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遼寧閭山的導游詞(精選4篇)
關于遼寧閭山的導游詞 篇1
醫巫閭山,今簡稱閭山,地處今遼寧省錦州市境內,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醫巫 閭山歷史悠久,由華夏幾千年的文明積淀而成。相傳舜時把全國分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為一州之鎮,閭山被封為北方幽州的鎮山。周時封閭山為五岳五鎮之一。
自隋開始,此山便成為“北鎮”的“五大鎮山”,從而聲名鵲起。元、明、清帝王登基時,都照例到山下北鎮廟遙祭此山,故其聲名日隆,一躍而為東北名山之首。它以悠久、博深的歷史文化和秀麗、奇特的自然風光而享譽國內外,成為中國北方著名的旅游勝地。
醫巫閭山景點有:北鎮廟、圣水橋、魚池、觀音閣、四角亭、曠觀亭、蓬萊仙境、蓮花石、望海寺、萬年松、名山、老爺閣、風井、桃花洞、白云關、游目天表等。除北鎮廟在山下外.其余景點全在山上,而且集中在觀音閣一帶,彼此相距較近。北鎮市有條路直通北鎮廟、圣水橋和道隱谷。自道隱谷起,此路雖始分為兩支,但左右環通,無論左行或右行,山上景點皆可遍游。一般說,以右行先至魚池、觀音閣為佳。
閭山分北部、中部、南部、東部四個主要游覽區,共計一百多個景點。閭山以寺院為中心形成了十大景區:大石棚、圣水盆、觀音閣、白云觀、遼代蕭太后蠟像館、元代宰相耶律楚材讀書堂、玉泉寺、藥王廟、祖峰長城,新建的千米索道把大閣、玉泉寺兩景區連為一體。遠眺峰巒翠色,近睹千丈危巖,景色秀麗,姿態萬千,像一幅恢弘博大的潑墨畫卷。分為前山后山,山神廟,圓通殿,蠟像館,清朝皇上和孝文皇后,慈禧太后的故事。大石棚,(又名道隱谷),接索道!坐索道到玉泉寺,玉皇亭,玉泉湖,藥師殿,美麗景色連成一片。后山,萬年松,讀書堂,老爺閣,白云關,望海寺,有蠟像館,講訴一位清朝皇后的故事。總山長為960千米,北鎮到盤錦一帶都有醫巫閭山,北鎮為主山,其他一帶為副山。
山上名勝古跡眾多。從遼、金開始,歷代在此都有所營建。遼代有望 海堂;金代有懸巖寺、勝鑒亭;明清兩代有玉泉寺、清安寺、靈山寺、云巖寺、具瞻亭、覽秀亭、會仙亭等。望海堂建在醫巫閭山的主峰望海山上,據文獻記載,這里是遼太祖長子、東丹王耶律倍的讀書處。據說天氣晴朗的時候,從這里可以望到渤海。望海山下東邊的山谷里,有遼代東丹王耶律倍的顯陵和景宗耶律賢的乾陵。觀音閣 在望海峰的南面,明時稱清安寺,清初改稱現名。有前殿、正殿和東西配殿。周圍奇峰怪石林立,蒼松翠柏秀美。閣中保存著清乾隆皇帝題的“圣水盆”三字刻石及他題詠觀閣的石刻兩方。由觀音閣進山后,沿石路向上,巖間題銘逐漸增多。據說乾隆皇帝曾欽定“閭山八景”:道隱谷、圣水盆、桃花洞、呂公巖、望海寺、曠觀亭、萬年松、蝌蚪碑等。都在這一帶。
道隱谷俗稱大石棚,在觀音閣的西側,是從石壁中斜出的一塊屋檐形的巨石,構成一個天然石窟,里面可容納數百人,它的頂部有一股清泉垂落,它側面的山巖上刻有唐代詩人王維的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石棚的下面便是蓮花狀的 “圣水盆”,承接著棚頂落下的泉慫,叮咚有聲。望海寺在觀音閣 后聳立的山崖上,其峰頂系由幾塊巨大的花崗巖天然壘成,下有天然石穴。拾級而上,可登臨絕頂,南望渤海,水天一色。萬年松在望海寺西,高30米,樹圍均5米,枝葉參天,傲然挺立。由觀音閣后部的“蓬萊仙境”摩崖上邊西去,就到了白云觀。由此向下,來到增福寺舊址,寺址前有一棵高大挺拔的古松,名為“將軍松”,樹齡已有三四百年了。松前有“風井”。由此向南為“南天門”,崖壁上多有題刻,再向東去,過“游目天表”,可順原路下山了。玉泉寺在觀音閣的南面,是醫巫閭山的又一大風景區。由“南天門”踏南去,沿途有玉泉寺、大朝陽寺,過鵝頭峰后,有吐云寺、龍潭宮、圓通觀、海云觀、青巖寺等。
關于遼寧閭山的導游詞 篇2
