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范文大全 > 導游詞 > 江蘇導游詞 >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通用19篇)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

發布時間:2022-08-05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通用19篇)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 篇1

  南京夫子廟即孔廟,始建于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夫子廟建筑群主要由孔廟、學宮、江南貢院薈萃而成,是秦淮風光的精華。

  孔廟富有明清色彩。它以大成殿為中心,從照壁至衛山南南京《夫子廟》北成一條中軸線,左右建筑對稱配列,占地廣約26300平方米。四周圍以高墻,配以門坊、角樓。

  中心廟院:院內植有銀杏八棵,古燈對稱有致,中間一條筆直的石砌甬道通向大成殿前的丹墀,此丹墀是祭孔時舉行樂舞的地方,正中豎立一尊青銅孔子塑像,高4.18米、重2500公斤,是全國最大的孔子青銅像。

  大成殿:夫子廟的主殿,高16.22米,闊28.1米,深21.7米。殿內正中懸掛一幅全國最大的孔子畫像,高6.50米、寬3.15米。殿內陳設仿制2520xx年前的編鐘、編磬等十五種古代祭孔樂器,定期進行古曲、雅樂演奏,演出反映明人祭孔禮儀的大型明代祭孔樂舞,使觀眾聽到春秋時代的“鐘鼓之樂”、“琴瑟之聲”,展現二千多年前另古樂風貌。大殿四周是孔子業績圖壁畫,形神并具。

  文化藝術展:中心廟院碑廊里陳列著被譽為“中華一絕”的雨花石展覽。大成殿內也經常籌辦其他歷史文物和藝術品展,宣傳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

  從大成殿后門走出,即進入學宮參觀區。學宮是科舉時代本省學子讀書的最高學府,為使士子接受教化,漸知遵循先圣先賢之道,所以學宮總是和孔廟建在一起。作為江蘇古代文教中心的學宮位于大成殿后,以明德堂、尊經閣為主體,“東南第一學”門匾由清末狀元秦大士題寫。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 篇2

  夫子廟是供奉和祭祀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它作為古城南京秦淮名勝蜚聲中外,是國內外游人向往的游覽勝地。南京夫子廟即孔廟,原來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夫子廟始建于宋,南京夫子廟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夫子廟以廟前的秦淮河為泮池,南岸的石磚墻為照壁,全長110米,高20米,是全國照壁之最。人們通常所說的夫子廟,實際包括夫子廟、學宮和貢院主大建筑群,是中國四大文廟之一。

  夫子廟的建筑富有明清色彩。它以大成殿為中心,從照壁至衛山南北成一條中軸線,左右建筑對稱配列,占地廣約26300平方米。四周圍以高墻,配以門坊、角樓。

  這里既是歷史文物建筑,又是反映南京風土人情、弘揚民族文化的博物館。自1984年復建以來接待游客60多萬人。在這里,春有金陵燈會;夏有民俗文化廟會和“秦淮之夏”納涼晚會;秋有美食節、文化節、祭孔活動和菊展。

  夫子廟地區是南京小吃的發源地,早在六朝時期,就成了全市的小吃中心。明清及至民國政府時期,隨著秦淮燈船的興起而更加繁華,小小的夫子廟地區,大大小小有20家小吃店,成了南京小吃集大成之地。名店有奎光閣、新奇芳閣、蔣有記、雪園、永和園、六鳳居、五鳳居、德順居、龍門居等。還有一家風味獨特的月來閣,是泊在秦淮河上的一條畫舫。

  雪園、永和園的小籠包子,皮薄、餡大、鹵多,每只折紋20多道,蟹黃包子更加鮮美。新奇芳閣供應的菜包、酥油燒餅、甜豆沙包、雞面、干絲、春卷,風味獨特。抗戰勝利后,蔣有記、六鳳居和小巴黎,合稱為夫子廟三家。蔣有記以善制牛肉鍋貼名噪金陵;六鳳居以豆腐腦、蔥油餅著稱;小巴黎以女侍招客,頗有洋風。

  從1987年12月起,在全市每年舉辦一次美食月,后發展為一年舉辦兩次食品節。這種食品節,有組織,有計劃,力量集中,聲勢浩大,美食成批,風味獨特,吸引了眾多的食客。食品節期間,實行開放式經營,邀請北京、天津、南京、成都、昆山、無錫、揚州、鎮江等地的名師,來夫子廟獻藝。夫子廟風味小吃深受海內外游客喜愛,有19個品種獲得了省級和部級獎勵或榮譽稱號。游覽夫子廟、品嘗夫子廟小吃后欣然題詞“十里秦淮,千年流淌,六朝勝地,今更輝煌。”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 篇3

  南京夫子廟,常簡稱夫子廟,是一座位于南京市秦淮河北岸貢院街的孔廟。“夫子”是孔子弟子對孔子的尊稱。目前以夫子廟為中心、廟市街景合一的秦淮風光景區是集文化、旅游、購物、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活動中心。附近有夫子廟小學。

  夫子廟景區的古建筑群由孔廟、學宮、江南貢院等組成,六朝至明清時,世家大族多聚于夫子廟一帶,素有“六朝金粉地”之稱,為江南文化樞紐之地,是秦淮風光的核心地帶。夫子廟街市是中國著名的傳統古街市。每年的春節至元宵節期間在夫子廟舉行的金陵燈會是南京春節最重要的活動之一。

  夫子廟始建于宋景祐元年(1034年),由東晉學宮舊址擴建而成,稱文宣王廟。南宋建炎時為兵火所毀,紹興年間重建,為建康府學,同時建科舉考場江南貢院;元朝為集慶路學,明初為國子監,后為應天府學;清朝成為江寧、上元兩縣縣學,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之后,于1937年遭侵華日軍焚燒而嚴重損毀。

  1984年,市、區人民政府為保護古都文化遺產,經有關專家科學論證和規劃,幾度撥專款,歷數年的精心維修和復建。如今的夫子廟已煥然一新,再展輝煌。被譽為秦淮名勝而成為古城南京的特色景觀區,也是蜚聲中外的旅游勝地。1991年被國家評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

  夫子廟前以秦淮河為泮池,北岸由整石雕琢成的石欄建于明正德九年(1520xx年),是南京夫子廟保留最完好的古代建筑;南岸石磚墻為照壁,建于明萬歷三年(1575年),長110米,高10米;北岸廟前有聚星亭、思樂亭;中軸線上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廟東有魁星閣。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 篇4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們今天要參觀的是位于秦淮河畔的夫子廟。說起夫子廟,我們還得先來談談南京的母親河--------秦淮河。秦淮河又名淮水、小江、龍藏浦,它全長110公里,從東水關入城,西水關出城,流經夫子廟前的這一段長約十華里,因此被稱為“十里秦淮”。唐人杜牧詩云: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一首詩說盡了秦淮河的繁華。解放以后,經過南京政府的大力建設,今天的十里秦淮已成為展現江南特有風貌的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

  夫子廟共包括孔廟、學宮、貢院三大建筑群。東晉年間,始建學宮;宋代在東晉學宮的舊址上擴建了夫子廟;南宋又開設了科舉考場——貢院。然而,夫子廟在歷史上曾經五毀五建,最后一次是在1937年毀于侵華日軍的戰火,今天的夫子廟是1984年以后重建的。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來到了孔廟前的廣場,廟市合一是夫子廟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廣場縱向為廟,橫向為市,廟市合一,獨具氛圍。

  大家看到的這堵紅墻稱為照壁,具有罩氣、遮擋、裝飾的作用,是我國照壁之最。它長110米,高10米,代表著南京的母親河秦淮河全長110公里,流經夫子廟前的內秦淮段全長十里。

  照壁前方這個半圓形的池子為泮池,根據周禮當中的記載“天子之學為雍,諸侯之學為泮”,古時候孔廟也叫泮宮,為了沿襲傳統,廟前半圓形的水池就這樣被稱為泮池了。南京夫子廟是利用秦淮河的天然河道作為泮池的,這也是一大特色。西側的這座橋叫文德橋,因儒家提倡文章道德而得名。相傳,每年的農歷11月15日晚,每當月到中天的時候,以此橋為界,月亮的影子被平分為兩半,這一奇景就是著名的文德分月。

  文德橋畔,廣場西側還有一座聚星亭,取“群星聚集、人才匯粹”之意。迎面這個大牌坊,是“天下文樞”坊,造型為仿古三門四柱,斗拱托頂,它的意思就是說這里是天下文化的中心(因為這里是孔廟的所在)。牌坊南側有魁星閣,里面原來供奉奎星的畫像,魁星是天上主宰文運之星,古代參加科舉的文人士子喜歡在考試之前來此,沾一沾文氣,求一個好運氣,期盼科舉奪魁。

  沿著廣場的中軸線向北走,我們來到了欞星門,這座六柱三門的建筑頂部有云紋圖案,造型精美。據說進出此門者,都是孔子的門生,當然,中間的門為禁地,在古時,惟有皇帝和新科狀元才能通行。

  穿過欞星門,就是大成門。因為孔子對中國文化做了集大成的貢獻所稱大成門。橫額 “南京夫子廟”是趙樸初先生手書,直額“大成門”是我國前外交部部長姬鵬飛所提寫的。門內有南京夫子廟臥碑一塊,背面有《重修夫子廟記》碑文。門內甬道兩邊有孔子八位弟子的漢白玉塑像,兩側碑廊內有趙樸初、林散之等書法名家的墨寶。

  甬道的盡頭是露臺,是舉行祭祀和歌舞的地方,圍以石欄,設有二龍戲珠丹陛石,兩側立有石燈。正中是孔子銅像,前方設有鐵香爐,上面刻的“至圣先師”是對孔子的尊稱。銅像高4.18米,重2.37噸,是全國孔廟中最大的一尊孔子銅像。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夫子廟的主體建筑大成殿。大成殿為重檐歇山頂仿古建筑,海藍色豎匾上有“大成殿”三個大字。大殿是按照清同治年間的形式復建的。在屋頂正脊上有二龍戲珠的立體磚雕,雕刻十分精美。

  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主殿。步入大成殿,迎面看到孔子巨幅畫像,大家請看,這幅孔子巨幅畫像高6.5米,寬3.15米,是現代畫家王宏喜先生按照唐代吳道子的畫本繪制完成的,也是我國最大的一副孔子畫像。畫像下方有孔子牌位,兩側立有四尊漢白玉雕像,他們是孔子弟子以及再傳弟子——曾參、顏回、孔子的孫子孔汲,再傳弟子孟子,這四位被尊稱為四亞圣,所謂亞圣,就是僅次于孔子的圣人,又稱四配。在這里還擺放著一些樂器,祭器,是祭祀孔子的時候所用的。兩邊的楹聯是由乾隆皇帝題寫的。

  在大成殿的四周墻壁有《孔子圣跡圖》,這是秦淮區政府在1997年耗資580萬元人民幣制作的,共有38幅。由浙江樂清的200多工匠花了三年多的時間,用雞血石,瑪瑙、黃金、珠寶等名貴的材料雕刻而成的,生動描繪了孔子萬世師表的光輝一生。

  殿內最高處還有《萬世師表》、《與天地參》、《斯文在茲》三塊匾額,分別是康熙、乾隆、光緒三位皇帝題寫的。其它的匾額也是由清代的皇帝和民國時的政要人物如黎元洪,蔣等人題寫的。

  穿過了大成殿,殿外有復原的宋代開鑿的玉兔泉古井,井畔立有一塊《籌措朝考盤費碑》,記錄了兩江總督李鴻章,左宗棠捐助考生進京會試費用的一段歷史。另一側還有四塊古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刻于南朝時期的《孔子問禮圖碑》,記載了春秋末期奴隸制度即將瓦解之際,孔子為維護奴隸制度從魯國到周天子所生活的洛陽尋訪典章制度,向老子請教問禮的故事。這塊碑的確切歷史年代為公元484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中華民國時,由戴季陶命人運到南京。旁邊三塊碑刻都是刻于元朝的,分別是《集慶孔子廟碑》、《封四氏碑》和《封至圣夫人碑》。

  大成殿后是學宮的大門,明朝初年,這里曾為大明國子監的所在地,門額上懸掛了 “大明國子學”牌匾,是由清朝的兩江總督曾國藩親筆題寫的。門內還有一塊橫額,是由清代乾隆年間文武雙科狀元秦大士題寫的“東南第一學”,這些題詞無不顯示了學宮的崇高地位。1、明德堂的名稱由來及用途 2、仰圣亭和習禮亭的名稱

  明德堂是學宮的主體建筑。當年只有參加院試后的童生(也就是民間俗稱的秀才)才有資格進入學宮學習。明德堂是學子們在新入學的第一天行拜師禮的地方,在全國其他孔廟的學宮都叫明倫堂,為什么這里卻叫明德堂呢?南宋時期這學宮的建筑在重修時,剛剛建成的大殿還差一塊匾額。剛好文天祥北上抗元經過這里,大伙就請他題匾。文天祥就題下了明德堂三個字,代表的是忠信,也就是忠于國家,取信與民。為了紀念抗元英雄文天祥,我們就將明德堂的名字沿用至今。現在的明德堂已辟為為“雅樂宮”,是演奏雅樂的地方。

  在學宮的院內有兩座亭,東側為習禮亭,西側為仰圣亭。習禮亭里面擺放的是禮運鐘,鐘高2.55米,是為了紀念孔子誕辰2550年時鑄造的,上面還鑄有儒家經典《禮運,大同篇》;仰圣亭中擺放的是圣音鼓,上刻《論語》中有關教育語錄16條,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明德堂的后面還有新復建的尊經閣,閣為三層,歇山頂,上面懸掛的檐匾是江蘇著名女書法家蕭嫻題寫的“尊經閣”三字,原先這里樓上是擺放儒家的經典書籍,樓下是教諭講授功課的地方,現在開辟為“夫子廟民間藝術大觀園”,里面展出了南京云錦、金箔、秦淮燈彩等南京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尊經閣東原先有供奉孔子父母牌位的建筑崇圣祠,還有一座青云樓,是供奉歷代督學使的祠堂和學宮秀才閱覽經書的地方。閣后有一座小山,名叫衛山,山上的亭子叫敬一亭,是原先文人舉子們登高覽勝的地方,現在成為了供游客駐足、休憩的場所。

  金陵燈會、徽派建筑特色、夫子廟特色小吃、秦淮八艷、秦淮畫舫、名人舊居等。

  各位游客,白天的夫子廟繁華熱鬧,而晚上的夫子廟更是流光溢彩!早在南北朝時,秦淮河上就有金陵燈會,明朝時更是達到了頂峰,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可謂天下一絕。今天的夫子廟沿襲了“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隔窗”的徽派建筑風格,游客來到這里,不僅能夠領略傳統文化;欣賞迷人的兩岸風光和精美仿古建筑;還能品嘗到獨具風味秦淮風味小吃;探尋秦淮八艷的傳奇故事;或者乘上秦淮畫舫飽覽兩岸風光;更可一一探尋烏衣巷、王謝古居、等名人舊居,追尋歷史遺跡。夫子廟的講解到此結束,接下來,給大家2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我會在停車場恭候各位,謝謝!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 篇5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們今天要參觀的是位于秦淮河畔的夫子廟。說起夫子廟,我們還得先來談談南京的母親河--------秦淮河。秦淮河又名淮水、小江、龍藏浦,它全長110公里,從東水關入城,西水關出城,流經夫子廟前的這一段長約十華里,因此被稱為“十里秦淮”。唐人杜牧詩云: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一首詩說盡了秦淮河的繁華。解放以后,經過南京政府的大力建設,今天的十里秦淮已成為展現江南特有風貌的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

  夫子廟共包括孔廟、學宮、貢院三大建筑群。東晉年間,始建學宮;宋代在東晉學宮的舊址上擴建了夫子廟;南宋又開設了科舉考場——貢院。然而,夫子廟在歷史上曾經五毀五建,最后一次是在1937年毀于侵華日軍的戰火,今天的夫子廟是1984年以后重建的。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來到了孔廟前的廣場,廟市合一是夫子廟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廣場縱向為廟,橫向為市,廟市合一,獨具氛圍。

