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范文大全 > 導游詞 > 導游詞范文 > 白塔山導游詞(通用14篇)

白塔山導游詞

發(fā)布時間:2023-01-16

白塔山導游詞(通用14篇)

白塔山導游詞 篇1

  游客朋友:早上好!今天我們要去參觀游覽蘭州市的著名景觀之一的白塔山。它坐落在蘭州市中心、黃河北岸,因山頭有一座元代的白塔而得名,1958年開辟為公園。

  白塔山屬黃土梁塬地貌,海拔1700多米,是祁連山的余脈。它巍峨起伏,重巒疊嶂,有“拱抱金城”之雄姿,是蘭州北面的天然屏障。“白塔層巒”被譽為“蘭州八景”之一,山上的白塔與山下的黃河以及飛跨黃河的中山鐵橋仰俯錯落,成為蘭州市的標志性景觀。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看見的是白塔山公園內(nèi)著名的一、二、三臺建筑群。該建筑群總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以石階、石壁、磚雕、亭臺、回廊相互連貫,上下通達,層次分明,這是中國古典建筑中的一種別具風格的形式。一臺建筑,是一座四面敞開的中央大廳,雕梁畫棟。大廳回廊兩側各有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迂回而上便是對稱式的二臺牌廈。牌廈面闊五楹,居中一楹有七級斗拱,為全國罕見。過二臺廣場,沿石階而上便是磚木結構的三臺大廳,氣勢莊重。大廳長80米,寬20米,高約10米,屋頂飾有琉璃花脊,墻面鑲嵌各種磚雕,檁梁及懸角等處又有木雕彩繪。

  坐落在三臺大廳內(nèi)的“黃河奇石館”,是目前國內(nèi)最大的奇石博物館,創(chuàng)辦于1993年,藏石豐富,獨具魅力。蘭州的黃河石與南京的雨花石、湖北的宜昌石、山東的長島石同列為中國四大名礫石。蘭州黃河石特點是石質(zhì)光滑,形狀多變,色彩深而艷麗。“黃河奇石館”珍藏著蘭州民間收藏家宋志剛先生收藏的黃河奇石上萬方。造型石有石佛、周倉、關帝、神龜?shù)?紋理石有孔子、老子、如來佛祖、十二生肖、梅蘭竹菊、山水風景等。它們生動逼真,惟妙惟肖,令游人一覽如醉,流連忘返。該館分三個陳列室:正廳第一展室的展品形態(tài)宏巨,氣勢磅礴,體現(xiàn)了母親河的雄偉氣魄;正廳西側的第二展室,展品以黃河流域的古生物化石、出土文物、民俗禮器為主,展示了母親河的悠久文明;正廳東部的第三展室,展出的石頭以造型和紋理圖像令人嘆為觀止,分偉人系列、山水詩意、生命象征、萬物肖形等。黃河奇石鐫刻著歷史博大精深的足跡,有典型的天人合一的東方文化特色,許多名人參觀后都留下了墨寶,予以贊頌。原國務院副谷牧題詞:“黃河奇石美天下”;文化部副部長高占祥題詞:“黃河奇石,華夏一絕”;齊白石大師的弟子婁師白先生,則把它們譽之為“黃河瑰寶”。

白塔山導游詞 篇2

  游客朋友:早上好!今天我們要去參觀游覽蘭州市的著名景觀之一的白塔山。它坐落在蘭州市中心、黃河北岸,因山頭有一座元代的白塔而得名,1958年開辟為公園。

  白塔山屬黃土梁塬地貌,海拔1700多米,是祁連山的余脈。它巍峨起伏,重巒疊嶂,有“拱抱金城”之雄姿,是蘭州北面的天然屏障。“白塔層巒”被譽為“蘭州八景”之一,山上的白塔與山下的黃河以及飛跨黃河的中山鐵橋仰俯錯落,成為蘭州市的標志性景觀。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看見的是白塔山公園內(nèi)著名的一、二、三臺建筑群。該建筑群總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以石階、石壁、磚雕、亭臺、回廊相互連貫,上下通達,層次分明,這是中國古典建筑中的一種別具風格的形式。一臺建筑,是一座四面敞開的中央大廳,雕梁畫棟。大廳回廊兩側各有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迂回而上便是對稱式的二臺牌廈。牌廈面闊五楹,居中一楹有七級斗拱,為全國罕見。過二臺廣場,沿石階而上便是磚木結構的三臺大廳,氣勢莊重。大廳長80米,寬20米,高約10米,屋頂飾有琉璃花脊,墻面鑲嵌各種磚雕,檁梁及懸角等處又有木雕彩繪。

  坐落在三臺大廳內(nèi)的“黃河奇石館”,是目前國內(nèi)最大的奇石博物館,創(chuàng)辦于1993年,藏石豐富,獨具魅力。蘭州的黃河石與南京的雨花石、湖北的宜昌石、山東的長島石同列為中國四大名礫石。蘭州黃河石特點是石質(zhì)光滑,形狀多變,色彩深而艷麗。“黃河奇石館”珍藏著蘭州民間收藏家宋志剛先生收藏的黃河奇石上萬方。造型石有石佛、周倉、關帝、神龜?shù)?紋理石有孔子、老子、如來佛祖、十二生肖、梅蘭竹菊、山水風景等。它們生動逼真,惟妙惟肖,令游人一覽如醉,流連忘返。該館分三個陳列室:正廳第一展室的展品形態(tài)宏巨,氣勢磅礴,體現(xiàn)了母親河的雄偉氣魄;正廳西側的第二展室,展品以黃河流域的古生物化石、出土文物、民俗禮器為主,展示了母親河的悠久文明;正廳東部的第三展室,展出的石頭以造型和紋理圖像令人嘆為觀止,分偉人系列、山水詩意、生命象征、萬物肖形等。黃河奇石鐫刻著歷史博大精深的足跡,有典型的天人合一的東方文化特色,許多名人參觀后都留下了墨寶,予以贊頌。原國務院副谷牧題詞:“黃河奇石美天下”;文化部副部長高占祥題詞:“黃河奇石,華夏一絕”;齊白石大師的弟子婁師白先生,則把它們譽之為“黃河瑰寶”。

  各位游客:沿三臺東側盤山小道上來,我們眼前出現(xiàn)了一座牌坊,正面題額為“鳳林香裊”,背面題額為“秀映三臺”,都是清朝乾隆五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91年,皋蘭舉人李存中留下的墨寶。這座牌坊號稱“白塔山第一牌坊”,站在這里俯視山下,黃河如帶,鳳林關一帶炊煙裊裊,仿佛能聞到飄來的飯香;放眼遠眺,皋蘭山三臺閣遙遙相望,恍若天上宮闕。

  穿過牌坊,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便是“法雨寺”。法雨寺原名“羅漢殿”,位于三臺大廳之上,在山道轉(zhuǎn)彎處依山而建,是一座一進兩院的古代建筑。始建于清光緒十年,就是公元1884年。整個建筑小巧玲瓏,古樸清秀。有懸樓五間,憑欄遠眺,金城全貌,盡收眼底。據(jù)記載,大殿原有對聯(lián)云:“隨處現(xiàn)身,只為眾生開覺路;尋聲救苦,永留寶筏渡迷津”,現(xiàn)已蕩然無存。羅漢殿歷經(jīng)滄桑,曾經(jīng)殿舍俱廢,香火滅絕,名存實亡。0于1998年批準修復,改名“法雨寺”,現(xiàn)有山門、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堂等主體建筑。法雨寺東西山頭,各有三角亭一座,東曰“東風亭”,西曰“喜雨亭”,造型簡潔、剛健,氣勢不凡。西北頂峰有三皇殿和三教道統(tǒng)祠,往西即可到達白塔寺。

  拾級而上,我們終于到達了向往已久的白塔寺。此白塔始建于元代。元太宗窩闊臺執(zhí)政時,他的皇子闊端為西涼王。闊端邀請當時西藏最具實力的-教薩迦派法王薩班.貢噶堅贊(被稱為班智達,意為大學者),前往蒙古地方傳教,在涼州--就是現(xiàn)在的武威--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涼州會談”,就西藏的局勢進行了磋商,議定了西藏地方歸順蒙古大汗的條件,標志著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的版圖。傳說薩班.貢噶堅贊在返回西藏的途中病逝于蘭州,后來的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黃河北山修建一座通體雪白的佛塔,以紀念他的歷史功績。薩班.貢噶堅贊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但是他死在蘭州的說法,至今找不到歷史證據(jù)。據(jù)史載,薩班.貢噶堅贊于1251年圓寂于涼州(今甘肅武威市),葬于涼州白塔寺,現(xiàn)在遺址尚存。