各位游客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錦州中旅歡迎游客光臨錦州,自我介紹一下我是錦州中旅的一名導游員,姓宋,大家叫我宋導就可以了,為我們今天和行程提供服務的另一位重要人特就是我們的司機師傅,如果在一天的行程中,各位有全過程困難和要求的話,盡可提出來,我會竭盡全力幫您解決,希望我們今天一天的行程圓滿完成。
今天我們的旅游目的地是醫巫閭山,那在行車過程中,我會要向大家作以介紹:醫巫閭山、古稱名山,位于遼寧省北寧市的本西部,自東北向西南走向,長45公里,寬14公里,面積630平方公里,屬陽山山系松嶺山脈,主峰望海峰海拔866.6米,為閭山的最高峰。巖石主要為花崗石所組成。醫巫閭山,古稱甚多,如:扶犁山、無慮山,醫無慮山,義無閭山等等。均系東胡族語音音釋。意為“大山”的意思。閭山原在長城以東屬東胡族統治,在東胡族語言中“依克奧拉”即是“大”的意思,后蒙古族統治東胡族,蒙語:“醫巫閭”也是“大”的意思,所以醫閭山意為“大山”。
閭山歷史悠久,舜即位分全國十二州,并各封一山為鎮山,閭山即為幽州之鎮山。《全遼志》則以“醫巫閭山為靈秀最”來贊美它。因此被稱為東北三大名山之首。歷代的封建王對醫術巫閭山皆有封爵,唐玄宗封其為廣寧公:金世宗大定年間封其為廣寧王;元成宗封其為貞德廣寧王;明太祖洪武二年封其為“醫術巫閭之神”,可見歷代帝王對閭山的重視程度。據史料記載,從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起,隋、唐、宋、遼、金、元、明、清歷代朝廷凡遇大典或“天時不順”“地道欠寧”,皇帝親自或派遣官員來閭山告祭。清代帝王對閭山更是推崇倍至,康熙、雍王、乾隆、嘉慶、道光五位皇帝都曾親自到過閭山,焚香祭祀,遍歷勝跡,至今仍有很多碑刻仍完好地保留在山中。
關天閭山在婁地還有一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西幸東游,游覽了不少名山大川,后又聽說醫巫閭山形秀,風景優美,很想一游,可遺憾的是閭山遠在幽州北部,道路難行,便想出一個辦法責令方士用“趕山鞭”將閭山跨海趕來,這個方士晝夜兼程來到閭山腳下,舉起趕山鞭,對準閭山,左一鞭,右一鞭,連打了三天三夜,從山頭打到山尾,直打得閭山鮮血淋漓,遍體鱗傷,但仍絲毫未到,為了向秦始皇交差,方士又氣極幾壞地來打山尾,又連打了三天三夜,找得山尾十三個山峰向西南一跳,跳出十二華里,再也趕不動了,趕山鞭打斷了,方士也累死了。閭山每到深秋季節,滿山紅葉夾在蒼松翠柏之中,真如條條鞭痕,令人回味,不可一世的秦始皇都未能如愿以償游覽靈美的醫閭山,而今日各位卻有幸乘車而去,可以說要比皇帝還在幸福、優越。
現在,我們到了閭山的山腳下。首先,我們見到的便是醫巫閭山的山門:閭山的山門采用了懸臂交叉剪影式的奇特新造型,山門由北京清華大學古建的吳煥嘉教授指導,汪克、高林設計,為中國八十年代最高建筑藝術之一。四根懸臂立柱再現也著名遼代建筑的風格。山門中剪影部分為天津薊縣獨樂寺的剪影。山門底部的八幅壁雕,記敘了從禹舜到明清四、五千年的閭山文明史,下面在為大家介紹一下其中的幾幅壁雕:左側正面第一幅為《舜封醫閭圖》,舜即位于全國十二州,封閭山為幽州之鎮山,畫面中舜身騎青龍,手托日月,遙望祥云掩映的閭山,正是舜封醫巫閭山的因史記載,右側正面第二幅《屈子吟哦圖》傳說屈原睡夢之中,駕一輛龍車來到閭山,被閭山的秀美山色所陶醉。正在悠然自得之際,忽然驚醒,方知是南柯一夢,畫面通過朝陽、仙山、皇宮、神塔、屈原駕車在云霧中飛馳和彎月西斜,閭山飄渺,再現了屈原的千古絕唱“朝以軔儀于太合,夕始臨乎于微閭”的意境,左側背面第三幅為《遼帝獰獵圖》,遼代由契丹族建立,共有9位皇帝,歷時220xx年統治,其中5位縣城親自游覽閭山40于次,并將閭山視為生命的歸宿,畫面是遼帝騎馬射箭,射中蒼鷹,馬前虎鹿飛奔,馬后族旗蔽日,展現了五位遼代帝王來閭山冬季獵虎的情景,右側背面第四幅為《清帝攬勝圖》展增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位皇帝先后十余次祭山神,游覽閭山勝景的史實和盛況。進入山門,我們看見面前的這座塑像,因為北宋為滿族自治共,所以五女洗頭塑像為滿族女子。