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白龍潭導游詞(精選3篇)
杭州白龍潭導游詞 篇1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白龍潭旅游風景區。我是導游小X!今天能夠為各位朋友服務,我感到非常榮幸,希望和各位朋友一起度過一次輕松愉快的白龍潭之旅。
在進入景區前,我有個小小的請求。咱們白龍潭景區是無煙景區,森林覆蓋率高達95%以上,氧氣十分充足,如果在景區里吸煙容易引起火災。所以,為了您和景區的安全,請抽煙的同志委屈一下,將煙滅掉再進入景區好嗎?(語氣誠懇,面帶笑容)。
好,謝謝各位的合作。今天我們要游覽的白龍潭景區,用兩句話,十六個字可以概括景區的精華,那就是:一龍二潭三瀑四泉,有閣有洞有園有茶,F在,請大家隨小X一起向景區進發吧,我將為大家細細道來。
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白龍潭了。龍是我們景區的保護神,傳說,白龍潭里住著一條神龍,千百年來一直保佑著這一帶的百姓安居樂業。關于龍的傳說在我們景區有很多很多,龍文化也成了貫穿我們這個景區的精髓。傳說,天下的龍每年八月初八這一天都會在這里聚集,一起談談各自管轄領地里發生的事情,互相交流經驗,然后由這里的白龍帶領各位兄弟姐妹一起游覽白龍潭。每年的這次聚會是龍族的盛事,也為我們白龍潭帶來了很多的福氣。據說,如果八月初八這天,你在白龍潭這里仔細傾聽,還能聽到龍的家族在一起竊竊私語聲呢。
大家一定注意到水中的這條白龍了吧?大家猜一猜,這條龍是用什么雕刻而成的?它有多重?(提醒游客參看紀念碑文)
對,這條白龍是用我國最為名貴,檔次最高的雕刻型建筑石材漢白玉雕刻而成的,總長25米,高3.6米,用去石材236噸,雕刻后的總重量仍重達106噸,106噸就是53000公斤,相當于一千多位美女的體重哦。到目前為止,這是我國用漢白玉雕刻而成的最大的玉龍。
白龍潭的這條漢白玉龍,是由國家工藝美術大師倪東方先生設計,由民間工藝大師陳心輝先生手工雕刻而成,具有非常高的觀賞性和藝術價值。愛好攝影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機會,與這條目前我國最大的漢白玉龍合影留念,分享神奇,帶回福氣!(趁攝影時間,繼續介紹有關龍的知識)。
龍是華夏先民之圖騰,中華民族之象征。它代表的是吉祥,福瑞。傳說中的龍,由駝頭、牛眼、蛇頸、鹿角、虎掌等構成。換句話說,龍的身上,集中了天下獸類動物最奇異的器官。因此,龍在傳說中具有最不可思議的神奇力量。這就是中華民族自稱是“龍的傳人”的原因。
在中國,帶龍字的省份只有一個,黑龍江。在浙江,帶龍字的縣名有兩個:龍泉、龍游。那么,中國帶龍字最集中的地方在哪兒呢?就在此地!你看——鎮是龍塢鎮,村是龍門坎,山有龍門山,樓有龍門閣,寺有龍門寺?傊,以龍冠名的山名、水名、村名、地名之多,千變萬化,不一而足。假如我們來個尋根溯源,此地這么多的龍名最早的起源在哪里呢?最早的龍名,就起源于我們這個景區——白龍潭。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游步道旁邊的這塊巨石,從外形看,這是一條巨大的石魚。在魚頭部分,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只紅色的眼睛,各位朋友可以猜一下,這只眼睛像什么?
你看,這是頭,這是身,這是尾,它盤身屈體,像一個胚胎。這就是剛從卵中破殼而出的小龍!古語有云,魚化為龍,這魚眼其實就是漢語中最早的龍的象形文字之一。
而這塊石頭上的龍字,則為篆體,它勇武有力,氣勢逼人,各位喜歡書法的朋友,不妨注意游步道兩側,刻有各個朝代各種書體的龍字。據說,如果你能沐浴更衣,虔誠禮拜,把白龍潭景區內所有的“龍”字摹寫一遍,求子者可得龍子,求女者可得龍女,求孫者可得龍孫,而且靈驗無比,各位游客如有興致,不妨一試!
各位朋友,請看右邊這塊立石:上刻“澗下流泉澗上松,清陰盡處有層峰”,這是宋代詩人葉夢得的名句。它形象地描繪了白龍潭優良的生態環境和優美的自然景觀,令人產生無限遐想。
相信大家一轉彎就看見這座古色古香的竹制的建筑了,這就是“龍門閣”。取名“龍門閣”是因為早在明朝,錢塘名士屠貴曾經造了一座“龍門草堂”隱居在這里。史料記載,這位名士枕白石、飲清泉、長嘯冷吟,與樵夫、牧童、茶婦謳歌,與獼猴、野鹿、禽鳥為伍,并自號“樂天”。當時這里的人都叫他“屠樂天”。他性情高潔,看透了官場勾心斗角,爾虞我詐,魚肉百姓的惡習,雖然中了舉人,卻視富貴如糞土,看功名如云煙,一輩子在這兒伴巖泉到終老。今人為了紀念這位高雅的古人,在山腰重建了“龍門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登閣觀景,體驗一下這位樂天先生融入大自然,成為“樂天派”領袖人物的高尚情懷。
大家看白龍潭景區山清水秀的,一定會想,要是能住在這里一定是很享受的事情。這一點啊,古人就比我們現在福氣好。你看西湖邊,以前多少達官貴人、名人雅士住在那里,說明那里風水好,環境好。白龍潭也是,從東晉南北朝開始,這里就成為歷代高人雅士修身養性的世外桃源,他們紛紛在這里建造莊園別業,讀書著文,廣交天下文士,并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中唐時期大詩人崔國輔游西湖,探險白龍潭后留宿在范浦,寫有《宿范浦》一詩,詩中有這兩句“路轉定山繞,塘連范浦橫”,這就是離這幾公里的“轉塘鎮”名稱的由來。還有許多得道高僧在這里修筑廟宇,潛心向佛。白龍庵、龍門寺、金蓮寺香火都曾旺極一時。相傳南宋大學者朱熹因為得罪上司而棄官歸鄉,回鄉之前特意到龍門山拜別龍門寺主持,(指棋枰石)并與方丈在此樹下下棋,見有人在伐木鑿山,因不忍看山水美景遭破壞,題下了“天作美景,宜昭后世”八個大字。意思是上天在這里造了美好的景色,我們應該保護環境,向后人展示。后來伐木鑿山者看到朱熹的題字后慚愧有加。從那時起這里的山山水水就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所以才有今天這樣的世外桃源(注:見《朱熹軼事》)。
前面我們已經讀過早期的龍字,現在再來看看這一個“龍”字。此龍有頭有腳,有腹有尾,特別是它的腹部圓鼓鼓的,誰能解釋這個龍字的意思?對,這就是一條懷胎十月即將分娩的母龍。從它的肚子來看,你猜它能產幾個龍子呢?對,是九個,所謂“龍生九子”么。
傳說龍生九子之后,其中四位龍子先后被玉皇大帝選派,為東西南北四海作龍王。唐詩人李忱所寫的“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說的就是這件事。
九個龍子已有四個先后當了四海龍王,那么還有五個龍子到哪里去了呢?它們哪里也沒有去。因為,第一它們覺得父母老了,需要孩子服侍,總不能兄弟九人一起走。第二,它們聽說無論東海、南海、北海、包括所有沿海地帶,現在污染非常嚴重,連飲用水都要派蝦兵蟹將到外地運輸。而白龍潭卻是天藍藍水藍藍,水秀山清的,特別是白龍潭的水質更是純凈透明,清冽甘甜。因此,它們恪守“父母在,不遠游”的中國古訓,至今仍住在白龍潭。請看前面這五棵樹,就是它們的化身,俗名“五龍樹”,又稱“許愿樹”、“五子登科樹”。據說,只要你香湯沐浴,祈福許愿,就能“五福臨門”,“五子登科”。
在這龍門山啊,古代有一景,叫龍門曉雨,為什么這么說呢?原來,龍門山因為山高林密,終年云霧繚繞,蒼翠欲滴,游人登山如行翠霧中,衣袂皆綠、每當晨曦微熹,常有不風而松濤如潮,不雨而霧氣如滴的奇妙景象。元代文學家錢惟善《龍門曉雨》詩云:“神剜峭壁聳雙扉,雨挾腥風下翠微。黑入太陰迷爽氣,白翻叢薄散朝扉。螺橫雜樹應藏景,蛟吐癡云未霽威;厥姿叫滤沏,登樓時攬女蘿衣!