  大家看到的這堵紅墻稱為照壁,具有罩氣、遮擋、裝飾的作用,是我國照壁

  之最。它長110米,高10米,代表著南京的母親河秦淮河全長110公里,流經夫子廟前的內秦淮段全長十里。

  照壁前方這個半圓形的池子為泮池,根據周禮當中的記載“天子之學為雍,諸侯之學為泮”,古時候孔廟也叫泮宮,為了沿襲傳統,廟前半圓形的水池就這樣被稱為泮池了。南京夫子廟是利用秦淮河的天然河道作為泮池的,這也是一大特色。西側的這座橋叫文德橋,因儒家提倡文章道德而得名。相傳,每年的農歷11月15日晚,每當月到中天的時候,以此橋為界,月亮的影子被平分為兩半,這一奇景就是著名的文德分月。

  文德橋畔,廣場西側還有一座聚星亭,取“群星聚集、人才匯粹”之意。迎面這個大牌坊,是“天下文樞”坊,造型為仿古三門四柱,斗拱托頂,它的意思就是說這里是天下文化的中心(因為這里是孔廟的所在)。牌坊南側有魁星閣,里面原來供奉奎星的畫像,魁星是天上主宰文運之星,古代參加科舉的文人士子喜歡在考試之前來此,沾一沾文氣,求一個好運氣,期盼科舉奪魁。

  沿著廣場的中軸線向北走,我們來到了欞星門,這座六柱三門的建筑頂部有云紋圖案,造型精美。據說進出此門者,都是孔子的門生,當然,中間的門為禁地,在古時,惟有皇帝和新科狀元才能通行。

  穿過欞星門,就是大成門。因為孔子對中國文化做了集大成的貢獻所稱大成門。橫額 “南京夫子廟”是趙樸初先生手書,直額“大成門”是我國前外交部部長姬鵬飛所提寫的。門內有南京夫子廟臥碑一塊,背面有《重修夫子廟記》碑文。門內甬道兩邊有孔子八位弟子的漢白玉塑像,兩側碑廊內有趙樸初、林散之等書法名家的墨寶。

  甬道的盡頭是露臺,是舉行祭祀和歌舞的地方,圍以石欄,設有二龍戲珠丹陛石,兩側立有石燈。正中是孔子銅像,前方設有鐵香爐,上面刻的“至圣先師”是對孔子的尊稱。銅像高4.18米,重2.37噸,是全國孔廟中最大的一尊孔子銅像。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夫子廟的主體建筑大成殿。大成殿為重檐歇山頂仿古建筑,海藍色豎匾上有“大成殿”三個大字。大殿是按照清同治年間的形式復建的。在屋頂正脊上有二龍戲珠的立體磚雕,雕刻十分精美。

  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主殿。步入大成殿,迎面看到孔子巨幅畫像,大家請看,這幅孔子巨幅畫像高6.5米,寬3.15米,是現代畫家王宏喜先生按照唐代吳道子的畫本繪制完成的,也是我國最大的一副孔子畫像。畫像下方有孔子牌位,兩側立有四尊漢白玉雕像,他們是孔子弟子以及再傳弟子——曾參、顏回、孔子的孫子孔汲,再傳弟子孟子,這四位被尊稱為四亞圣,所謂亞圣,就是僅次于孔子的圣人,又稱四配。在這里還擺放著一些樂器,祭器,是祭祀孔子的時候所用的。兩邊的楹聯是由乾隆皇帝題寫的。

  在大成殿的四周墻壁有《孔子圣跡圖》,這是秦淮區政府在1997年耗資580萬元人民幣制作的,共有38幅。由浙江樂清的200多工匠花了三年多的時間,用雞血石,瑪瑙、黃金、珠寶等名貴的材料雕刻而成的,生動描繪了孔子萬世師表的光輝一生。

  殿內最高處還有《萬世師表》、《與天地參》、《斯文在茲》三塊匾額,分別是康熙、乾隆、光緒三位皇帝題寫的。其它的匾額也是由清代的皇帝和民國時的政要人物如黎元洪,蔣等人題寫的。

  穿過了大成殿,殿外有復原的宋代開鑿的玉兔泉古井,井畔立有一塊《籌措朝考盤費碑》,記錄了兩江總督李鴻章,左宗棠捐助考生進京會試費用的一段歷史。另一側還有四塊古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刻于南朝時期的《孔子問禮圖碑》,記載了春秋末期奴隸制度即將瓦解之際,孔子為維護奴隸制度從魯國到周天子所生活的洛陽尋訪典章制度,向老子請教問禮的故事。這塊碑的確切歷史年代為公元484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中華民國時,由戴季陶命人運到南京。旁邊三塊碑刻都是刻于元朝的,分別是《集慶孔子廟碑》、《封四氏碑》和《封至圣夫人碑》。

  現在我們來到了古代的科舉考場——江南貢院。它始建于南宋,最初為縣府院試的場所,明清時期為鄉試、會試的場所。清代,安徽和江蘇合稱為江南省,所以,江南貢院就是江蘇和安徽兩省考生參加鄉試的地方。前方就是江南貢院牌坊,坊下的龍門街,東側立有11塊記載貢院歷史的碑刻,龍門街的中部設有與江南貢院有關的名人雕像,如唐伯虎、吳承恩、鄭板橋、林則徐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明遠樓是貢院的中心建筑,共設三層,一層為拱券門,門外有一堵八字墻,二層三層四面開窗。明遠二字來源于《大學》中:慎終追遠,明德而歸厚矣,檐下懸掛的兩塊明遠樓匾額分別是康熙和乾隆皇帝題寫的,“中國古代最大科舉考場——江南貢院”這塊匾集的是顏真卿的字,八字墻上還有曾國藩的墨寶。明遠樓是主考官是宣讀圣旨,發號施令和監視考場紀律的地方。樓內一層的沙盤模型,展現的是貢院清朝鼎盛時的全景,貢院共有號舍20644間,是當時全國最大的科舉考場。

  現在貢院內還有恢復的四十余間號舍,號舍高6尺,深4尺,寬3尺,面積不超過1.5平方米,里面的陳設很簡單,一上一下兩塊板而已,考生要在里面待上9天考上三場,白天他們在案板上答卷,晚上兩塊板子合起來就是一張簡易的床鋪,考生們就在板上合衣而眠,三場考試結束走出號舍的考生們無不面黃肌瘦,精神困苦不堪。

  號舍所在的巷子叫號巷,它南向成排,以千字文為序,一條號巷里有60-100間號舍。西側的號巷內用蠟像展示了考生百態,向我們再現了當年科舉考試的艱辛;東側為游客體驗區,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也當一回考生,沒準兒您還能中個舉人呢。

  前方的“至公堂”過去是主考官辦公地,至公二字取意考試“公平、公正、平等”,現在是科舉考試陳列室,中間的展廳內有一尊魁星點斗、獨占鰲頭的雕塑,旁邊的一組模型展示了當年狀元高中跨馬游街的情形。科舉制度就是封建時代選拔官員的制度,它始于隋唐,止于晚清,長達132019年,在明清時期逐漸形成了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個等級的考試。

  東側的狀元廳內展出了中國歷代狀元名錄,以及中國封建時代的幾位知名狀元,其中還有一位是太平天國時期的女狀元——傅善祥。在這里,還有一張明代萬歷年間狀元趙秉中的殿試試卷,為今天的專家學者研究科舉制度提供了珍貴的佐證。

  西側的是名人廳,里面展出了和江南貢院有關的名人,如考生唐伯虎、吳敬梓,考官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還有和科舉有關的一些圖片資料和實物資料。

  各位游客,夫子廟的講解到此結束,接下來,給大家2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我會在停車場恭候各位,謝謝。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 篇6

  游完學宮,向東過貢院西街走數十米,就是江南貢院。利用這一段時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夫子廟的其他情況。夫子廟地區除了夫子廟自身建筑之外,還有更為引人注目的民風民俗、特色市場和風味小吃。

  其一,南京人向有過燈節的習俗,六朝時期佛興燈旺,作為帝王之都的南京,每至元宵節,燈火滿市井,為全國之冠。明朝時放燈時間延長,正月初八為上燈節。十八日為落燈節,是我國歷史上為時最長的燈節,那時南京人幾乎“家家走橋,人人看燈”,由此,延至清代以及近代,南京燈節都極為隆重,以夫子廟地區為最盛。建國以后,夫子廟燈會在政府的支持和組織下,每年的正月,夫子廟的大街小巷、店堂鋪面、河房屋頂都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彩燈,前來觀賞的人群絡繹不絕,熙熙攘攘,煞是壯觀,其規模之大、延續時間之長、燈彩式樣之多,在全國同類燈會中均名列前茅。

  其二,夫子廟除了它的文化特色外,其商業文化也比較發達,首先是夫子廟建筑群兩側的東、西二市就以其豐富的工藝美術晶、古玩、字畫及其他文化用品交易而顯示出文化的商業性價值,其次在夫子廟還有小商品市場、花鳥蟲魚市場和古玩、珍藏品交易市場,體現了南京人的一種閑適心態和文化品位。夫子廟已成為現代商品云集的商業中心區之一。

  其三,夫子廟還是南京四時茶食的發源地,隨著各種節令的更替和食俗的形成,夫子廟秦淮小吃因時更新,各種茶食店鋪,攤販小吃,應有盡有,成為我國東南地區歷史最久、最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旅游區。從泮池文德橋至文源橋方圓百米左右的市面,風味飲食店就有數十家之多。可謂咸甜葷素風味迥異;東西南北各有千秋。最著名的店面有百年老店永和園、六鳳居、老正興、奇芳閣、蔣有記等,風味名點和小吃有數百種,極大地強化了夫子廟的區域性特征。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 篇7

  古時立學必祀奉孔子,其各地的孔廟,屬于國家祀典內容之一。所以孔廟的特點是廟附于學,和國學、府(州)縣學聯為一體。廟的位置或在學宮的前部,或偏于一側。

  南京夫子廟是前廟后學的布局。孔廟、學宮與東側的貢院(通過考試來取士的考場)組成三大文教古建筑群。古時候的孔廟有一定的布局形式。

  一般前設照壁、欞星門和東西牌坊形成廟前廣場,欞星門前設以半圓形水池,稱為“泮池”。泮池是孔廟的特有形制,源自于周禮,而夫子廟鑿秦淮河為泮池,是唯一利用天名河道作為泮池的遺例。岸北為石欄,有“天下文樞”牌坊,游人至此可憑欄小憩,瀏覽秦淮河風光。

  夫子廟的大照壁位于秦淮河南岸,建于明萬歷三年(1575年),全長110米,為中國照壁之最。

  泮池邊的石欄為明正德九年1514年所建,現也修飾完整。東有奎光閣,西有聚星亭,象征文風昌盛;廟前廣場東西兩側立石柱,上書“文武大臣至此下馬”,以示對“至圣文宣王”的崇敬之意。廟門前有“天下文樞”柏木牌坊一座,牌坊后面為“欞星門”,系丈余高石牌坊,六柱三門,中門刻有“欞星門”三字篆文。三門之間嵌有牡丹磚刻浮雕,柱頭皆有云雕,形即華表。這是帝王出巡朝圣祀孔的通道,非一般官員百姓所能出入的。平日用木柵欄封閉。

  街東西舊有“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兩坊,民國以后被拆除。廣場左右原有“聚星”、“思樂”二亭。聚星亭重檐六角,夫子廟于1983年復建;思樂亭今移建于東市小廣場。

  欞星門由三座單間石牌坊組成,石坊之間墻上嵌有牡丹圖案的浮雕,中間石坊橫楣刻有“欞星門”三個篆字,造型樸實無華。

  入欞星門,東西兩側各有持敬門,中間為大成門,又稱戟門。在封建時代,每逢朔、望(農歷初一、十五)朝圣和春秋祭典,府縣官員、教諭、訓導學教官由大成門進,士子走持敬門,不得逾矩。下階為丹墀,東西并立三碑,東為元至順二年(1331年)封至圣夫人碑,西為四亞圣碑,再西為清康熙修學宮碑記。丹墀左右為兩廡,外有走廊通正殿。兩廡供奉孔門的七十二賢人牌位。

  正中是為“大成殿”,外有露臺,是春秋祭奠時舞樂之地,三面環以石欄,四角設有紫銅燎爐,燃桐油火炬,祭祀多在午夜子時,光如白晝。殿內正中供奉“大成至圣先師孔之位”,左右配享四亞圣——顏回、曾參、孟軻、孔汲。殿的東邊有小門通學宮。

  明清時代的大成門為五間,兩側為耳房,供執事人等休息之用,中為三門,門內陳列戟,東設鼓,西置磬,每逢朔望朝圣和春秋祭典,府縣官員由大成門(中門)進,士子執事人等分走旁門。此門 與大殿同毀于日軍兵火。1986年新建的大成門面寬三間,門內正中有漢白玉屏風,上鐫刻“重修夫子廟記”,樹立四塊古碑,其中齊永明二年的“孔子問禮圖碑”是由南京市人民政府院內遷至此處的一塊重要的碑銘。

  入大成門循甬道丹墀而上,便是夫子廟的主殿大成殿。現大殿是按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的建筑為藍本修建的,取消了原孔廟的后墻,使之與學宮融為一體。大殿七間,高18米,重檐歇山頂。原殿內正中為“大成至圣先師孔子之神位”牌位,兩旁配享四亞圣。現殿內有孔子銅像,兩旁配有孔子十二弟子漢白玉像。殿前有寬敞的露臺,四周繞以石欄板,它是古時祭祀舉行樂舞的地方。殿前兩側有廊廡相連,原是供奉孔門七十二賢人和歷代大儒,及存放祭器的地方。現改作碑廊,墻上鑲嵌陳列當今名流的書法碑石30多塊。

  孔廟院墻與學宮之間,東西北三面有寬暢的通道,曾種植幾百棵柏樹,古木參天,郁郁蒼蒼。那時,在廟外的文德橋上憑欄眺望,大成殿的黃色琉璃瓦屋頂在綠蔭叢中顯得金碧輝煌,雄偉壯觀。殿后為“明德堂”,相傳匾額為南宋文天祥楷書,后由曾國藩改為篆書。堂后為“尊經閣”,閣原為教諭講課講堂,樓上藏有大量儒教典籍的刻板和諸多圣賢畫像。清嘉慶年間又遭戰火破壞。

  清同治八年(1869年)曾國藩、李鴻章二人相繼重修擴建,恢復舊貌。然而,孔廟的主要建筑均于1937年毀于日本侵略軍的炮火。解放后,原學宮部分作為秦淮區人民游樂場,“名宦鄉賢祠”則改為夫子廟小學;大成殿遺址辟為夫子廟廣場。“文化大geming”中,剩余建筑又遭破壞。1983年,政府撥款重建夫子廟古建筑群,主體建筑大致恢復舊貌。

  夫子廟兩側的東西市場,原是學宮前甬道。東甬道為學宮正門,門前有坊,上書“泮宮”。坊東為明清兩朝狀元、榜眼、探花題名牌坊。坊西為會元、解元題名牌坊,坊的背面是武科題名牌坊。東西甬道旁,原各有三祠兩署。民國以后廢科舉,興學堂,學宮遂漸衰落,祠、署分別改為學校、教育局、圖書館等,學宮甬道也成為攤販市場,東西市場的名稱便從那時開始。

  現東西市場于1987年建成,總建筑面積為4400平方米,吸收了我國傳統的商業街道的空間形式和尺度,采用明清時代的街市風格,以石板鋪地,店鋪采用“青磚黛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店、廟、市、街合一,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尊經閣在明德堂后,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原為上下兩層各五間,清嘉慶以后曾在此設尊經書院,樓上藏書,樓下講學。1987年重建的尊經閣高三層,18.7米,重檐丁字脊歇山頂,底層五間,二層、三層均為三間。底層辟為“秦淮彩燈館”,二層為“秦淮文物古跡陳列室”,三層備有茶座,可供游人休息并眺望夫子廟全景。

  位于學宮東側的“貢院”,始建于宋乾道四年(1168年)。它是當時建康府、縣學考試的場所,范圍甚小。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集鄉試、會試于此,考生眾多,不敷應用。明成祖永樂年間在此重新興建,貢院始具規模。雖永樂十九年(1421年)成祖遷都北京,但此地仍為江南鄉試所在地,清承明制,一如其舊,道光年間曾重新修建。咸豐年間文廟、學宮俱遭兵火,貢院卻獨能幸存。同治時又重擴建,范圍更大,考棚號舍有2萬余間,居中國各省之冠。

