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樟江的導游詞(精選4篇)
貴州樟江的導游詞 篇1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各位到荔波旅游觀光,很高興那能夠陪同大家一起領略荔波的山水風光和民族風情。現在我們的汽車從荔波縣城出發,前往小七孔景區,借此機會,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荔波的基本情況。
初到荔波,我想每一位朋友都想知道荔波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在此,我告訴大家,荔波的得名源于布依族語言的音譯。在布依話里,美麗、漂亮叫做“lijie”,“波”則是山坡的坡的諧音,所以組合起來。就是美麗的山坡,美麗的地方之意。
荔波地處貴州省最南部。自古以來,就是西南內陸通往南部沿海古驛道上的重鎮,全縣總面積2431.8平方公里,總人口18萬人,有布依、水、漢、苗、瑤、侗、壯等世居民族22個,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2%。因為地處貴州高原南部向廣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所以荔波的平均海拔只有758.8米,氣候也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18.3℃,非常適宜居住和旅游。
因為資源的獨特性和豐富性,荔波曾先后獲得了許多誘人的光環和稱號,如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成員、國際王牌旅游目的地、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中國最佳山水文化旅游名縣、全國科普示范縣等。特別要告訴大家的,是“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這個美譽,如果我們從地球北緯25度的上空從西向東俯瞰地球,您會驚奇地發現,自撒哈拉沙漠,經阿拉伯半島,到墨西哥灣,都已經或正在沙漠化,幾乎見不到綠色。只有中國華南貴州荔波這方圓兩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還有郁郁蔥蔥的森林,猶如一顆璀璨奪目的綠色寶石,彌足珍貴。所以,“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也就由此而來了。
此外,在《國家地理雜志社》20__年組織的“中國最美的地方“選美活動中,荔波還以較大的優勢獲得了首屆“全國網絡手機人氣獎”第二名及單項獎“最美的森林”,與此同時,荔波還是全省首批優先發展重點旅游區,是貴州省打造100個旅游景區中的21個重點示范景區之一。
荔波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可以用“綠色、紅色、特色”六個字來概述,堪稱“三色級”旅游天堂。
走進荔波就是走進了綠色王國,全縣森林覆蓋率64%,景區和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92%。風景區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近四分之一,可以說山清水秀,步步是景。綠色資源主要包括兩大塊:一個是樟江景區,另一個就是茂蘭保護區。
樟江景區是國務院1994年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18.8平方公里,由小七孔、大七孔、水春河和樟江風光帶組成,有代表性景源48處,其中特級和一級景源就有10處之多,20__年正式獲批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現在,正在舉全縣之力創建5A。20__年,還在縣城樟江河段成功開發了竹筏漫游樟江、舢板船體驗旅游及樟江經典文化游旅游項目,深受游客歡迎。
荔波綠色資源的另外一大塊是茂蘭保護區,茂蘭喀斯特森林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1285公頃,是地球同緯度唯一僅存、集中連片、保護完整、原始生態性強的喀斯特生態系統。1996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納入“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并載入世界吉尼斯記錄大全。
正是由于具有特殊的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與顯著的生物多樣性,包含眾多特有和瀕危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唯一性和獨特性,具有突出的世界價值。荔波于20__年6月27日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六個、貴州省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地,成為多彩貴州的典型代表。
特色資源上,荔波民族風情濃郁,以布、水、苗、瑤為主體的每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絢麗多姿的民族服飾、傳統文化和嫁娶習俗,別具情趣,形成了一道道迷人的風景線。在此我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朋友晚上可以從大型實景演藝《水韻樟江》中慢慢體會。
荔波還是一方孕育了中國革命的紅色寶地,革命老區,有著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和眾多的革命遺跡。是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的故鄉,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戰斗過的地方。綠色資源、特色資源和紅色資源相互交織,交相輝映,堪稱“三色級”旅游天堂。
就讓我們從這里開始,慢慢探尋,細細品味荔波帶給我們的美麗和思考。祝各位在荔波旅途愉快!