要問了,白龍潭又不是南海普陀,怎么會有觀音洞呢?原來,玉皇大帝為了考察四海龍王候選人的品德與才華,必須選擇一個公眾認可的仙人前來考察,特派遣世人公認,公平、公正的觀世音菩薩前來考察,以免選人不當,再造成“四海翻騰云水怒”的后果。不料,觀世音菩薩一到此地,發現這里山巒疊嶂,瑞氣靄靄,玉樹臨風,清溪流翠,實屬世所罕見之洞天福地。于是考察結束后,觀世音就向白龍潭的老龍租賃了這個山洞,作為自己避暑乘涼的別居,租期為五年。從此,觀世音菩薩就在南海普陀山與杭州白龍潭輪流居住,庇佑兩地的百姓。
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侵略這一帶,燒殺搶掠。聽說鬼子進村了,龍門坎村的村民為了避難,就躲到觀音洞里,就這樣,順利逃過一劫。大家都說是觀音菩薩顯靈了。當地老人還記得,當時觀音洞里躲了一百多人。
請大家在觀音洞門口的欄桿前往對面山腰看,即掩映在綠樹叢中的青瓦樓,相傳曾是元代文學家錢惟善所筑茅屋處,錢惟善當日赴省鄉試,考官出題《羅剎江賦》,應試者三千皆不知羅剎江之出處,只有他引枚乘的《七發》為據,辨錢塘元曲江就是羅剎江。考官見此大喜,批卷列為第一,并由此而得號“曲江居士”。
浙江海寧詩人徐志摩也曾到此游歷。當年,徐志摩戀上的著名的交際花陸小曼,并且不顧父親反對,堅持和陸小曼結婚。徐志摩的父親是海寧一位富商,當時是海寧商會會長,但思想守舊,極力反對徐志摩與陸小曼的婚姻。在徐志摩堅持與陸小曼結婚后,徐父便切斷了對他的一切經濟供給。詩人感到很苦惱,一度時期想隱居山林,于是在1930年10月帶陸小曼到龍門山一帶探游,打算在此隱居?墒顷懶÷蚜晳T了大上海洋場上燈紅酒綠的生活,耐不住寂寞,于是詩人只好帶著無限落寞、惆悵與無奈悄然離開了。
這座橋叫悅龍橋,又稱同心橋,據說,只有同心同德,才能順利渡過這座橋。
請各位朋友隨我慢慢下臺階。請看右邊這潭就是“躍龍潭”,這個碧潭,就是秋分后潛龍藏身之淵。而這塊巨石壩體,就是龍門坎。每到春分時節,潛龍就會從此潭中一躍而起,跳過龍門坎。因此,坎下這三疊瀑布,人稱“躍龍瀑”。再請看眼前這塊立石的文字,誰能準確讀出來?對“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陋室銘》里的開頭兩句。白龍潭的山雖然不高,也無仙人居住,但名氣卻不小;白龍潭的水雖不深,卻有龍潛淵。
現在讓我們停住腳步,先來看看這一奇特的泉眼。
此泉名震遐邇,叫“龍津泉”。泉水十分清冽甘甜,游客到了這里,都喜歡飲一口這里的泉水,仿佛心境都變得很透明了。從古至今,龍門坎村的百姓。常到這里取泉水,以水烹茶,清香四溢;以水釀酒,其醇無比。據說了,長飲此水,能益壽延年。怪不得龍門坎村九十歲以上的壽星眾多,是遠近聞名的長壽村。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這小小的泉水有如此功效呢?
原來,據有關專家測定,這泉水是從千丈巖的山頂,透過十分致密的巖石毛細孔,以極為緩慢的速度往下滲透。根據測算,一滴水從巖頂至洞中泉眼,至少要經過五十年時間,才能到達。因此“龍津泉”的水質之中,礦物質十分豐富,常飲具有美容、養顏,健體、益壽等諸多功效。各位朋友不妨來一杯,品味一下。不過要知道,我們現在飲用的水,是50年前的水,也就是19xx年X月X日的神奇之水!