  原塔在元末明初的戰(zhàn)亂中被毀,現(xiàn)在的白塔是明代景泰七年,就是公元1456年,由鎮(zhèn)守甘肅的太監(jiān)劉永誠重建。當時還建造了佛寺、僧舍等建筑,成為蘭州的勝境。清代康熙五十四年,就是公元1720xx年,甘肅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建寺址,改名為“慈恩寺”。

  白塔現(xiàn)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塔身潔白,通高17米,下筑圓臺式塔基,塔身下半部分為覆缽式,上半部分為樓閣式。樓閣七層八面,大小佛龕分列其上,塔頂為綠色的古印度式塔剎。塔上方檐角,有銅鈴裝飾,微風吹過,悅耳動聽。站立于此,也能眺望黃河,是觀賞蘭州市容的最佳之處。白塔山緊鄰黃河,山下只有一線通道,自古以來被兵家視作軍事要沖。白塔山西側是古金城關所在地,白塔山東側約1公里的山腰間,元末將領擴廓貼木兒,漢名王保保,曾在那里修城固守,妄圖保住元朝的江山。仰望白塔,俯視黃河,正應了“寶塔鎮(zhèn)河妖”的古語。圍塔而走,大家會發(fā)現(xiàn)塔的八面雕刻有藏傳佛教--就是-教的吉祥八凈圖:輪、螺、傘、蓋、花、罐、魚、長。

  輪

  就是0,古時在印度是一種兵器,后來佛教吸收為法器,象征著佛法永不熄滅,像輪子一樣旋轉(zhuǎn)不停,也就是說佛法不停留在某人某地某處,而是到處傳播。輪內(nèi)有八根輻條,象征釋迦牟尼一生傳教的八件大事。

  白海螺

  是法會吹奏的一種樂器,按佛經(jīng)說法,釋迦-時聲音洪亮,如大海螺的聲音一樣,響徹四方,所以用它來代表法音,即“妙音吉祥”。

  白傘

  傘在古印度本是皇室和貴族的象征,是貴族們出行使用的儀仗工具,后來被佛教采用,象征著遮蔽萬障,守護佛法,即所謂的“張弛自如,曲復重生”。

  蓋

  即是幢,也叫“尊勝幢”。它不像傘可以曲張,而是呈圓柱形。幢本是印度的軍旗,佛教用來表示解脫煩惱、得到覺悟。-教認為,它是解脫、大悲、緣起和脫離偏見的象征,所謂108種煩惱,只有尊勝幢才能降服。

  花

  即蓮花。佛經(jīng)上說,蓮有五種,顏色各異,但以白蓮花最為高貴,所謂出五濁世,無所污染,是高尚、純潔的象征。

  罐

  漢傳佛教的圖案是水罐形,-廟中所見到的是本巴瓶形,稱為瓶。這個瓶作為八清凈之一是凈瓶,同時也是密宗修法灌頂時的法器之一。-廟中的瓶裝有圣水,象征甘露;瓶口插有如意樹或孔雀翎,象征著吉祥清凈和財運。

  魚

  有金魚形的,有鯉魚形的。八吉祥中,魚一般為雙魚形。因為魚是在水中目田游泳,自在生長的,用魚來代表解脫。

  盤長

  就是吉祥結,俗話叫“萬字不斷”,沒有開頭和結尾的圖案。用它來表示佛法回環(huán)貫徹,求無障礙。

  白塔的南邊是三大寺樓,北面是菩薩殿,東西兩側各有陪殿數(shù)間,將白塔圍在其中。寺內(nèi)原有象皮鼓、青銅鐘和紫荊樹,古稱“鎮(zhèn)山三寶”。傳說紫荊樹是當年住持慈恩寺的一位姓田和尚所植,可惜現(xiàn)已可枯死。另外二寶至今仍存寺中。相傳象皮鼓是印度和尚游歷白塔山慈恩寺時貢獻在釋迦牟尼像前的,象皮有5厘米多厚,由印度帶來。銅鐘為康熙五十七年,就是公元1720xx年鑄造的,重約153.5公斤,造型莊嚴,聲音洪亮,抗戰(zhàn)時期日寇轟炸蘭州時,曾用它發(fā)過防空警報。鐘、鼓、塔的結構,是中國寺廟建筑中典型的廊院式結構。

  白塔的東側立有著名的《夏禹岣嶁碑》,高3米,寬1米,碑首鏤刻戲珠巨龍兩條,碑面刻有古篆文77字,現(xiàn)存72字,記載大禹治水之事。原碑在湖南衡山縣西岣嶁峰(今稱云密峰)上,字形怪異,后人附會為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xx年),何致摹刻于岳麓山巨石上(即今禹碑峰上),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灑泉郡侯建功又摹立于白塔山西端的金山寺禹王廟內(nèi),后因廟宇塌毀,于1964年移至后山的牡丹亭內(nèi),后來又移至白塔寺內(nèi)珍存。

  白塔寺四周,還有云月寺、三星殿、迎旭閣和三官殿等古建筑群,可觀賞日出,或遠眺氣象萬千的九曲黃河,蘭州市容盡在眼底,美不勝收。“金城關外寺,殿宇枕巖阿。地辟飛沙少,山高怪石多。鐘聲聞紫塞,塔影漫黃河。最愛談禪處,何妨載酒過。”這是古人贊頌蘭州白塔寺的詩句。

  宋末元初時期,白塔山一帶為西夏占據(jù),所以山后西北一帶稱“元昊臺”,現(xiàn)在一般稱“九州臺”。九州臺的黃土層厚達287米,僅次于蘭州西南部西津村的409.93米和皋蘭山的297米,厚度居世界第三。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教授李吉均先生由此測定,黃河已有160萬年的歷史。在黃河形成之前,此地是一片荒原,而現(xiàn)在隨著地殼運動的發(fā)展,形成了黃土高原,海拔1500-20xx米。

  白塔山雖說是佛教勝地,但是這里土質(zhì)疏松,降雨量小,自古以來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稀疏。為栽種樹木,古人常挑水背冰上山,即便如此,解放前山上也只有七棵柏樹。1958年開辟為公園后,引水上山,栽種了松柏、垂柳、白楊和國槐等各種樹木十幾萬株,培植了蘋果梁、桃樹溝、梨樹坪、杏林園等林區(qū),使白塔山變成了層巒疊翠,鳥語花香的游覽勝地。我們所在的白塔西面,現(xiàn)在已是樹高林密,曲徑通幽,成為蘭州人休閑納涼的好去處。

  好了,親愛的朋友們,希望我的講解,能使大家對白塔山有一個美好的印象,F(xiàn)在各位可以目田游覽,拍照留念,20分鐘后,順原路返回。

白塔山導游詞 篇3

  白塔山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勢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這里是軍事要沖,山下有氣勢雄偉的金城關、玉迭關、王保保城;山上有層層峰巒,其中“白塔層巒”為蘭州八景之一。

  站在黃河南岸,舉目北望,黃河鐵橋,白塔山公圓建筑群,白塔寺渾然一體,盡收眼底,有“河橋遠眺”之稱。穿過黃河鐵橋,白塔山一,二,三臺建筑群,迎面聳立,飛檐紅柱,參差綠樹叢中,這是自一八年建圓時在坍塌的古建筑廢墟上重建的 ,總建筑面積八千余平方米。這個建筑群把對稱的石階、石壁、亭臺、回廊連貫一起,上下通達,層次分明,結構嚴整,是我國古代建筑中別具風格的建筑形式。如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對立式的二臺碑廈、磚木結構的三臺大廳等,所有建筑物都配飾磚雕、木雕和彩畫。