在當地關于滿族的由來還留傳著一段傳說故事:大家都知道,女真族乃是滿族的前身,傳說長白山天池附近住著姐妹二人,有一天,姐妹倆去沐浴,飛來一只喜鵲,嘴里刁羊兩顆紅豆,妹妹吃下扣便懷孕產下一子,便為真族的祖先,從此后子子孫孫不斷繁衍。因為是未婚女子吃仙豆而產子,所以,在滿族女子中非常崇尚貞德,眼前的滿族女子的洗頭塑像是根據乾隆皇帝的圣水盆一詩所塑。看過塑像,經過迎客松,我們到達第二道山門,眼前“醫巫閭山”四個大字為乾隆皇帝御筆的臨摹。山門前的兩個站獅是明萬歷年間鎮壓守遼東的李成梁總兵門前的站獅移至此地。兩個站獅聊了威嚴與官位的象征之外,這對站獅子又成45度角對視,又象征著和來。進了第二道山門,沿山門而上,我們一央所走的橋為圣水橋上,抬頭遠望,便可見“鷹龜奪寶石”,可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沿石路而上也許務位會發現石塊上有很多或方小坑,規則的排列在山路兩側。這段由山門至道貌岸然隱谷的山路原為滿清時期原的山路,為保持原而沒有改動。因此各位不難猜出這些方形的小坑原來是有來插護欄的;而圓形的小坑是用來插桿的,前面我們右手邊的兩幢高四米。四面各寬1米的石碑為萬人碑,此碑建于清乾隆20xx年,是《重修大觀音閣記》,上刻修廟獻款人的姓名,約八千多人,故稱“萬人碑”,在我們的左手邊一個四角木亭,為觀藝亭,那于清乾隆十九年,亭了對面隔溪相望有一塊長方形巨石,為習武臺。據說乾隆皇帝登閭山就坐在觀藝高官厚祿中,隔溪相望習武臺上的武術表演。看這了觀藝亭,習武臺,各位請與我一起向膠走,我們右手邊兩塊巨大的巖石上,雕有“從善如登”四個大字,為愛新覺羅,慶齡在乾隆34-36年間任廣寧知縣時所書。據說,愛新覺羅,慶齡在任期間非常的公正廉明,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一年廣宋遇大旱,她上書朝廷,并親自到閭山的觀音閣許愿,當時觀音閣的主持請她題寫“從善如流”,意為贊揚她做好事猶如流水,而好卻題寫了“從善如登”四個大字,意為:做好事猶登山,雖然道路險陡,身體勞累,但登山長能遠眺,攀登才能達到勝界,寓意深刻。國為愛新覺羅,慶齡也為皇室一員,所以她決定把字要題寫在其祖先曾走過的路旁,以鼓勵后人。前面我們的左手邊建有一亭,為正直亭,此亭為清安寺,清初改為觀音閣。寺廟為方正四合院,寺內有正殿,前殿和東西配殿,均為硬山式小木架結構,正殿為大雄寶殿,內塑有釋迦牟尼,觀世音和地藏王菩薩像,兩側有達摩尊者和伽藍菩薩像,門前有兩棵已500余年的古柏,稱為鳳凰柏,前殿內塑有彌勒和四大天王,韋馱像。出了觀音閣我們沿山路爬上一零點同坡,就到了望仙亭,望仙高亭為四角琉璃亭,據說遼宋耶律賢游閭山之時,某日清晨站在此亭向對面的呂公巖上望去,朝陽斜射,云霧飄渺之中,巖上好似有仙女舞動,故稱此亭為望仙亭,望仙亭的前言有一塊巨大的龜背石,石上修一六角亭,明朝時稱具瞻亭,原為耶律倍讀書觀景亭,后乾隆十九年間改名為曠觀亭,從曠觀亭北上,路彎的兩棵松樹非常奇特,一株近二米粗的松樹,軀干向前彎曲,另一株小松樹爬在在樹的樹干上,宛如母親背兒子一樣,故稱母子松。過了母子松,沿山間小路攀登而上就到了呂公巖,呂公巖幾塊巨石聳立遠望如一朵綻開的蓮花,所以人們又稱之為“蓮花石”,呂公巖上過去有數株的古松,每當旭日初升朝暉斜射時,在望仙亭望呂公巖樹石之影,宛若一個披發仙女,豐姿綽約,似幻似真,神話傳達室說,仙女每日出時必至圣水盆梳洗,因此,呂公巖又稱“仙人幻影”,乾隆皇帝的圣水盆詩:“將玉女洗頭時”即是指此而言。耶律楚材讀書堂:攀過呂公巖,沿山路而上就到了坐落花流水在讀書堂旁邊的碑廊,碑廊為東北最大的碑廊,于91年修建,92年峻工,廊長93米,建筑面積445平方米,廊房內鑲嵌著東晉至宋七個朝代的49位書法家的117幅書帖,219塊碑刻,沿碑廊至讀書堂,殿內的元代臘像館,介紹宰相耶律楚材挑燈夜讀,奮筆疾書,輔佐太祖太宗,功高德厚的一和生。
萬年松:沿讀書常石階而下,到了一片寬闊的地帶,抬眼望見的高大的松樹便是萬年松,高二十余米,樹干圍長4米,據說是耶律倍親手所栽。清乾隆皇帝賜名“云巢松”,并在樹干上鑲有“云巢松”三字的鐵牌,現已長入樹中,不復得見,此樹古松雄姿,千年不衰,因此通稱為“萬年松”。