  當時貢院東起今姚家巷,南至貢院東等和貢院街,西至貢院西街與夫子廟隔街相望,北至今建康路。整個貢院成正方形,內有號舍(俗稱考棚)20644間,一人一間,每次考試可容納2萬多人。當時貢院正門在今永和園及秦淮劇場之間。

  大門外街之東、西各有木牌坊一座,即東、西轅門。大門外東西有石獅子一對及兩座石牌坊,軸線上有門三道,分別稱“貢院”、“開天文運”及“龍門”。

  龍門后依次有明遠樓、至公堂及戒慎堂。堂后有門,門后有飛虹橋。橋之南屬外簾,飛虹橋是內外簾的分界線。最后為衡鑒堂,是主考官閱考卷、評定名次的地方。考試期間內外簾分隔很嚴,不得擅自出入。整個貢院四周圍以高墻,墻外為街道,街道另一邊為店鋪民居。自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后,貢院即閑置無用。民國7年決定拆除貢院,開辟市場,只保留了明遠樓、飛虹橋和明遠樓東西少數號舍及明、清碑刻22方。

  明遠樓始建于明永樂年間,清道光年間重建。平面正方形,三層木結構建筑。底層四面為墻,各開有圓拱門,四檐柱從底層直通至樓頂,梁柱交織,四面皆窗。登臨四顧,整個貢院一目了然。它是考試期間考官和執事官員警戒、發號施令的地方。明遠樓內已辟為科舉制度陳列館——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展出了100多幅反映中國科舉制度的珍貴文獻資料、圖片,并按原樣復建了40間號舍。原安放在貢院內的22方明清碑刻,現集中陳列于明遠樓東西兩側,它是研究明清貢院建制沿革和科舉情況的實物資料。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 篇8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們今天要參觀的是位于秦淮河畔的夫子廟。說起夫子廟,我們還得先來談談南京人的母親河-----秦淮河。秦淮河又名淮水、小江、龍藏浦,是南京文化的古老淵源。它從東水關入城,從西水關出城,流經夫子廟前的這一段長約十華里,因此被稱為“十里秦淮”。從古至今,秦淮河的兩岸就是一派繁華的景象,唐人杜牧的詩是這樣說的:“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一首詩說盡了秦淮河的繁華。解放以后,經過南京市政府的大力建設,今天的十里秦淮已成為展現江南特有風貌的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

  夫子廟共包括孔廟、學宮、貢院三大建筑群,東晉年間,朝廷在這里興建了學宮;宋代在東晉學宮的舊址上擴建了夫子廟;南宋又開設了科舉考場----貢院。然而,夫子廟在歷史上曾經五毀五建,最后一次是在1937年毀于侵華日軍的戰火,今天的夫子廟是1984年以后重新修建的。

  廟前廣場(2分鐘)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孔廟前的廣場。廟市合一是夫子廟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廣場縱向為廟,橫向為市,廟市合一,獨具氛圍。位于大家身后的這堵紅墻稱為照壁,具有遮蔽、避邪及裝飾的作用,全長110米,是我國照壁之最。照壁前的這個半圓形的水池稱為泮池,古時皇帝講學的地方叫辟雍,諸侯講學的學宮叫泮宮,夫子廟的學宮等級相當于諸侯講學的地方,所以這池便稱為泮池,位于泮池西側的這座橋叫文德橋,因儒家提倡文章道德而得名,由于橋向與子午線方向一致,因此每年農歷十一月十五日子時左右,天上明月的倒影便會被橋影分成兩半,這一奇觀被稱為“文德分月”。文德橋畔廣場西側有一聚星亭,取“群星集中,人才薈萃”之意。迎面這個大牌坊,是“天下文樞坊”。造型為四柱三門,它的意思是說這里是天下文化的中心。牌坊南側有魁星閣,古有“奎主文章”之說,魁星是文運興旺之兆,也是科舉考試奪魁的象征,因而,魁星被歷代學子奉為神靈。在廣場北方便是欞星門,相傳欞星是天上的文星,是主管教化的星宿,取名之由是表示天下文人學士集學于此的意思。

  大成門、露臺(1分鐘)

  大成門是大成殿的正門,也是夫子廟的正大門。在古代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下,只有官員可以從大成門出入,一般士子只能從旁門進出。門后兩側墻壁上鐫刻兩個大字,分別為“禮”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本人畢生追求的目標。在大成門后,大成殿前有一甬道,甬道兩旁立有孔子十二位門生中的八位,均由漢白玉雕刻而成,分別為閔損、冉耕、冉求、端木賜、冉庸、宰予、言偃和仲由。甬道的盡頭為露臺,高1.4米,東西長21.8米,南北寬14米,四周圍以石欄,前有二龍戲珠丹陛石,兩側立有石燈,露臺是舉行祭祀和歌舞的地方,露臺正中有一尊孔子銅像,銅像前設有鐵香爐,上刻“至圣先師”是對孔子的尊稱。銅像高4.18米,重2.37噸,是國內孔廟中最大的一尊銅像。露臺兩旁原是兩廡,是供奉孔門七十二賢人牌位和存放祭祀、儀禮、佾舞用具的處所,現縮為小兩廡,改為碑廊,陳列有趙樸初、林散之、武中奇等著名書法家墨跡的石碑30余塊,供游人欣賞。

  大成殿(2分鐘)

  大成殿是夫子廟的標志性建筑,高16.22米,寬27.3米,進深27.9米。正面屋檐下海藍色豎匾上書“大成殿”三個字。大成殿屋脊鴟吻中有二龍戲珠立雕,這在國內同類建筑中屬首創之作,屋面覆蓋青色小瓦所體現的輕靈秀美之勢,與北方孔廟采用黃色琉璃瓦所體現的恢弘氣勢明顯不一樣,更顯隨和、入俗,這也是南京夫子廟更接近民俗文化的表現之一。殿中央陳列有國內最大的孔子畫像,畫像上方掛三塊匾額都是出自歷代皇帝之手,分別為康熙所書“萬世師表”、乾隆所書“與天地參”以及光緒所書“斯文在茲”。在畫像前兩側立有孔子的四位門生,即孟子、孔汲、曾參、顏回,前面還有琴、古箏、鼓等古代樂器。在四周墻壁上有38幅反映孔子生平事跡的鑲嵌壁畫,為《孔子圣跡圖》,由浙江樂清200名匠師采用取自浙江、福建、內蒙古、廣東、廣西等地的玉石、雞血凍、壽山石等石中名品及黃金、珠寶等貴重飾件,耗3年之工雕成,總投資580萬元人民幣,現價值人民幣1億多元,這38幅壁畫分別為:圣跡之圖、題首前言、尼山致禱、麒麟玉書、二龍五老等。

  碑刻(1分鐘)

  由大成殿出,右手邊的古井即玉兔泉,據記載,玉兔泉是由秦檜發現并挖掘的。泉旁側立有《籌措朝考盤費碑》,記載了兩江總督時期李鴻章、左宗棠捐助考生進京會考費用的一段歷史。另一側還有四塊碑,其中最著名的是刻于南朝時期的《孔子問禮圖碑》,記載了春秋末期奴隸制即將瓦解之際,孔子為維護奴隸制從魯國到周天子所生活的城市洛陽尋訪典章制度,向老子請教問禮的故事,另外是南京市僅存的三塊元碑《集慶孔子廟碑》《封至圣夫人碑》和《封四氏碑》。

  A學宮 :學宮大門(30秒) 明德堂(1分30秒) 尊經閣及其周邊(1分鐘)

  學宮位于大成殿后方,南向門楣上書“大明國子學”,由曾國藩題寫,北向門楣上書“東南第一學”,由清乾隆時期文武雙科狀元秦大士題寫。走進學宮大門,可以看見左右兩個亭子中豎有一鐘一鼓,亭額上分別寫有“習禮”“仰圣”四個字,是古時士子們用于祭拜孔子的。

  正對著學宮大門的是明德堂,堂名由文天祥題寫,明德堂是學子集會的地方,每月朔望朝圣后,學子們便在此集會,訓導師宣講圣教和上諭,以培養學子們忠君愛國的思想。明德堂原名“明倫堂”,當年元軍即將攻克南京時,文天祥為了表明他寧死不屈的決心和效忠國家、報效民眾之志氣,親自手書改“明倫堂”為“明德堂”,故保留至今。

  明德堂后的尊經閣高三層,重檐丁字脊歇山頂,是當年存放儒家典籍,教諭講課的講堂,現為民俗風情陳列館。與尊經閣并排而立的是崇圣祠和青云樓,尊經書院分置尊經閣后兩邊,崇圣祠原為專奉孔子先輩之所,現為梨園。青云樓在清朝時改為圖書館。尊經書院為講課之所,相當于現在的教室。尊經閣后的小高地叫衛山,建有敬一亭,所謂“敬一”就是對孔學的敬業之情。

  其他(1分鐘)

  各位游客,白天的夫子廟繁華熱鬧,晚上的夫子廟更是流光溢彩!早在南北朝時期,秦淮河上就又金陵燈會,明朝時更是達到了頂峰,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可謂天下一絕。今天的夫子廟沿襲了“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隔窗”的徽派建筑風格。游客來到這里,不僅能夠領略傳統文化,還能飽嘗獨具風味的秦淮小吃,探尋秦淮八艷的傳奇故事,乘上秦淮畫舫飽覽兩岸風光或者去探尋烏衣巷、王導謝安故居、李香君故居等名人蹤跡,都是賞心樂事。我的講解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B貢院 前街、明遠樓(1分30秒)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貢院前街,在街道中豎立著六尊人物雕像,他們都是歷朝歷代從這里走出去的才子,分別有唐寅、吳承恩、鄭板橋、吳敬梓、林則徐和張謇。在雕塑的東側,立有石碑11塊,記載著這座貢院的歷史興衰以及各朝皇帝、大臣、名士對貢院的贊譽、評價和題詠,前街正前方是貢院,貢院牌坊上有李漁題寫的楹聯,始建于南宋,是專門用于舉行科舉考試的場所。起初,應試人數不多,規模也不大,僅僅供府、縣學的考試之用,偶遇考生增多的年份,甚至需要借用寺廟作為臨時考場,時至明永樂年間,重建了這座貢院,后南京貢院的規模不斷擴大,待至清正式定名為“江南貢院”時,已達到空前之勢,形成了東起姚家巷,西至學宮、孔廟,南臨秦淮河,北抵建康路的方形整體,號舍多達兩萬多間。民國之后,貢院冷落,直至今日,只有明遠樓作為歷史文物被保留了下來。明遠樓是歷屆科舉考試時用于警戒和發號施令之所。一樓拱門內保留有明、清和民國年間的石碑,詳盡記載了江南貢院的盛衰歷史,有效地保存了封建時代科舉考場的情景。20世紀80年代有關部門在此建立了“江南貢院陳列館”。

  號舍(1分鐘)

  現在貢院內恢復了四十余間號舍,以千字文為序,號舍高6尺,深4尺,寬3尺,面積不超過1.5平方米,里面僅陳列一上一下兩塊板而已。考生要在里面待上9天考上三場,吃喝拉撒睡考全在這里。白天他們在案板上答卷,晚上就在案板上合衣而眠。我們可以想象當年考試的艱辛,貢院西側的號巷內用蠟像展示了考生百態,東側為游客體驗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體驗一下。

  至公堂(1分30秒)

  科舉始于隋唐,止于晚清,長達1320xx年,在明清時期逐漸形成了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個等級的考試。前方大家看到的“至公堂”過去是主考官辦公地,至公二字取意考試“公平、公正、平等”,現在是科舉陳列室,分為東中西三個展廳,中間的展廳是科舉文化陳列室,內有一尊魁星點斗、獨占熬頭的雕塑,旁邊的這組橫型展示了當年狀元高中跨馬游街的情形,非常壯觀。四周墻壁上展出的圖片資料介紹了中國科舉制度的起源、發展。東側的狀元廳內展出了中國歷代狀元名錄。而西側的是名人廳,里面展出了和江南貢院有關的名人,還有和科舉有關的一些圖片資料和實物資料。

  關于夫子廟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 篇9

  Hello, everyone! Today we are going to visit the Confucius Temple on theBank of Qinhuai River. Speaking of Confucius Temple, we have to talk aboutQinhuai River, the mother river of Nanjing people. Qinhuai River, also known ashuaishui, Xiaojiang and longzangpu, is the ancient origin of Nanjing culture. Itenters the city from dongshuiguan and leaves the city from xishuiguan. It flowsthrough the section about ten li in front of the Confucius Temple, so it iscalled "ten li Qinhuai".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both sides of theQinhuai River are a prosperous scene. Du Mu's poem in the Tang Dynasty says:"smoke cage, cold water cage, sand cage, Night Mooring Qinhuai near therestaurant. Business women do not know the hatred of national subjugation, butthey still sing "the flowers in the back court" across the river. Afterliberation, with the vigorous construction of Nanjing municipal government,today's ten mile Qinhuai River has become a national 5A scenic spot showing theunique style of Jiangnan.

  The Confucius Temple consists of Confucius Temple, Academy and Gongyuan. Inthe Eastern Jin Dynasty, the imperial court built the Academy here; in the SongDynasty, the Confucius Temple was expanded on the former site of the Academy; in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hall Gongyuan was opened.However, the Confucius Temple was destroyed and built five times in history. Thelast one was destroyed in 1937 by the Japanese invaders. Today's ConfuciusTemple was rebuilt after 1984.

  Temple Square (2 minutes)

  Dear tourists, now we come to the square in front of the Confucius Temple.The integration of temple and market is 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characteristics of Confucius Temple. The square is a temple in the verticaldirection and a city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The temple and market areintegrated into a unique atmosphere. The red wall behind you is called Zhaobi,which has the functions of shielding, avoiding evil spirits and decoration. Itis 110 meters long and is the largest in China. The semicircular pool in frontof Zhaobi is called panchi. In ancient times, the place where the emperorlectured was called Biyong, the school palace where the princes lectured wascalled panchi, and the school palace of Confucius Temple was equivalent to theplace where the princes lectured. Therefore, this pool is called panchi. Thebridge on the west side of panchi is called Wende bridge, which is named for theConfucian advocating the moral of writing. Because the direction of the bridgeis consistent with the meridian, it is cultivated every year Around the 15th dayof November, the reflection of the bright moon in the sky will be divided intotwo parts by the shadow of the bridge. This spectacle is called "Wende dividingthe moon". There is a star gathering Pavilion on the west side of Wende BridgeSquare, which means "stars gather, talents gather". Facing this large archway,it is the "world Wenshu archway". The shape is four pillars and three doors,which means that it is the center of world culture. There is Kuixing Pavilion onthe south side of the archway. In ancient times, it was said that Kuixing was asign of prosperity of literature and also a symbol of winning the first place in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refore, Kuixing was regarded as a God by studentsof all ages. In the north of the square is the Lingxing gate. It is said thatthe Lingxing gate is the cultural star in the sky and the star cluster in chargeof education. The reason for its name is that it means that the scholars of theworld gather here.

  Dachengmen, terrace (1 minute)

  Dacheng gate is the main gate of Dacheng hall and the main gate ofConfucius Temple. In the ancient feudal hierarchy, only officials could go inand out from Dacheng gate, while ordinary scholars could only go in and out fromthe side gate. Two big characters, Li and Ren, are engraved on the walls on bothsides behind the door, which are the core of Confucius' thought and his lifelonggoal. Behind the Dacheng gate and in front of the Dacheng hall, there is acorridor. On both sides of the corridor, there are eight of the twelve studentsof Confucius. They are all carved from white jade of Han Dynasty. They are minsang, ran Geng, ran Qiu, Duanmu Ci, ran Yong, Zai Yu, Yan Yan Yan and Zhong you.At the end of the corridor is a terrace, which is 1.4 meters high, 21.8 meterslong from east to west, and 14 meters wide from north to south. It is surroundedby stone railings. In front of the terrace are two dragon play pearls and Danbistones, and on both sides are stone lamps. The terrace is a place for sacrifice,singing and danc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terrace is a bronze statue ofConfucius. In front of the bronze statue is an iron censer, engraved with thetitle of "supreme saint and forerunner". With a height of 4.18 meters and aweight of 2.37 tons, the bronze statue is the largest one in the Confuciantemples in China. On both sides of the terrace, there used to be two verandahs,which were used to worship the memorial tablets of the 72 sages of Confucius andto store sacrificial, ceremonial and dancing utensils. Now they are reduced tosmall two verandahs and changed into stele corridors. There are more than 30steles with ink marks of famous calligraphers such as Zhao Puchu, Lin Sanzhi andWu Zhongqi for tourists to enjoy.