  三臺建筑群的迎面是白塔主峰,山勢陡峭,古代建筑有“風林香裊”牌坊、羅漢殿、三宮殿等。

  山頂?shù)墓沤ㄖ镉腥堑、迎旭客閣,憑欄遠眺日出,放眼黃河,氣象萬千。

  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據(jù)記載,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對大元帝國疆域統(tǒng)一過程中,曾致書西藏擁有實權的薩噶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稱黃教)。當時薩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肅蘭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蘭州修塔紀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現(xiàn)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為鎮(zhèn)守甘肅內(nèi)監(jiān)劉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xx年)巡撫綽奇補救增新,擴大寺址。寺名為慈恩寺。寺內(nèi)白塔身為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筑圓基,高約十七米。塔的外層通抹白灰,刷白漿,故俗稱白塔。塔建成后,幾經(jīng)強烈地震,仍屹立未動,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筑藝術上的智慧與才能。

  白塔寺原有“鎮(zhèn)山三寶“: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象皮鼓傳為一印度僧人云游白塔時所贈,現(xiàn)在這里僅有仿制品;青銅鐘為清康熙年間鑄造,重為153.5公斤,現(xiàn)存寺內(nèi);枝繁葉貌的紫荊樹系后人重載。北端山頭有牡丹亭,亭內(nèi)有一碑,據(jù)說原碑在湖南衡陽市北的趄嶁山上,字形怪異難辨,后人附會為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xx年),何玫摹刻于岳麓書院。蘭州此碑,系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寬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蔥郁,朝陽山、馬頭山、冠云山、環(huán)翠山峰巒層疊。濃蔭深處,有休息亭,供游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這里山高林密,是登山遠眺,避暑納涼的好地方。

白塔山導游詞 篇4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各位參加此次呼和浩特之行的旅行團,我是--旅游公司的導游--,是咱們此次活動的全程陪同導游,大家可以叫我--,也可以叫我--。坐在我旁邊的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在我市旅游期間就由--師傅和我為大家提供服務,我們十分榮幸!

  大家在此旅游,可以把兩顆心交給我們:一顆是“放心”,交給師傅,因為他的車技嫻熟,有---年的駕齡,從未出過任何事故;另一顆是“開心”,就交給我好了。旅游期間,請大家認清導游旗的標志,以免跟錯隊伍。請大家記清集中和游覽時間,以免因一人遲到而影響大家的活動。大家有什么問題和要求請盡量提出來,我將盡力解決。最后祝大家這次旅游玩得開心、吃得滿意、住得舒適。謝謝!

  現(xiàn)在,我們即將前往呼和浩特白塔,作為呼和浩特的代表性古建筑,白塔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相信此次參觀帶給您的收獲一定會遠超您的預期!最后,請大家到達白塔后,一定要維護建筑內(nèi)以及周圍的環(huán)境,不要亂扔垃圾、亂涂亂畫、以及使用閃光燈拍照,謝謝配合!

  在參觀我們此行的目的地白塔之前,我們先要到一個村落,這個村落的名字叫添密灘,大家現(xiàn)在看這座村子可能感覺很普通,但是在過去,這是一個非常富庶的地方。在十九世紀末,這里的客店幾乎都是用石頭砌成的,而且還有高大的圍墻,各位游客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可以看到這里還有一些圍墻的遺跡。從添密灘再向北走約二十里就到了我們此行的目的地—白塔,F(xiàn)在請大家上車,我們即將前往白塔。大家現(xiàn)在所看到的就是呼和浩特的白塔,這座塔有七層,高二十丈,換算成現(xiàn)在的通用單位米的話,大約是六十七米,大家可以看到,它的臺基是一個蓮花的形狀,上面還雕刻著人和動物的各種形狀,美麗精致,栩栩如生。可能在我們團中的一些游客游覽過北京天寧寺的那座高塔,那座塔已經(jīng)可以說是非常壯觀,但事實上,我們面前的白塔比天寧寺塔還要高出一截。我們現(xiàn)在距離這么遠已經(jīng)可以看出白塔的龐大了,我們現(xiàn)在走近看看,是不是能夠更加深切的體會出它的宏偉壯觀了呢。據(jù)俄國人波茲德涅耶夫估計,這座塔的高度有四十俄丈高,約等于85。36米,足見其高大宏偉。白塔各層的高度是完全一樣的,總體可將其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塔基。第二是由一層層塔檐分隔開的七層塔身。第三個部分是塔頂。

  我們先來看塔基,塔的基座是圓的,形同古時佛像身下的蓮臺。再往上看,我們可以看到,每層塔身都是八面體,而與塔身高度相比之下顯得似乎有點扁平的瓦蓋塔頂則又是圓形的。

  根據(jù)入口來看,塔的正面朝南,下面兩層塔身各塑有十六尊坐著的佛像和立著的金剛。這些雕塑也可謂是巧奪天工,惟妙惟肖,非常的精美!下面我們進入第一層,第一層的南面是正門,正門上方的白色大理石板上刻著六個篆字即“萬部華嚴經(jīng)塔”,這是白塔的另一個名字。各位游客可以走近一些,仔細的欣賞一下這幾個字。在白塔初建成的時候,正門前曾有過用磚頭和花崗石石板砌的臺階,但在之后的一段時間這些臺階倒塌,磚頭和石板也都被附近的農(nóng)民陸續(xù)拿光,而且正門離地又太高,因此在那時沒有任何辦法能進入塔內(nèi),從而也就無法看到塔里曾被塔里的那些題詞了。而今天我們沒有了這樣的問題,現(xiàn)在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座修葺一新的白塔,過一會兒,我們就要登塔了。下面我們繼續(xù)參觀白塔的其他部分,F(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白塔上雕刻著許許多多巨大、精美的浮雕,還有顏色不同、砌法多樣的磚塊和石塊,大家再向上看,上面還有裝飾奇妙、凹凸有致的塔檐,我們再看白塔的腰線,會發(fā)現(xiàn)上面裝飾著一些具有情節(jié)的雕塑,向我們傳達著那時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日常活動。

  大家再看這面墻,上面刻著萬部華嚴經(jīng)中的名言,包含了大到世界,小到我們個人人生中所蘊含的哲理。而且當您把目光投向地面上的時候,你會感受到這些裝飾的陰影在整個巨塔樸素的畫面上又是那樣地濃淡適宜,參觀完了這一切,您是不是已經(jīng)被美麗雄偉的白塔深深吸引了呢,但是白塔的美麗不光是外在的,作為呼市的代表性古建筑,內(nèi)在美也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請隨我進入白塔,去探索一下它塔中的天地吧!沿著塔里的階梯我們可以登上最高層,大家在走的過程中可以注意到階梯兩側刻著審閱所刻經(jīng)文者的姓名。這些文字篆刻的時間可以追溯到金代世宗時期,所以也可以算是歷史久遠了。下面,就請大家自由的參觀白塔,請各位游客結伴而行,不要走散了,一定要注意安全。

  眼看我們此次的旅行就要結束了,也要和大家說再見了。常言道“相見時難別亦難”,“送君千里終有別”。在此,我非常感謝各位朋友對我工作的支持。短短幾天時間,大家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謝謝大家的合作!在幾天的游覽過程中,若有不盡人意之處,還請各位批評指正,您的意見將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您的建議將是我們改進的目標。在返程途中,如果有什么不足之處,還請多諒解。希望大家有機會能再來我市,欣賞我們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一年四季的美景等著您,到時我再來給各位當導游。最后祝愿大家一路平安!合家歡樂!身體健康!

白塔山導游詞 篇5

  白塔山公園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頭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勢巍峨起伏,蟠結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白塔原為紀念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在蘭州病故的一西藏薩迦派喇嘛而建。

  現(xiàn)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鎮(zhèn)守甘肅內(nèi)監(jiān)劉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20xx年),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大寺址,起名慈恩寺。白塔七級八面,高約17米,下筑園基,上著綠頂,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鐵馬鈴。塔外通涂白漿,如白玉砌成。 白塔山1958年辟為公園,總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為三臺建筑群,依山而筑,飛檐紅柱,參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連,四通八達。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古稱“鎮(zhèn)山三寶”,現(xiàn)紫荊樹已枯死。 白塔山經(jīng)過多年綠化,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公園內(nèi)獨特的“黃河奇石館”和裕固族接待帳房為別處少見,獨具風格。山下為中山橋,使二者已連為一體,成為蘭州旅游的必游之地!

