上了歲月傷痕的白色鬢角。
是我們近視的太厲害了嗎?抑或是我們把心思全都放在所謂的“學習”上了?以致我們察覺不到……
以前的我,總認為向他們索求是應該的,任性是應該的,貪婪是應該的。他們應該是我們的指路燈,也必須是我們的出氣筒。直到那天,感恩報告會上張老師的話語擲地有聲,如冷水般澆醒了我幾近麻木的心,我意識到,那兩個圣母般恩澤我們的人隨時有可能離去。“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怠。”此乃人生最可悲的境地!父親,母親,你們若安好,便是晴天。
像是只迷途的麋鹿突然找到了家鄉,恍惚間,找到了清醒的方向。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如一”。老師的一生,被禁錮在了這“三尺講臺”的寬度里,然而在這里卻鑄造了無數個健全的靈魂。想起昔日對老師的教學指指點點,對老師的穿著評頭論足,內心的羞愧便迅速發酵。曾經老師善意的勸勉在叛逆的我們看來是多管閑事,曾經老師的呵斥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我們看來是對所謂的尊嚴的侮辱。當我在學業上屢屢碰壁時,頓然了悟,原來那一點一滴皆是愛,亦師亦友總關情。
路過心田,有花一朵。但歲月漸長,總會賦予人另一種能力,是慢慢將那激蕩的暗流平復,捋順,用平靜的力量化解內心的種.種郁結,縱使是天塌地陷的結果,也終能云淡風輕掠去。與之而來的,是對友情師生情乃至親情的淡漠,忘了感恩,忘了珍惜。慶幸的是現在頓悟還不算晚。
當市井的喧囂和霓虹燈下的艷彩掩蓋了人性的光輝,我們不得不為那些失落的感恩扼腕嘆息。讓雨下進靈魂里,學會去愛,學會去感恩,學會去欣賞心田上最絢爛的感恩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