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島湖蛇島導游詞(精選3篇)
千島湖蛇島導游詞 篇1
千島湖蛇島原名五龍島、島上有四個蛇池。蛇池內有水池、噴泉、土丘、灌木叢、洞穴、冬眠室等,放養了十幾個品種的二三百條蛇,多數是毒蛇,如蘄蛇、蝮蛇、五步蛇、竹葉青、眼鏡蛇、美女蛇等。管理人員用蛙、鼠飼養它們,在實驗房中則取蛇毒,剖蛇取膽供制藥和進行科學實驗。盤纏在草叢和樹上的蛇群,有的爭食斗毆,有的昂頭吐信,使游人驚嘆不已。
五龍島,沿用水下五龍橋之舊地名,位于千島湖中心湖區,距淳安縣城西北3.4公里。主島面積0.04平方公里,海拔126米。20世紀80年代,于此辟建蛇島景點,有五龍橋、漣漪閣、紫藤園和蛟峰塔次第其上;周邊有4座小島,相繼辟建為鎖島、鳥島、水貂島和宰相島,是為“同冠五龍之名,各白另立門戶”.世紀交替之際,5個小島用浮橋和吊橋相連,拓展為0.3平方公里的景區.其景點有五龍遺址、鎖鑰大地、漁歡人樂、狀元橋、鳥類樂園等。景區以民俗文化為主體,集鎖文化、石文化、花鳥魚蟲及自然風光為一體,融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為一爐,是游客觀光游覽,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景區在千島湖中以游客滿意率最高,旅游項目最豐富,年接待游客量最多,經濟和社會效益最佳而容獲“千島湖最優景點”、“星級服務優秀單位”、“浙江省消費者信得過單位”等多項榮譽。并率先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千島湖蛇島導游詞 篇2
在遼寧省大連旅順口區西北部的渤海中,一個面積不足兩平方公里的小島,卻棲息著15000條蝮蛇,這就是聞名于世的蛇島。島長約1500米,寬約800米,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距陸地最近處7海里。主峰海拔216.9米,四面多懸崖峭壁,唯東南角有一片卵石灘。島上植物繁盛,達200余種。在林叢、石穴、山梁、陰谷等處,活動著1.3萬條左右的蝮蛇,學名黑眉蝮蛇。春秋兩季是蝮蛇的采食季節,大量遷徒鳥類成為蛇類捕殺的獵物。蛇島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蛇島,又名“小龍山島”。島上的蝮蛇從眼睛到口角有一條黑褐色寬眉紋,叫黑眉蝮蛇,體長1米左右,灰色體背上,間有深色環紋。蝮蛇能在夜間準確地捕捉食物,吞食比自己頭還大的飛鳥和鼠類。數以萬計的蝮蛇能在這里繁衍生息,首先是這里食物充足,各種昆蟲、鼠類及每年遷徙在此停歇的多種候鳥,給蝮蛇提供了大量的豐富佳肴。島上地形奇特,一座200多米高的單面山,東北部受海浪侵蝕切割,形成很多洞、穴、石縫,再加雜草、樹木茂密,便于蝮蛇隱蔽偽裝。這個寧靜、安謐、氣溫適宜的小島,便成了“蝮蛇的王國”。老鐵山與蛇島隔水相望,由于雨量充足,氣候適宜,植物生長繁茂,被子植物有180多種,桑樹、欒樹、大果榆等喬木因受海風影響,并不高大。每年秋季,來自西伯利亞和我國東北的候鳥,如大雁、白枕鶴、黃雀、百靈、斑鳩、鵪鶉等約200多種,成群結隊匯集于此,停留休息,補充食物準備遷飛南下。老鐵山成了名副其實的“鳥站”。
蛇島對面的遼東半島最南端有座火山,叫老鐵山,是候鳥南遷北移的“中轉站”,每年春秋兩季,有上百萬只候鳥在這里停歇。蛇島、鳥站形成了一個有特殊價值的生態環境,1980年這里建立了老鐵山蛇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蛇島和老鐵山形成了一個有特殊價值的生態環境,為研究爬行動物和鳥類的生態學、生物學特性提供了良好條件。
千島湖蛇島導游詞 篇3
20xx年千島湖現已發現古文化遺址和古墓葬等多處,五龍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小塘塢的西周至春秋文化遺址,水碓的春秋戰國至晉的文化遺址;還有蜜山島的骨塔、蜜山庵,尹山庵等古代寺廟建筑,以及葉公墓、鄭允中墓等古墓葬。
瀛山書院、石峽書院、蜀阜書院等,海瑞祠、龍門塔、瑯官塔、小金鑾殿等,瑤山和芹川的風雨古橋,節孝坊,還有廣泛分布在山鄉農村的明清民居建筑、宗祠、家廟等。
1974年冬天,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和古人類學考古研究所與浙江博物館的一批考古學家,勘查新安江上游文物古跡時,建德李家鎮一處名叫烏龜洞的洞_內發現了一枚古人類的牙齒化石。
這枚古人牙化石是一顆右上犬齒。齒冠高11.6毫米,中徑為8.5毫米,唇舌徑為9.5毫米。經科學鑒定,這枚人牙化石為更新世紀晚期后一階段的柳江人一類的智人類型,距今天大約有5萬多年了。根據考古學慣例,以出土地點命名,這枚人牙化石就被命名為“建德人”。
1959年,因興建新安江水電站,始于漢唐年間的“獅城”、“賀城”一夜間被淹沒在千島湖之下。
據《淳安縣志》等歷史資料的記載,1955年10月,當時的電力工業部建設新安江水電站,選址淳安和建德交界的銅官。
1959年9月21日,新安江截流,庫區開始蓄水。從此,這兩座歷史悠久的浙西縣城悄然“沉入”了千島湖底。
20xx年1月7日,該古城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