白塔山導游詞 篇6

  游客朋友:

  早上好!今天我們要去參觀游覽蘭州市的著名景觀之一的白塔山。它坐落在蘭州市中心、黃河北岸,因山頭有一座元代的白塔而得名,1958年開辟為公園。 白塔山屬黃土梁塬地貌,海拔1700多米,是祁連山的余脈。

  它巍峨起伏,重巒疊嶂,有“拱抱金城”之雄姿,是蘭州北面的天然屏障。“白塔層巒”被譽為“蘭州八景”之一,山上的白塔與山下的黃河以及飛跨黃河的中山鐵橋仰俯錯落,成為蘭州市的標志性景觀。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看見的是白塔山公園內(nèi)著名的一、二、三臺建筑群。該建筑群總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以石階、石壁、磚雕、亭臺、回廊相互連貫,上下通達,層次分明,這是中國古典建筑中的一種別具風格的形式。一臺建筑,是一座四面敞開的中央大廳,雕梁畫棟。大廳回廊兩側各有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迂回而上便是對稱式的二臺牌廈。牌廈面闊五楹,居中一楹有七級斗拱,為全國罕見。過二臺廣場,沿石階而上便是磚木結構的三臺大廳,氣勢莊重。大廳長80米,寬20米,高約10米,屋頂飾有琉璃花脊,墻面鑲嵌各種磚雕,檁梁及懸角等處又有木雕彩繪。

  各位游客,沿三臺東側盤山小道上來,我們眼前出現(xiàn)了一座牌坊,正面題額為“鳳林香裊”,背面題額為“秀映三臺”,都是清朝乾隆五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91年,皋蘭舉人李存中留下的墨寶。這座牌坊號稱“白塔山第一牌坊”,站在這里俯視山下,黃河如帶,鳳林關一帶炊煙裊裊,仿佛能聞到飄來的飯香;放眼遠眺,皋蘭山三臺閣遙遙相望,恍若天上宮闕。穿過牌坊,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便是“法雨寺”。法雨寺原名“羅漢殿”,位于三臺大廳之上,在山道轉(zhuǎn)彎處依山而建,是一座一進兩院的古代建筑。始建于清光緒十年,就是公元1884年。整個建筑小巧玲瓏,古樸清秀。有懸樓五間,憑欄遠眺,金城全貌,盡收眼底。據(jù)記載,大殿原有對聯(lián)云:“隨處現(xiàn)身,只為眾生開覺路;尋聲救苦,永留寶筏渡迷津”,現(xiàn)已蕩然無存。羅漢殿歷經(jīng)滄桑,曾經(jīng)殿舍俱廢,香火滅絕,名存實亡。于1998年批準修復,改名“法雨寺”,現(xiàn)有山門、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堂等主體建筑。法雨寺東西山頭,各有三角亭一座,東曰“東風亭”,西曰“喜雨亭”,造型簡潔、剛健,氣勢不凡。西北頂峰有三皇殿和三教道統(tǒng)祠,往西即可到達白塔寺。

  拾級而上,我們終于到達了向往已久的白塔寺。此白塔始建于元代。元太宗窩闊臺執(zhí)政時,他的皇子闊端為西涼王。闊端邀請當時西藏最具實力的——教薩迦派法王薩班。貢噶堅贊(被稱為班智達,意為大學者),前往蒙古地方傳教,在涼州——就是現(xiàn)在的武威——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涼州會談”,就西藏的局勢進行了磋商,議定了西藏地方歸順蒙古大汗的條件,標志著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的版圖。傳說薩班。貢噶堅贊在返回西藏的途中病逝于蘭州,后來的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黃河北山修建一座通體雪白的佛塔,以紀念他的歷史功績。

  薩班·貢噶堅贊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但是他死在蘭州的說法,至今找不到歷史證據(jù)。據(jù)史載,薩班。貢噶堅贊于1251年圓寂于涼州(今甘肅武威市),葬于涼州白塔寺,現(xiàn)在遺址尚存。原塔在元末明初的戰(zhàn)亂中被毀,現(xiàn)在的白塔是明代景泰七年,就是公元1456年,由鎮(zhèn)守甘肅的太監(jiān)劉永誠重建。當時還建造了佛寺、僧舍等建筑,成為蘭州的勝境。清代康熙五十四年,就是公元1720xx年,甘肅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建寺址,改名為“慈恩寺”。 白塔現(xiàn)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塔身潔白,通高17米,下筑圓臺式塔基,塔身下半部分為覆缽式,上半部分為樓閣式。樓閣七層八面,大小佛龕分列其上,塔頂為綠色的古印度式

  塔剎。塔上方檐角,有銅鈴裝飾,微風吹過,悅耳動聽。站立于此,也能眺望黃河,是觀賞蘭州市容的最佳之處。白塔山緊鄰黃河,山下只有一線通道,自古以來被兵家視作軍事要沖。白塔山西側是古金城關所在地,白塔山東側約1公里的山腰間,元末將領擴廓貼木兒,漢名王保保,曾在那里修城固守,妄圖保住元朝的江山。仰望白塔,俯視黃河,正應了“寶塔鎮(zhèn)河妖”的古語。圍塔而走,大家會發(fā)現(xiàn)塔的八面雕刻有藏傳佛教--就是—教的吉祥八凈圖:輪、螺、傘、蓋、花、罐、魚、長。輪 就是0,古時在印度是一種兵器,后來佛教吸收為法器,象征著佛法永不熄滅,像輪子一樣旋轉(zhuǎn)不停,也就是說佛法不停留在某人某地某處,而是到處傳播。輪內(nèi)有八根輻條,象征釋迦牟尼一生傳教的八件大事。白海螺 是法會吹奏的一種樂器,按佛經(jīng)說法,釋迦—時聲音洪亮,如大海螺的聲音一樣,響徹四方,所以用它來代表法音,即“妙音吉祥”。 白傘 傘在古印度本是皇室和貴族的象征,是貴族們出行使用的儀仗工具,后來被佛教采用,象征著遮蔽萬障,守護佛法,即所謂的“張弛自如,曲復重生”。

  蓋即是幢,也叫“尊勝幢”。它不像傘可以曲張,而是呈圓柱形。幢本是印度的軍旗,佛教用來表示解脫煩惱、得到覺悟。—教認為,它是解脫、大悲、緣起和脫離偏見的象征,所謂108種煩惱,只有尊勝幢才能降服。 花 即蓮花。佛經(jīng)上說,蓮有五種,顏色各異,但以白蓮花最為高貴,所謂出五濁世,無所污染,是高尚、純潔的象征。 罐 漢傳佛教的圖案是水罐形,—廟中所見到的是本巴瓶形,稱為瓶。這個瓶作為八清凈之一是凈瓶,同時也是密宗修法灌頂時的法器之一。—廟中的瓶裝有圣水,象征甘露;瓶口插有如意樹或孔雀翎,象征著吉祥清凈和財運。 魚 有金魚形的,有鯉魚形的。八吉祥中,魚一般為雙魚形。因為魚是在水中目田游泳,自在生長的,用魚來代表解脫。 盤長 就是吉祥結,俗話叫“萬字不斷”,沒有開頭和結尾的圖案。用它來表示佛法回環(huán)貫徹,求無障礙。

  白塔的南邊是三大寺樓,北面是菩薩殿,東西兩側各有陪殿數(shù)間,將白塔圍在其中。寺內(nèi)原有象皮鼓、青銅鐘和紫荊樹,古稱“鎮(zhèn)山三寶”。傳說紫荊樹是當年住持慈恩寺的一位姓田和尚所植,可惜現(xiàn)已可枯死。另外二寶至今仍存寺中。相傳象皮鼓是印度和尚游歷白塔山慈恩寺時貢獻在釋迦牟尼像前的,象皮有5厘米多厚,由印度帶來。銅鐘為康熙五十七年,就是公元1720xx年鑄造的,重約153。5公斤,造型莊嚴,聲音洪亮,抗戰(zhàn)時期日寇轟炸蘭州時,曾用它發(fā)過防空警報。鐘、鼓、塔的結構,是中國寺廟建筑中典型的廊院式結構。