建于1994年,原址處為正直松,高十八米,又稱“佛前一柱香”,后在94年5月的一場大雨中倒塌,后來景區用此樹建了這座正直空調機,此外正直亭也另有一個含義。那是我們錦州市的好書記張鳴岐同志,張鳴岐同志調任到我市后在94年7月錦州凌海市水泥廠的洪水中,被子洪水吐沒不幸犧牲,所以些亭的修建也是為了紀念張鳴岐同志。過正直亭,登幾級石階,我們便到了道貌岸然隱谷,道貌岸然隱谷,俗稱“大石棚”,乃天然形成的一個大石洞,石棚東西長43米,南北底寬10米,上寬20多米,可寬納5、6百人,“道隱谷”三字意為道德高尚的人在此隱居。此地相傳乃是遼太子東丹人皇王耶律倍隱居讀書之所。棚內左側為廟殿長工10米,寬5米,殿內塑有釋迦牟尼,觀世間和地藏王菩薩像,十八羅漢像,右側為胡仙,供奉胡二太爺,胡三太奶,從門口的匾額數量看來,這里還是十分靈驗的,棚頂上還有朝氣隆四年錢學洙題寫的“天然幽谷”四個大字,以及唐代王維詩名“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石刻等等,情景相生,間趣盎然,道谷下有一高1.5米,直徑1米的石盆為圣水盆。現存物為后人所雕刻,據《金史》記載,圣水盆系金太祖破遼時,得奇石而軒之,以為紀念,民間則傳說:圣水盆是很久以前一個金馬駒馱來的,不管把什么東西放進石盆里,很快寶盆里就會長滿,有一年,天旱無雨,山民就快渴死了,一個打柴青年發現在這個寶盆,無意中掉盆里一滴水,很快就長滿一盆,他喝一口又甜又涼,沁人心脾,精神百倍。他立即找來村民,從寶盆取水做飯,再也不愁吃水了,這一奇聞很快傳到一個貪官的耳中,派來上百倍的官司兵要抬走,可任你有千斤力,寶盆像生根一樣,絲毫未動,貪官司無耐只好在材民的嘻聲中,垂頭喪氣地溜走,而寶盆至今,無論旱澇,總是清水盈盈,永無間斷,后來,乾隆皇帝從盛京祭祖國統一回來路過廣寧,游粉大發,見此勝景,連聲稱贊:“這真是閭山一寶”!便欣然題寫了“圣水盆”三個大字,余興未盡,還在旁邊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垂崖迸水落絲絲,冬不凝冰事匪奇,應為仙家修養法,將臨玉女沅頭時”!這首詩至今仍鑲有石刻保存在大石棚東部山崖下,大石棚看過后,上臺階,我們就到達了觀音閣,明代風井:萬年松南側有一口寬不到一米,深6.5米的井,井中無水而有風故稱為“風井”。據傳:昔日井中風很大,從井底不斷上冒,若將草帽投入井里,可被子風吹出井外,實際是井與其一側的桃花洞相通,洞中之風順山洞由井口吹出的緣故,桃花洞高1.5米,寬2米,長數百米,用花崗石條砌成,另一洞口在北部山峰下邊,內里可通行人道隱谷的瀑布和圣水盆的流水就是從此洞門前一個暖泉中,注解淌下支的。現在并與洞中站已堵塞,不再通風,游人至此,仍在井口徘徊觀賞,而桃花洞也無人云通行。
關于遼寧閭山的導游詞 篇3
遼寧是中國東北地區南部沿海省份,地處東北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結合部。面臨渤海、黃海、東南以鴨綠江為界,與朝鮮民主主義任命共和國為鄰,東、北、西三面與吉林、內蒙古餓昏河北省區接壤。遼寧地理位置優越,是東北地區的經濟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也是東北亞地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遼寧現轄14個地級市,省會設在沈陽。全省面積14.5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200多萬。全省共有52哥民族,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回、朝鮮、錫伯族等51個少數民族,其中滿族、錫伯族聚居人數居全國之首。 遼寧省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漫長,春秋短暫,年平均氣溫6℃至11℃。1月份最冷,7月份最熱。每年5月到10月是遼寧最佳的旅游季節,1月份到2月份是觀賞冰雪景觀和民間節目的最佳時機
