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孝道1分鐘的演講稿(精選3篇)
有關孝道1分鐘的演講稿 篇1
孝,乃人之根,性之本,德之源,教之所。
早在中國古代,《孝經》就已有“百善以孝為先”這句明宗開義。也就是說孝順是行善的根本,沒有孝順又談何行善。所謂的孝,就是子女對父母,晚輩對長輩的尊敬﹑依從﹑感恩的心理。
在嬰兒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孝’這個字便被寫在了他人生典籍的扉頁,醒目的中國字仿佛在告訴每一個中華兒女,用行動去證明你對父母的孝心,用行動去感謝父母對你的愛。這種人人生來就有的天性,本應在人的心靈深處開辟出一片美麗的花田,用愛與感恩等人類最真摯美好的感情澆灌,但沒有人保證,經歷了狂風暴雨之后,這花田不枯,這感情不變。經歷過風雨,便擁有彩虹,這花田有風暴后特有的美麗,比先前更旺盛妖艷。
我是一個從外地轉來的學生,從小便寄宿在姥爺家。姥爺是一名數學教師,在我看來,他對我的感情就像他三十幾年教師生涯中一成不變的數學公式一樣,單調而乏味。這種淡漠的感情,在姥爺病倒那天,驀然消失。而那天,我這個平時自詡挺孝順的孫女,竟無法從記憶中挖出絲毫對姥爺的孝心來。
無盡的后悔感像潮水般將我吞噬,如果能早點發覺姥爺身體的不適就好了,如果能多干些家務活來減輕老爺的負擔就好了,我是這樣想的。看著病榻上姥爺那刻滿滄桑皺紋又憔悴的臉龐,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樣不是滋味。急忙翻出藥箱,想找一些能減輕老爺痛苦的藥,卻被說明書上復雜的術語弄昏了頭。
要知道,在我生病時,姥爺會守在我的病床前,喂我吃藥,再哄我入睡。而現在,如此這般。淚水漸漸迷蒙了我的雙眼,忍住想要啜泣的沖動。這時,姥爺走了過來,慢慢收拾我弄亂的藥箱,吃好藥。看著看著,淚水終于決堤而下,撲到姥爺懷里,大聲哭號,雙肩不受控制地顫抖著,不停地說:“對不起”。姥爺笑著問我為什么道歉,我回答,自己沒有盡到應有的孝心,讓姥爺受累。姥爺拍了拍我的頭,眼睛里流露出欣慰與贊許,說:“以后能做到吧?”我大喊:“能!”
淡淡的藥香,承載著姥爺對我深沉的愛,它讓我幡然醒悟,并擁有這世上最美好的品質——孝順。
鹿乳奉親,嚙齒痛心的故事感動著我,蘆衣順母,拾葚異器的故事教化著我。在孝順之風的熏陶中,我成長著。
善良的品質固然美好,但對長輩的孝順應放在全部善意的先列。一個人,如果只對陌生人報以善良之心,對父母長輩不屑一顧的話,那么沒有人會認同,那所謂的善良只是水中的泡沫,將會漸漸消逝。
善良之水滋潤著孝心,在風雨的洗禮過后,我拾起掛在云朵之上的彩虹,那刻印著孝心標記的彩虹。
有關孝道1分鐘的演講稿 篇2
天空是鳥兒飛翔的天堂,學校是我們翱翔的起點。從記事起便懷著一顆求知的心踏進校園,濃濃的書香氣一路指引我前行,洗滌我喧囂的心靈,賜予我人生的真諦。關于學校,我始終有一種信念銘記在心,是渴望;有一種悸動在心中流淌,是感恩!感恩學校,讓我們領略知識的無限,弘揚生命的光鮮。
感恩學校,謝謝您給予我知識的天堂。從懵懂無知的孩童到如今飽讀詩書的少年,離不開學校這個特殊的場所。金秋,象征著豐收,在這個豐碩的季節我們踏進了校園,一串串足跡遍布每個角落,將在這里度過三年美好的求學時光。越來越明亮的教室、越來越先進的設備,無不為我們學習知識提供堅實的保障,每當上課鈴聲響起,便傳來了朗朗讀書聲,不得不讓我想起那句話“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是啊,在這個如花般的年紀,因為學校用知識灌溉,因為老師用汗水耕耘,才讓我們得以獲取知識,才能在今后的人生發光發亮。
感恩學校,謝謝您給予我理想和信念。清晨,一天的開端,象征著希望與力量,每日的晨跑是學校安排的必要活動,最開始奔跑在學校的橡膠跑道上時,沒跑兩圈便難以堅持想要放棄,但看到其他同學仍在奮力奔跑,我打消了這個念頭,全力以赴將自己投身于運動中,在這個過程中我明白了不言放棄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這個道理對今后的學習生活可謂是受益匪淺。人生之路充滿荊棘與坎坷,在遇到挫折時不應輕言放棄,迎難而上,創造屬于自己的廣闊人生。這一切均要感恩學校,是學校給予了我們這份理想和信念,才讓我的成長之路不再迷茫。
感恩學校,謝謝您給予我愛和希望。時光似流,歲月如梭,在漫漫求學路中,我們待得最多的地方是學校,陪伴我們最多的人是老師,學校的一磚一瓦是那么熟悉,老師的一舉一動是多么親切,在農村我們有很多人都是留守兒童,沒有家庭的溫暖,沒有父母的陪伴,但在學校卻感受到了家的溫馨與甜蜜,感恩學校賦予了我生命新的意義,感受到在家感受不到的愛與希望,內心充滿無限感動。
感恩學校,如果您是蚌,那我們便是那蚌里的沙粒,您用愛來不斷打磨、悉心培養,我們終將成為一顆顆耀眼的珍珠,光彩熠熠。而我們只想用那生命中的光芒照亮學校,惟愿學校在追求知識的道路上指引更多的人繼續遠航。
有關孝道1分鐘的演講稿 篇3
古人云:“父母者,人之本也。”
從呱呱落地的嬰兒,到天真爛漫的少年,是父母賦予了我們生命,給予了我們偉大而無私的愛,作為兒女我們應該懷著感恩的心去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百善孝為先傳統美德,也涌現出許多令人感動的孝心故事,對我而言最溫暖我的故事就發生在我的身邊。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里,從我記事起就知道爺爺是個年邁多病的“藥罐子”,就算每天吃藥也總是三天兩頭往醫院跑。在我10歲那年,爺爺因為腦溢血成了植物人,從那以后爸爸的生活節奏開始變得緊張而忙碌,習慣了午休的爸爸不再有午休時間,因為要幫爺爺活動身體,防止他肌肉萎縮,每天還要為爺爺翻身擦背。為了讓爺爺有個舒適的環境,媽媽每天都把爺爺的房間打掃得干干凈凈,隔幾天就給爺爺換一張干凈的被墊。爸爸媽媽十年如一日照顧著生活無法自理的爺爺,正因為爸爸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爺爺病倒的這10年里身上沒有長過一點褥瘡,肌肉也沒有任何萎縮的跡象。人們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是在照顧爺爺的那么多年時間里我沒聽見爸爸媽媽有一句抱怨;而因為“父母在,不遠游”,所以我也沒見爸爸媽媽在這十年里有任何一次出遠門。爸爸媽媽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告訴我“久病床前不但有孝子,有的還是大孝子”。
爸爸媽媽用行動詮釋著孝的含義,他們讓我從小就知道:孝,要從小事做起。他們向我傳遞的是人間正能量,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我作為一名在校的大學生更應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承者和弘揚者,我也要用實際行動向身邊的每個人傳播我的青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