(再往前)請大家抬頭仰望,前面這塊巨大的山崖,就是白龍潭有名的千丈巖。顧名思義就是巖高千丈了,往上看是不是感覺氣勢逼人?千丈巖,又叫“回音壁”。山崖壁立千丈,呼之回聲震山谷,蔚為奇觀。明代名士江元祚在《橫山草堂記》中記載:“巍巍矗立,氣凌霄漢,勢欲壓人。為色又類紫玉,為狀也類瓊臺,翠條碧蘚,可望不可即,名千丈巖”。許多地質專家都曾來此地考察龍門山的成因,據考察,山石呈現紫紅色,是因為石塊中含鐵豐富,經過氧化而變成紫紅色。
山下這個潭叫青龍潭,因為山色青綠,倒映潭中,觀之潭水,愈加青翠欲滴,故名“青龍潭”。傳說當年小白龍的表弟小青龍來此做客,見龍門山風光奇麗,便起了邪念,欲霸占龍門山作為自己的行宮,結果被小白龍打敗,落荒逃走。后小青龍悔過,前來負荊請罪,小白龍原諒了它,并把此潭送予小青龍,許它永久居住。
龍門山上自古以來野生動物繁多。如虎、豹、狼、猴,鷹、雀、蛇、蟒。據統計,現在山中還有獸類近百種,鳥類150多種,蛇類20多種。據本地老人回憶,解放前,龍門山上還有老虎活動,村民曾在老龍潭下面的一個虎窩里逮著兩只小老虎。當時有人戲稱我們白龍潭是“龍潭虎穴”,呵呵,真的是藏龍臥虎。去年杭州下了幾十年不遇的大雪,村民在白龍潭又發現了一只下山覓食物的雪豹。雪豹對生存環境要求很高,能在這里發現它們的行蹤,說明這里的環境很生態,保護得很好。
確實,我們龍門山基本保持了原生態面貌。植物資源非常豐富,約有800余種,“泉清竹影現,林密鳥更幽”。這泉這竹,這林這鳥,加上這詩,確實令人心曠神怡,物我兩忘。
這條溪流叫小龍湫。相傳明朝洪武年間有一年山洪暴發,將這里沖出一道大而且深的溝,在山上采的十幾名婦女下不了山,情況十分危急,這時一道閃電劃過后,一聲巨雷炸響,將對面的一棵巨樹劈成兩半橫臥在溪溝上,幾位婦女得以安全越過。當地人都認為是山中的白龍在暗中相助,于是將這條溪叫做“小龍湫”。
前面就到了“龍舌瀑”。這是一塊天然生成的巨石,長長的,滑滑的,真像是龍的舌頭。特別是春季雨水豐盛之時,瀑布從舌上噴薄而下,奇特而又奇妙,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確是凡人難以想象。
前面就是“藏龍潭”了。藏龍潭位于景區最深處,四周山林茂盛,濃蔭蔽日,谷深壑幽,潭水清澈靜謐,故名藏龍潭,意為藏龍之處。藏龍潭為景區諸多潭水、瀑布之源頭,春夏之際,潭水旺盛,水流奔涌,似蛟龍起舞;秋冬則飛泉濺玉,潭水幽靜神秘,猶如蛟龍臥眠。據說此處住著龍族一家,管理著龍門山一帶的水脈。龍脈世代相傳,綿延至今,福澤后人。有朋友要問“龍”在何處,怎么只聞其聲,只見其瀑,不見其形?有句古詩,叫做: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里雖然沒有華山的雄奇險峻,但是她在平淡中透出了秀、靜、靈、雅和幽、野、曠、達。當年蘇東坡慕名到白龍潭游覽,留下了“西湖孤品”的感嘆。這里遠離城市的喧囂,你可以聆聽泉水的淙淙涓涓,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盡情地陶醉在寧靜恬淡的山水中,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超凡脫俗,修身養性。因此,你就是龍,就是藏在山泉、瀑布,青山、綠水中的龍!
大家先小憩一會兒,待會兒我們就向白龍潭瀑布進發,去一睹龍潭飛瀑的神采!趁這會,我給大家講一講這一帶流傳最廣的白龍傳說吧。
你們看這條棧道橫在懸崖絕壁中,從下往上看奇險異常,人行其上如在云中,所以這條棧道叫“云中棧道”。當年郁達夫在這里游歷時曾形容這里是“上窺藍天,下臨天地”。到了這兒真有與藍天接近的感覺,朝下看則是不見底的深淵。要想看清白龍潭瀑布的全貌那就要從這條棧道上去,站在觀瀑亭上才行,F在,請大家小心攀登。(中途有一條巖石伸出懸崖于棧道上方,人須地頭彎腰方可過,此時提醒游客,這里也是拍影留念理想取景點)人在上面走,咚咚的腳步聲與下面的溪流聲交織在一起,別有一番趣味。這條 “云中棧道”,共有108級,從這上去探白龍,古時候就有這樣一個說法:攀龍嶺,走龍道,登龍門,一步更比一步高,加上108這個吉祥數,這里我借108(讀yaolingba)祝各位朋友生活、事業節節高,一路發。
這巖石下有許多珍珠般的白玉石,是這山中唯一可見“珍珠石”奇觀。傳說是和白龍一道來降伏烏龍的蚌將軍用珍珠彈射擊烏龍時留在此山中的。
你看,春分時節,雨季來臨,雨水匯集白龍潭兩側的山崖石澗,從上往下看,有如一條白色玉龍,從小到大,左盤右旋;從下往上看,這條玉龍,由大變小,順著山澗,時隱時現,一直上升到山頂,最后飛向天際。故名:春分而登天。而到秋分之時,秋高氣爽,天高云淡,雨水減少,艷陽高照。由于干旱,山澗水勢漸漸變小,最后進入山下之碧水深潭。故名:秋分而入淵。中國古代最早的也是被認為最偉大的哲學著作《易經》里有兩個卦辭,一個叫“飛龍在天”,一個是“潛龍入淵”,說的'就是這樣的情況!兑捉洝防镎f:“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這有兩重意思,一方面龍要騰飛,就要向大人也就是高人求教。這樣,飛龍才會飛得更高、更遠、更久。另一方面當龍成為騰飛的龍的時候,它也能得到更多高人的幫助。所以這是一個大吉大利的卦。而對于潛龍,《易經》則說“潛龍勿用”,也就是說當周圍情況不是很明朗的時候,不宜輕舉妄動,而應該守住自己的領地,不斷磨礪,尋求機會,這就是“潛龍入淵”的來由了。諸葛亮當年隱居隆中的時候就自稱臥龍先生,其實就是在等待機會,后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協助劉備三分天下,終于從“臥龍”變成了“飛龍”。大家聽了這些,是不是覺得這些道理對做人,對創業都是很有啟發的呢?