貴州樟江的導游詞 篇2
樟江,為珠江水系西江支流柳江支流龍江的上游河段。貴州省荔波縣境內最大的河流,發源于月亮山南麓,流經3區1鎮7個鄉,在瑤山鄉王蒙街匯入打狗河。樟江流域包括20平方公里以上的集雨面積河流11條,集雨面積1498. 5平方公里,其中縣內885.45平方公里,主河道長53.1公里,最大流量3704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92立方米/秒,平均流量35.72立方米/秒。年均總水量11.29億立方米,其中縣內徑流量6.82億立方米。
樟江上游峽口河段,又稱水春河。有樟江風景區之水春河景區。
貴州樟江的導游詞 篇3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各位到荔波旅游觀光,很高興那能夠陪同大家一起領略荔波的山水風光和民族風情。現在我們的汽車從荔波縣城出發,前往小七孔景區,借此機會,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荔波的基本情況。
初到荔波,我想每一位朋友都想知道荔波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在此,我告訴大家,荔波的得名源于布依族語言的音譯。在布依話里,美麗、漂亮叫做“lijie”,“波”則是山坡的坡的諧音,所以組合起來。就是美麗的山坡,美麗的地方之意。
荔波地處貴州省最南部。自古以來,就是西南內陸通往南部沿海古驛道上的重鎮,全縣總面積2431.8平方公里,總人口18萬人,有布依、水、漢、苗、瑤、侗、壯等世居民族22個,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2%。因為地處貴州高原南部向廣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所以荔波的平均海拔只有758.8米,氣候也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18.3℃,非常適宜居住和旅游。
因為資源的獨特性和豐富性,荔波曾先后獲得了許多誘人的光環和稱號,如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成員、國際王牌旅游目的地、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中國最佳山水文化旅游名縣、全國科普示范縣等。特別要告訴大家的,是“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這個美譽,如果我們從地球北緯25度的上空從西向東俯瞰地球,您會驚奇地發現,自撒哈拉沙漠,經阿拉伯半島,到墨西哥灣,都已經或正在沙漠化,幾乎見不到綠色。只有中國華南貴州荔波這方圓兩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還有郁郁蔥蔥的森林,猶如一顆璀璨奪目的綠色寶石,彌足珍貴。所以,“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也就由此而來了。
此外,在《國家地理雜志社》20__年組織的“中國最美的地方“選美活動中,荔波還以較大的優勢獲得了首屆“全國網絡手機人氣獎”第二名及單項獎“最美的森林”,與此同時,荔波還是全省首批優先發展重點旅游區,是貴州省打造100個旅游景區中的21個重點示范景區之一。
荔波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可以用“綠色、紅色、特色”六個字來概述,堪稱“三色級”旅游天堂。
走進荔波就是走進了綠色王國,全縣森林覆蓋率64%,景區和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92%。風景區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近四分之一,可以說山清水秀,步步是景。綠色資源主要包括兩大塊:一個是樟江景區,另一個就是茂蘭保護區。
樟江景區是國務院1994年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18.8平方公里,由小七孔、大七孔、水春河和樟江風光帶組成,有代表性景源48處,其中特級和一級景源就有10處之多,20__年正式獲批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現在,正在舉全縣之力創建5A。20__年,還在縣城樟江河段成功開發了竹筏漫游樟江、舢板船體驗旅游及樟江經典文化游旅游項目,深受游客歡迎。
荔波綠色資源的另外一大塊是茂蘭保護區,茂蘭喀斯特森林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1285公頃,是地球同緯度唯一僅存、集中連片、保護完整、原始生態性強的喀斯特生態系統。1996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納入“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并載入世界吉尼斯記錄大全。
正是由于具有特殊的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與顯著的生物多樣性,包含眾多特有和瀕危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唯一性和獨特性,具有突出的世界價值。荔波于20__年6月27日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六個、貴州省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地,成為多彩貴州的典型代表。
特色資源上,荔波民族風情濃郁,以布、水、苗、瑤為主體的每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絢麗多姿的民族服飾、傳統文化和嫁娶習俗,別具情趣,形成了一道道迷人的風景線。在此我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朋友晚上可以從大型實景演藝《水韻樟江》中慢慢體會。
荔波還是一方孕育了中國革命的紅色寶地,革命老區,有著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和眾多的革命遺跡。是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的故鄉,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戰斗過的地方。綠色資源、特色資源和紅色資源相互交織,交相輝映,堪稱“三色級”旅游天堂。
就讓我們從這里開始,慢慢探尋,細細品味荔波帶給我們的美麗和思考。祝各位在荔波旅途愉快!