  白塔的東側立有著名的《夏禹岣嶁碑》,高3米,寬1米,碑首鏤刻戲珠巨龍兩條,碑面刻有古篆文77字,現(xiàn)存72字,記載大禹治水之事。原碑在湖南衡山縣西岣嶁峰(今稱云密峰)上,字形怪異,后人附會為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xx年),何致摹刻于岳麓山巨石上(即今禹碑峰上),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灑泉郡侯建功又摹立于白塔山西端的金山寺禹王廟內(nèi),后因廟宇塌毀,于1964年移至后山的牡丹亭內(nèi),后來又移至白塔寺內(nèi)珍存。 白塔寺四周,還有云月寺、三星殿、迎旭閣和三官殿等古建筑群,可觀賞日出,或遠眺氣象萬千的九曲黃河,蘭州市容盡在眼底,美不勝收。“金城關外寺,殿宇枕巖阿。地辟飛沙少,山高怪石多。鐘聲聞紫塞,塔影漫黃河。最愛談禪處,何妨載酒過。”這是古人贊頌蘭州白塔寺的詩句。宋末元初時期,白塔山一帶為西夏占據(jù),所以山后西北一帶稱“元昊臺”,現(xiàn)在一般稱“九州臺”。九州臺的黃土層厚達287米,僅次于蘭州西南部西津村的409.93米和皋蘭山的297米,厚度居世界第三。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教授李吉均先生由此測定,黃河已有160萬年的歷史。在黃河形成之前,此地是一片荒原,而現(xiàn)在隨著地殼運動的發(fā)展,形成了黃土高原,海拔1500——20xx米。 白塔山雖說是佛教勝地,但是這里土質(zhì)疏松,降雨量小,自古以來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稀疏。為栽種樹木,古人常挑水背冰上山,即便如此,解放前山上也只有七棵柏樹。1958年開辟為公園后,引水上山,栽種了松柏、垂柳、白楊和國槐等各種樹木十幾萬株,培植了蘋果梁、桃樹溝、梨樹坪、杏林園等林區(qū),使白塔山變成了層巒疊翠,鳥語花香的游覽勝地。

  我們所在的白塔西面,現(xiàn)在已是樹高林密,曲徑通幽,成為蘭州人休閑納涼的好去處。 好了,親愛的朋友們,希望我的講解,能使大家對白塔山有一個美好的印象,F(xiàn)在各位可以目田游覽,拍照留念,20分鐘后,順原路返回。

白塔山導游詞 篇7

  白塔山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勢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這里是軍事要沖,山下有氣勢雄偉的金城關、玉迭關、王保保城;山上有層層峰巒,其中“白塔層巒”為蘭州八景之一。

  站在黃河南岸,舉目北望,黃河鐵橋,白塔山公圓建筑群,白塔寺渾然一體,盡收眼底,有“河橋遠眺”之稱。穿過黃河鐵橋,白塔山一,二,三臺建筑群,迎面聳立,飛檐紅柱,參差綠樹叢中,這是自一八年建圓時在坍塌的古建筑廢墟上重建的 ,總建筑面積八千余平方米。這個建筑群把對稱的石階、石壁、亭臺、回廊連貫一起,上下通達,層次分明,結構嚴整,是我國古代建筑中別具風格的建筑形式。如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對立式的二臺碑廈、磚木結構的三臺大廳等,所有建筑物都配飾磚雕、木雕和彩畫。

  三臺建筑群的迎面是白塔主峰,山勢陡峭,古代建筑有“風林香裊”牌坊、羅漢殿、三宮殿等。

  山頂?shù)墓沤ㄖ镉腥堑、迎旭客閣,憑欄遠眺日出,放眼黃河,氣象萬千。

  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據(jù)記載,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對大元帝國疆域統(tǒng)一過程中,曾致書西藏擁有實權的薩噶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稱黃教)。當時薩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肅蘭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蘭州修塔紀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現(xiàn)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為鎮(zhèn)守甘肅內(nèi)監(jiān)劉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xx年)巡撫綽奇補救增新,擴大寺址。寺名為慈恩寺。寺內(nèi)白塔身為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筑圓基,高約十七米。塔的外層通抹白灰,刷白漿,故俗稱白塔。塔建成后,幾經(jīng)強烈地震,仍屹立未動,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筑藝術上的智慧與才能。

  白塔寺原有“鎮(zhèn)山三寶“: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象皮鼓傳為一印度僧人云游白塔時所贈,現(xiàn)在這里僅有仿制品;青銅鐘為清康熙年間鑄造,重為153.5公斤,現(xiàn)存寺內(nèi);枝繁葉貌的紫荊樹系后人重載。北端山頭有牡丹亭,亭內(nèi)有一碑,據(jù)說原碑在湖南衡陽市北的趄嶁山上,字形怪異難辨,后人附會為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xx年),何玫摹刻于岳麓書院。蘭州此碑,系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寬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蔥郁,朝陽山、馬頭山、冠云山、環(huán)翠山峰巒層疊。濃蔭深處,有休息亭,供游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這里山高林密,是登山遠眺,避暑納涼的好地方。

白塔山導游詞 篇8

  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頭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勢巍峨起伏,蟠結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白塔原為紀念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在蘭州病故的一西藏薩迦派喇嘛而建,F(xiàn)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鎮(zhèn)守甘肅內(nèi)監(jiān)劉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20xx年),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大寺址,起名“慈恩寺”。

  白塔七級八面,高約17米,下筑圓基,上著綠頂,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鐵馬鈴。塔外通涂白漿,如白玉砌成。白塔山1958年辟為公園,總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為三臺建筑群,依山而筑,飛檐紅柱,參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連,四通八達。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古稱“鎮(zhèn)山三寶”,現(xiàn)紫荊樹已枯死。白塔山經(jīng)過多年綠化,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公園三臺大殿內(nèi)獨特的“黃河奇石館”藏石豐富,獨具風格。

  山下為中山橋,二者已連為一體,成為蘭州旅游的必游之地。蘭州市白塔山東約1公里處有元代的王保保城遺址。相傳明初,大將徐達、馮勝奉命攻打元軍王保保,久攻不破,恰至元宵節(jié),徐達命軍士做成又粗又長的鼓,扮成社火隊混入城內(nèi),以大旗為號,里應外合,終于攻破了王保保城。為紀念這場戰(zhàn)斗的勝利,這種鼓被命名為“太平鼓”,并成為蘭州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從此,王保保城和太平鼓更加聞名。

白塔山導游詞 篇9

  白塔山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勢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這里是軍事要沖,山下有氣勢雄偉的金城關、玉迭關、王保保城;山上有層層峰巒,其中“白塔層巒”為蘭州八景之一。

  站在黃河南岸,舉目北望,黃河鐵橋,白塔山公園建筑群,白塔寺渾然一體,盡收眼底,有“河橋遠眺”之稱。穿過黃河鐵橋,白塔山一,二,三臺建筑群,迎面聳立,飛檐紅柱,參差綠樹叢中,這是自一八年建圓時在坍塌的古建筑廢墟上重建的 ,總建筑面積八千余平方米。這個建筑群把對稱的石階、石壁、亭臺、回廊連貫一起,上下通達,層次分明,結構嚴整,是我國古代建筑中別具風格的建筑形式。如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對立式的二臺碑廈、磚木結構的三臺大廳等,所有建筑物都配飾磚雕、木雕和彩畫。

  三臺建筑群的迎面是白塔主峰,山勢陡峭,古代建筑有“風林香裊”牌坊、羅漢殿、三宮殿等。山頂?shù)墓沤ㄖ镉腥堑睢⒂窨烷w,憑欄遠眺日出,放眼黃河,氣象萬千。

  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據(jù)記載,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對大元帝國疆域統(tǒng)一過程中,曾致書西藏擁有實權的薩迦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稱花教)。當時薩迦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肅蘭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蘭州修塔紀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現(xiàn)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為鎮(zhèn)守甘肅內(nèi)監(jiān)劉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xx年)巡撫綽奇補救增新,擴大寺址。寺名為慈恩寺。寺內(nèi)白塔身為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筑圓基,高約十七米。塔的外層通抹白灰,刷白漿,故俗稱白塔。塔建成后,幾經(jīng)強烈地震,仍屹立未動,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筑藝術上的智慧與才能。

  白塔寺原有“鎮(zhèn)山三寶“: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象皮鼓傳為一印度僧人云游白塔時所贈,現(xiàn)在這里僅有仿制品;青銅鐘為清康熙年間鑄造,重為153.5公斤,現(xiàn)存寺內(nèi);枝繁葉貌的紫荊樹系后人重載。北端山頭有牡丹亭,亭內(nèi)有一碑,據(jù)說原碑在湖南衡陽市北的趄嶁山上,字形怪異難辨,后人附會為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xx年),何玫摹刻于岳麓書院。蘭州此碑,系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寬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蔥郁,朝陽山、馬頭山、冠云山、環(huán)翠山峰巒層疊。濃蔭深處,有休息亭,供游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這里山高林密,是登山遠眺,避暑納涼的好地方。