這里是觀白龍瀑布全貌的最佳角度,古代的文人們是無論如何也看不到這條完整、靈動的白龍飛瀑的,否則,描寫這條瀑布的古代詩文不知道有多厚呢?這“觀瀑亭”是當代大書畫家范增先生的墨寶。(讀對聯)“萬斛潑碧玉峽齊奏人間仙曲,千丈練懸絕壁間獨舞天堂飛瀑”;“憑欄遠眺心潮起伏萬丈匹練收眼底,登亭懷古思緒翻騰千秋往事駐心頭”。其實慕名到這里來觀普瀑賞景的文人雅士很多很多。這里我再給大家念幾句:“神剜削壁聳雙扉,蛟吐癡云未霽威”;“谷靜溪聲晴作雨,春明竹色晚含暉”。書店里有西泠印社出版的《說龍塢》一書,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查閱、考證。
朋友們,我們繼續出發吧!前方(指左側)這兒有一條山路直通明人江元祚的“橫山草堂”的遺跡。當年的草堂規模很大,占地數十畝。主要建筑有 “綠香亭”、“竹浪居”、“香夢窩”、“醉山樓”等十處景觀。建筑小巧玲瓏,風格雅致,可惜這些都在歲月的滄桑中變成了荒草萋萋的遺址。這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只有在江元祚的《橫山草堂記》和他的朋友馬元調的《橫山游記》中才能領略到。不過,值得期待的是,我們將在二期工程中重新恢復以供游人瞻仰、懷古。
白龍潭的特色是石奇山險,飛瀑流泉,綠蔭如蓋,空氣清新,氣候宜人。(途經疊石嶺,引導游客仔細觀看,強調這里的怪石,這一路上各種各樣的造型別致的或大或小的石塊,就能引起人們的遐想)。各位朋友可以盡情發揮你們的想像力,很有趣噢!(要根據情況不失時機地加以指點,以吸引游客注意力,不能讓游客在這段游路中感到單調無味)。(前行數十步有一指路牌)“桃源遠眺”。當年郁達夫就是在這里俯瞰龍門并發出這樣的感嘆:“這龍門坑的一個村子,真是外人不識,村人不知,武陵漁父也不曾到過的一座世外桃源”。
大家從這里可以看到龍門坎村的全貌。清清泉水,奔流不息,清新空氣充滿山村,寧靜而無車馬喧囂,這里何等的安謐、祥和。不正是世外桃源一般嗎?難怪鄭板橋要“不辭長作此山居”,徐志摩感嘆“山居是!绷。
(前行,右側有一狀如獅子的巖石,下可容納十幾人之眾,向游客介紹),大家看,那塊巖石像不像一頭獅子?對,那就是獅子巖了,當地流傳著“雄獅護茶”的故事,聽這兒的老人講,那條被打敗的烏龍賊心不死,總想來毀壞這座“極品龍井茶園”,這頭雄獅就是受白龍精神的感召而自愿留在這里護守茶園的。村民們上山砍柴、采茶可以在這兒躲避風雨。大家不妨到獅巖下體會一下躲風避雨的感覺。
不知道各位朋友是否還記得白龍潭景區的精華,兩句話十二個字么?一龍二瀑三潭,有閣有洞有園。(過攔路石頭,前有“極品龍井茶”指路牌),這園就是“極品龍井園”。大家都知道西湖龍井茶是我們杭州的特產,自古以來就蜚聲中外。260多年前有一艘瑞典“歌德堡”號商船在廣州十三行帶回一船中國瓷器、茶葉、絲織品等,可是在離瑞典港口900米處觸礁沉沒。1996年被打撈出來的物品中有一桶密封的茶葉,沖泡后竟然仍舊清香撲鼻,不減當年,那茶葉就是我們這里的龍井茶了。在西湖龍井茶中,極品龍井茶就出在龍門山朝陽之坡。這么大的龍門山,僅有這幾十畝的高山朝陽茶園。早在中唐時期茶圣陸羽在他所著的《茶經》中記載了杭州名茶之珍品當屬龍門高山茶。(到茶園)這里地勢平緩,氣流通暢,土質松軟,且富含礦物質,適宜茶的生長。據說上世紀三十年代品茶高手葛明燁在眾多茶品中能品出龍門山陽坡茶和陰坡茶。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茶行評樣員龍門坎人葛明燁在一年春茶上市時,茶行將各路收進的春茶各取一斤,用包茶紙包好后,共14包,分別做上記號,其中一包是龍門嶺(就是這里)的陽山茶葉放入七斗米缸,7包一圈,上下兩層,中間放灰包。過七天調包,過半個月再調灰包,然后蓋好壓實。第二年春茶上市,拿出14包茶葉,每包取一份,泡好14碗茶,葛明燁每碗都先吮一口,在嘴里滾動幾下吐了,先將14碗茶全部品完,隨后在場人員將14碗茶換了位置,繼續品評,兩次品評都和樣包對上號,而且都評出龍門嶺的茶葉香味最好,現場人員一致叫絕。葛明燁評茶有了名氣,遠近茶商都以龍門嶺之高山茶為首選,而這里的茶園就自然成為龍門嶺龍井茶中極品了。上海每年都有好多人慕名專程到我們這兒買極品龍井茶。
種茶、采茶是很講究的,我們這一帶的高山大嶺基本上屬于礦物元素含量豐富的石英砂和石灰巖地質,面江瀕湖,氣候溫暖濕潤,光照充足,完全符合優質茶葉生長的各種條件。種茶雖苦,可是勤勞的茶民們卻能以苦為樂,苦中取樂。在采摘過程中創作了許多上口、動聽的采茶歌,用來緩解采茶勞動的枯燥。
全是用炒茶機炒了。我們保留這個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建筑原貌,是想讓它做個歷史的見證;現代炒茶技術的發展足可以告慰先民。
大家一定還不知道,這片極品龍井茶園最早的主人正是住在白龍潭的僧人們。當時,白龍潭有悟空寺、白龍禪寺香火極旺,寺中僧人開辟周圍山林,種植茶園,精心呵護,代代相傳,培育出了極好的茶樹品種,在炒茶技術上也越來越成熟。我們剛才看到的古茶坊就是當年他們炒茶的地方了。
好了,今天我就為各位朋友服務到這里了。一路上如有不周到的地方還望各位多多包涵。請把您的不滿意留給我們,把您的滿意帶給您的家人、朋友。
歡迎您再度光臨白龍潭,祝各位一路平安。再見!