  Dacheng Hall (2 minutes)

  Dacheng hall is the landmark of Confucius Temple, 16.22 meters high, 27.3meters wide and 27.9 meters deep. The words "Dacheng hall" are written on thesea blue vertical plaque under the front eaves. There is a standing sculpture oftwo dragons playing with pearls on the roof of Dacheng hall, which is the firstof its kind in China. The light and beautiful style of the roof covered withgreen tiles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northern Confucius Templewith yellow glazed tiles. It is more easygoing and popular, which is one of themanifestations of Nanjing Confucius Temple closer to folk culture. In the centerof the hall, there is the largest portrait of Confucius in China. On the top ofthe portrait are three plaques, all of which are written by emperors of pastdynasties. They are "model of the world" by Kangxi, "with heaven and earth" byQianlong, and "Si Wen Zai Zi" by Guangxu. In front of the portrait stand fourstudents of Confucius, namely Mencius, Kongji, Zengshen and Yanhui. In front ofthe portrait are ancient musical instruments such as Qin, guzheng and drum. Onthe walls around, there are 38 inlaid murals reflecting Confucius' life anddeeds, which are "the picture of Confucius' miracles", carved by 200 craftsmenin Yueqing, Zhejiang Province, using famous jade, chicken blood jelly, Shoushanstone, gold, jewelry and other precious ornaments from Zhejiang, Fujian, InnerMongolia, Guangdong, Guangxi and other places. The total investment is 5.8million yuan, and the current value is more than 100 million yuan The 38 muralsare: the picture of the holy trace, the preface of the title, the prayer ofNishan, the book of Qilin jade, the two dragons and five elders, etc.

  Inscriptions (1 minute)

  From Dacheng hall, the ancient well on the right is Yutu spring. Accordingto records, Yutu spring was discovered and excavated by Qin Hui. Beside thespring stands the stele of raising money for imperial examinations, whichrecords the history of Li Hongzhang and Zuo Zongtang's donation of examinees'fees to Beijing in the period of Liangjiang governor. On the other side, thereare four steles, the most famous of which is the stele of Confucius asking forrites, which was carved in the Southern Dynasty. It records the story ofConfucius seeking for rites from Laozi in Luoyang, the city where the emperorlived from the state of Lu to the state of Zhou, when slavery was about tocollapse at the end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addition, it is the onlythree steles in Nanjing, namely, the stele of Jiqing Confucius Temple and thestele of fengzhishengfu The stele of man and the stele of FengSi.

  A school: school gate (30 seconds), Mingde Hall (1 minute 30 seconds),Zunjing Pavilion and its surroundings (1 minute)

  The academy is located in the rear of Dacheng hall. It is inscribed on thelintel of the gate in the south by Zeng Guofan, and on the lintel of the gate inthe north by Qin Dashi, the number one scholar in the southeast. Entering thegate of the Academy, you can see a bell and a drum standing in the two pavilionson the left and right. On the forehead of the pavilions are the words "Xi Li"and "Yang Sheng", which were used by scholars to worship Confucius in ancienttimes.

  Facing the gate of the school is Mingde hall, whose name is inscribed byWen Tianxiang. Mingde hall is the place where students gather. After thepilgrimage every month, students gather here to teach their tutors to preach theholy doctrine and the imperial edict, so as to cultivate their loyalty andpatriotism. Ming De Tang was originally named "Ming Lun Tang". When the yuanarmy was about to conquer Nanjing, Wen Tianxiang changed "Ming Lun Tang" to"Ming De Tang" by hand in order to show his determination to die rather thansurrender and his ambition to serve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The Zunjing Pavilion behind Mingde hall is three stories high, with doubleeaves and T-shaped ridges on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It was a lecture hallwhere Confucian classics were stored and lectures were given. Now it is a museumof folk customs. Standing side by side with Zunjing pavilion are Chongshengtemple and Qingyun tower. Zunjing academy is divided into two sides behindZunjing Pavilion. Chongsheng temple was originally dedicated to Confucius'ancestors, but now it is pear garden. Qingyun building was changed into alibrary in the Qing Dynasty. Zunjing academy is a place for lectures, which isequivalent to the present classroom. The small highland behind Zunjing Pavilionis called Weishan, with Jingyi pavilion built. The so-called "Jingyi" is thedevotion to Confucianism.

  Other (1 minute)

  Ladies and gentlemen, the Confucius Temple is prosperous during the day,and the Confucius Temple at night is even more colorful! As early as the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re was a Jinling Lantern Festival on theQinhuai River, and it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Qinhuai River inthe sound of oars and lights is unique in the world. Today's Confucius Templefollows the Huizhou architectural style of "blue brick, small tile, horse headwall, cloister with falling flowers and windows". When tourists come here, theycan not only appreciat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taste the uniqueQinhuai snacks, explore the legend of Qinhuai Bayan, enjoy the scenery on bothsides of the Strait by Qinhuai boat, or explore the traces of celebrities suchas Wuyi lane, former residence of Wang Dao xie'an and former residence of LiXiangjun. This is the end of my explanation. Thank you!

  B Gongyuan front street, Mingyuan building (1 minute 30 seconds)

  Now we come to the front street of Gongyuan. There are six statues standingin the street. They are all talented people from all dynasties. They are TangYin, Wu Chengen, Zheng Banqiao, Wu Jingzi, Lin Zexu and Zhang Jian. On the eastside of the sculpture, there are 11 stone tablets, which record the rise andfall of the Gongyuan, as well as the praise, evaluation and chanting ofemperors, ministers and celebrities. In front of the front street is theGongyuan, on which there are couplets inscribed by Li Yu. It was built in the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is specially used for holding imperial examinations.At first, the number of examinees was small and the scale was not large. It wasonly used for the examination of government and county schools. When the numberof examinees increased, it even needed to borrow temples as temporaryexamination rooms. In the Yongle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Gongyuan wasrebuilt. Later, the scale of Nanjing Gongyuan continued to expand. When it wasofficially named "Jiangnan Gongyuan" in the Qing Dynasty, it reached anunprecedented trend, starting from yaojiaxiang in the East, In the west, thereare more than 20000 houses, bordering on the Qinhuai River in the South andJiankang road in the north. After the Republic of China, Gongyuan was neglected.Until today, only Mingyuan building has been preserved as a historical relic.Mingyuan building was used for warning and giving orders in the past imperialexaminations. In the arch on the first floor, there are stone tablets of Ming,Qing and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record the rise and fall of Jiangnan Gongyuanin detail and effectively preserve the scene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hall infeudal times. In the 1980s,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established "JiangnanGongyuan exhibition hall" here.

  Dormitory (1 minute)

  Now more than 40 houses have been restored in Gongyuan. In the order ofthousand characters, the houses are 6 feet high, 4 feet deep and 3 feet wide,with an area of no more than 1.5 square meters. There are only two boards ondisplay. Examinees have to stay in it for 9 days and have three exams. Eating,drinking and sleeping are all here. During the day, they answer questions on thechopping board, and at night, they close their clothes and sleep on the choppingboard. We can imagine the hardships of the examination in those years. In thewest side of Gongyuan, wax figures were used to show the examinees' attitudes.In the east side was the tourist experience area. Interested friends canexperience it.

  To court (1 minute 30 seconds)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began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nd ended inthe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lasted for 1300 years. In the Ming and QingDynasties, it gradually formed four levels of examination, namely, children'sexamination, rural examination, general examination and palace examination. The"Zhigong hall" you can see in front of you used to be the public land run by theexaminers. The word "Zhigong" means "fair, just and equal". Now it is theimperial examination exhibition room,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exhibitionhalls: East, West and East. In the middle of the exhibition hall is the imperialexamination culture exhibition room, in which there is a sculpture of Kuixing'sfighting and monopolizing the first place. The horizontal shape next to it showsthe situation of No It's often spectacular. The pictures and materials on thewalls around introduce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imperialexamination system. The number one scholar hall on the east side displays a listof the number one scholar in China. On the west side is the hall of fame, whichdisplays celebrities related to Jiangnan Gongyuan, as well as some pictures andmaterials related 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his concludes the explanation of Confucius Temple. Thank you!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 篇10

  夫子廟導游詞位于南京市健康路以南,主要指的是孔廟、學宮、貢院三大建筑群,但習慣上將圍繞這三大建筑群一帶的街道都稱做夫子廟。在東自平江府路

  ,西至瞻園路的約0.5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有商場商店300多家、影劇院2家及諸多賓館及游樂場等,地下還有一個約10000平方米的

  地下商業街。可以說夫子廟是一個集旅游、文化、商業、餐飲、娛樂等多功能的服務中心。節假日的人流量達15萬人次以上,逢金陵燈會期間

  更是盛況空前。東晉咸康三年,(337年)丞相王導在秦淮河北岸建學宮,這是夫子廟的最早建筑。宋明道元年(1032年)宋仁宗在學宮

  前建孔廟,彌夫子廟。后因戰亂幾次被毀,幾次重建。現在的建筑為1984年重新規劃修建起來的。它重現了明清時代江南街市的風貌景觀

  ,一派古色古香。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占地2.63萬平方米。照壁在秦淮河南岸,高10米、長110米,壁頂覆小圓筒青瓦,四角略

  翹,其長度為我國照壁之最。河北岸有彎月形泮池,岸上還有一排明代建成的雕鏤石欄。石欄東邊是三層六面飛角的奎墾閣;北面是四柱三門

  的文樞坊,中間上刻“天下文樞”四個金字;西面是重檐雕脊飛角的聚星亭,大成門前是六柱三門石砌的欞星門。此處建筑皆帶“星”字,意指

  天下文曲星集于此地。大成門為古代抬梁穿斗式建筑,翹角龍脊,三門并立,每扇門上有45枚門釘及龍頭銜環。門內左右兩側立南齊、元、宋

  時期的石碑四塊,內院兩側有廊連接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筑,高16.2米、寬27.3米、深20.9米,七楹重檐,四坡

  五脊,主脊上的雙龍戲珠立雕為國內首創,加上全殿的56根巨型石往,巍峨壯觀。殿前丹墀正中立孔子銅像,高4.18米,為全國之冠。

  東西兩側圍墻外是按明清風格精心規劃設計的東西市場,以經營古玩玉器、文房四寶、名家字畫及旅游紀念品為主。學宮位于大成殿后,由明

  德堂、尊經閣、崇圣祠、青云樓等一組建筑組成,是古代州府的最高學府,明德堂是學宮的正堂,現辟為游樂場。由文樞坊向東左拐即可見到

  一座斗拱飛檐的正方型三層木結構建筑——明遠樓。它是原江南貢院的中心建筑,是考試期間監視考生和發布命令的地方。樓后院落兩側是仿明

  清時科舉考試的號舍,號舍長寬約1.5米,僅有上、下兩塊木板,上為桌、下為凳。考試幾天考生吃喝睡全在這狹小的空間內,帶進去的食

  物全要檢查,連饅頭也要切開看,以防夾帶作弊。最盛時期,江南貢院占地7萬多平方米,號舍20644間,規模為全國貢院之首。明遠樓現

  稱“江南貢院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的夫子廟曾經是一個畸型的繁華鬧市,特別是明清時期,每逢開科秋闈,上萬名(最多達

  2萬多人)考生云集于此,于是書肆、茶館、客棧應運而生,酒樓妓院也就滋生蔓延。當年秦淮河南岸的一些街巷即為富家子弟的“溫柔鄉”

  、“銷金窟”。還出過不少名妓,如李香君、董小宛等被稱為“秦淮八艷”。今在鈔庫街38號重建了媚香樓,做為李香君故居對游人開放。

  清代著名作家吳敬梓曾居住于秦淮河畔,歷經20xx年,在此寫出了抨擊科舉制度的名著《儒林外史》。在他的故居——秦淮水亭的遺址上如今

  建起了明清河廳河房式樣的建筑,為“秦淮人家”賓館。內設拾風堂,舉行仿古婚禮等民俗活動。游覽夫子廟還可以順便品嘗秦淮風味小吃,目

  前已挖掘出傳統小吃品種100多個,加上洋快餐肯德基、麥當勞,足可讓游人大快朵頤。金陵燈會更是遠近聞名,名為農歷正月十二上燈

  ,十八落燈,其實從年初一開始,買燈、賣燈和觀燈者即人如潮涌,各色彩燈達數十種,使人眼花綴亂,目不暇接。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 篇11

  現在我們來到了秦淮河畔,河中的畫防都是仿照明代建筑風格制造的,船頭掛有大紅彩球和紅燈籠。每當元宵節南京人習慣來這里游玩賞燈。這種風氣在明代就已盛行,據說明朝建都后,朱元津微服巡察京城。當他來到秦淮河畔,看到兩岸綠樹成蔭,河水清澈,亭臺樓閣,風景宜人,隨口說了句:"惜河中缺游船。"皇帝開了金口,左右就連夜差人趕造畫舫,以博取皇帝歡心。從此,秦淮畫訪成了這里的一大特色。尤其到了中秋佳節時分,更是河上水燈萬盞齊放,兩岸龍燈飛舞,歌聲、鼓聲、歡聲、笑聲,連綿不絕,通宵達旦,真可謂"秦淮燈火甲天下"。難怪南京有"家家走橋,人人看燈"的民諺。我們眼前的這段秦淮河,自宋以后就成了夫子廟(孔廟)成泮池,又稱月牙他。古時候皇帝講學的學宮叫辟雍,諸侯講學成學宮叫泮宮,夫子廟的學宮相當于諸侯講學的地方,所以這池稱"泮池"。泮池上一般建有三座石橋,按等級而論,縣官、學官走中間一座,秀才走兩邊的橋。相傳古時候有位秀才誤上中橋,有犯上作亂之罪,進退兩難,只好自己跳進了泮池。再請各位看河對岸的一段朱紅色石磚墻,這就是夫子廟的照壁。照壁建于明萬歷三年(歷澤年),長達110米,為全們照壁之冠。各位游客:這座夫子廟始建于東晉成帝咸康三年(337年),當時成帝采納了王導的建議:"治國以培育人才為重",決定立大學于秦淮河畔。原來只建有學宮,孔廟是宋仁宗景拍元年(1034年)在學富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所以夫子廟是一個由文教中心演變而成的繁華鬧市,它包括夫子廟、學宮和貢院三大主要建筑群,其范圍南臨秦淮河北岸,北抵建康路東端,東起姚家巷,西止四福巷,規模龐大。夫子廟雖屢遭破壞,但各代都加以興修擴建,到清末民初,其樓閣、殿宇的結構和布局堪稱東南之冠。現在的夫子廟建筑,~部分是清代末年重建的,一部分是近幾年重建的。請大家回頭看,這座樓閣式建筑,叫做奎星閣,它初建于清乾隆年間。這座臨街傍水的建筑曾兩次被毀,1985年重建。現在我們來到了清代開辟的廟前廣場,廣場東西兩端豎有兩塊碑,高有一丈許,上面刻有滿漢兩種文字"文武大臣至此下馬",表示對圣人孔子的崇敬。左側的這座六角重檐亭子叫"聚星亭","聚星"取群星集中,人才薈萃之意。建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也曾幾經興廢,到清同治八年(1869年)才由江寧鄉賢朱芙峰等人籌資重建。這是一座在日軍炮火中惟一幸存的清代建筑,可惜在1968年被當作"四舊"拆除,1983年又得以重建,恢復了原來的風貌。廣場正中的這座牌坊,叫"天下文樞坊"。請大家繼續隨我往前走。這座門叫欞星門,這是孔廟的廟門。據傳榻星是天上主管教化的星宿,他得人方便高興。門是石結構的,六柱三門,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后來被毀,又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不過,現在所見到的極星門是1983年再次重建的。極星門東西兩側便是東市、西市。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 篇12

