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目山導游詞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前往太子庵游覽。太子庵是梁昭明太子讀書分經處,在院內有明代建筑文選樓及洗眼池等遺跡。清乾隆年間,這里曾設天目書院,后衰落。1940年6月,在浙西行署主任賀揚靈先生的創導下,在太子庵第一次恢復了天目書院,由清末秀才、考古學家、留法文學博士張天方先生出任書院院長。
好,現在請大家和我去參觀留椿屋。20世紀20年代,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國,影響到建筑風格,我國出現很多洋式別墅,主要集中在上海及其郊區。那個年代交通閉塞,而天目山屬浙西山區,卻能擁有留椿屋這樣一座洋式別墅,是很難得的。1936年,上海怡和洋行潘志銓為給他父親養老而修建了這幢別墅,所以在以前也稱“潘莊”。30年代,電影皇后胡蝶曾在此住過?箲饡r期,這里是浙西行署的首腦機關,軍政要員都住在這里并辦公,周恩來天目山行也下榻于此,并在這里與黃紹宏會晤。大家再看這棵來自喜瑪拉雅山的樹種雪松。當年潘志銓為了找一棵天目山沒有的樹,以顯其別墅之高貴,費了一番周折,特從南京中山陵移栽這顆雪松。樹后這古樸典雅的小屋就是“留椿屋”。大家往這邊墻上看,有清末榜眼朱汝珍的題刻“留椿屋”。
各位團友,現在隨我沿此臺階下山去游山腳的雨華亭。這條道就是以前周恩來、蔣介石、胡蝶等人上留椿屋必經之路。在臺階盡頭的圍墻門旁,則刻有留椿屋另一名稱“天然居”。這是與朱汝珍同科探花商衍鎏所題。
各位團友,到此,禪源寺景區主要景點已游覽完畢。下面,我們就進山門,上山游覽。
【開山老殿景區】
各位團友,我們進山門就可欣賞到“鴛鴦樹”景點。請大家看。這是兩棵銀杏樹,盤纏在一起。請注意,一棵樹的枝丫平展,另一棵的枝丫豎直些,前者為雌性,后者為雄性。因雌雄兩棵黏連在一起,故取名“鴛鴦樹”,即“夫妻樹”。這在全世界也是少見的。這兩棵樹的樹齡都在150年以上,按此算來,它倆不僅是“青梅竹馬”,而且按西方人的標準可三次拿到“金婚”獎了。
請大家在這橋上稍留片刻?矗懊孢@個雙亭連體的亭就是一里亭,我們所站的橋稱為仰止橋,故亭又有一名叫仰止亭。大家再來看亭柱上這副對聯:“密林巨幕藏幽徑,飛練歡歌下翠崗。”現在我們進亭中稍事休息后再登山。古人有詩說:“一里溪山一個亭,芒鞋踏斷幾層青。泉源更在云深處,不到高頭莫計程!苯酉氯ゾ褪巧先锿。
各位團友,我們不知不覺已到了三里亭。它又名倚翠亭,緣自亭后這青翠如黛、四季如春的翠微峰。大家往亭前的小溪走,往上可看見石崖上鐫刻有“飛銀濺玉”四字。
現在,我們已來到半山腰,這右邊的巨石就是山腰石,而往上看到的那亭子就是五里亭,又名如斯亭,取意于孔子《論語》中的句子“逝者如斯夫”。在亭柱上有一聯:“照水飛檐嗟逝者,參天古木護危亭!闭埓蠹铱赐ず筮@株大柳杉,據測定,材積72. 63立方米,在全山存活的大樹中排行第二,人們稱它為“二大王”。朋友們,我們在這里休息片刻后去觀看“子孫滿堂”。
這里是第二個野銀杏自然景觀“子孫滿堂”。銀杏是銀杏科銀杏屬的單種植物,其根莖部有極強的萌芽能力,所以大家看到的這株銀杏樹,周圍團簇叢生著許多小樹。有興趣的可下去點個數,共有多少個“子孫”?銀杏全身都是寶,除了大家知道的白果子外,它的葉子可制作珍貴的藥材,樹體是優質木材。
好,前方我們看到的大石,就是鐘樓石。據西天目山志載:元朝,高僧志彰禪師以四海為家,八方化緣,募青銅萬余斤,冶煉成一口巨鐘懸于此石頂,并建鐘樓。其鐘聲可遠傳十華里。再請大家往叉路口右行去看伏虎瀑。伏虎瀑因為有一石蹲踞如臥虎,水自巖上下瀉成瀑而得名。瀑布落差40余米,大雨過后,瀑寬可達8米,非常壯觀。唐代章孝標有《天目瀑布》一詩:“秋河溢長空,天曬萬丈布。深雷隱云壑,孤電掛巖樹!睘榱朔奖阌慰陀^景,建有觀瀑臺。
團友們,這道急轉彎,被稱作“竹杠嶺”。它的名稱還有個來歷呢!古時候,寺院在山頂,燒香拜佛的香客中,那些大家閨秀、少奶奶們,哪能吃得起這等苦,只有坐轎子上山。轎夫們抬到這里的時候,往往會向她們索錢敲竹杠,因此得名。
各位團友,咬咬牙,這段路挺過去就可輕松點了。別被轎夫嚇倒,其實走過前面的七里亭,路就平坦些了。
七里亭又名眠牛亭,亭后那塊磐石像一頭伏睡在地的大牛,人稱眠牛石。相傳,元代高峰禪師初次入山,登到巖石下,無法攀登,忽聽上面牛叫,他鼓足勇氣拼命攀崖上山,卻不見有牛。他四處尋找,遠遠地看見一頭牛伏在那里睡著了,走近一看,方知是石。高峰因此知有佛祖指點,大喜,就在上面不遠處的獅子口坐斷萬緣,30年不下山,終修得正果。而此石也就得名“眠牛石”。
各位團友,到了前面叉路口請往左走。
好了,大家請往這邊看。眼睛、耳朵、鼻子,再加上這張大嘴,酷似張口大吼、欲騰空而去的獅子。所以,這里叫“獅子口”。獅子口原是高峰禪師結廬修禪之地。當時,高峰禪師倚松結廬,坐斷萬緣,30年不下山。高峰禪師于1295年作辭眾偈日:“來不入死關,去不出死關,鐵蛇鉆入海,撞倒須彌山!备叻鍒A寂后,其弟子在獅子口建高塔,名重云塔。1985年,在獅子口東面三關亭舊址建亭。亭倚千丈巖而建,往下看深不見底,是天目山險奇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