白塔山導游詞 篇10

  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頭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勢巍峨起伏,蟠結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白塔原為紀念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在蘭州病故的一西藏薩迦派喇嘛而建。現(xiàn)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鎮(zhèn)守甘肅內(nèi)監(jiān)劉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20_年),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大寺址,起名“慈恩寺”。

  白塔七級八面,高約17米,下筑圓基,上著綠頂,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鐵馬鈴。塔外通涂白漿,如白玉砌成。白塔山1958年辟為公園,總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為三臺建筑群,依山而筑,飛檐紅柱,參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連,四通八達。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古稱“鎮(zhèn)山三寶”,現(xiàn)紫荊樹已枯死。白塔山經(jīng)過多年綠化,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公園三臺大殿內(nèi)獨特的“黃河奇石館”藏石豐富,獨具風格。

  山下為中山橋,二者已連為一體,成為蘭州旅游的必游之地。蘭州市白塔山東約1公里處有元代的王保保城遺址。相傳明初,大將徐達、馮勝奉命攻打元軍王保保,久攻不破,恰至元宵節(jié),徐達命軍士做成又粗又長的鼓,扮成社火隊混入城內(nèi),以大旗為號,里應外合,終于攻破了王保保城。為紀念這場戰(zhàn)斗的勝利,這種鼓被命名為“太平鼓”,并成為蘭州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從此,王保保城和太平鼓更加聞名。

白塔山導游詞 篇11

  大家好,我們的團隊名稱是“三人行”,因為我們的團隊是由三個人組成,而孔子曾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也有俚語說過“三個臭皮匠,頂過諸葛亮”,大屏幕上的是我們的團隊風采。我是你們這次瘦西湖之行的導游,大家可以叫我--。

  瘦西湖是揚州湖上園林的代表,所以最好的游覽方式就是坐船游覽,這樣最能體現(xiàn)“船在水中行,人在畫中游”的畫面,現(xiàn)在就請大家上船游覽。我今天帶大家游玩的是瘦西湖最經(jīng)典的一部分。大家往前看,遠處的景色可謂“小橋流水,風亭直立山巔;明軒石欄,釣渚直插水際”,儼然是一幅江南山水畫。這組四面環(huán)水的建筑,它叫鳧莊,建于1921年,因其形狀似浮于湖面的野鴨子而得名。它的建筑非常矮小,布局造型也十分得體,既烘托了五亭橋的高大雄偉,也陪襯了白塔的亭亭玉立,是瘦西湖不可缺少的一處點綴。往南面看去,是一座挺直白塔。

  關于這座塔,在揚州流傳著“一夜造塔”的故事。傳說乾隆第六次坐船游覽瘦西湖,忽然對揚州鹽商說:“這一帶的景色很象北京北海的瓊島春陰,可惜少了一座白塔。”皇帝是說者無心,鹽商卻聽者有意,當即花了數(shù)十萬銀子買通乾隆左右,得到北海白塔的圖,然后在一夜之間派人用鹽包為基礎,紙扎為表堆成一座白塔,第二天,天公作美,漫天薄霧,乾隆再次游覽時,只見遠處朦朧中矗立著一座白塔,十分驚嘆:“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這僅僅是傳說,但這座白塔的確是仿北海白塔而建的,形狀雖沒有北海白塔雄偉壯麗,然而雖瘦不覺寒酸,反窈窕多姿。現(xiàn)在映入眼簾的這座橋是揚州的標志建筑——五亭橋,因其形狀從空中鳥瞰,像是一朵大而美麗的蓮花浮在瘦西湖上,又名蓮花橋。這座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是仿造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北海大橋而建的,設計者別出新裁地將亭和橋結合成一體!吧辖ㄎ逋,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

  我們請看橋上風亭,靈巧——顯現(xiàn)的是秀美,橋上置五亭,形成亭廊,中亭較高,有眾星捧月之勢,一個個亭挑四角,檐牙高啄,金瓦紅柱;再看橋的基礎,厚重——顯現(xiàn)的是壯美,橋橫跨55。5米,下面是由12個大青石砌成的橋墩,形成草字頭的形制,比普通橋梁多了四翼,便于有人穿橋而過。其建筑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教授看過這座橋以后作出了這樣的評價:“中國最古老的橋是趙州橋,中國最壯美的橋為盧溝橋,中國最秀氣最具藝術代表性的橋就是揚州的五亭橋了!彼鼧嬙斓淖罹钪幵谟谙旅鏄蚨盏脑O計,在《揚州畫舫錄》中記載:“每當月滿之時,每洞各銜—月。金色混漾,眾月交輝,莫可名狀!

  由此可見,不僅煙花三月該下?lián)P州,在中秋之夜,大家也可以來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感受“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好了,這一段瘦西湖的主要景點我就先給大家介紹到這里,待會大家可以在前面碼頭下船,慢慢品味剩下的美景。揚州瘦西湖就是一幅一幅在您面前展現(xiàn)出不同風格的山水國畫長卷,游覽瘦西湖,我們可以體會到“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明又一村”的意境,真切地感受瘦西湖的曲折多變和幽雅寧靜。“良時莫需擲,好句須頻讀”,好園林就像好文章需要大家來觀賞品味,而煙花三月這么好的游覽季節(jié)您也一定不能錯過,歡迎大家以后再來揚州,再見!

白塔山導游詞 篇12

  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頭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勢巍峨起伏,蟠結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白塔原為紀念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在蘭州病故的一西藏薩迦派喇嘛而建,F(xiàn)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鎮(zhèn)守甘肅內(nèi)監(jiān)劉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20xx年),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大寺址,起名“慈恩寺”。

  白塔七級八面,高約17米,下筑圓基,上著綠頂,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鐵馬鈴。塔外通涂白漿,如白玉砌成。白塔山1958年辟為公園,總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為三臺建筑群,依山而筑,飛檐紅柱,參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連,四通八達。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古稱“鎮(zhèn)山三寶”,現(xiàn)紫荊樹已枯死。白塔山經(jīng)過多年綠化,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公園三臺大殿內(nèi)獨特的“黃河奇石館”藏石豐富,獨具風格。

  山下為中山橋,二者已連為一體,成為蘭州旅游的必游之地。蘭州市白塔山東約1公里處有元代的王保保城遺址。相傳明初,大將徐達、馮勝奉命攻打元軍王保保,久攻不破,恰至元宵節(jié),徐達命軍士做成又粗又長的鼓,扮成社火隊混入城內(nèi),以大旗為號,里應外合,終于攻破了王保保城。為紀念這場戰(zhàn)斗的勝利,這種鼓被命名為“太平鼓”,并成為蘭州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從此,王保保城和太平鼓更加聞名。

白塔山導游詞 篇13

  宋末元初,白塔山一帶為西夏占據(jù)。相傳,成吉思汗為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曾致書吐蕃烏斯藏地區(qū)的薩迦派法王,希望通過會議,和平統(tǒng)一藏區(qū)。薩迦派法王遂派一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但行至蘭州時不幸病逝。元朝在1220_年冬滅西夏國后,將蘭州納入其版圖。為紀念這位死去的喇嘛,在白塔山山巔建佛塔一座堊飾如雪,并修有寺院,白塔山由此得名,并成為宗教勝地?上г猎⿻r塌毀。

  現(xiàn)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鎮(zhèn)守甘肅內(nèi)監(jiān)劉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_年)甘肅巡撫倬奇補舊增新,擴建寺址,改名為慈恩寺。白塔七級八面,高約17米,下筑園基,上著綠頂,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鐵馬鈴。塔外通涂白漿,如白玉砌成。