張家界愿意與荔波漳江共同合作,共圖旅游發展!張家界海外國際旅行社是荔波人民來張家界指定接待旅行社!
5篇介紹貴州樟江的導游詞范文(二)
荔波漳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由小七孔景區、大七孔景區、水春河景區、漳江風光帶組成,總面積273.1平方公里。以典型、豐富、集中的喀斯特原始森林為基礎,以千姿百態、獨具特色的地貌景觀、神奇茂密的原生植被、珍惜罕見的生物種群、絢麗多姿的真山真水為特色,以田園風光和古樸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為補充,特色鮮明、神秘奇特;集山、水、林、洞、湖、瀑、險灘、急流于一體,匯峻、險、奇、秀、幽、美于身,極具觀賞價值。 20__年6月27日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被譽為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 小七孔景區位于荔波縣西南部,距縣城28公里,景區北首有一座建于道光15(1836)年的小七孔古橋,景區之名由是得之。
銅鼓橋
該橋位于小七孔景區東大門處,橫跨在樟江河,銅鼓橋長126米,凈跨60米,寬2.4米,高25米,橋身兩端采用瑤山銅鼓造型,故稱此橋為“銅鼓橋”。 瑤山瑤族將銅鼓視為神賜之物,鎮寨之寶,是權力的象征。橋頭設立的圖騰柱象征著瑤族的尊嚴,對祖先、神靈的崇敬,征服自然的信心和力量,柱身上的浮雕圖案展示了瑤族傳統、獨特而古老的民族文化,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小七孔古橋
位于景區之首,景區之名由橋而得。這是一座小巧玲瓏的七孔古石橋,橋由麻石條砌成,橋身爬滿藤蔓和蕨類;古色古香的橋下是綠得令人心醉的涵碧潭。兩岸古木參天,巨大的虬枝沿著橋伸臂,宛如巨傘撐在橋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向當地的瑤族姑娘小伙打聽打聽關于小七孔橋的傳說,回來和我們分享。" 群山巖浪千千歲,響水河畔萬萬年”
涵碧潭上游長1.6公里的狹窄山谷里,沿高高低低的河床,錯落著68級瀑布和跌水。一路但見高山流水、綠樹紅花,但聞泉鳴瀑響、鳥啾蟲吟,便油然想起伯牙、子期的知音逸事,更覺眼前詩意盎然,美不勝收。遂為文人墨客冠以“知音谷”的雅號。
過小七孔橋,曲行百米許,即見拉雅瀑布。可見瀑首懸藍天,旁綴白云,幾疑天河自空而降。瀑勢如山倒,吼聲狀雷,頗為壯觀。瀑布騰空噴瀉,橫向墜落,同響水河縱向錯落的68級跌水瀑布構成一幅絕妙的立體交叉瀑布群景觀。瀑在路側,人在瀑下,倍覺暢酣和親切。瀑布濺噴的水霧飄飄灑灑,紛紛揚揚,給游客以撲面涼爽和美的享受,可一洗征塵的暑熱和勞乏,頓覺輕松和振奮。
龜背山原始森林
漫山野生著無數龜背竹,故名。巖石崢嶸,怪石嶙峋,古木參天,藤蘿纏繞。此山有二絕:一是林中的古藤纏繞,恰似人工搓絞 的麻繩,殊為奇特;二絕乃山林上端入口處有一條樹根碗口粗,沿路伸延數十米,如游動的巨蟒,令人咋舌;龜背山上隨處可見不屈的樹根如蛇蟒似蚯蚓,執著地在巖石上尋找土壤和水份。它們或盤根錯節,插入深深淺淺的裂隙孔竅;或抱著巨石生長,把頑石拱離地面;或把巖山擠破,達到石破天驚的地步,令人驚奇和嘆服。
小七孔水上森林——亦名瑤池,長約600米,分上下兩段。河谷里叢生著茂密的喬木和灌木,形成一道翡翠屏障。清澈的河水從河床的雜木林中穿涌而下。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沖涮,河床已沒有了一粒泥沙,連磐石也被激流磨光了棱角而變得“圓滑”起來,但樹木卻象多情的漢子,死死扎根在河床妻子的懷抱里,紋絲不動。美麗的愛情之樹四季常青。這種“水在石上淌,樹在水中長”的奇景,人見人嘆。(小七孔水上森林中,石上盤根錯節,枝間古藤纏繞。游人手攀曳藤、足踏盤根,沿河穿行,踩瀑踐浪,有驚無險而趣味無窮。) 鴛鴦湖
