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孝道1分鐘的演講稿(精選3篇)
有關孝道1分鐘的演講稿 篇1
孝,乃人之根,性之本,德之源,教之所。
早在中國古代,《孝經》就已有“百善以孝為先”這句明宗開義。也就是說孝順是行善的根本,沒有孝順又談何行善。所謂的孝,就是子女對父母,晚輩對長輩的尊敬﹑依從﹑感恩的心理。
在嬰兒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孝’這個字便被寫在了他人生典籍的扉頁,醒目的中國字仿佛在告訴每一個中華兒女,用行動去證明你對父母的孝心,用行動去感謝父母對你的愛。這種人人生來就有的天性,本應在人的心靈深處開辟出一片美麗的花田,用愛與感恩等人類最真摯美好的感情澆灌,但沒有人保證,經歷了狂風暴雨之后,這花田不枯,這感情不變。經歷過風雨,便擁有彩虹,這花田有風暴后特有的美麗,比先前更旺盛妖艷。
我是一個從外地轉來的學生,從小便寄宿在姥爺家。姥爺是一名數學教師,在我看來,他對我的感情就像他三十幾年教師生涯中一成不變的數學公式一樣,單調而乏味。這種淡漠的感情,在姥爺病倒那天,驀然消失。而那天,我這個平時自詡挺孝順的孫女,竟無法從記憶中挖出絲毫對姥爺的孝心來。
無盡的后悔感像潮水般將我吞噬,如果能早點發覺姥爺身體的不適就好了,如果能多干些家務活來減輕老爺的負擔就好了,我是這樣想的。看著病榻上姥爺那刻滿滄桑皺紋又憔悴的臉龐,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樣不是滋味。急忙翻出藥箱,想找一些能減輕老爺痛苦的藥,卻被說明書上復雜的術語弄昏了頭。
要知道,在我生病時,姥爺會守在我的病床前,喂我吃藥,再哄我入睡。而現在,如此這般。淚水漸漸迷蒙了我的雙眼,忍住想要啜泣的沖動。這時,姥爺走了過來,慢慢收拾我弄亂的藥箱,吃好藥。看著看著,淚水終于決堤而下,撲到姥爺懷里,大聲哭號,雙肩不受控制地顫抖著,不停地說:“對不起”。姥爺笑著問我為什么道歉,我回答,自己沒有盡到應有的孝心,讓姥爺受累。姥爺拍了拍我的頭,眼睛里流露出欣慰與贊許,說:“以后能做到吧?”我大喊:“能!”
淡淡的藥香,承載著姥爺對我深沉的愛,它讓我幡然醒悟,并擁有這世上最美好的品質——孝順。
鹿乳奉親,嚙齒痛心的故事感動著我,蘆衣順母,拾葚異器的故事教化著我。在孝順之風的熏陶中,我成長著。
善良的品質固然美好,但對長輩的孝順應放在全部善意的先列。一個人,如果只對陌生人報以善良之心,對父母長輩不屑一顧的話,那么沒有人會認同,那所謂的善良只是水中的泡沫,將會漸漸消逝。
善良之水滋潤著孝心,在風雨的洗禮過后,我拾起掛在云朵之上的彩虹,那刻印著孝心標記的彩虹。
有關孝道1分鐘的演講稿 篇2
父母的愛是平凡的、樸實,無私的。母愛如太陽,熱烈而溫暖,父愛如海洋,深沉而含蓄。這句話一點也不錯。在生活中母親的愛是強有力的表達出來的,父親的愛而是默默無聞的。
記得有一次,我考試只得了86分,我自己都不敢相信這是我的試卷。那時我的腦海里一片混亂,兩腳發抖,竟然寫字都寫不好。我嘴里一直在嘟囔著:“怎么辦?怎么辦?我該怎么面對媽媽?”我的眼淚已經擠滿了眼眶最終還是流了下來,那時我只覺得就是個廢物,竟然考的這么糟糕。
回到家里,媽媽看到我兩眼發紅,失魂落魄的樣子,并沒有說話。其實我知道,媽媽可能早已知道了我的成績。“沒關系,這次沒有考好,就一定要改正錯誤,繼續努力,媽媽相信你!”媽媽說話時,總是面帶著微笑看著我。媽媽其實心里也一定很失望吧!聽了媽媽的話,才讓我慢慢的恢復了平靜,我發誓一定要用更好的成績來回報媽媽。果然不出我所料,我總算考了自己滿意的成績,這是媽媽的愛給了我希望。
爸爸的愛是平平淡淡的,一點一滴中表達出來對我的愛。
記得有一次,我跟爸爸去一個朋友家做客,可不幸得是,天氣給我們開了一個玩笑,噼里啪啦的大雨從天而降。那天我只穿了一件薄薄的毛衣,全身一直發抖,爸爸把自己的褂子給我披上,我知道爸爸并不暖和。在回家的路上,我們只有一把傘。肯定有一個人要被淋濕。爸爸卻一直把雨傘向我這邊傾斜。回到家里,爸爸發燒了。我心里有種愧疚感。爸爸你可知道,我是多么的愛你,我也不想你收到一點傷害啊!
謝謝你們!我也很愛你們!讓我們一家在愛的溫馨中生活吧!
有關孝道1分鐘的演講稿 篇3
“感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基本道德律,然而在當今社會,感恩意識的缺失卻已是普遍現象,在如此時代背景下,很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不錯,這是一種美德。既然是美德,那就要有德行方面的修養,要學會感恩,珍藏感恩的禮物,那種禮物是金錢買不到的。
感恩是中國傳統的習俗,而磕頭是每年過春節時拜年必須做的禮節,這是約束,只不過,現在你不做也可以的,至少人家說你沒禮節。如果你不希望走后被人家說的話,你就做做。
《詩經》里說,“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桃報李就是感恩,可是卻并不是為感恩而感恩,而是為了“永以為好”,即尋求一種和諧美好的人際關系。
這是大眾化的,不是每個給父母的感恩之節,也不是給父母的頭。我們需要的是對父母的體貼,對父母的珍惜,對父母的理解。這樣才會感恩,仁義也盡到了,作業也完成,兩全其美。可是,學校說這是作業,既然是作業就應該有交的期限,到時間了就必須交,因此,這些孩子就要拿上自己對父母的關愛、體貼和珍惜來到學校,完成任務交差。
這樣是感恩嗎?是真情的體恤嗎?到底有沒有恩?誰都知道啊,他們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不是純粹的感恩。
說到底,我們為“感恩”而進行的“感恩教育”,可能無法達到“感恩”的目的,我們缺乏的是“人的教育”――讓學生學會“感恩”的首要前提是要其成為一個“人”,給他們以“人的教育”。
親情之愛是人世間最樸素、最純潔、最自然的感情,它融于我們生活的細節之中,教育者如果僅僅把它當成一種作業和任務讓學生去完成,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上面的這是論壇的結果。也許,就這樣吧!如果把教育教成這樣的話,那就是學校的可悲,父母的遺憾,孩子的無奈。
“我以為,給父母磕頭盡孝,應是發自內心的行為,它必須在特定的事情發生之后,在心靈受到極大的沖擊之后的磕頭盡孝才具震憾力。而硬性規定的給父母磕頭盡孝,不僅會流于形式,更會使學生覺得可笑而對此不給予理會。”這才是我們要說的!
感恩:父母需要的是真誠,是孝心,是關照!呼吁教育,請不要把孩子束縛在“感恩哲學”中吧,解脫他們的身上沉重的枷鎖,讓他們們的靈魂回歸自由,從心而發,真正學會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