  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古稱“鎮(zhèn)山三寶”。白塔山經(jīng)過多年綠化,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寺內(nèi)文物還有記載大禹治水的“夏禹岣嶁碑”。白塔山1958年辟為公園,總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為三臺建筑群,依山而筑,飛檐紅柱,參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連,四通八達。三臺建筑群的迎面是白塔山主峰,山勢陡峭,古代建筑有風林香裊牌坊、羅漢殿、三宮殿等。山頂?shù)墓沤ㄖ镉腥堑?、迎旭客閣。高超的建筑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卓越才能。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政府投入巨資,先后在坍塌的古建筑遺址和廢墟上重建了氣勢宏大、莊重典雅的一、二、三臺古典式建筑群,還修建了雕梁畫棟、飛檐斗拱的百花亭、駐春亭、牡丹亭、喜雨亭等建筑,并架起了跨越黃河直達山巔最高建筑牡丹亭的“天下黃河第一索道”。公園內(nèi)獨特的“黃河奇石館”和裕固族接待帳房為別處少見,獨具風格。山下為中山橋,使二者已連為一體,成為蘭州旅游的必游之地。白塔山山上還可以通達蘭州碑林和四庫全書等景點,山腳下是金城關文化風景區(qū),景區(qū)內(nèi)有蘭州段黃河大橋的歷史、蠟像等。

白塔山導游詞 篇14

  游客朋友:

  早上好!今天我們要去參觀游覽蘭州市的著名景觀之一的白塔山。它坐落在蘭州市中心、黃河北岸,因山頭有一座元代的白塔而得名,1958年開辟為公園。 白塔山屬黃土梁塬地貌,海拔1700多米,是祁連山的余脈。

  它巍峨起伏,重巒疊嶂,有“拱抱金城”之雄姿,是蘭州北面的天然屏障。“白塔層巒”被譽為“蘭州八景”之一,山上的白塔與山下的黃河以及飛跨黃河的中山鐵橋仰俯錯落,成為蘭州市的標志性景觀。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看見的是白塔山公園內(nèi)著名的一、二、三臺建筑群。該建筑群總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以石階、石壁、磚雕、亭臺、回廊相互連貫,上下通達,層次分明,這是中國古典建筑中的一種別具風格的形式。一臺建筑,是一座四面敞開的中央大廳,雕梁畫棟。大廳回廊兩側各有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迂回而上便是對稱式的二臺牌廈。牌廈面闊五楹,居中一楹有七級斗拱,為全國罕見。過二臺廣場,沿石階而上便是磚木結構的三臺大廳,氣勢莊重。大廳長80米,寬20米,高約10米,屋頂飾有琉璃花脊,墻面鑲嵌各種磚雕,檁梁及懸角等處又有木雕彩繪。

  各位游客,沿三臺東側盤山小道上來,我們眼前出現(xiàn)了一座牌坊,正面題額為“鳳林香裊”,背面題額為“秀映三臺”,都是清朝乾隆五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91年,皋蘭舉人李存中留下的墨寶。這座牌坊號稱“白塔山第一牌坊”,站在這里俯視山下,黃河如帶,鳳林關一帶炊煙裊裊,仿佛能聞到飄來的飯香;放眼遠眺,皋蘭山三臺閣遙遙相望,恍若天上宮闕。穿過牌坊,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便是“法雨寺”。法雨寺原名“羅漢殿”,位于三臺大廳之上,在山道轉(zhuǎn)彎處依山而建,是一座一進兩院的古代建筑。始建于清光緒十年,就是公元1884年。整個建筑小巧玲瓏,古樸清秀。有懸樓五間,憑欄遠眺,金城全貌,盡收眼底。據(jù)記載,大殿原有對聯(lián)云:“隨處現(xiàn)身,只為眾生開覺路;尋聲救苦,永留寶筏渡迷津”,現(xiàn)已蕩然無存。羅漢殿歷經(jīng)滄桑,曾經(jīng)殿舍俱廢,香火滅絕,名存實亡。于1998年批準修復,改名“法雨寺”,現(xiàn)有山門、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堂等主體建筑。法雨寺東西山頭,各有三角亭一座,東曰“東風亭”,西曰“喜雨亭”,造型簡潔、剛健,氣勢不凡。西北頂峰有三皇殿和三教道統(tǒng)祠,往西即可到達白塔寺。

  拾級而上,我們終于到達了向往已久的白塔寺。此白塔始建于元代。元太宗窩闊臺執(zhí)政時,他的皇子闊端為西涼王。闊端邀請當時西藏最具實力的——教薩迦派法王薩班。貢噶堅贊(被稱為班智達,意為大學者),前往蒙古地方傳教,在涼州——就是現(xiàn)在的武威——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涼州會談”,就西藏的局勢進行了磋商,議定了西藏地方歸順蒙古大汗的條件,標志著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的版圖。傳說薩班。貢噶堅贊在返回西藏的途中病逝于蘭州,后來的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黃河北山修建一座通體雪白的佛塔,以紀念他的歷史功績。

  薩班·貢噶堅贊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但是他死在蘭州的說法,至今找不到歷史證據(jù)。據(jù)史載,薩班。貢噶堅贊于1251年圓寂于涼州(今甘肅武威市),葬于涼州白塔寺,現(xiàn)在遺址尚存。原塔在元末明初的戰(zhàn)亂中被毀,現(xiàn)在的白塔是明代景泰七年,就是公元1456年,由鎮(zhèn)守甘肅的太監(jiān)劉永誠重建。當時還建造了佛寺、僧舍等建筑,成為蘭州的勝境。清代康熙五十四年,就是公元1720__年,甘肅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建寺址,改名為“慈恩寺”。 白塔現(xiàn)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塔身潔白,通高17米,下筑圓臺式塔基,塔身下半部分為覆缽式,上半部分為樓閣式。樓閣七層八面,大小佛龕分列其上,塔頂為綠色的古印度式

  塔剎。塔上方檐角,有銅鈴裝飾,微風吹過,悅耳動聽。站立于此,也能眺望黃河,是觀賞蘭州市容的最佳之處。白塔山緊鄰黃河,山下只有一線通道,自古以來被兵家視作軍事要沖。白塔山西側是古金城關所在地,白塔山東側約1公里的山腰間,元末將領擴廓貼木兒,漢名王保保,曾在那里修城固守,妄圖保住元朝的江山。仰望白塔,俯視黃河,正應了“寶塔鎮(zhèn)河妖”的古語。圍塔而走,大家會發(fā)現(xiàn)塔的八面雕刻有藏傳佛教--就是—教的吉祥八凈圖:輪、螺、傘、蓋、花、罐、魚、長。輪 就是0,古時在印度是一種兵器,后來佛教吸收為法器,象征著佛法永不熄滅,像輪子一樣旋轉(zhuǎn)不停,也就是說佛法不停留在某人某地某處,而是到處傳播。輪內(nèi)有八根輻條,象征釋迦牟尼一生傳教的八件大事。白海螺 是法會吹奏的一種樂器,按佛經(jīng)說法,釋迦—時聲音洪亮,如大海螺的聲音一樣,響徹四方,所以用它來代表法音,即“妙音吉祥”。 白傘 傘在古印度本是皇室和貴族的象征,是貴族們出行使用的儀仗工具,后來被佛教采用,象征著遮蔽萬障,守護佛法,即所謂的“張弛自如,曲復重生”。

  蓋即是幢,也叫“尊勝幢”。它不像傘可以曲張,而是呈圓柱形。幢本是印度的軍旗,佛教用來表示解脫煩惱、得到覺悟。—教認為,它是解脫、大悲、緣起和脫離偏見的象征,所謂108種煩惱,只有尊勝幢才能降服。 花 即蓮花。佛經(jīng)上說,蓮有五種,顏色各異,但以白蓮花最為高貴,所謂出五濁世,無所污染,是高尚、純潔的象征。 罐 漢傳佛教的圖案是水罐形,—廟中所見到的是本巴瓶形,稱為瓶。這個瓶作為八清凈之一是凈瓶,同時也是密宗修法灌頂時的法器之一。—廟中的瓶裝有圣水,象征甘露;瓶口插有如意樹或孔雀翎,象征著吉祥清凈和財運。 魚 有金魚形的,有鯉魚形的。八吉祥中,魚一般為雙魚形。因為魚是在水中目田游泳,自在生長的,用魚來代表解脫。 盤長 就是吉祥結,俗話叫“萬字不斷”,沒有開頭和結尾的圖案。用它來表示佛法回環(huán)貫徹,求無障礙。