由兩個大湖、四個小湖串聯組成的一個奇妙的水網,是一組高原喀斯特湖泊。湖泊最深處達38米,湖岸嶙峋、犬牙交錯,濃蔭圍匝。湖水如茵,深不可測,湖水四季恒溫。綠島之間,
港汊交錯,水面迂回交合,形成一座水上迷宮。狹窄處如水上林蔭巷道,開闊處似水上森林巨窗,清晨和傍晚時分,濃霧似乳,籠罩湖面,朦朦朧朧,愈覺野趣無窮。臥龍潭
原名翁龍潭。喀斯特暗河——臥龍河的出口處。從地表看它只是臥龍河的源頭,近年又從這里筑壩引水發電后入響水河,成兩河的總水源。暗河從崖底涌出,潭面上不見蹤影,只有壩上雪崩似的滾水瀑布,潭外流不息的渠水,才感到臥龍河在潭底翻動,潭邊怪石奇樹林立,古木森森,潭外水聲轟鳴,霧雨蒙蒙,四周高山緊鎖,水潭猶如地底深淵,即便是發洪水時,潭面也猶如鏡子般平靜。
大七孔
大七孔景區與小七孔景區遙相呼應,以進入景區的一座大七孔古橋而得名。說了那么多美景,現在來說一下這里的少數民族風情吧,荔波瑤族是開拓荔波的最早居民之
一。遠在殷周之前,他們就披荊斬棘、繁衍生息在荔波這塊沃土上,從三支瑤族現存幽崖葬中,清楚地展現了遠古瑤族的葬俗和民族意識。懸棺葬、幽崖洞葬是遠古時代我國南方民族的一種葬俗,時至今日,瑤麓瑤族仍完好的保存著這一遠古遺風。各部落有自己的土語;有自己的特殊裝扮;有自己的習俗;有自己的自然宗教儀式;有自己的領地;有正副大頭人,有議榔會議和部落大會;有自己的石碑律和習慣法;實行部落內通婚聯姻,用親屬和姻親關系維系全部落。天生橋 方村河伏流出露不遠,有一橫跨河兩岸的天然巨巖,是喀斯特是貌奇觀之一,谷稱天生橋,又謂仙人橋。
婦女上裝有短衫和背牌兩種,短衫與男裝相同,但胸前無花。夏時穿背牌,背牌用蠟染布做成貫首衣,前后二塊,花有多層,精心刺繡而成。下著白褶裙,裙用蠟染土布制成,裙邊繡花,腳裹綁腿。婦女頭包青帕,別銀簪,身著右衽無扣短農,再穿背牌。背牌繡有大方形圖案,胸佩五至九根扁形項圈,下圍蠟染繡花百褶裙,后套圍片,腳套腳籠,又系有繡球腳帶。
貴州樟江的導游詞 篇4
各位游客朋友,“多彩貴州,絕美蒸波!”歡迎大家到荔波樟江景區來旅游觀光。荔波位于我國貴州省的南邊,屬于黔南地區。從浩瀚的宇宙俯視地球北緯25度的地方,除了海洋都是沙漠,但是在貴州南部卻有一處茂密的原始森林,專家就把它比喻成地球腰帶上的一顆綠寶石,這寶石就是“最美荔波”。大家可以看到這顆寶石泛起了點點波光,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去游覽的樟江景區。
樟江景區是蒸波山水的一個完美縮影,自古就有“山水貴族”的美名。樟江位于貴州南部的荔波縣境內,桂林一貴陽一昆明的三角旅游空白區,總面積大約273.1平方千米。樟江的旅游資源極為豐富,以樟江水系的水景和浩瀚蒼茫的森林為主體,具有野、奇、秀的特色。整個景區由小七孔鴛鴦湖、大七孔地峨宮、水春河峽谷等共同組成,呈現出喀斯特森林生態環境的完美統一和神奇的特色。其中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水春村上下十多千米的碧綠江水和江岸迷人的風景。
樟江風景區的人文景觀也頗具特色。在這里有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數民族代表~—鄧恩銘烈士故居。鄧恩銘是我們當地的水族人,曾經和王盡美組織過勵新學會、發起并且建立了濟南的共產黨早期組織。他是毛澤東眼中山東支派的創始人,是董必武先生眼中的不老松,也是后人稱贊的“能歌且善吟、反腐不容情、臨難不茍免”的烈士。除了荔波人民的驕傲鄧恩銘,還有瑤麓流傳至今的洞葬,在這里集聚了布依族、水族、瑤族粗獷古樸、個性鮮明的民族風景。現在的樟江景區是貴州省100個旅游景區中的重點示范景區。20xx年樟江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接下來就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樟江景區吧!