  各位游客。在昨天的游程中,我為大家安排游覽了中山陵、明孝陵、靈谷寺,總統府舊址等名勝古跡。今天,我將帶大家到秦淮河、夫子廟去游覽。秦淮河旅游區,位于南京老城區城南,從市區出發,坐汽車約需20分鐘才能到達。它是一個以夫子廟為中心,集游覽、購物、品嘗風味于一體,展示古城風貌和民族風情的旅游地。

  【秦淮河的由來和歷史變遷】

  秦淮河,是一條曾對古城南京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河流。相傳秦淮河是秦始皇下令開鑿的一條人工運河。秦始皇東巡會稽,經過南京時,為方便船只行駛,曾下令開鑿方山,使淮水與長江溝通,因而這段河道得名“秦淮河”。但據地質考察證明,秦淮河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天然河流,當時這條古老的河流確是曾從方山經過,但由于地理變遷,河流改道,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河道。歷史上的秦淮河,河道寬綽。自五代吳王楊行密在長干橋一帶筑石頭城以后,河道開始變窄,并被分隔成內、外“秦淮”。內秦淮河由東水關人城,經夫子廟,再由水西門南的西水關出城與外秦淮河匯合。河流全長10公里,這就是古往今來令無數文人墨客為之贊美傾倒、尋跡訪蹤的“十里秦淮”了。唐朝大詩人李白、劉禹錫、杜牧等都曾為她寫下詩篇,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吳敬樣的《儒林外史》中,也都對“十里秦淮”有過生動的描寫。

  古老的秦淮河與流經南京城北的長江相比,顯得十分渺小,但是它與南京城的誕生、發展,以及南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已有人類繁衍生息。迄今為止,沿河兩岸發現的原始村落遺跡多達五六十處。六朝和明初封建朝廷一直把它作為都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和皇宮所需的天然通道。東吳孫權定都建業(南京)后,曾在秦淮河兩岸作“柵塘”,既可御敵,又可防洪。從六朝時起,夫子廟一帶的秦淮河兩岸已是居民密集、市井相連的繁華之地,秦淮河充當了南京地區對外貿易的主要航道,河中舟船穿梭,一派繁榮。據說,舊時的秦淮河兩岸歌樓酒肆林立,河房水閣爭奇斗艷,游艇畫防燈火通明,富豪貴族在這里過著尋歡作樂、紙醉金迷的生活,勞動人民,特別是廣大婦女卻是以淚洗面,飽嘗了人間的辛酸。那時南京的妓女大多集中在秦淮河兩岸。清代戲劇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描寫的不畏權貴的名妓李香君,她就居住在秦淮河南岸的文德橋畔。

  美麗的秦淮河曾流淌過蠻荒時代的寂寞,六朝以來的繁華和奢靡,舊社會的污垢和勞動人民的血淚,甚至還溶有南京大屠殺的血腥。然而,今天的秦淮河,經過了歷史的沉淀和人民的改造,已散發著健康文明的馨香,展現了清澈動人的風姿。它是南京歷史的見證,難怪人們慣于把“秦淮”當作南京的代名詞。

  【秦淮畫舫—伴池—夫子廟照壁—廟前廣場—欞星門】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了秦淮河畔,河中的畫防都是仿照明代建筑風格制造的,船頭掛有大紅彩球和紅燈籠。每當元宵節南京人習慣來這里游玩賞燈。這種風氣在明代就已盛行,據說明朝建都后,朱元津微服巡察京城。當他來到秦淮河畔,看到兩岸綠樹成蔭,河水清澈,亭臺樓閣,風景宜人,隨口說了句:“惜河中缺游船。”皇帝開了金口,左右就連夜差人趕造畫舫,以博取皇帝歡心。從此,秦淮畫訪成了這里的一大特色。尤其到了中秋佳節時分,更是河上水燈萬盞齊放,兩岸龍燈飛舞,歌聲、鼓聲、歡聲、笑聲,連綿不絕,通宵達旦,真可謂“秦淮燈火甲天下”。難怪南京有“家家走橋,人人看燈”的民諺。

  我們眼前的這段秦淮河,自宋以后就成了夫子廟(孔廟)成泮池,又稱月牙他。古時候皇帝講學的學宮叫辟雍,諸侯講學成學宮叫泮宮,夫子廟的學宮相當于諸侯講學的地方,所以這池稱“泮池”。泮池上一般建有三座石橋,按等級而論,縣官、學官走中間一座,秀才走兩邊的橋。相傳古時候有位秀才誤上中橋,有犯上作亂之罪,進退兩難,只好自己跳進了泮池。

  再請各位看河對岸的一段朱紅色石磚墻,這就是夫子廟的照壁。照壁建于明萬歷三年(歷澤年),長達110米,為全們照壁之冠。各位游客:這座夫子廟始建于東晉成帝咸康三年(337年),當時成帝采納了王導的建議:“治國以培育人才為重”,決定立大學于秦淮河畔。原來只建有學宮,孔廟是宋仁宗景拍元年(1034年)在學富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所以夫子廟是一個由文教中心演變而成的繁華鬧市,它包括夫子廟、學宮和貢院三大主要建筑群,其范圍南臨秦淮河北岸,北抵建康路東端,東起姚家巷,西止四福巷,規模龐大。夫子廟雖屢遭破壞,但各代都加以興修擴建,到清末民初,其樓閣、殿宇的結構和布局堪稱東南之冠。現在的夫子廟建筑,~部分是清代末年重建的,一部分是近幾年重建的。請大家回頭看,這座樓閣式建筑,叫做奎星閣,它初建于清乾隆年間。這座臨街傍水的建筑曾兩次被毀,1985年重建。

  現在我們來到了清代開辟的廟前廣場,廣場東西兩端豎有兩塊碑,高有一丈許,上面刻有滿漢兩種文字“文武大臣至此下馬”,表示對圣人孔子的崇敬。左側的這座六角重檐亭子叫“聚星亭”,“聚星”取群星集中,人才薈萃之意。建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也曾幾經興廢,到清同治八年(1869年)才由江寧鄉賢朱芙峰等人籌資重建。這是一座在日軍炮火中惟一幸存的清代建筑,可惜在1968年被當作“四舊”拆除,1983年又得以重建,恢復了原來的風貌。廣場正中的這座牌坊,叫“天下文樞坊”。請大家繼續隨我往前走。這座門叫欞星門,這是孔廟的廟門。據傳榻星是天上主管教化的星宿,他得人方便高興。門是石結構的,六柱三門,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后來被毀,又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不過,現在所見到的極星門是1983年再次重建的。極星門東西兩側便是東市、西市。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 篇13

  南京夫子廟,常簡稱夫子廟,是一座位于南京市秦淮河北岸貢院街的孔廟。“夫子”是孔子弟子對孔子的尊稱。目前以夫子廟為中心、廟市街景合一的秦淮風光景區是集文化、旅游、購物、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活動中心。附近有夫子廟小學。

  夫子廟景區的古建筑群由孔廟、學宮、江南貢院等組成,六朝至明清時,世家大族多聚于夫子廟一帶,素有“六朝金粉地”之稱,為江南文化樞紐之地,是秦淮風光的核心地帶。夫子廟街市是中國著名的傳統古街市。每年的春節至元宵節期間在夫子廟舉行的金陵燈會是南京春節最重要的活動之一。

  夫子廟始建于宋景佑元年(1034年),由東晉學宮舊址擴建而成,稱文宣王廟。南宋建炎時為兵火所毀,紹興年間重建,為建康府學,同時建科舉考場江南貢院;元朝為集慶路學,明初為國子監,后為應天府學;清朝成為江寧、上元兩縣縣學,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之后,于1937年遭侵華日軍焚燒而嚴重損毀。

  1984年,市、區人民政府為保護古都文化遺產,經有關專家科學論證和規劃,幾度撥專款,歷數年的精心維修和復建。如今的夫子廟已煥然一新,再展輝煌。被譽為秦淮名勝而成為古城南京的特色景觀區,也是蜚聲中外的旅游勝地。1991年被國家評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

  夫子廟前以秦淮河為泮池,北岸由整石雕琢成的石欄建于明正德九年(1520_年),是南京夫子廟保留最完好的古代建筑;南岸石磚墻為照壁,建于明萬歷三年(1575年),長110米,高10米;北岸廟前有聚星亭、思樂亭;中軸線上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廟東有魁星閣。

  江蘇的夫子廟導游詞3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就來到了夫子廟。“六朝金粉地,十里秦淮河”,指的就是南京城南夫子廟地區的秦淮河風光帶,自六朝起,這里就是居民商業集中地,為古都繁華地帶。

  我們現在站的地方是文德橋,這里有著名奇觀“文德半月”,秦淮河水從我們腳下緩緩渡過,“十里秦淮”就是指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水道。

  夫子廟又稱孔廟、文廟。它是祭祀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地方。因為孔子在古代被人尊稱為孔夫子,所以孔廟被稱為“夫子廟”。它集旅游、休閑、文化、商業為一體,展現了六朝古都的風貌。

  整個夫子廟建筑以大成殿為中心,從照壁至衛山,都是在一條南北中樞線上成方位對稱的格局,具有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筑風格。

  文德橋之所以有半邊月的奇景,是因為它與子午線的方向是一致的。大家向東看,有一堵紅墻,經建于明代萬歷年間,是全國最大的照壁,長110米,照壁起著遮蔽和裝飾作用。

  這是盼池,當時文人洗墨之處,也是失火取水之處。

  池的東邊是魁星閣,魁在古代是保佑文人高中的星宿,有“魁星點斗,獨占鰲頭”之說。池的西邊是聚星亭,是天下群星聚集的地方,盼池的北邊是一個牌坊,這就是“天下文樞”坊,四個字意指天下文化聚集的中心。

  游客們,我們穿過六柱三門的欞星門,就來到了大成門,在左右各有兩塊石碑,這就是“孔子問禮圖碑”,上面刻有孔子從山東到南京向老子虛心請教的情景,蹬上露臺,我們可以看到一尊孔子青銅雕像,高4.18米,這是我國最高的孔子銅像。在銅像之后就是孔廟的主體建筑大成殿,現在我們就到殿內看一看。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孔子巨幅畫像,它高6.5米,寬3.15米,是我國最大的孔子畫像,畫像前是孔子四位門生的漢白玉雕像。

  殿內有38幅由翡翠、瑪瑙、黃金、雞血石為材料制作的“孔子圣跡圖”,它描述了孔子一生的生平事跡。

  穿過大成殿來到學宮,這里是當年秀才學習的地方,學宮的主體建筑是“明德堂”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袢所題,德指“忠信,忠于國家,取信于民”。

  明德堂前有一鐘亭,內有禮運鐘,還有一鼓亭,內有圣音鼓,是為紀念孔子2550周年所建,在明德堂后面還有尊經閣、崇圣祠、青云樓等。

  大成殿外東西兩側是東西市,是當時進行商品買賣的地方,它充分展現了明末清初街市風貌,所以夫子廟特色還在于廟市合一。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 篇14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光臨南京夫子廟。夫子廟地處城南秦淮河畔,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方便,是南京人引以為自豪的歷史遺跡和旅游景點,是新興的文化、商業、游覽中心和廟市合一的繁華之地。

  夫子廟,又叫孔廟、文廟,是祭祀我國著名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地方。孔子在古代被人們尊稱為孔夫子,故其廟宇俗稱“夫子廟”。由于儒學的正統地位,它的創始人孔子備受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和士子們的尊崇,祀奉他的孔廟遍布全國各地,有的地方還不只一個。夫子廟作為封建士子崇拜的場所,大多與教育設施(如學宮、貢院等)布置在一起,即所謂的廟附于學,一般是在學宮的前面或一側。

  歷史上,南京城區的夫子廟曾有三處,一處在今市政府大院內,另一處在朝天宮。現在我們要參觀、游覽的,是第三處,也是最有名氣的一處。它是宋景佑元年(1034年)從朝天宮遷來的,初為建康府學,元為集慶路學,明初為國學,后為應天府學,清遷出府學,改為江寧、上元兩縣學。咸豐年間毀于兵火,同治年間(1869年)重建,抗戰中為日軍焚毀。現存夫子廟為80年代初重建。它采用前廟后學,孔廟在前,學宮在后,后來設立的貢院被布置在學宮的左側。因此,南京夫子廟比較完整的格局包括三部分,即孔廟、學宮、貢院。以大成殿為中心的南北中軸線及兩側的主要建筑和以明遠樓為中心的江南貢院陳列館成為夫子廟地區最主要的旅游觀光點。

  夫子廟地區由于悠久的歷史、方便的水上交通,使其在夫子廟出現之前,就已成為古代南京比較有名的“佳麗地”和名士聚居地,因此除了以上所述主要景點外,還有吳敬梓故居、古桃葉渡、萃苑、百年老店一條街、文德橋、王謝故居、烏衣巷、媚香樓等景點。

  現在我們已站在夫子廟中軸線的起點部分—夫子廟廣場。環顧四周,南有泮池、照壁、木坊,東西兩側有聚星亭、魁光閣及商業區,北有中軸線上主要建筑大成殿和分布于孔廟東西兩側的東、西二市,形成了夫子廟地區區別于其他城市孔廟的獨特氛圍,即歷史上形成的廟市合一的格局。

  請看廣場前的這一條河,它叫秦淮河,是南京人民的母親河,全長110公里,孕育了早期的南京文明。流經廣場的這一段是內秦淮河的一部分,建廟時被改造為泮池,因曲阜孔廟泮水流過而得名。南岸的一堵紅墻,是建于明萬歷(1575年)年間的大照壁,長達110米,氣勢磅礴,為全國照壁之最。照壁起遮蔽和裝飾作用,是整個夫子廟建筑群的開始。泮池北岸石欄則為明正德(1520xx年)年間所建,是歷經了滄桑變遷之后,成為夫子廟建筑群中唯一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筑小品,抗戰前曾加以修整。游人至此,憑欄小憩,觀覽秦淮秀色,心曠神怡。

  泮池西側的文德橋現為漢白玉橋。因儒家提倡文章道德而得名。因為橋向與子午線方向一致,所以每逢農歷11月15日子時左右,皓月當空,憑欄俯視,在橋的兩邊分別可看到橋影將河中明月分成兩個半月,被稱為“文德分月”。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一書中就有記述,如果您有機會的話,不妨在農歷11月15日來文德橋邊看一看。

  文德橋南烏衣巷口的一組徽派建筑群,為“王謝古居”。作為東晉豪族王謝兩大家族聚居區,影響比較大,尤其是唐劉禹錫名作《烏衣巷》的詩句,使烏衣巷、王謝舊居變得非常有名,現為“南京六朝歷史文化陳列館。”大家有時間可以進去參觀參觀。

  現在我們看石欄北側是新復建的天下文樞坊,表明此處為天下文化中心。三門四柱,頗為壯觀。在古代,它與后面的欞星門對應,用于帝王出巡朝圣祀孔,中間高門坊是皇帝幸臨的御道,左右供郡親王出入,一般的官員臣民不能通行,因而平時都用木柵欄封閉起來。

  廟前廣場西側的聚星亭,六角飛檐、古樸大方,外表看雙重飛檐翹角,貌似兩層結構,其實只有一層,亭名取群星聚集、人才薈萃之意。再請看東邊,臨水而立的小院子是魁光閣,閣內的魁星亭,三層六面,下臨秦淮,景致獨特。古有“奎主文章”之說。奎星即魁星,是文運興旺之兆,是科舉時考試奪魁的象征,因而魁星被歷代學子奉為神靈。魁光閣與聚星亭東西犄角相望,互為呼應,融為一體。

  廟前廣場北面的石砌坊門,是孔廟第一道大門—欞星門,六柱三門,古樸優美,中間橫楣刻有篆文“欞星門”。欞星是古代天文學中的“文星”,取名之由是要表示天下文人學士集學于此的意思。三門之間鑲嵌有牡丹圖案的磚刻浮雕,精雕細琢,美侖美奐。石柱頂端皆用云板,即華表之意,作為一種標志。此乃皇帝祭孔的儀門。

  走過欞星門,我們就來到大成殿的大成門前。

  大成門,又稱戟門,是夫子廟的正大門,兩旁為持敬門。封建時代只有官員可以由大成門出入,一般士子只能從旁門進出。進入門內,左右分別樹有四塊古碑:東邊有元至順二年(1331年)的《封至圣夫人碑》和(封四氏碑),西邊有公元1330年的殘碑《集慶孔子廟碑》和由市政府遷來的甫齊永明二年(484年)的《孔于問禮圖碑》。以《孔子問禮圖碑》為著。

