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鰲山導游詞_上海導游詞(通用3篇)
上海金鰲山導游詞_上海導游詞 篇1
旅客們:
大家好!
金鰲山公園位于縣城東首5里,占地1.2公頃。公園內有金鰲山,是崇明的名勝。宋代趙彥衛在《東巡記》中有“海上本有金鰲山和柵浦相對,山上有祥符塔院”的描述。金鰲山山體由人工壘土而成,筑于宋代。為當時的航海標志,此山山體早已坍沒。現在的金鰲山重筑于康熙七年(1668),山有九峰,中鋒最高,峰上建有鎮海塔。
山前鑿玉蓮池,山后植紫竹林,還遍種名花佳木。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7年),知縣范國泰捐資重修,增設橋、亭、臺、樓、榭、月圃諸勝,始成“壽剎鐘聲、清遠荷香、庭蔭叢桂、鰲峰遠眺、梅林積雪、綠水環亭、長堤新柳,后樂觀魚”等八景。后來金鰲山建筑日益頹敗,至解放前夕只剩下搖搖欲墜的鰲峰遠眺(鎮海塔)。
解放后,金鰲山被崇明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經幾度撥款修復,至1995年底,已完成圍墻、山門、綠水環亭、玉蓮池、鎮海塔、清涼洞、得月橋、水香榭、仿草亭(寧德亭)、登山石階、道路地坪。綠化植樹等項目的建設,如今,金鰲山已恢復成一個小巧玲瓏、景點集中的古色古香的公園。園內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環境幽雅、空氣清新。是人們游覽、憩息的勝地。
上海金鰲山導游詞_上海導游詞 篇2
上海博物館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陳列面積2800平方米。館藏珍貴文物12萬件,其中尤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為特色。藏品之豐富、質量之精湛,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上海博物館創建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號跑馬總會,由此開始了它的發展之路。1959年10月遷入河南中路16號舊中匯大樓,在此期間,上海博物館由小到大,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1992年上海市政府作出了決策,撥出市中心人民廣場這一黃金地段,建造新的上海博物館館舍。
該館陳列面積2800平方米。分別設中國青銅器陳列室、中國陶瓷器陳列室、中國繪畫陳列室、古代雕刻陳列室。該館的“上海博物館珍-銅器展覽”、“六千年的中國藝術展覽”、“上海博物館珍藏瓷器展覽”、“明清書法展覽”、“揚州八怪展覽”、“明末文人書齋展覽”等曾到香港和日本、美國展出。
上海博物館是1950年4月開始籌建,1952年12月21日開館。建館初期,館址在南京西路325號(原跑馬廳大廈)。1959年遷至河南南路16號(原中匯銀行大廈)。1991年,在龍吳路1118號建造4000平方米文物倉庫。1992年,在虹橋路1286號建立上海博物館分館——中國錢幣館。同年,0上海市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上海博物館建造新館,選址在人民廣場中軸線南側——人民大道201號,與市政府大廈遙遙相對。明清家具精品
1995年局部建成,試行開放,1996年10月12日全面竣工,舉行開館儀式。新館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8萬平方米,地下二層,地上五層,高29.5米,總投資5.7億元。新館是方體基座與圓形出挑相結合的建筑造型,具有中國“天圓地方”的寓意。館名“上海博物館”系建國后上海第一任市長陳毅所書。
建館初期,隸屬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53年7月,劃歸上海市文化局領導;1960年9月,市文管委與上海博物館合署辦公,兩塊牌子,一套班子;1987年1月,上海博物館升格為副局級單位;1988年10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委恢復獨立建制,上海博物館劃歸市文管委領導;20__年9月,上海市文物局成立后,原市文管委管理單位除上海博物館外悉數劃歸文物局領導,上海博物館直屬上海市委宣傳部領導。
建館初期,上海博物館機構設置仿照蘇聯博物館模式,采用三部一室制,設立保管部、陳列部、群工部、辦公室。1958年,設立文物修復工場;1960年,設立文物保護技術科學實驗室;同年6月,上海市裱畫生產合作社并入上海博物館,在文物修復工場建立書畫裝裱組。1974年,為了加強博物館的學術研究,設立陳列研究部,下設青銅、陶瓷、書畫、工藝、陳列設計5個研究組以及考古部;1985年,各研究組升格為部,電腦組升格為室,同時增設文化交流辦公室。到1995年,為了使機構設置與新館建設的形勢相適應,又作了相應調整,設15個部、7個室、3個處。
上海金鰲山導游詞_上海導游詞 篇3
第三進是大雄寶殿,迎門的一副楹聯,是新加坡吳偉業居士所獻,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四川成都比丘尼道場鐵像寺和愛道堂的住持隆蓮法師所撰書:
沉淪人盡渡載三千佛子一葉舟中;
香水海無邊禮百億法王千花臺上。
大殿正中須彌座上端坐報身佛盧舍那佛,文殊、普賢,大梵天、帝釋天分列兩旁。頂上精工雕刻的藻井,整個大雄寶殿頂上,有348尊貼金小佛像圍繞盧舍那佛,按佛教《梵網經》經義,象征這所莊嚴的比丘尼道場,嚴持比丘尼348戒。佛前供桌和桌上五供具都按明代式樣配置。大殿兩側是裝金十八歲漢。大殿南端東鐘西鼓,晨鐘暮鼓修持誦經。
進入大殿后的寬敞天井,空地上有一座三層銅制寶鼎和一對石燈臺。廣場周圍建筑都是兩層樓閣,東西兩廂的樓上東邊是專供海外女賓來寺院時的四套客房,按春夏秋冬季節特點布置有明式床寢家具,但配有現代化的衛生設備。西樓上是沉香閣常住比丘尼們的寮房。樓下東廡是客堂,千手觀音殿和伽藍殿,伽藍殿內供有一尊明代木雕伽藍神關羽像。西廡是祖堂,祖堂內供著沉香閣(慈云禪院)歷代祖師蓮位,和1943年起即卓錫于此、并一生弘揚《華嚴經》的“華嚴座主”應慈法師的蓮位。
天井正面的建筑,可以說是全國獨特的。從庭院向上看,正中四根立柱架起一重飛檐,檐上一個懸空亭閣,東南西全部落地窗。這就是全國聞名的沉香閣的閣,趙樸初居士為之題額為“南海飛渡沉香大士寶閣”。登兩側的樓梯而上,立即可聞到芳香馥郁,到此方是真正的沉香閣。雖然名稱為閣,實際上,閣只是凸出向外的十乎方的小閣,放幾把明式單背的椅子和高腳花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