各位游客朋友,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小七孔景區了。小七孔景區位于蕩波境內,因為景區里面有一座修建于道光年間的七孔石橋,所以就把這里稱為小七孔。小七孔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黃果樹景區,西江的千戶苗寨并列為貴州最成熟的三大景點。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剛剛提到的小七孔橋了,橋身是由麻石條砸成,曾經是荔波到廣西的一條重要橋梁。這是一座小橋玲瓏的七孔古橋,橋長25米,寬度大約4米左右。橋兩岸生長的參天古木是不是呈現出了這座橋幽深歷史呢?在這座橋上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曾經有對情侶為了愛情,攜手出逃。他們逃到一條洶涌的大河前,無計可施,打算跳河殉情。這時突然出現七名仙女幻化出了七孔橋幫助他們。他們在橋上每走一步,便會衰老一年,但是這對情侶毅然牽手而過,到了橋的另一頭的時候,他們都已經白發蒼蒼了!所以當地人又把小七孔稱為“忠貞橋”。穿過了小七孔橋,我們可以看到當地有名的拉雅瀑布,它寬度約10米,高度30米。在它的旁邊就是跌水瀑布,沿著這里高高低低的河床,錯落著68級跌水和瀑布。
游客朋友們,既然有小七孔自然就有我們的大七孔,那么接下來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觀賞吧!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橋就是荔波縣境內第一大石拱橋,在這橋身上面一共有七個橋孔。它距離我們的小七孔景區大約是5千米左右。我們現在迎面可以看到在這里有一道長長的峽谷,前面大約1千米的距離,我們可以看到左邊有一個高寬約100多米的峭壁直上云霄,這里絕壁上附著朵朵鐘乳。這個峽谷的脾氣十分大,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不能大聲呼叫。呼叫聲會和絕壁上的石塊產生共振,可能就會有沙石飛下來,大家要注意安全。接下來就請大家隨我繼續前行,我們在這里可以看到有一座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鑿造的天生橋。這座橋的高度大約80多米,在寬度為20米的橋洞之下我們可以看到遍布了許多形態各異的鐘乳石;在這個橋的側面又生長了許多灌木和花草,美景令人目不暇接。專家們也被它所折服,所以把這里稱為“大自然神力所塑造的東方凱旋之門”。
各位游客萠友,現在我們糴到的就是水春河景區了。水春河峽谷位于小七孔景區內,因為位于布依族古寨水春寨而得名。水春河起源于月亮山的原始森林,西邊經過荔波縣城,全長6千米,是樟江風光之中最美的河段。在水春寨上游15千米的地方有一處十分險峻的河段名為“戈給”。在這里還有一個巨大的溶洞,因為這個洞里面居住了成千上萬只燕子,所以就把這里稱為萬鳥洞。每到晨犧初露的時候,燕子就會在峽谷里面追逐盤旋,它們需要花費大約1個小時的時間才能全部飛出洞,這時鳥翅蔽天,翔聲震耳,十分的壯觀。那么接下來就請大家自行參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