  院落甬道兩旁排列了孔子十二門生中的八位,即閔損、冉耕、冉求、端木賜、冉雍、宰予、言偃和仲由,均由漢白玉雕刻而成,狀甚虔誠,栩栩如生。

  向前看,大成殿前的平臺為丹墀,俗稱露臺,高1.4米,東西寬21.8米,南北長“14.0米,四周圍以石欄,有云頭望柱24根,臺前兩角設有石燈籠。此露臺用作祭祀和歌舞。露臺中央的孔于雕像格外引入注目,青銅質地,達4.18米,重乙37噸,做工精細,維妙維肖,體態豐盈,面部慈祥、深沉,眉宇間透露出偉大思想家特有的睿智,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露臺兩旁原是兩廡,是供奉孔門七十二賢人牌位和存放祭祀、儀禮、佾舞用具的處所。現縮為小兩廡,改為碑廊,陳列有趙樸初、林散之、武中奇等著名書法家墨跡的碑石30余塊,供游人欣賞。

  露臺盡頭即為巍峨莊嚴的夫子廟主殿—大成殿,高16.22米,寬27.3米,進深27.9米,是重槽歇山頂的仿古建筑。正面屋檐下海藍色豎匾,上書“大成殿”。孔子為“大成至圣先師”,“大成”當指孔子。“大成”一詞,源出《札記.學記》,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又見于《孟子.萬章》。“孔子,圣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屋脊鴟吻中有造型精美的“雙龍戲珠”立雕,這在國內同類建筑中屬首創之作;屋面覆蓋青色小瓦所體現的輕秀之勢,與北方孔廟屋面采用黃色琉璃瓦的富麗恢宏之勢明顯不一樣,更顯隨和、入俗之意,這亦是南京夫子廟更接近俗文化的表現之一,亦或稱之為“入鄉隨俗”吧。整座建筑重檐飛翹,斗拱交錯,氣勢雄偉;殿堂七楹,殿廊環立26根仿木圓柱;前后花格長門16扇,內殿藻井枋檁,素雅肅穆。殿中央陳列有高6.5米、寬3.5米的國內最大的孔子畫像,畫像前二側還有12位門生中的另4位,即孟子,孔汲,曾參、顏回,前面還陳列有柷、琴、臥箜篌,編磬,編鐘、古箏、鼓等古代樂器。

  四周墻壁懸掛了38幅反映孔子生平事跡的鑲嵌壁畫,稱為“孔子圣跡圖”,是由浙江樂清2OO匠師采用取自浙江、福建,內蒙古、遼寧、青海、廣西、廣東等省(區)的內玉石,雞血凍、壽山石,翡翠綠、周村凍等石中名晶及黃金、珠寶、羅鈿等貴重的珠寶飾件,耗3年之功雕成,總投資580萬元人民幣。畫面采用中國古典全景式構圖方式,輔以考證有據的細部描述,做工精細,色澤自然,富有立體感,給人以逼真神奇之感。每幅面高2.5米,寬1.3米,畫中有人物408位,造型面目自然、栩栩如生。38幅壁畫分別是圣跡之圖、題首前言、尼山致禱、麒麟玉書、二龍五老、鈞天降圣、俎豆學禮、職司委吏、命名榮貺、職司乘田、問禮老聃、在齊聞韶、晏嬰沮封、退修詩書、夾谷會齊、歸田謝過、誅少正卯;女樂文馬、因膰去魯。匡人解圍。丑次同車之一,丑次同車之二、宋人伐木、楛矢貫隼、適衛擊磬、學琴師襄、西河返駕、靈公問陳、子路問津、在陳絕糧、子西沮封、作歌丘陵,杏壇禮樂、跪受赤虹、西狩獲麟、夢奠兩楹、治任別歸、漢高祀魯。體現了孔子“萬世師表”的光輝典范形象,這恰如殿中對聯所寫“氣備四時興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真乃謂“德侔天地道貫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

  由大成殿東廡北門出,經東市即進入學宮區。

  東市和西市是由原來進出學宮的東、西甬道改成,用作秦淮河上往返船只經銷商品的場所,現已成為夫子廟地區最具特色的工藝美術晶、文化用品銷售場所和文化活動場所。

  學宮是封建時代培養人才的場所,有不同層次,如縣學、府學(路學、州學等)和國學,都與孔廟毗鄰,以示儒學立國,修身的正統地位。學宮包括明德堂、尊經閣、敬一亭、崇圣祠和青云樓等單體建筑。走進學宮大門,就是古風盎然的明德堂,是士子們每月朔、望日朝圣(即孔子)之后,集中聽訓導師宣講圣教和上諭(倫理和政府法令)的場所,以培養學子們忠君愛國的思想。對于明德堂的名稱,可能有的游客要問,各地夫子廟建筑群中只有“明倫堂”,何以南京夫子廟例外,叫作“明德堂”?確實,南京夫子廟內,明德堂原來也稱“明倫堂”,只是當年元軍即將攻克南京之時,身陷囹圄的民族英雄南宋宰相文天祥,為了表明他寧死不屈的決心,親自手書,改“明倫堂”為“明德堂”以明效忠國家、報效民眾之志氣,故保留至今。明德堂后的尊經閣,始建于明朝中期,高三層,18.7米,重檐丁字脊歇山頂,氣象非凡,是當年存放儒家典籍、教諭講課的講堂,現為民俗風情陳列館。與尊經閣并排而立的是崇圣祠和青云樓,尊經書院分置尊經閣后兩邊。崇圣祠祀孔子父母,現為梨園;青云樓清時改為圖書館;尊經書院為講課之所,相當于現在的教室。尊經閣后小高地,叫衛山,建有敬一亭,天下文廟皆有敬一亭始于明嘉靖時,亭內立皇帝御題的“敬一箴”,作為生員士子的座右銘。所謂“敬一”就是對孔學的敬業之意。

  游完學宮,向東過貢院西街走數十米,就是江南貢院。利用這一段時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夫子廟的其他情況。夫子廟地區除了夫子廟自身建筑之外,還有更為引人注目的民風民俗、特色市場和風味小吃。

  其一,南京人向有過燈節的習俗,六朝時期佛興燈旺,作為帝王之都的南京,每至元宵節,燈火滿市井,為全國之冠。明朝時放燈時間延長,正月初八為上燈節。十八日為落燈節,是我國歷史上為時最長的燈節,那時南京人幾乎“家家走橋,人人看燈”,由此,延至清代以及近代,南京燈節都極為隆重,以夫子廟地區為最盛。建國以后,夫子廟燈會在政府的支持和組織下,每年的正月,夫子廟的大街小巷、店堂鋪面、河房屋頂都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彩燈,前來觀賞的人群絡繹不絕,熙熙攘攘,煞是壯觀,其規模之大、延續時間之長、燈彩式樣之多,在全國同類燈會中均名列前茅。

  其二,夫子廟除了它的文化特色外,其商業文化也比較發達,首先是夫子廟建筑群兩側的東、西二市就以其豐富的工藝美術晶、古玩、字畫及其他文化用品交易而顯示出文化的商業性價值,其次在夫子廟還有小商品市場、花鳥蟲魚市場和古玩、珍藏品交易市場,體現了南京人的一種閑適心態和文化品位。夫子廟已成為現代商品云集的商業中心區之一。

  其三,夫子廟還是南京四時茶食的發源地,隨著各種節令的更替和食俗的形成,夫子廟秦淮小吃因時更新,各種茶食店鋪,攤販小吃,應有盡有,成為我國東南地區歷史最久、最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旅游區。從泮池文德橋至文源橋方圓百米左右的市面,風味飲食店就有數十家之多。可謂咸甜葷素風味迥異;東西南北各有千秋。最著名的店面有百年老店永和園、六鳳居、老正興、奇芳閣、蔣有記等,風味名點和小吃有數百種,極大地強化了夫子廟的區域性特征。

  好,我們已到了始建于1168年的江南貢院遺址。江南貢院是專門用來考試的場所,起初規模并不大,只供府、縣學考試之用。明初鄉試、會試集中在此舉行。后貢院規模擴大,待到清朝,正式定名為江南貢院,已經是規模空前,形成東起姚家巷,西至學宮、孔廟,南臨秦淮河,北抵建康路的方形整體,其號舍達兩萬多個,在當時全國貢院中首屈一指。民國之后,貢院冷落,只有明遠樓等,作為歷史文物被保留下來。

  我們現在看到的明遠樓,上下三層,四四方方,飛檐出甍,面面皆窗,它本是貢院舉行考試期間用來警戒和發號施令之所。如今樓下拱門內保留的明、清和民國年間的石碑,詳盡記載了江南貢院的盛衰歷史。為有效地保存封建時代科舉考場的情景,80年代中期,有關部門在此建立了“江南貢院陳列館”,復建了以“千字文”命名的部分號舍,陳列了神態各異的應試學子的塑像,供人們參觀。同時,游人們還可以親自體會一下“金榜題名”的古趣。各位朋友,您不想試一試?

  游罷夫子廟的主要觀光點,我們大概可以把夫子廟的特點歸納為以下兩點。

  第一,夫子廟是一個廟市合一的活動場所,這是其最大特色,而其他城市的孔廟建筑及其文化氛圍通常與商業文明、市井文化相隔離。在夫子廟,一方面是圍墻內嚴謹的文化氛圍;另一方面是圍墻外、秦淮河兩岸充滿活力的商業文明,如工藝美術品、小商品、花鳥及現代商場、批銷中心,以及業經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俗文化,如傳統的民風民俗—秦淮燈彩、秦淮風味小吃、云錦工藝、南京白局等,一應俱全,充分體現了夫子廟的繁華和與眾不同。學宮、孔廟與市場(東西市等)、俗文化(秦淮民風民俗等)和諧相處,高雅的儒學文化與通俗的市井文化、商業文化相互兼容、共同發展,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秦淮文化。

  第二,夫子廟建筑布局中有許多中國之最。如象征南京母親河—秦淮河的長達110米的高大照壁,是全國最大的;泮池是以天然河道秦淮河的一段改作的,是所有孔廟中獨一無二的。由此可知,秦淮河在夫子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南京夫子廟學宮明德堂的名稱在全國也是少有的;大成殿“三寶”—孔子畫像、雕像和孔子生平事跡壁畫,堪稱全國之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南京夫子廟的與眾不同,地方政府和國家旅游局自80年代以來,開發并形成了以夫子廟為中心的秦淮風光帶。在東起東水關、西迄西水關的十里秦淮,發掘出那些被歷史湮沒的秦淮勝跡,如瞻園、白鷺州、中華門城堡以及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秦淮水上游和沿河景觀,即所謂的“四點一線”,形成了集山水、園林、市街、河房河廳和民風民俗于一體的綜合旅游區。現已布局井然,初具規模,景致獨特,美不勝收,成為全國旅游景區四十佳之一。基于此,有關部門還開辟了“夜泊秦淮”水上游旅游線路和陸上游一條線,成為繼“湖南路燈光夜市”后又一顆照亮南京一片天空的“夜明珠”,使得夜晚的南京城更顯魅力。

  各位朋友,夫子廟的游覽就到此結束了,感謝大家的支持和合作!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 篇15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光臨南京夫子廟。夫子廟地處城南秦淮河畔,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方便,是南京人引以為自豪的歷史遺跡和旅游景點,是新興的文化、商業、游覽中心和廟市合一的繁華之地。

  夫子廟,又叫孔廟、文廟,是祭祀我國著名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地方。孔子在古代被人們尊稱為孔夫子,故其廟宇俗稱“夫子廟”。由于儒學的正統地位,它的創始人孔子備受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和士子們的尊崇,祀奉他的孔廟遍布全國各地,有的地方還不只一個。夫子廟作為封建士子崇拜的場所,大多與教育設施(如學宮、貢院等)布置在一起,即所謂的廟附于學,一般是在學宮的前面或一側。

  歷史上,南京城區的夫子廟曾有三處,一處在今市政府大院內,另一處在朝天宮。現在我們要參觀、游覽的,是第三處,也是最有名氣的一處。它是宋景佑元年(1034年)從朝天宮遷來的,初為建康府學,元為集慶路學,明初為國學,后為應天府學,清遷出府學,改為江寧、上元兩縣學。咸豐年間毀于兵火,同治年間(1869年)重建,抗戰中為日軍焚毀。現存夫子廟為80年代初重建。它采用前廟后學,孔廟在前,學宮在后,后來設立的貢院被布置在學宮的左側。因此,南京夫子廟比較完整的格局包括三部分,即孔廟、學宮、貢院。以大成殿為中心的南北中軸線及兩側的主要建筑和以明遠樓為中心的江南貢院陳列館成為夫子廟地區最主要的旅游觀光點。

  夫子廟地區由于悠久的歷史、方便的水上交通,使其在夫子廟出現之前,就已成為古代南京比較有名的“佳麗地”和名士聚居地,因此除了以上所述主要景點外,還有吳敬梓故居、古桃葉渡、萃苑、百年老店一條街、文德橋、王謝故居、烏衣巷、媚香樓等景點。

  現在我們已站在夫子廟中軸線的起點部分—夫子廟廣場。環顧四周,南有泮池、照壁、木坊,東西兩側有聚星亭、魁光閣及商業區,北有中軸線上主要建筑大成殿和分布于孔廟東西兩側的東、西二市,形成了夫子廟地區區別于其他城市孔廟的獨特氛圍,即歷史上形成的廟市合一的格局。

  請看廣場前的這一條河,它叫秦淮河,是南京人民的母親河,全長110公里,孕育了早期的南京文明。流經廣場的這一段是內秦淮河的一部分,建廟時被改造為泮池,因曲阜孔廟泮水流過而得名。南岸的一堵紅墻,是建于明萬歷(1575年)年間的大照壁,長達110米,氣勢磅礴,為全國照壁之最。照壁起遮蔽和裝飾作用,是整個夫子廟建筑群的開始。泮池北岸石欄則為明正德(1520xx年)年間所建,是歷經了滄桑變遷之后,成為夫子廟建筑群中唯一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筑小品,抗戰前曾加以修整。游人至此,憑欄小憩,觀覽秦淮秀色,心曠神怡。

  泮池西側的文德橋現為漢白玉橋。因儒家提倡文章道德而得名。因為橋向與子午線方向一致,所以每逢農歷11月15日子時左右,皓月當空,憑欄俯視,在橋的兩邊分別可看到橋影將河中明月分成兩個半月,被稱為“文德分月”。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一書中就有記述,如果您有機會的話,不妨在農歷11月15日來文德橋邊看一看。

  文德橋南烏衣巷口的一組徽派建筑群,為“王謝古居”。作為東晉豪族王謝兩大家族聚居區,影響比較大,尤其是唐劉禹錫名作《烏衣巷》的詩句,使烏衣巷、王謝舊居變得非常有名,現為“南京六朝歷史文化陳列館。”大家有時間可以進去參觀參觀。

  現在我們看石欄北側是新復建的天下文樞坊,表明此處為天下文化中心。三門四柱,頗為壯觀。在古代,它與后面的欞星門對應,用于帝王出巡朝圣祀孔,中間高門坊是皇帝幸臨的御道,左右供郡親王出入,一般的官員臣民不能通行,因而平時都用木柵欄封閉起來。

  廟前廣場西側的聚星亭,六角飛檐、古樸大方,外表看雙重飛檐翹角,貌似兩層結構,其實只有一層,亭名取群星聚集、人才薈萃之意。再請看東邊,臨水而立的小院子是魁光閣,閣內的魁星亭,三層六面,下臨秦淮,景致獨特。古有“奎主文章”之說。奎星即魁星,是文運興旺之兆,是科舉時考試奪魁的象征,因而魁星被歷代學子奉為神靈。魁光閣與聚星亭東西犄角相望,互為呼應,融為一體。

  廟前廣場北面的石砌坊門,是孔廟第一道大門—欞星門,六柱三門,古樸優美,中間橫楣刻有篆文“欞星門”。欞星是古代天文學中的“文星”,取名之由是要表示天下文人學士集學于此的意思。三門之間鑲嵌有牡丹圖案的磚刻浮雕,精雕細琢,美侖美奐。石柱頂端皆用云板,即華表之意,作為一種標志。此乃皇帝祭孔的儀門。