杭州白龍潭導游詞 篇2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白龍潭旅游風景區。我是導游小X!今天能夠為各位朋友服務,我感到非常榮幸,希望和各位朋友一起度過一次輕松愉快的白龍潭之旅。
在進入景區前,我有個小小的請求。咱們白龍潭景區是無煙景區,森林覆蓋率高達95%以上,氧氣十分充足,如果在景區里吸煙容易引起火災。所以,為了您和景區的安全,請抽煙的同志委屈一下,將煙滅掉再進入景區好嗎?(語氣誠懇,面帶笑容)。
好,謝謝各位的合作。今天我們要游覽的白龍潭景區,用兩句話,十六個字可以概括景區的精華,那就是:一龍二潭三瀑四泉,有閣有洞有園有茶。現在,請大家隨小X一起向景區進發吧,我將為大家細細道來。
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白龍潭了。龍是我們景區的保護神,傳說,白龍潭里住著一條神龍,千百年來一直保佑著這一帶的百姓安居樂業。關于龍的傳說在我們景區有很多很多,龍文化也成了貫穿我們這個景區的精髓。傳說,天下的龍每年八月初八這一天都會在這里聚集,一起談談各自管轄領地里發生的事情,互相交流經驗,然后由這里的白龍帶領各位兄弟姐妹一起游覽白龍潭。每年的這次聚會是龍族的盛事,也為我們白龍潭帶來了很多的福氣。據說,如果八月初八這天,你在白龍潭這里仔細傾聽,還能聽到龍的家族在一起竊竊私語聲呢。
大家一定注意到水中的這條白龍了吧?大家猜一猜,這條龍是用什么雕刻而成的?它有多重?(提醒游客參看紀念碑文)
對,這條白龍是用我國最為名貴,檔次最高的雕刻型建筑石材漢白玉雕刻而成的,總長25米,高3.6米,用去石材236噸,雕刻后的總重量仍重達106噸,106噸就是53000公斤,相當于一千多位美女的體重哦。到目前為止,這是我國用漢白玉雕刻而成的最大的玉龍。
白龍潭的這條漢白玉龍,是由國家工藝美術大師倪東方先生設計,由民間工藝大師陳心輝先生手工雕刻而成,具有非常高的觀賞性和藝術價值。愛好攝影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機會,與這條目前我國最大的漢白玉龍合影留念,分享神奇,帶回福氣!(趁攝影時間,繼續介紹有關龍的知識)。
龍是華夏先民之圖騰,中華民族之象征。它代表的是吉祥,福瑞。傳說中的龍,由駝頭、牛眼、蛇頸、鹿角、虎掌等構成。換句話說,龍的身上,集中了天下獸類動物最奇異的器官。因此,龍在傳說中具有最不可思議的神奇力量。這就是中華民族自稱是“龍的傳人”的原因。
在中國,帶龍字的省份只有一個,黑龍江。在浙江,帶龍字的縣名有兩個:龍泉、龍游。那么,中國帶龍字最集中的地方在哪兒呢?就在此地!你看——鎮是龍塢鎮,村是龍門坎,山有龍門山,樓有龍門閣,寺有龍門寺?傊札埞诿纳矫⑺、村名、地名之多,千變萬化,不一而足。假如我們來個尋根溯源,此地這么多的龍名最早的起源在哪里呢?最早的龍名,就起源于我們這個景區——白龍潭。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游步道旁邊的這塊巨石,從外形看,這是一條巨大的石魚。在魚頭部分,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只紅色的眼睛,各位朋友可以猜一下,這只眼睛像什么?
你看,這是頭,這是身,這是尾,它盤身屈體,像一個胚胎。這就是剛從卵中破殼而出的小龍!古語有云,魚化為龍,這魚眼其實就是漢語中最早的龍的象形文字之一。
而這塊石頭上的龍字,則為篆體,它勇武有力,氣勢逼人,各位喜歡書法的朋友,不妨注意游步道兩側,刻有各個朝代各種書體的龍字。據說,如果你能沐浴更衣,虔誠禮拜,把白龍潭景區內所有的“龍”字摹寫一遍,求子者可得龍子,求女者可得龍女,求孫者可得龍孫,而且靈驗無比,各位游客如有興致,不妨一試!
各位朋友,請看右邊這塊立石:上刻“澗下流泉澗上松,清陰盡處有層峰”,這是宋代詩人葉夢得的名句。它形象地描繪了白龍潭優良的生態環境和優美的自然景觀,令人產生無限遐想。
相信大家一轉彎就看見這座古色古香的竹制的建筑了,這就是“龍門閣”。取名“龍門閣”是因為早在明朝,錢塘名士屠貴曾經造了一座“龍門草堂”隱居在這里。史料記載,這位名士枕白石、飲清泉、長嘯冷吟,與樵夫、牧童、茶婦謳歌,與獼猴、野鹿、禽鳥為伍,并自號“樂天”。當時這里的人都叫他“屠樂天”。他性情高潔,看透了官場勾心斗角,爾虞我詐,魚肉百姓的惡習,雖然中了舉人,卻視富貴如糞土,看功名如云煙,一輩子在這兒伴巖泉到終老。今人為了紀念這位高雅的古人,在山腰重建了“龍門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登閣觀景,體驗一下這位樂天先生融入大自然,成為“樂天派”領袖人物的高尚情懷。
大家看白龍潭景區山清水秀的,一定會想,要是能住在這里一定是很享受的事情。這一點啊,古人就比我們現在福氣好。你看西湖邊,以前多少達官貴人、名人雅士住在那里,說明那里風水好,環境好。白龍潭也是,從東晉南北朝開始,這里就成為歷代高人雅士修身養性的世外桃源,他們紛紛在這里建造莊園別業,讀書著文,廣交天下文士,并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中唐時期大詩人崔國輔游西湖,探險白龍潭后留宿在范浦,寫有《宿范浦》一詩,詩中有這兩句“路轉定山繞,塘連范浦橫”,這就是離這幾公里的“轉塘鎮”名稱的由來。還有許多得道高僧在這里修筑廟宇,潛心向佛。白龍庵、龍門寺、金蓮寺香火都曾旺極一時。相傳南宋大學者朱熹因為得罪上司而棄官歸鄉,回鄉之前特意到龍門山拜別龍門寺主持,(指棋枰石)并與方丈在此樹下下棋,見有人在伐木鑿山,因不忍看山水美景遭破壞,題下了“天作美景,宜昭后世”八個大字。意思是上天在這里造了美好的景色,我們應該保護環境,向后人展示。后來伐木鑿山者看到朱熹的題字后慚愧有加。從那時起這里的山山水水就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所以才有今天這樣的世外桃源(注:見《朱熹軼事》)。
前面我們已經讀過早期的龍字,現在再來看看這一個“龍”字。此龍有頭有腳,有腹有尾,特別是它的腹部圓鼓鼓的,誰能解釋這個龍字的意思?對,這就是一條懷胎十月即將分娩的母龍。從它的肚子來看,你猜它能產幾個龍子呢?對,是九個,所謂“龍生九子”么。
傳說龍生九子之后,其中四位龍子先后被玉皇大帝選派,為東西南北四海作龍王。唐詩人李忱所寫的“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說的就是這件事。
九個龍子已有四個先后當了四海龍王,那么還有五個龍子到哪里去了呢?它們哪里也沒有去。因為,第一它們覺得父母老了,需要孩子服侍,總不能兄弟九人一起走。第二,它們聽說無論東海、南海、北海、包括所有沿海地帶,現在污染非常嚴重,連飲用水都要派蝦兵蟹將到外地運輸。而白龍潭卻是天藍藍水藍藍,水秀山清的,特別是白龍潭的水質更是純凈透明,清冽甘甜。因此,它們恪守“父母在,不遠游”的中國古訓,至今仍住在白龍潭。請看前面這五棵樹,就是它們的化身,俗名“五龍樹”,又稱“許愿樹”、“五子登科樹”。據說,只要你香湯沐浴,祈福許愿,就能“五福臨門”,“五子登科”。