遼寧省歷史悠久,古文化源遠流長。遼河流域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在大石橋發現的金牛山遺址,拘謹已有28萬年,是迄今為止遼寧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一處人類棲息地。到了距今8020xx年前,遼寧地區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在阜新發現的查海遺址,被稱為“遼河第一村”。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距今約5000多年,這里存在著一個初具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展現了中華民族5020xx年前的文明曙光。自夏朝進入奴隸社會以后,遼寧地區便與中原政權建立了隸屬關系。據中國最早的史書《禹貢》記載,遼寧地區最早隸屬于翼州和青州,夏商為幽州、營州之地。春秋時期為燕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全面設置郡縣。此后,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均在此設立行政機構,清代稱為盛京、奉天。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改為遼寧省,娶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
遼寧礦產資源豐富,門類齊全,已發現的礦藏有100多種,其中鐵、硼、菱鎂石、金剛石等礦藏儲量居中國首位。遼河油田是中國第二大油氣田。遼寧工業基礎雄厚,具有近百年的工業史,是我國重工業及主要工業原材料基地。石化、冶金、電子信息和機械是遼寧省四大支柱產業。
遼寧省是中國中藥的農副食品和商品糧食基地,盛產水稻、玉米。小麥。高粱等。遼寧的土特產品和水產品馳名中外,主要有人參、鹿茸、貂皮、棧蠶絲、海參、鮑魚、扇貝等。
遼寧省自然風光秀麗,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是中國文物大省之一。現有文物古跡1.13萬處,其中,有世界文化遺產6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處,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極其豐富。有20xx多年前的秦漢碣石宮殿遺址,有1520xx年前的中國最北部古代石窯建筑群,有1000多年前的東北第一塔朝陽北塔,有精美的遼代建筑奉國寺和遼陽白塔,有京都首關九門口水上長城,還有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的興城古城等。遼寧是清王朝的發祥地,沈陽故宮、關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撫順赫圖阿拉古城等名勝古跡馳名中外。大連和丹東的近代戰爭遺址、沈陽的張氏帥府及“九丶一八”歷史博物館、盤錦遼沈戰役紀念館,都著稱于世。大連金石灘,、蛇島、本溪水洞、鴨綠江、醫巫閭山、千山、鳳凰山、五女山、海棠山、盤錦紅海灘、冰峪溝等名山秀水、奇石異洞,遍布全省各地,聞名遐邇。
遼寧民風民情存樸自然,炙熱濃烈。遼寧冰雪*溫泉旅游節、遼寧旅游歡樂節、大連國際服裝節、鞍山千山國際旅游節、撫順滿族風情節、本溪過節楓葉節、丹東鴨綠江過節旅游節、營口望兒山母親節、鐵嶺民間藝術節等節會活動異彩紛呈,深受中外游客歡迎。
遼寧多年來,遼寧省圍繞“滿韻清風,多彩遼寧”的旅游形象,推出紅、綠、藍、金、銀“完五色旅游產品”旅游業迅速發展,遼寧已成為中國旅游大省。全省14個省轄市全部進入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行列,大連榮獲“中國最佳旅游城市”稱號,全省“遼寧旅游強縣、市”達25個
美麗的遼東半島,多彩的遼西走廊,遼寧人民熱誠邀請您共賞滿韻清風,同游多彩遼寧!