  走過欞星門,我們就來到大成殿的大成門前。

  大成門,又稱戟門,是夫子廟的正大門,兩旁為持敬門。封建時代只有官員可以由大成門出入,一般士子只能從旁門進出。進入門內,左右分別樹有四塊古碑:東邊有元至順二年(1331年)的《封至圣夫人碑》和(封四氏碑),西邊有公元1330年的殘碑《集慶孔子廟碑》和由市政府遷來的甫齊永明二年(484年)的《孔于問禮圖碑》。以《孔子問禮圖碑》為著。

  院落甬道兩旁排列了孔子十二門生中的八位,即閔損、冉耕、冉求、端木賜、冉雍、宰予、言偃和仲由,均由漢白玉雕刻而成,狀甚虔誠,栩栩如生。

  向前看,大成殿前的平臺為丹墀,俗稱露臺,高1.4米,東西寬21.8米,南北長“14.0米,四周圍以石欄,有云頭望柱24根,臺前兩角設有石燈籠。此露臺用作祭祀和歌舞。露臺中央的孔于雕像格外引入注目,青銅質地,達4.18米,重乙37噸,做工精細,維妙維肖,體態豐盈,面部慈祥、深沉,眉宇間透露出偉大思想家特有的睿智,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露臺兩旁原是兩廡,是供奉孔門七十二賢人牌位和存放祭祀、儀禮、佾舞用具的處所。現縮為小兩廡,改為碑廊,陳列有趙樸初、林散之、武中奇等著名書法家墨跡的碑石30余塊,供游人欣賞。

  露臺盡頭即為巍峨莊嚴的夫子廟主殿—大成殿,高16.22米,寬27.3米,進深27.9米,是重槽歇山頂的仿古建筑。正面屋檐下海藍色豎匾,上書“大成殿”。孔子為“大成至圣先師”,“大成”當指孔子。“大成”一詞,源出《札記.學記》,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又見于《孟子.萬章》。“孔子,圣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屋脊鴟吻中有造型精美的“雙龍戲珠”立雕,這在國內同類建筑中屬首創之作;屋面覆蓋青色小瓦所體現的輕秀之勢,與北方孔廟屋面采用黃色琉璃瓦的富麗恢宏之勢明顯不一樣,更顯隨和、入俗之意,這亦是南京夫子廟更接近俗文化的表現之一,亦或稱之為“入鄉隨俗”吧。整座建筑重檐飛翹,斗拱交錯,氣勢雄偉;殿堂七楹,殿廊環立26根仿木圓柱;前后花格長門16扇,內殿藻井枋檁,素雅肅穆。殿中央陳列有高6.5米、寬3.5米的國內最大的孔子畫像,畫像前二側還有12位門生中的另4位,即孟子,孔汲,曾參、顏回,前面還陳列有柷、琴、臥箜篌,編磬,編鐘、古箏、鼓等古代樂器。

  四周墻壁懸掛了38幅反映孔子生平事跡的鑲嵌壁畫,稱為“孔子圣跡圖”,是由浙江樂清2OO匠師采用取自浙江、福建,內蒙古、遼寧、青海、廣西、廣東等省(區)的內玉石,雞血凍、壽山石,翡翠綠、周村凍等石中名晶及黃金、珠寶、羅鈿等貴重的珠寶飾件,耗3年之功雕成,總投資580萬元人民幣。畫面采用中國古典全景式構圖方式,輔以考證有據的細部描述,做工精細,色澤自然,富有立體感,給人以逼真神奇之感。每幅面高2.5米,寬1.3米,畫中有人物408位,造型面目自然、栩栩如生。38幅壁畫分別是圣跡之圖、題首前言、尼山致禱、麒麟玉書、二龍五老、鈞天降圣、俎豆學禮、職司委吏、命名榮貺、職司乘田、問禮老聃、在齊聞韶、晏嬰沮封、退修詩書、夾谷會齊、歸田謝過、誅少正卯;女樂文馬、因膰去魯。匡人解圍。丑次同車之一,丑次同車之二、宋人伐木、楛矢貫隼、適衛擊磬、學琴師襄、西河返駕、靈公問陳、子路問津、在陳絕糧、子西沮封、作歌丘陵,杏壇禮樂、跪受赤虹、西狩獲麟、夢奠兩楹、治任別歸、漢高祀魯。體現了孔子“萬世師表”的光輝典范形象,這恰如殿中對聯所寫“氣備四時興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真乃謂“德侔天地道貫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

  由大成殿東廡北門出,經東市即進入學宮區。

  東市和西市是由原來進出學宮的東、西甬道改成,用作秦淮河上往返船只經銷商品的場所,現已成為夫子廟地區最具特色的工藝美術晶、文化用品銷售場所和文化活動場所。

  學宮是封建時代培養人才的場所,有不同層次,如縣學、府學(路學、州學等)和國學,都與孔廟毗鄰,以示儒學立國,修身的正統地位。學宮包括明德堂、尊經閣、敬一亭、崇圣祠和青云樓等單體建筑。走進學宮大門,就是古風盎然的明德堂,是士子們每月朔、望日朝圣(即孔子)之后,集中聽訓導師宣講圣教和上諭(倫理和政府法令)的場所,以培養學子們忠君愛國的思想。對于明德堂的名稱,可能有的游客要問,各地夫子廟建筑群中只有“明倫堂”,何以南京夫子廟例外,叫作“明德堂”?確實,南京夫子廟內,明德堂原來也稱“明倫堂”,只是當年元軍即將攻克南京之時,身陷囹圄的民族英雄南宋宰相文天祥,為了表明他寧死不屈的決心,親自手書,改“明倫堂”為“明德堂”以明效忠國家、報效民眾之志氣,故保留至今。明德堂后的尊經閣,始建于明朝中期,高三層,18.7米,重檐丁字脊歇山頂,氣象非凡,是當年存放儒家典籍、教諭講課的講堂,現為民俗風情陳列館。與尊經閣并排而立的是崇圣祠和青云樓,尊經書院分置尊經閣后兩邊。崇圣祠祀孔子父母,現為梨園;青云樓清時改為圖書館;尊經書院為講課之所,相當于現在的教室。尊經閣后小高地,叫衛山,建有敬一亭,天下文廟皆有敬一亭始于明嘉靖時,亭內立皇帝御題的“敬一箴”,作為生員士子的座右銘。所謂“敬一”就是對孔學的敬業之意。

  游完學宮,向東過貢院西街走數十米,就是江南貢院。利用這一段時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夫子廟的其他情況。夫子廟地區除了夫子廟自身建筑之外,還有更為引人注目的民風民俗、特色市場和風味小吃。

  其一,南京人向有過燈節的習俗,六朝時期佛興燈旺,作為帝王之都的南京,每至元宵節,燈火滿市井,為全國之冠。明朝時放燈時間延長,正月初八為上燈節。十八日為落燈節,是我國歷史上為時最長的燈節,那時南京人幾乎“家家走橋,人人看燈”,由此,延至清代以及近代,南京燈節都極為隆重,以夫子廟地區為最盛。建國以后,夫子廟燈會在政府的支持和組織下,每年的正月,夫子廟的大街小巷、店堂鋪面、河房屋頂都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彩燈,前來觀賞的人群絡繹不絕,熙熙攘攘,煞是壯觀,其規模之大、延續時間之長、燈彩式樣之多,在全國同類燈會中均名列前茅。

  其二,夫子廟除了它的文化特色外,其商業文化也比較發達,首先是夫子廟建筑群兩側的東、西二市就以其豐富的工藝美術晶、古玩、字畫及其他文化用品交易而顯示出文化的商業性價值,其次在夫子廟還有小商品市場、花鳥蟲魚市場和古玩、珍藏品交易市場,體現了南京人的一種閑適心態和文化品位。夫子廟已成為現代商品云集的商業中心區之一。

  其三,夫子廟還是南京四時茶食的發源地,隨著各種節令的更替和食俗的形成,夫子廟秦淮小吃因時更新,各種茶食店鋪,攤販小吃,應有盡有,成為我國東南地區歷史最久、最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旅游區。從泮池文德橋至文源橋方圓百米左右的市面,風味飲食店就有數十家之多。可謂咸甜葷素風味迥異;東西南北各有千秋。最著名的店面有百年老店永和園、六鳳居、老正興、奇芳閣、蔣有記等,風味名點和小吃有數百種,極大地強化了夫子廟的區域性特征。

  好,我們已到了始建于1168年的江南貢院遺址。江南貢院是專門用來考試的場所,起初規模并不大,只供府、縣學考試之用。明初鄉試、會試集中在此舉行。后貢院規模擴大,待到清朝,正式定名為江南貢院,已經是規模空前,形成東起姚家巷,西至學宮、孔廟,南臨秦淮河,北抵建康路的方形整體,其號舍達兩萬多個,在當時全國貢院中首屈一指。民國之后,貢院冷落,只有明遠樓等,作為歷史文物被保留下來。

  我們現在看到的明遠樓,上下三層,四四方方,飛檐出甍,面面皆窗,它本是貢院舉行考試期間用來警戒和發號施令之所。如今樓下拱門內保留的明、清和民國年間的石碑,詳盡記載了江南貢院的盛衰歷史。為有效地保存封建時代科舉考場的情景,80年代中期,有關部門在此建立了“江南貢院陳列館”,復建了以“千字文”命名的部分號舍,陳列了神態各異的應試學子的塑像,供人們參觀。同時,游人們還可以親自體會一下“金榜題名”的古趣。各位朋友,您不想試一試?

  游罷夫子廟的主要觀光點,我們大概可以把夫子廟的特點歸納為以下兩點。

  第一,夫子廟是一個廟市合一的活動場所,這是其最大特色,而其他城市的孔廟建筑及其文化氛圍通常與商業文明、市井文化相隔離。在夫子廟,一方面是圍墻內嚴謹的文化氛圍;另一方面是圍墻外、秦淮河兩岸充滿活力的商業文明,如工藝美術品、小商品、花鳥及現代商場、批銷中心,以及業經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俗文化,如傳統的民風民俗—秦淮燈彩、秦淮風味小吃、云錦工藝、南京白局等,一應俱全,充分體現了夫子廟的繁華和與眾不同。學宮、孔廟與市場(東西市等)、俗文化(秦淮民風民俗等)和諧相處,高雅的儒學文化與通俗的市井文化、商業文化相互兼容、共同發展,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秦淮文化。

  第二,夫子廟建筑布局中有許多中國之最。如象征南京母親河—秦淮河的長達110米的高大照壁,是全國最大的;泮池是以天然河道秦淮河的一段改作的,是所有孔廟中獨一無二的。由此可知,秦淮河在夫子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南京夫子廟學宮明德堂的名稱在全國也是少有的;大成殿“三寶”—孔子畫像、雕像和孔子生平事跡壁畫,堪稱全國之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南京夫子廟的與眾不同,地方政府和國家旅游局自80年代以來,開發并形成了以夫子廟為中心的秦淮風光帶。在東起東水關、西迄西水關的十里秦淮,發掘出那些被歷史湮沒的秦淮勝跡,如瞻園、白鷺州、中華門城堡以及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秦淮水上游和沿河景觀,即所謂的“四點一線”,形成了集山水、園林、市街、河房河廳和民風民俗于一體的綜合旅游區。現已布局井然,初具規模,景致獨特,美不勝收,成為全國旅游景區四十佳之一。基于此,有關部門還開辟了“夜泊秦淮”水上游旅游線路和陸上游一條線,成為繼“湖南路燈光夜市”后又一顆照亮南京一片天空的“夜明珠”,使得夜晚的南京城更顯魅力。

  各位朋友,夫子廟的游覽就到此結束了,感謝大家的支持和合作!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 篇16

  各位游客:南京夫子廟是一個以夫子廟為中心,集游覽、購物、品嘗風味于一體,展示古城風貌和民族風情的旅游地。夫子廟又稱孔廟,文廟,是祭祀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

  夫子廟建于宋景佑元年,是在東晉學宮的舊址上擴建的,夫子廟五建五毀,最后一次是1937年毀于日本侵略軍的炮火。1984年,南京政府對夫子廟進行了大規模開發與建設,建成了以夫子廟為中心,以秦淮河為軸線的夫子廟秦淮風光帶。它有三大建筑群,一座是祭祀孔子的廟宇——大成殿,另一座是大成殿后面的學宮,第三是古代科舉考試遺址——江南貢院。

  秦淮河,又叫龍藏浦,是南京人民的母親河。內秦淮河流經夫子廟,全長10公里,這便是古往今來令無數文人墨客為之贊美傾倒、尋跡訪蹤的“十里秦淮”了。唐朝大詩人李白、劉禹錫、杜牧等都曾為她寫下詩篇,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也都對“十里秦淮”有過生動的描寫。

  現在我們來到了秦淮河畔,自宋以后就成了孔廟泮池。河南岸的一段朱紅色石磚墻,這就是夫子廟的照壁。照壁建于明萬歷三年(1575年),長110米、高10米,為全國照壁之冠。泮池西側有一座橋叫文德橋,因為儒家提倡文章道德而得名,為了和東邊的武定橋相對,故建橋鎖住泮池以蓄文氣,因為橋的方向和子午線的方向一致,所以每年農歷11月15日左右,站在橋上俯視,可見月亮被分成兩半,這就是文德分月的由來。每到此時,橋上賞月的人不計其數,由于原為木橋,所以橋的欄桿經常被擠壞,所以南京有一句俗話叫“文德橋的欄桿——靠不住”。泮池北岸有一座四柱三門的大牌坊為天下文樞坊。孔子乃天下文章道德之中樞也,故得此名。東側這座樓閣式建筑,叫做魁光閣,它初建于清乾隆年間。這座臨街傍水的建筑曾兩次被毀,1985年重建。西側的這座六角重檐亭子叫“聚星亭”,“聚星”取群星集中,人才薈萃之意。建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也曾幾經興廢。請大家繼續隨我往前走。這座門叫欞星門,這是孔廟的廟門。門是石結構的,六柱三門,欞星門東西兩側便是東市、西市。

  走過欞星門,便是孔廟的正門,叫大成門,因為孔子對我國文獻起了集大成作用,也叫戟門。廟院兩側是碑廊,廊內陳列了當代書法名家的碑刻30塊。現在,請大家隨我從中間的甬道走。甬道兩側立著孔子十二門生中的后八門生。在進大成殿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殿前的這個露臺,也叫丹墀。丹墀之上有目前我國孔子的最大的銅像高4.18米。現在請各位游客隨我進入孔廟主殿——大成殿。這是一座氣勢巍峨,重檐廡殿頂,屋脊中央有雙龍戲珠立雕的建筑。這種規格的建筑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的。大成殿內供奉著孔子的畫像;為畫家王宏喜按照唐吳道子的孔子畫像用一年時間畫成。兩旁是四亞圣的漢白玉塑像;東西兩側擺放有古代慶典時演奏的樂器。大成殿的四周墻壁上還懸掛著38幅反映孔子生平事跡的鑲嵌壁畫,稱“孔子圣跡圖”;是浙江樂清200多名匠師采用玉石、翡翠、黃金、珠寶等貴重材料,耗時三年雕成。總價值580萬人民幣。表現了孔子“萬世師表”的光輝典范。

  走出孔廟。我們可見四塊石碑,第一塊是《孔子問禮圖碑》,記載了春秋末年孔子出于對周王朝禮樂制度的崇拜;從家鄉曲阜去周王城洛陽考察典章制度的經歷。圖中是二人駕車,一組身穿古裝人物在城門前歡迎的場面。這塊碑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圖文仍清晰可辨,是難得的珍貴文物。第二塊碑石《集慶孔廟碑》,第三塊碑石《封四氏碑》,講的是元至順二年,文宗皇帝詔示:加封顏回、曾參、孔伋、孟軻為四亞圣之事。第四塊碑是《封至圣夫人碑》。

  現在我們看到的建筑便是夫子廟的學宮。門楣上方題有“東南第一學”。后面是明德堂,明德堂是學宮的正堂,建于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堂名為文天祥所書。現在的這塊匾額是后人模仿文天祥手跡寫成。明德堂是學子集會的地方,每月朔望(農歷初一和十五)朝圣后,學子在此集會,訓導師宣講圣教和上諭。明德堂前院中新建兩個亭子,東為習禮亭,內掛“禮運鐘”,西為仰圣亭,內置“圣音鼓”。