在這龍門山啊,古代有一景,叫龍門曉雨,為什么這么說呢?原來,龍門山因為山高林密,終年云霧繚繞,蒼翠欲滴,游人登山如行翠霧中,衣袂皆綠、每當晨曦微熹,常有不風而松濤如潮,不雨而霧氣如滴的奇妙景象。元代文學家錢惟善《龍門曉雨》詩云:“神剜峭壁聳雙扉,雨挾腥風下翠微。黑入太陰迷爽氣,白翻叢薄散朝扉。螺橫雜樹應藏景,蛟吐癡云未霽威。回首它山新似沐,登樓時攬女蘿衣。”
要問了,白龍潭又不是南海普陀,怎么會有觀音洞呢?原來,玉皇大帝為了考察四海龍王候選人的品德與才華,必須選擇一個公眾認可的仙人前來考察,特派遣世人公認,公平、公正的觀世音菩薩前來考察,以免選人不當,再造成“四海翻騰云水怒”的后果。不料,觀世音菩薩一到此地,發現這里山巒疊嶂,瑞氣靄靄,玉樹臨風,清溪流翠,實屬世所罕見之洞天福地。于是考察結束后,觀世音就向白龍潭的老龍租賃了這個山洞,作為自己避暑乘涼的別居,租期為五年。從此,觀世音菩薩就在南海普陀山與杭州白龍潭輪流居住,庇佑兩地的百姓。
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侵略這一帶,燒殺搶掠。聽說鬼子進村了,龍門坎村的村民為了避難,就躲到觀音洞里,就這樣,順利逃過一劫。大家都說是觀音菩薩顯靈了。當地老人還記得,當時觀音洞里躲了一百多人。
請大家在觀音洞門口的欄桿前往對面山腰看,即掩映在綠樹叢中的青瓦樓,相傳曾是元代文學家錢惟善所筑茅屋處,錢惟善當日赴省鄉試,考官出題《羅剎江賦》,應試者三千皆不知羅剎江之出處,只有他引枚乘的《七發》為據,辨錢塘元曲江就是羅剎江。考官見此大喜,批卷列為第一,并由此而得號“曲江居士”。
浙江海寧詩人徐志摩也曾到此游歷。當年,徐志摩戀上的著名的交際花陸小曼,并且不顧父親反對,堅持和陸小曼結婚。徐志摩的父親是海寧一位富商,當時是海寧商會會長,但思想守舊,極力反對徐志摩與陸小曼的婚姻。在徐志摩堅持與陸小曼結婚后,徐父便切斷了對他的一切經濟供給。詩人感到很苦惱,一度時期想隱居山林,于是在1930年10月帶陸小曼到龍門山一帶探游,打算在此隱居。可是陸小曼已習慣了大上海洋場上燈紅酒綠的生活,耐不住寂寞,于是詩人只好帶著無限落寞、惆悵與無奈悄然離開了。
這座橋叫悅龍橋,又稱同心橋,據說,只有同心同德,才能順利渡過這座橋。
請各位朋友隨我慢慢下臺階。請看右邊這潭就是“躍龍潭”,這個碧潭,就是秋分后潛龍藏身之淵。而這塊巨石壩體,就是龍門坎。每到春分時節,潛龍就會從此潭中一躍而起,跳過龍門坎。因此,坎下這三疊瀑布,人稱“躍龍瀑”。再請看眼前這塊立石的文字,誰能準確讀出來?對“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陋室銘》里的開頭兩句。白龍潭的山雖然不高,也無仙人居住,但名氣卻不小;白龍潭的水雖不深,卻有龍潛淵。
現在讓我們停住腳步,先來看看這一奇特的泉眼。
此泉名震遐邇,叫“龍津泉”。泉水十分清冽甘甜,游客到了這里,都喜歡飲一口這里的泉水,仿佛心境都變得很透明了。從古至今,龍門坎村的百姓。常到這里取泉水,以水烹茶,清香四溢;以水釀酒,其醇無比。據說了,長飲此水,能益壽延年。怪不得龍門坎村九十歲以上的壽星眾多,是遠近聞名的長壽村。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這小小的泉水有如此功效呢?
原來,據有關專家測定,這泉水是從千丈巖的山頂,透過十分致密的巖石毛細孔,以極為緩慢的速度往下滲透。根據測算,一滴水從巖頂至洞中泉眼,至少要經過五十年時間,才能到達。因此“龍津泉”的水質之中,礦物質十分豐富,常飲具有美容、養顏,健體、益壽等諸多功效。各位朋友不妨來一杯,品味一下。不過要知道,我們現在飲用的水,是50年前的水,也就是19xx年X月X日的神奇之水!
(再往前)請大家抬頭仰望,前面這塊巨大的山崖,就是白龍潭有名的千丈巖。顧名思義就是巖高千丈了,往上看是不是感覺氣勢逼人?千丈巖,又叫“回音壁”。山崖壁立千丈,呼之回聲震山谷,蔚為奇觀。明代名士江元祚在《橫山草堂記》中記載:“巍巍矗立,氣凌霄漢,勢欲壓人。為色又類紫玉,為狀也類瓊臺,翠條碧蘚,可望不可即,名千丈巖”。許多地質專家都曾來此地考察龍門山的成因,據考察,山石呈現紫紅色,是因為石塊中含鐵豐富,經過氧化而變成紫紅色。
山下這個潭叫青龍潭,因為山色青綠,倒映潭中,觀之潭水,愈加青翠欲滴,故名“青龍潭”。傳說當年小白龍的表弟小青龍來此做客,見龍門山風光奇麗,便起了邪念,欲霸占龍門山作為自己的行宮,結果被小白龍打敗,落荒逃走。后小青龍悔過,前來負荊請罪,小白龍原諒了它,并把此潭送予小青龍,許它永久居住。
龍門山上自古以來野生動物繁多。如虎、豹、狼、猴,鷹、雀、蛇、蟒。據統計,現在山中還有獸類近百種,鳥類150多種,蛇類20多種。據本地老人回憶,解放前,龍門山上還有老虎活動,村民曾在老龍潭下面的一個虎窩里逮著兩只小老虎。當時有人戲稱我們白龍潭是“龍潭虎穴”,呵呵,真的是藏龍臥虎。去年杭州下了幾十年不遇的大雪,村民在白龍潭又發現了一只下山覓食物的雪豹。雪豹對生存環境要求很高,能在這里發現它們的行蹤,說明這里的環境很生態,保護得很好。
確實,我們龍門山基本保持了原生態面貌。植物資源非常豐富,約有800余種,“泉清竹影現,林密鳥更幽”。這泉這竹,這林這鳥,加上這詩,確實令人心曠神怡,物我兩忘。
這條溪流叫小龍湫。相傳明朝洪武年間有一年山洪暴發,將這里沖出一道大而且深的溝,在山上采的十幾名婦女下不了山,情況十分危急,這時一道閃電劃過后,一聲巨雷炸響,將對面的一棵巨樹劈成兩半橫臥在溪溝上,幾位婦女得以安全越過。當地人都認為是山中的白龍在暗中相助,于是將這條溪叫做“小龍湫”。
前面就到了“龍舌瀑”。這是一塊天然生成的巨石,長長的,滑滑的,真像是龍的舌頭。特別是春季雨水豐盛之時,瀑布從舌上噴薄而下,奇特而又奇妙,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確是凡人難以想象。
前面就是“藏龍潭”了。藏龍潭位于景區最深處,四周山林茂盛,濃蔭蔽日,谷深壑幽,潭水清澈靜謐,故名藏龍潭,意為藏龍之處。藏龍潭為景區諸多潭水、瀑布之源頭,春夏之際,潭水旺盛,水流奔涌,似蛟龍起舞;秋冬則飛泉濺玉,潭水幽靜神秘,猶如蛟龍臥眠。據說此處住著龍族一家,管理著龍門山一帶的水脈。龍脈世代相傳,綿延至今,福澤后人。有朋友要問“龍”在何處,怎么只聞其聲,只見其瀑,不見其形?有句古詩,叫做: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里雖然沒有華山的雄奇險峻,但是她在平淡中透出了秀、靜、靈、雅和幽、野、曠、達。當年蘇東坡慕名到白龍潭游覽,留下了“西湖孤品”的感嘆。這里遠離城市的喧囂,你可以聆聽泉水的淙淙涓涓,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盡情地陶醉在寧靜恬淡的山水中,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超凡脫俗,修身養性。因此,你就是龍,就是藏在山泉、瀑布,青山、綠水中的龍!