關于遼寧閭山的導游詞 篇4
今天我們的旅游目的地是醫巫閭山,那在行車過程中,我會要向大家作以介紹:醫巫閭山、古稱名山,位于遼寧省北寧市的本西部,自東北向西南走向,長45公里,寬14公里,面積630平方公里,屬陽山山系松嶺山脈,主峰望海峰海拔866.6米,為閭山的最高峰。巖石主要為花崗石所組成。醫巫閭山,古稱甚多,如:扶犁山、無慮山,醫無慮山,義無閭山等等。均系東胡族語音音釋。意為“大山”的意思。閭山原在長城以東屬東胡族統治,在東胡族語言中“依克奧拉”即是“大”的意思,后蒙古族統治東胡族,蒙語:“醫巫閭”也是“大”的意思,所以醫閭山意為“大山”。
閭山歷史悠久,舜即位分全國十二州,并各封一山為鎮山,閭山即為幽州之鎮山。《全遼志》則以“醫巫閭山為靈秀最”來贊美它。因此被稱為東北三大名山之首。歷代的封建王對醫術巫閭山皆有封爵,唐玄宗封其為廣寧公:金世宗大定年間封其為廣寧王;元成宗封其為貞德廣寧王;明太祖洪武二年封其為“醫術巫閭之神”,可見歷代帝王對閭山的重視程度。據史料記載,從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起,隋、唐、宋、遼、金、元、明、清歷代朝廷凡遇大典或“天時不順”“地道欠寧”,皇帝親自或派遣官員來閭山告祭。清代帝王對閭山更是推崇倍至,康熙、雍王、乾隆、嘉慶、道光五位皇帝都曾親自到過閭山,焚香祭祀,遍歷勝跡,至今仍有很多碑刻仍完好地保留在山中。
關天閭山在婁地還有一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西幸東游,游覽了不少名山大川,后又聽說醫巫閭山形秀,風景優美,很想一游,可遺憾的是閭山遠在幽州北部,道路難行,便想出一個辦法責令方士用“趕山鞭”將閭山跨海趕來,這個方士晝夜兼程來到閭山腳下,舉起趕山鞭,對準閭山,左一鞭,右一鞭,連打了三天三夜,從山頭打到山尾,直打得閭山鮮血淋漓,遍體鱗傷,但仍絲毫未到,為了向秦始皇交差,方士又氣極幾壞地來打山尾,又連打了三天三夜,找得山尾十三個山峰向西南一跳,跳出十二華里,再也趕不動了,趕山鞭打斷了,方士也累死了。閭山每到深秋季節,滿山紅葉夾在蒼松翠柏之中,真如條條鞭痕,令人回味,不可一世的秦始皇都未能如愿以償游覽靈美的醫閭山,而今日各位卻有幸乘車而去,可以說要比皇帝還在幸福、優越。
現在,我們到了閭山的山腳下。首先,我們見到的便是醫巫閭山的山門:閭山的山門采用了懸臂交叉剪影式的奇特新造型,山門由北京清華大學古建的吳煥嘉教授指導,汪克、高林設計,為中國八十年代最高建筑藝術之一。四根懸臂立柱再現也著名遼代建筑的風格。山門中剪影部分為天津薊縣獨樂寺的剪影。山門底部的八幅壁雕,記敘了從禹舜到明清四、五千年的閭山文明史,下面在為大家介紹一下其中的幾幅壁雕:左側正面第一幅為《舜封醫閭圖》,舜即位于全國十二州,封閭山為幽州之鎮山,畫面中舜身騎青龍,手托日月,遙望祥云掩映的閭山,正是舜封醫巫閭山的因史記載,右側正面第二幅《屈子吟哦圖》傳說屈原睡夢之中,駕一輛龍車來到閭山,被閭山的秀美山色所陶醉。正在悠然自得之際,忽然驚醒,方知是南柯一夢,畫面通過朝陽、仙山、皇宮、神塔、屈原駕車在云霧中飛馳和彎月西斜,閭山飄渺,再現了屈原的千古絕唱“朝以軔儀于太合,夕始臨乎于微閭”的意境,左側背面第三幅為《遼帝獰獵圖》,遼代由契丹族建立,共有9位皇帝,歷時220xx年統治,其中5位縣城親自游覽閭山40于次,并將閭山視為生命的歸宿,畫面是遼帝騎馬射箭,射中蒼鷹,馬前虎鹿飛奔,馬后族旗蔽日,展現了五位遼代帝王來閭山冬季獵虎的情景,右側背面第四幅為《清帝攬勝圖》展增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位皇帝先后十余次祭山神,游覽閭山勝景的史實和盛況。進入山門,我們看見面前的這座塑像,因為北宋為滿族自治共,所以五女洗頭塑像為滿族女子。在當地關于滿族的由來還留傳著一段傳說故事:大家都知道,女真族乃是滿族的前身,傳說長白山天池附近住著姐妹二人,有一天,姐妹倆去沐浴,飛來一只喜鵲,嘴里刁羊兩顆紅豆,妹妹吃下扣便懷孕產下一子,便為真族的祖先,從此后子子孫孫不斷繁衍。因為是未婚女子吃仙豆而產子,所以,在滿族女子中非常崇尚貞德,眼前的滿族女子的洗頭塑像是根據乾隆皇帝的圣水盆一詩所塑。