  白塔的南邊是三大寺樓,北面是菩薩殿,東西兩側各有陪殿數(shù)間,將白塔圍在其中。寺內(nèi)原有象皮鼓、青銅鐘和紫荊樹,古稱“鎮(zhèn)山三寶”。傳說紫荊樹是當年住持慈恩寺的一位姓田和尚所植,可惜現(xiàn)已可枯死。另外二寶至今仍存寺中。相傳象皮鼓是印度和尚游歷白塔山慈恩寺時貢獻在釋迦牟尼像前的,象皮有5厘米多厚,由印度帶來。銅鐘為康熙五十七年,就是公元1720__年鑄造的,重約153。5公斤,造型莊嚴,聲音洪亮,抗戰(zhàn)時期日寇轟炸蘭州時,曾用它發(fā)過防空警報。鐘、鼓、塔的結構,是中國寺廟建筑中典型的廊院式結構。

  白塔的東側立有著名的《夏禹岣嶁碑》,高3米,寬1米,碑首鏤刻戲珠巨龍兩條,碑面刻有古篆文77字,現(xiàn)存72字,記載大禹治水之事。原碑在湖南衡山縣西岣嶁峰(今稱云密峰)上,字形怪異,后人附會為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__年),何致摹刻于岳麓山巨石上(即今禹碑峰上),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灑泉郡侯建功又摹立于白塔山西端的金山寺禹王廟內(nèi),后因廟宇塌毀,于1964年移至后山的牡丹亭內(nèi),后來又移至白塔寺內(nèi)珍存。 白塔寺四周,還有云月寺、三星殿、迎旭閣和三官殿等古建筑群,可觀賞日出,或遠眺氣象萬千的九曲黃河,蘭州市容盡在眼底,美不勝收!敖鸪顷P外寺,殿宇枕巖阿。地辟飛沙少,山高怪石多。鐘聲聞紫塞,塔影漫黃河。最愛談禪處,何妨載酒過!边@是古人贊頌蘭州白塔寺的詩句。宋末元初時期,白塔山一帶為西夏占據(jù),所以山后西北一帶稱“元昊臺”,現(xiàn)在一般稱“九州臺”。九州臺的黃土層厚達287米,僅次于蘭州西南部西津村的409.93米和皋蘭山的297米,厚度居世界第三。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教授李吉均先生由此測定,黃河已有160萬年的歷史。在黃河形成之前,此地是一片荒原,而現(xiàn)在隨著地殼運動的發(fā)展,形成了黃土高原,海拔1500——20__米。 白塔山雖說是佛教勝地,但是這里土質(zhì)疏松,降雨量小,自古以來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稀疏。為栽種樹木,古人常挑水背冰上山,即便如此,解放前山上也只有七棵柏樹。1958年開辟為公園后,引水上山,栽種了松柏、垂柳、白楊和國槐等各種樹木十幾萬株,培植了蘋果梁、桃樹溝、梨樹坪、杏林園等林區(qū),使白塔山變成了層巒疊翠,鳥語花香的游覽勝地。

  我們所在的白塔西面,現(xiàn)在已是樹高林密,曲徑通幽,成為蘭州人休閑納涼的好去處。 好了,親愛的朋友們,希望我的講解,能使大家對白塔山有一個美好的印象,F(xiàn)在各位可以目田游覽,拍照留念,20分鐘后,順原路返回。

白塔山導游詞(通用14篇) 相關內(nèi)容:
  • 白塔山的導游詞(通用18篇)

    游客朋友:早上好!今天我們要去參觀游覽蘭州市的著名景觀之一的白塔山。它坐落在蘭州市中心、黃河北岸,因山頭有一座元代的白塔而得名,1958年開辟為公園。白塔山屬黃土梁塬地貌,海拔1700多米,是祁連山的余脈。...

  • 白塔山導游詞(精選21篇)

    白塔山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勢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古代,這里是軍事要沖,山下有氣勢雄偉的金城關、玉迭關、王保保城;山上有層層峰巒,其中白塔層巒為蘭州八景之一。...

  • 白塔山的導游詞(通用17篇)

    白塔山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勢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古代,這里是軍事要沖,山下有氣勢雄偉的金城關、玉迭關、王保保城;山上有層層峰巒,其中白塔層巒為蘭州八景之一。...

  • 白塔山的導游詞(通用13篇)

    白塔山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勢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古代,這里是軍事要沖,山下有氣勢雄偉的金城關、玉迭關、王保保城;山上有層層峰巒,其中白塔層巒為蘭州八景之一。...

  • 白塔山導游詞(精選19篇)

    游客朋友:早上好!今天我們要去參觀游覽蘭州市的著名景觀之一的白塔山。它坐落在蘭州市中心、黃河北岸,因山頭有一座元代的白塔而得名,1958年開辟為公園。白塔山屬黃土梁塬地貌,海拔1700多米,是祁連山的余脈。...

  • 白塔山導游詞

    白塔山屬黃土梁塬地貌,海拔1700多米,是祁連山的余脈。它巍峨起伏,重巒疊嶂,有拱抱金城之雄姿,是蘭州北面的天然屏障。下面是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白塔山導游詞,歡迎參考!白塔山導游詞篇一游客朋友:早上好!今天我們要去參觀游...

  • 白塔山的導游詞十篇

    游客朋友:早上好!今天我們要去參觀游覽蘭州市的著名景觀之一的白塔山。它坐落在蘭州市中心、黃河北岸,因山頭有一座元代的白塔而得名,1958年開辟為公園。白塔山屬黃土梁塬地貌,海拔1700多米,是祁連山的余脈。...

  • 白塔山導游詞范文(通用20篇)

    蘭州白塔山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1700多米。山起伏,有“拱捧金城”的雄偉外觀。古代是軍事樞紐,山腳下有雄壯的金城關、玉帝關、王寶寶城;山上有層層山脈,“白塔層”是蘭州八大景點之一。...

  • 白塔山導游詞(通用17篇)

    游客朋友:早上好!今天我們要去參觀游覽蘭州市的著名景觀之一的白塔山。它坐落在蘭州市中心、黃河北岸,因山頭有一座元代的白塔而得名,1958年開辟為公園。白塔山屬黃土梁塬地貌,海拔1700多米,是祁連山的余脈。...

  • 白塔山的導游詞(通用4篇)

    白塔山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勢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古代,這里是軍事要沖,山下有氣勢雄偉的金城關、玉迭關、王保保城;山上有層層峰巒,其中白塔層巒為蘭州八景之一。...

  • 有關甘肅白塔山的導游詞范文(通用11篇)

    宋末元初,白塔山一帶為西夏占據(jù)。相傳,成吉思汗為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曾致書吐蕃烏斯藏地區(qū)的薩迦派法王,希望通過會議,和平統(tǒng)一藏區(qū)。薩迦派法王遂派一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但行至蘭州時不幸病逝。...

  • 甘肅白塔山導游詞(精選30篇)

    游客朋友:早上好!今天我們要去參觀游覽蘭州市的著名景觀之一的白塔山。它坐落在蘭州市中心、黃河北岸,因山頭有一座元代的白塔而得名,1958年開辟為公園。 白塔山屬黃土梁塬地貌,海拔1700多米,是祁連山的余脈。...

  • 怎么介紹白塔山(精選29篇)

    游客朋友:早上好!今天我們要去參觀游覽蘭州市的著名景觀之一的白塔山。它坐落在蘭州市中心、黃河北岸,因山頭有一座元代的白塔而得名,1958年開辟為公園。白塔山屬黃土梁塬地貌,海拔1700多米,是祁連山的余脈。...

  • 最新的甘肅白塔山導游詞范文(精選28篇)

    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頭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勢巍峨起伏,蟠結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白塔原為紀念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在蘭州病故的一西藏薩迦派喇嘛而建。...

  • 白塔山導游詞(通用28篇)

    白塔山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勢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古代,這里是軍事要沖,山下有氣勢雄偉的金城關、玉迭關、王保保城;山上有層層峰巒,其中白塔層巒為蘭州八景之一。...

  • 導游詞范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江县| 沙洋县| 济南市| 新巴尔虎左旗| 上思县| 疏附县| 汶川县| 深圳市| 南宫市| 公安县| 五峰| 习水县| 台湾省| 宽甸| 平乐县| 吴川市| 昭通市| 利津县| 通州区| 涪陵区| 隆德县| 吉首市| 佳木斯市| 定南县| 建平县| 洛宁县| 永州市| 新丰县| 临夏市| 陵川县| 丰台区| 保德县| 斗六市| 静安区| 思茅市| 高碑店市| 沧州市| 安平县| 汉沽区| 赤峰市| 屯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