大家先小憩一會兒,待會兒我們就向白龍潭瀑布進發,去一睹龍潭飛瀑的神采!趁這會,我給大家講一講這一帶流傳最廣的白龍傳說吧。
你們看這條棧道橫在懸崖絕壁中,從下往上看奇險異常,人行其上如在云中,所以這條棧道叫“云中棧道”。當年郁達夫在這里游歷時曾形容這里是“上窺藍天,下臨天地”。到了這兒真有與藍天接近的感覺,朝下看則是不見底的深淵。要想看清白龍潭瀑布的全貌那就要從這條棧道上去,站在觀瀑亭上才行。現在,請大家小心攀登。(中途有一條巖石伸出懸崖于棧道上方,人須地頭彎腰方可過,此時提醒游客,這里也是拍影留念理想取景點)人在上面走,咚咚的腳步聲與下面的溪流聲交織在一起,別有一番趣味。這條 “云中棧道”,共有108級,從這上去探白龍,古時候就有這樣一個說法:攀龍嶺,走龍道,登龍門,一步更比一步高,加上108這個吉祥數,這里我借108(讀yaolingba)祝各位朋友生活、事業節節高,一路發。
這巖石下有許多珍珠般的白玉石,是這山中唯一可見“珍珠石”奇觀。傳說是和白龍一道來降伏烏龍的蚌將軍用珍珠彈射擊烏龍時留在此山中的。
你看,春分時節,雨季來臨,雨水匯集白龍潭兩側的山崖石澗,從上往下看,有如一條白色玉龍,從小到大,左盤右旋;從下往上看,這條玉龍,由大變小,順著山澗,時隱時現,一直上升到山頂,最后飛向天際。故名:春分而登天。而到秋分之時,秋高氣爽,天高云淡,雨水減少,艷陽高照。由于干旱,山澗水勢漸漸變小,最后進入山下之碧水深潭。故名:秋分而入淵。中國古代最早的也是被認為最偉大的哲學著作《易經》里有兩個卦辭,一個叫“飛龍在天”,一個是“潛龍入淵”,說的就是這樣的情況。《易經》里說:“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這有兩重意思,一方面龍要騰飛,就要向大人也就是高人求教。這樣,飛龍才會飛得更高、更遠、更久。另一方面當龍成為騰飛的龍的時候,它也能得到更多高人的幫助。所以這是一個大吉大利的卦。而對于潛龍,《易經》則說“潛龍勿用”,也就是說當周圍情況不是很明朗的時候,不宜輕舉妄動,而應該守住自己的領地,不斷磨礪,尋求機會,這就是“潛龍入淵”的來由了。諸葛亮當年隱居隆中的時候就自稱臥龍先生,其實就是在等待機會,后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協助劉備三分天下,終于從“臥龍”變成了“飛龍”。大家聽了這些,是不是覺得這些道理對做人,對創業都是很有啟發的呢?
這里是觀白龍瀑布全貌的最佳角度,古代的文人們是無論如何也看不到這條完整、靈動的白龍飛瀑的,否則,描寫這條瀑布的古代詩文不知道有多厚呢?這“觀瀑亭”是當代大書畫家范增先生的墨寶。(讀對聯)“萬斛潑碧玉峽齊奏人間仙曲,千丈練懸絕壁間獨舞天堂飛瀑”;“憑欄遠眺心潮起伏萬丈匹練收眼底,登亭懷古思緒翻騰千秋往事駐心頭”。其實慕名到這里來觀普瀑賞景的文人雅士很多很多。這里我再給大家念幾句:“神剜削壁聳雙扉,蛟吐癡云未霽威”;“谷靜溪聲晴作雨,春明竹色晚含暉”。書店里有西泠印社出版的《說龍塢》一書,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查閱、考證。
朋友們,我們繼續出發吧!前方(指左側)這兒有一條山路直通明人江元祚的“橫山草堂”的遺跡。當年的草堂規模很大,占地數十畝。主要建筑有 “綠香亭”、“竹浪居”、“香夢窩”、“醉山樓”等十處景觀。建筑小巧玲瓏,風格雅致,可惜這些都在歲月的滄桑中變成了荒草萋萋的遺址。這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只有在江元祚的《橫山草堂記》和他的朋友馬元調的《橫山游記》中才能領略到。不過,值得期待的是,我們將在二期工程中重新恢復以供游人瞻仰、懷古。
白龍潭的特色是石奇山險,飛瀑流泉,綠蔭如蓋,空氣清新,氣候宜人。(途經疊石嶺,引導游客仔細觀看,強調這里的怪石,這一路上各種各樣的造型別致的或大或小的石塊,就能引起人們的遐想)。各位朋友可以盡情發揮你們的想像力,很有趣噢!(要根據情況不失時機地加以指點,以吸引游客注意力,不能讓游客在這段游路中感到單調無味)。(前行數十步有一指路牌)“桃源遠眺”。當年郁達夫就是在這里俯瞰龍門并發出這樣的感嘆:“這龍門坑的一個村子,真是外人不識,村人不知,武陵漁父也不曾到過的一座世外桃源”。
大家從這里可以看到龍門坎村的全貌。清清泉水,奔流不息,清新空氣充滿山村,寧靜而無車馬喧囂,這里何等的安謐、祥和。不正是世外桃源一般嗎?難怪鄭板橋要“不辭長作此山居”,徐志摩感嘆“山居是福”了。
(前行,右側有一狀如獅子的巖石,下可容納十幾人之眾,向游客介紹),大家看,那塊巖石像不像一頭獅子?對,那就是獅子巖了,當地流傳著“雄獅護茶”的故事,聽這兒的老人講,那條被打敗的烏龍賊心不死,總想來毀壞這座“極品龍井茶園”,這頭雄獅就是受白龍精神的感召而自愿留在這里護守茶園的。村民們上山砍柴、采茶可以在這兒躲避風雨。大家不妨到獅巖下體會一下躲風避雨的感覺。