看過塑像,經過迎客松,我們到達第二道山門,眼前“醫巫閭山”四個大字為乾隆皇帝御筆的臨摹。山門前的兩個站獅是明萬歷年間鎮壓守遼東的李成梁總兵門前的站獅移至此地。兩個站獅聊了威嚴與官位的象征之外,這對站獅子又成45度角對視,又象征著和來。進了第二道山門,沿山門而上,我們一央所走的橋為圣水橋上,抬頭遠望,便可見“鷹龜奪寶石”,可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沿石路而上也許務位會發現石塊上有很多或方小坑,規則的排列在山路兩側。這段由山門至道貌岸然隱谷的山路原為滿清時期原的山路,為保持原而沒有改動。因此各位不難猜出這些方形的小坑原來是有來插護欄的;而圓形的小坑是用來插桿的,前面我們右手邊的兩幢高四米。四面各寬1米的石碑為萬人碑,此碑建于清乾隆20xx年,是《重修大觀音閣記》,上刻修廟獻款人的姓名,約八千多人,故稱“萬人碑”,在我們的左手邊一個四角木亭,為觀藝亭,那于清乾隆十九年,亭了對面隔溪相望有一塊長方形巨石,為習武臺。據說乾隆皇帝登閭山就坐在觀藝高官厚祿中,隔溪相望習武臺上的武術表演。看這了觀藝亭,習武臺,各位請與我一起向膠走,我們右手邊兩塊巨大的巖石上,雕有“從善如登”四個大字,為愛新覺羅,慶齡在乾隆34-36年間任廣寧知縣時所書。據說,愛新覺羅,慶齡在任期間非常的公正廉明,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一年廣宋遇大旱,她上書朝廷,并親自到閭山的觀音閣許愿,當時觀音閣的主持請她題寫“從善如流”,意為贊揚她做好事猶如流水,而好卻題寫了“從善如登”四個大字,意為:做好事猶登山,雖然道路險陡,身體勞累,但登山長能遠眺,攀登才能達到勝界,寓意深刻。國為愛新覺羅,慶齡也為皇室一員,所以她決定把字要題寫在其祖先曾走過的路旁,以鼓勵后人。前面我們的左手邊建有一亭,為正直亭,此亭為清安寺,清初改為觀音閣。寺廟為方正四合院,寺內有正殿,前殿和東西配殿,均為硬山式小木架結構,正殿為大雄寶殿,內塑有釋迦牟尼,觀世音和地藏王菩薩像,兩側有達摩尊者和伽藍菩薩像,門前有兩棵已500余年的古柏,稱為鳳凰柏,前殿內塑有彌勒和四大天王,韋馱像。出了觀音閣我們沿山路爬上一零點同坡,就到了望仙亭,望仙高亭為四角琉璃亭,據說遼宋耶律賢游閭山之時,某日清晨站在此亭向對面的呂公巖上望去,朝陽斜射,云霧飄渺之中,巖上好似有仙女舞動,故稱此亭為望仙亭,望仙亭的前言有一塊巨大的龜背石,石上修一六角亭,明朝時稱具瞻亭,原為耶律倍讀書觀景亭,后乾隆十九年間改名為曠觀亭,從曠觀亭北上,路彎的兩棵松樹非常奇特,一株近二米粗的松樹,軀干向前彎曲,另一株小松樹爬在在樹的樹干上,宛如母親背兒子一樣,故稱母子松。過了母子松,沿山間小路攀登而上就到了呂公巖,呂公巖幾塊巨石聳立遠望如一朵綻開的蓮花,所以人們又稱之為“蓮花石”,呂公巖上過去有數株的古松,每當旭日初升朝暉斜射時,在望仙亭望呂公巖樹石之影,宛若一個披發仙女,豐姿綽約,似幻似真,神話傳達室說,仙女每日出時必至圣水盆梳洗,因此,呂公巖又稱“仙人幻影”,乾隆皇帝的圣水盆詩:“將玉女洗頭時”即是指此而言。耶律楚材讀書堂:攀過呂公巖,沿山路而上就到了坐落花流水在讀書堂旁邊的碑廊,碑廊為東北最大的碑廊,于91年修建,92年峻工,廊長93米,建筑面積445平方米,廊房內鑲嵌著東晉至宋七個朝代的49位書法家的117幅書帖,219塊碑刻,沿碑廊至讀書堂,殿內的元代臘像館,介紹宰相耶律楚材挑燈夜讀,奮筆疾書,輔佐太祖太宗,功高德厚的一和生。
萬年松:沿讀書常石階而下,到了一片寬闊的地帶,抬眼望見的高大的松樹便是萬年松,高二十余米,樹干圍長4米,據說是耶律倍親手所栽。清乾隆皇帝賜名“云巢松”,并在樹干上鑲有“云巢松”三字的鐵牌,現已長入樹中,不復得見,此樹古松雄姿,千年不衰,因此通稱為“萬年松”。
建于1994年,原址處為正直松,高十八米,又稱“佛前一柱香”,后在94年5月的一場大雨中倒塌,后來景區用此樹建了這座正直空調機,此外正直亭也另有一個含義。那是我們錦州市的好書記張鳴岐同志,張鳴岐同志調任到我市后在94年7月錦州凌海市水泥廠的洪水中,被子洪水吐沒不幸犧牲,所以些亭的修建也是為了紀念張鳴岐同志。過正直亭,登幾級石階,我們便到了道貌岸然隱谷,道貌岸然隱谷,俗稱“大石棚”,乃天然形成的一個大石洞,石棚東西長43米,南北底寬10米,上寬20多米,可寬納5、6百人,“道隱谷”三字意為道德高尚的人在此隱居。此地相傳乃是遼太子東丹人皇王耶律倍隱居讀書之所。棚內左側為廟殿長工10米,寬5米,殿內塑有釋迦牟尼,觀世間和地藏王菩薩像,十八羅漢像,右側為胡仙,供奉胡二太爺,胡三太奶,從門口的匾額數量看來,這里還是十分靈驗的,棚頂上還有朝氣隆四年錢學洙題寫的“天然幽谷”四個大字,以及唐代王維詩名“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石刻等等,情景相生,間趣盎然,道谷下有一高1.5米,直徑1米的石盆為圣水盆。現存物為后人所雕刻,據《金史》記載,圣水盆系金太祖破遼時,得奇石而軒之,以為紀念,民間則傳說:圣水盆是很久以前一個金馬駒馱來的,不管把什么東西放進石盆里,很快寶盆里就會長滿,有一年,天旱無雨,山民就快渴死了,一個打柴青年發現在這個寶盆,無意中掉盆里一滴水,很快就長滿一盆,他喝一口又甜又涼,沁人心脾,精神百倍。他立即找來村民,從寶盆取水做飯,再也不愁吃水了,這一奇聞很快傳到一個貪官的耳中,派來上百倍的官司兵要抬走,可任你有千斤力,寶盆像生根一樣,絲毫未動,貪官司無耐只好在材民的嘻聲中,垂頭喪氣地溜走,而寶盆至今,無論旱澇,總是清水盈盈,永無間斷,后來,乾隆皇帝從盛京祭祖國統一回來路過廣寧,游粉大發,見此勝景,連聲稱贊:“這真是閭山一寶”!便欣然題寫了“圣水盆”三個大字,余興未盡,還在旁邊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垂崖迸水落絲絲,冬不凝冰事匪奇,應為仙家修養法,將臨玉女沅頭時”!這首詩至今仍鑲有石刻保存在大石棚東部山崖下,大石棚看過后,上臺階,我們就到達了觀音閣,明代風井:萬年松南側有一口寬不到一米,深6.5米的井,井中無水而有風故稱為“風井”。據傳:昔日井中風很大,從井底不斷上冒,若將草帽投入井里,可被子風吹出井外,實際是井與其一側的桃花洞相通,洞中之風順山洞由井口吹出的緣故,桃花洞高1.5米,寬2米,長數百米,用花崗石條砌成,另一洞口在北部山峰下邊,內里可通行人道隱谷的瀑布和圣水盆的流水就是從此洞門前一個暖泉中,注解淌下支的。現在并與洞中站已堵塞,不再通風,游人至此,仍在井口徘徊觀賞,而桃花洞也無人云通行。
望海寺:在萬年松東側,為突起的山峰,峰頂修有望臺,建于遼代,磚瓦、柱石、遺址尚存,是明和城的一座關隘,故明稱“白云關”,白云關由花崗巖石塊砌成,達石門盤旋而進,經“代屏石”,便可登上“觀音洞”,洞內一尊泥塑觀音,稱“望海觀音”。洞前平臺,站在臺前,可遠望渤海,故清乾隆皇帝將其名為“望海寺”。
老爺閣:由望海寺石階而下,在風井南面平臺上有一小廟,沿石階而上可到此地,為關帝廟,又名“老爺閣”,廟系座北朝南的兩間小木架結構建筑,兢兢業業瓦頂蓋,而原塑有關羽、周倉、關平和赤兔馬像,現已無存,據說,此廟址原是元工廣寧王耶律楚材幼年讀書之所,老爺閣便是在其遺址上改建的,據只料記載:耶律楚材系遼東丹人皇王耶律倍八世孫,其父耶律履楚材三歲而孤,母親楊氏在閭山桃花洞南部懸崖上建設兩間讀書堂教子讀書,楚材在閭山中刻苦用功,博覽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書數、元太祖忽必列定燕、聞其名、召見之、任中書令、事無太祖、太宗二十余年,終年五十五年。
老爺閣西側為南天門,是天然形楊的下山之路東西兩大石壁夾立,如錦屏對峙,沿山路而上,南天門、居高臨下,形勢險要,僅可通行人,沿此路而下,便可回到道隱谷,按原路返回可到山門,南天門東下角,有一摩崖石刻群,具中以明嘉靖丙戊狀元,翰林修撰用卿,題刻在石匠壁上的“北鎮名山”四個大字最為醒目,沿石階而下,右見路旁陡壁的大平面石上,雕刻著明代山西蒲州人張邦所書“極目天表”四個大字,每字1.4 米見方。路旁空地三座小石塔,埋葬的是大觀音閣廟中三代和尚,沿石階而下,就到達了道隱,再返回山門,各位游客,我們為期一天的閭山游就要結束了,十分感謝各位對于我這一天來工作的信任與支持,同時,也希望各位今后能夠繼續參加我社的參觀游覽活動,如果有緣,宋導仍然愿意為您導游。最后祝醫座的各位游客心想事成,工作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