不知道各位朋友是否還記得白龍潭景區的精華,兩句話十二個字么?一龍二瀑三潭,有閣有洞有園。(過攔路石頭,前有“極品龍井茶”指路牌),這園就是“極品龍井園”。大家都知道西湖龍井茶是我們杭州的特產,自古以來就蜚聲中外。260多年前有一艘瑞典“歌德堡”號商船在廣州十三行帶回一船中國瓷器、茶葉、絲織品等,可是在離瑞典港口900米處觸礁沉沒。1996年被打撈出來的物品中有一桶密封的茶葉,沖泡后竟然仍舊清香撲鼻,不減當年,那茶葉就是我們這里的龍井茶了。在西湖龍井茶中,極品龍井茶就出在龍門山朝陽之坡。這么大的龍門山,僅有這幾十畝的高山朝陽茶園。早在中唐時期茶圣陸羽在他所著的《茶經》中記載了杭州名茶之珍品當屬龍門高山茶。(到茶園)這里地勢平緩,氣流通暢,土質松軟,且富含礦物質,適宜茶的生長。據說上世紀三十年代品茶高手葛明燁在眾多茶品中能品出龍門山陽坡茶和陰坡茶。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茶行評樣員龍門坎人葛明燁在一年春茶上市時,茶行將各路收進的春茶各取一斤,用包茶紙包好后,共14包,分別做上記號,其中一包是龍門嶺(就是這里)的陽山茶葉放入七斗米缸,7包一圈,上下兩層,中間放灰包。過七天調包,過半個月再調灰包,然后蓋好壓實。第二年春茶上市,拿出14包茶葉,每包取一份,泡好14碗茶,葛明燁每碗都先吮一口,在嘴里滾動幾下吐了,先將14碗茶全部品完,隨后在場人員將14碗茶換了位置,繼續品評,兩次品評都和樣包對上號,而且都評出龍門嶺的茶葉香味最好,現場人員一致叫絕。葛明燁評茶有了名氣,遠近茶商都以龍門嶺之高山茶為首選,而這里的茶園就自然成為龍門嶺龍井茶中極品了。上海每年都有好多人慕名專程到我們這兒買極品龍井茶。
種茶、采茶是很講究的,我們這一帶的高山大嶺基本上屬于礦物元素含量豐富的石英砂和石灰巖地質,面江瀕湖,氣候溫暖濕潤,光照充足,完全符合優質茶葉生長的各種條件。種茶雖苦,可是勤勞的茶民們卻能以苦為樂,苦中取樂。在采摘過程中創作了許多上口、動聽的采茶歌,用來緩解采茶勞動的枯燥。
全是用炒茶機炒了。我們保留這個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建筑原貌,是想讓它做個歷史的見證;現代炒茶技術的發展足可以告慰先民。
大家一定還不知道,這片極品龍井茶園最早的主人正是住在白龍潭的僧人們。當時,白龍潭有悟空寺、白龍禪寺香火極旺,寺中僧人開辟周圍山林,種植茶園,精心呵護,代代相傳,培育出了極好的茶樹品種,在炒茶技術上也越來越成熟。我們剛才看到的古茶坊就是當年他們炒茶的地方了。
好了,今天我就為各位朋友服務到這里了。一路上如有不周到的地方還望各位多多包涵。請把您的不滿意留給我們,把您的滿意帶給您的家人、朋友。
歡迎您再度光臨白龍潭,祝各位一路平安。再見!
杭州白龍潭導游詞 篇3
它共獲得250多項技術創新成果,形成了9大系列自主核心技術,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是一座橋最長、工程量最大、景觀優美、科技含量高、施工環境非常復雜的世界級大橋,比如世界第一架、中華梁王、定海神針、精確架設等等都是值得一提的。
為什么有哪么多世界第一呢?那是杭州灣給的。杭州灣為世界三大強潮海灣之一,與杭州灣并稱世界三大強潮灣的還有亞馬遜河口、恒河河口。強潮灣的施工條件非常惡劣,一是“風大”,還經常產生卷風;二是“流快”,平均流速是2.39米/秒,實測最大流速5米/秒以上;三是“潮亂”,天下第一潮錢江潮看是好看,可對建橋來說卻是很要命的。因此,一年有效施工工作日不足200天。
我已經聽到了,下面有人在叫“哇”、“啊”!以后大家會發現,上大橋聽到最多的就是這兩個字,游客都為杭州大橋巨大的工程所驚嘆,找不到形容詞來形容大橋了。也許大家還記得毛澤東對南京長江大橋的贊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你看人家那才叫文化、叫水平。而被毛澤贊嘆的南京長江大橋的正橋長度其實只有1.6公里,而我們腳下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全長36公里,如果他老人家如果在世的話不知會怎么樣贊嘆,但有一點是可以相信的,偉人肯定不會用“哇”、“啊”來贊嘆大橋。
我也不會寫詩,但我可以告訴大家一些關于大橋的數據。建橋用了多水泥?240多萬立方米;大橋有幾個樁呢?各類樁基7500多根;用了多少鋼材呢?約60多萬噸。單片梁最重的是多少呢?2200噸。
這樣介紹大家可能不太專業,下面我引用一下專家們對杭州灣大橋技術的介紹。
世界第一架——杭州灣南岸灘涂長達10公里,車不能開,船不能行,“梁上運架梁”是最好的選擇。大橋建設者研發了運梁機等5大設備,把“梁上運架梁”的世界紀錄從900噸一舉提高到1430噸,順利完成了“世界第一架”。
中華梁王——在北側的深海區,架設了540片70米的箱梁,這些單片重達2200噸的箱梁,被稱為“中華梁王”。大橋建設者創造性地對預制箱梁實施了“二次張拉”,徹底解決了大型混凝土箱梁早期開裂的世界性難題。
定海神針——杭州灣跨海大橋共打下了5513根整體螺旋鋼管樁,這些鋼管樁最大的直徑1。6米,單樁最大長度89米,如此巨大的“定海神針”此前在國內外特大橋梁建設中從未成功使用過。
精確架設——杭州灣大橋的測控技術也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海上高程控制測量精度優于3厘米,平面控制和各標段的銜接精度都優于1厘米,使36公里“海上長虹”準確無誤地連接貫通變成現實。我估計,我們家里住的房子精確度肯定沒有那么高。
控制灘涂放屁——灘涂也會“放屁”沒聽說過吧,杭州灣南岸灘涂蘊藏著蜂窩狀淺層沼氣,對施工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在灘涂區的鉆孔灌注樁施工中,大橋建設者首次采用了“有控制放氣”的安全施工工藝,首開世界同類地質環境成功建橋的先河。
這些都是專業術語,你們可千萬別追問,問我也不明白。學問深得很啊,大學四年肯定是不夠,估計再讀三年研究生也不一定搞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