  接著是尊經閣、青云樓、崇圣祠。尊經閣原為上下兩層,上存儒學經典,下為課堂。現為1988年新建的三楹三層仿古建筑,為南京民俗館。青云樓為供奉歷代督學使的祠堂和學宮秀才閱覽經書的地方。

  現在我們所站的地方便是江南貢院了。這里原是古代時南京規模龐大的考試場——貢院。貢院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是縣府考試場所。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這里成了鄉試、會試場所。眼前這座三層建筑,就是明遠樓了。樓呈四方形,四面設窗,地處貢院中心,在此可以監視考生和貢院內執役人員。“明遠”的意思就是“慎終追遠、明德歸厚”。號舍在明遠樓東部和西部,是考生三場九天考試住宿之地,原有20644間。現在來到的是當初主考官辦公之地——至公堂。現為“科考陳列室”,以實物圖片、資料等形式介紹科舉制度的情況,正中有“魁星點斗”像。

  各位游客:關于夫子廟我就介紹到這里。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逛一下夫子廟的其他景點;比如:吳敬梓故居,王謝故居,烏衣巷等。謝謝!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 篇17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光臨南京夫子廟。夫子廟地處城南秦淮河畔,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方便,是南京人引以為自豪的歷史遺跡和旅游景點,是新興的文化、商業、游覽中心和廟市合一的繁華之地。

  夫子廟,又叫孔廟、文廟,是祭祀我國著名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地方。孔子在古代被人們尊稱為孔夫子,故其廟宇俗稱“夫子廟”。由于儒學的正統地位,它的創始人孔子備受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和士子們的尊崇,祀奉他的孔廟遍布全國各地,有的地方還不只一個。夫子廟作為封建士子崇拜的場所,大多與教育設施(如學宮、貢院等)布置在一起,即所謂的廟附于學,一般是在學宮的前面或一側。

  歷史上,南京城區的夫子廟曾有三處,一處在今市政府大院內,另一處在朝天宮。現在我們要參觀、游覽的,是第三處,也是最有名氣的一處。它是宋景佑元年(1034年)從朝天宮遷來的,初為建康府學,元為集慶路學,明初為國學,后為應天府學,清遷出府學,改為江寧、上元兩縣學。咸豐年間毀于兵火,同治年間(1869年)重建,抗戰中為日軍焚毀。現存夫子廟為80年代初重建。它采用前廟后學,孔廟在前,學宮在后,后來設立的貢院被布置在學宮的左側。因此,南京夫子廟比較完整的格局包括三部分,即孔廟、學宮、貢院。以大成殿為中心的南北中軸線及兩側的主要建筑和以明遠樓為中心的江南貢院陳列館成為夫子廟地區最主要的旅游觀光點。

  夫子廟地區由于悠久的歷史、方便的水上交通,使其在夫子廟出現之前,就已成為古代南京比較有名的“佳麗地”和名士聚居地,因此除了以上所述主要景點外,還有吳敬梓故居、古桃葉渡、萃苑、百年老店一條街、文德橋、王謝故居、烏衣巷、媚香樓等景點。

  現在我們已站在夫子廟中軸線的起點部分—夫子廟廣場。環顧四周,南有泮池、照壁、木坊,東西兩側有聚星亭、魁光閣及商業區,北有中軸線上主要建筑大成殿和分布于孔廟東西兩側的東、西二市,形成了夫子廟地區區別于其他城市孔廟的獨特氛圍,即歷史上形成的廟市合一的格局。

  請看廣場前的這一條河,它叫秦淮河,是南京人民的母親河,全長110公里,孕育了早期的南京文明。流經廣場的這一段是內秦淮河的一部分,建廟時被改造為泮池,因曲阜孔廟泮水流過而得名。南岸的一堵紅墻,是建于明萬歷(1575年)年間的大照壁,長達110米,氣勢磅礴,為全國照壁之最。照壁起遮蔽和裝飾作用,是整個夫子廟建筑群的開始。泮池北岸石欄則為明正德(1520xx年)年間所建,是歷經了滄桑變遷之后,成為夫子廟建筑群中唯一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筑小品,抗戰前曾加以修整。游人至此,憑欄小憩,觀覽秦淮秀色,心曠神怡。

  泮池西側的文德橋現為漢白玉橋。因儒家提倡文章道德而得名。因為橋向與子午線方向一致,所以每逢農歷11月15日子時左右,皓月當空,憑欄俯視,在橋的兩邊分別可看到橋影將河中明月分成兩個半月,被稱為“文德分月”。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一書中就有記述,如果您有機會的話,不妨在農歷11月15日來文德橋邊看一看。

  文德橋南烏衣巷口的一組徽派建筑群,為“王謝古居”。作為東晉豪族王謝兩大家族聚居區,影響比較大,尤其是唐劉禹錫名作《烏衣巷》的詩句,使烏衣巷、王謝舊居變得非常有名,現為“南京六朝歷史文化陳列館。”大家有時間可以進去參觀參觀。

  現在我們看石欄北側是新復建的天下文樞坊,表明此處為天下文化中心。三門四柱,頗為壯觀。在古代,它與后面的欞星門對應,用于帝王出巡朝圣祀孔,中間高門坊是皇帝幸臨的御道,左右供郡親王出入,一般的官員臣民不能通行,因而平時都用木柵欄封閉起來。

  廟前廣場西側的聚星亭,六角飛檐、古樸大方,外表看雙重飛檐翹角,貌似兩層結構,其實只有一層,亭名取群星聚集、人才薈萃之意。再請看東邊,臨水而立的小院子是魁光閣,閣內的魁星亭,三層六面,下臨秦淮,景致獨特。古有“奎主文章”之說。奎星即魁星,是文運興旺之兆,是科舉時代考試奪魁的象征,因而魁星被歷代學子奉為神靈。魁光閣與聚星亭東西犄角相望,互為呼應,融為一體。

  廟前廣場北面的石砌坊門,是孔廟第一道大門—欞星門,六柱三門,古樸優美,中間橫楣刻有篆文“欞星門”。欞星是古代天文學中的“文星”,取名之由是要表示天下文人學士集學于此的意思。三門之間鑲嵌有牡丹圖案的磚刻浮雕,精雕細琢,美侖美奐。石柱頂端皆用云板,即華表之意,作為一種標志。此乃皇帝祭孔的儀門。

  走過欞星門,我們就來到大成殿的大成門前。

  大成門,又稱戟門,是夫子廟的正大門,兩旁為持敬門。封建時代只有官員可以由大成門出入,一般士子只能從旁門進出。進入門內,左右分別樹有四塊古碑:東邊有元至順二年(1331年)的《封至圣夫人碑》和(封四氏碑),西邊有公元1330年的殘碑《集慶孔子廟碑》和由市政府遷來的甫齊永明二年(484年)的《孔于問禮圖碑》。以《孔子問禮圖碑》為著。

  院落甬道兩旁排列了孔子十二門生中的八位,即閔損、冉耕、冉求、端木賜、冉雍、宰予、言偃和仲由,均由漢白玉雕刻而成,狀甚虔誠,栩栩如生。

  向前看,大成殿前的平臺為丹墀,俗稱露臺,高1.4米,東西寬21.8米,南北長“14.0米,四周圍以石欄,有云頭望柱24根,臺前兩角設有石燈籠。此露臺用作祭祀和歌舞。露臺中央的孔于雕像格外引入注目,青銅質地,達4.18米,重乙37噸,做工精細,維妙維肖,體態豐盈,面部慈祥、深沉,眉宇間透露出偉大思想家特有的睿智,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露臺兩旁原是兩廡,是供奉孔門七十二賢人牌位和存放祭祀、儀禮、佾舞用具的處所。現縮為小兩廡,改為碑廊,陳列有趙樸初、林散之、武中奇等著名書法家墨跡的碑石30余塊,供游人欣賞。

  露臺盡頭即為巍峨莊嚴的夫子廟主殿—大成殿,高16.22米,寬27.3米,進深27.9米,是重槽歇山頂的仿古建筑。正面屋檐下海藍色豎匾,上書“大成殿”。孔子為“大成至圣先師”,“大成”當指孔子。“大成”一詞,源出《札記.學記》,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又見于《孟子.萬章》。“孔子,圣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屋脊鴟吻中有造型精美的“雙龍戲珠”立雕,這在國內同類建筑中屬首創之作;屋面覆蓋青色小瓦所體現的輕秀之勢,與北方孔廟屋面采用黃色琉璃瓦的富麗恢宏之勢明顯不一樣,更顯隨和、入俗之意,這亦是南京夫子廟更接近俗文化的表現之一,亦或稱之為“入鄉隨俗”吧。整座建筑重檐飛翹,斗拱交錯,氣勢雄偉;殿堂七楹,殿廊環立26根仿木圓柱;前后花格長門16扇,內殿藻井枋檁,素雅肅穆。殿中央陳列有高6.5米、寬3.5米的國內最大的孔子畫像,畫像前二側還有12位門生中的另4位,即孟子,孔汲,曾參、顏回,前面還陳列有柷、琴、臥箜篌,編磬,編鐘、古箏、鼓等古代樂器。

  四周墻壁懸掛了38幅反映孔子生平事跡的鑲嵌壁畫,稱為“孔子圣跡圖”,是由浙江樂清2OO匠師采用取自浙江、福建,內蒙古、遼寧、青海、廣西、廣東等省(區)的內玉石,雞血凍、壽山石,翡翠綠、周村凍等石中名晶及黃金、珠寶、羅鈿等貴重的珠寶飾件,耗3年之功雕成,總投資580萬元人民幣。畫面采用中國古典全景式構圖方式,輔以考證有據的細部描述,做工精細,色澤自然,富有立體感,給人以逼真神奇之感。每幅面高2.5米,寬1.3米,畫中共有人物408位,造型面目自然、栩栩如生。38幅壁畫分別是圣跡之圖、題首前言、尼山致禱、麒麟玉書、二龍五老、鈞天降圣、俎豆學禮、職司委吏、命名榮貺、職司乘田、問禮老聃、在齊聞韶、晏嬰沮封、退修詩書、夾谷會齊、歸田謝過、誅少正卯;女樂文馬、因膰去魯。匡人解圍。丑次同車之一,丑次同車之二、宋人伐木、楛矢貫隼、適衛擊磬、學琴師襄、西河返駕、靈公問陳、子路問津、在陳絕糧、子西沮封、作歌丘陵,杏壇禮樂、跪受赤虹、西狩獲麟、夢奠兩楹、治任別歸、漢高祀魯。體現了孔子“萬世師表”的光輝典范形象,這恰如殿中對聯所寫“氣備四時興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真乃謂“德侔天地道貫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

  由大成殿東廡北門出,經東市即進入學宮區。

  東市和西市是由原來進出學宮的東、西甬道改成,用作秦淮河上往返船只經銷商品的場所,現已成為夫子廟地區最具特色的工藝美術晶、文化用品銷售場所和文化活動場所。

  學宮是封建時代培養人才的場所,有不同層次,如縣學、府學(路學、州學等)和國學,都與孔廟毗鄰,以示儒學立國,修身的正統地位。學宮包括明德堂、尊經閣、敬一亭、崇圣祠和青云樓等單體建筑。走進學宮大門,就是古風盎然的明德堂,是士子們每月朔、望日朝圣(即孔子)之后,集中聽訓導師宣講圣教和上諭(倫理和政府法令)的場所,以培養學子們忠君愛國的思想。對于明德堂的名稱,可能有的游客要問,各地夫子廟建筑群中只有“明倫堂”,何以南京夫子廟例外,叫作“明德堂”?確實,南京夫子廟內,明德堂原來也稱“明倫堂”,只是當年元軍即將攻克南京之時,身陷囹圄的民族英雄南宋宰相文天祥,為了表明他寧死不屈的決心,親自手書,改“明倫堂”為“明德堂”以明效忠國家、報效民眾之志氣,故保留至今。明德堂后的尊經閣,始建于明朝中期,高三層,18.7米,重檐丁字脊歇山頂,氣象非凡,是當年存放儒家典籍、教諭講課的講堂,現為民俗風情陳列館。與尊經閣并排而立的是崇圣祠和青云樓,尊經書院分置尊經閣后兩邊。崇圣祠祀孔子父母,現為梨園;青云樓清時改為圖書館;尊經書院為講課之所,相當于現在的教室。尊經閣后小高地,叫衛山,建有敬一亭,天下文廟皆有敬一亭始于明嘉靖時,亭內立皇帝御題的“敬一箴”,作為生員士子的座右銘。所謂“敬一”就是對孔學的敬業之意。

  游完學宮,向東過貢院西街走數十米,就是江南貢院。利用這一段時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夫子廟的其他情況。夫子廟地區除了夫子廟自身建筑之外,還有更為引人注目的民風民俗、特色市場和風味小吃。

  其一,南京人向有過燈節的習俗,六朝時期佛興燈旺,作為帝王之都的南京,每至元宵節,燈火滿市井,為全國之冠。明朝時放燈時間延長,正月初八為上燈節。十八日為落燈節,是我國歷史上為時最長的燈節,那時南京人幾乎“家家走橋,人人看燈”,由此,延至清代以及近代,南京燈節都極為隆重,以夫子廟地區為最盛。建國以后,夫子廟燈會在政府的支持和組織下,每年的正月,夫子廟的大街小巷、店堂鋪面、河房屋頂都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彩燈,前來觀賞的人群絡繹不絕,熙熙攘攘,煞是壯觀,其規模之大、延續時間之長、燈彩式樣之多,在全國同類燈會中均名列前茅。

  其二,夫子廟除了它的文化特色外,其商業文化也比較發達,首先是夫子廟建筑群兩側的東、西二市就以其豐富的工藝美術晶、古玩、字畫及其他文化用品交易而顯示出文化的商業性價值,其次在夫子廟還有小商品市場、花鳥蟲魚市場和古玩、珍藏品交易市場,體現了南京人的一種閑適心態和文化品位。夫子廟已成為現代商品云集的商業中心區之一。

  其三,夫子廟還是南京四時茶食的發源地,隨著各種節令的更替和食俗的形成,夫子廟秦淮小吃因時更新,各種茶食店鋪,攤販小吃,應有盡有,成為我國東南地區歷史最久、最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旅游區。從泮池文德橋至文源橋方圓百米左右的市面,風味飲食店就有數十家之多。可謂咸甜葷素風味迥異;東西南北各有千秋。最著名的店面有百年老店永和園、六鳳居、老正興、奇芳閣、蔣有記等,風味名點和小吃有數百種,極大地強化了夫子廟的區域性特征。

  好,我們已到了始建于1168年的江南貢院遺址。江南貢院是專門用來考試的場所,起初規模并不大,只供府、縣學考試之用。明初鄉試、會試集中在此舉行。后貢院規模擴大,待到清朝,正式定名為江南貢院,已經是規模空前,形成東起姚家巷,西至學宮、孔廟,南臨秦淮河,北抵建康路的方形整體,其號舍達兩萬多個,在當時全國貢院中首屈一指。民國之后,貢院冷落,只有明遠樓等,作為歷史文物被保留下來。

  我們現在看到的明遠樓,上下三層,四四方方,飛檐出甍,面面皆窗,它本是貢院舉行考試期間用來警戒和發號施令之所。如今樓下拱門內保留的明、清和民國年間的石碑,詳盡記載了江南貢院的盛衰歷史。為有效地保存封建時代科舉考場的情景,80年代中期,有關部門在此建立了“江南貢院陳列館”,復建了以“千字文”命名的部分號舍,陳列了神態各異的應試學子的塑像,供人們參觀。同時,游人們還可以親自體會一下“金榜題名”的古趣。各位朋友,您不想試一試?

  游罷夫子廟的主要觀光點,我們大概可以把夫子廟的特點歸納為以下兩點。

  第一,夫子廟是一個廟市合一的活動場所,這是其最大特色,而其他城市的孔廟建筑及其文化氛圍通常與商業文明、市井文化相隔離。在夫子廟,一方面是圍墻內嚴謹的文化氛圍;另一方面是圍墻外、秦淮河兩岸充滿活力的商業文明,如工藝美術品、小商品、花鳥及現代商場、批銷中心,以及業經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俗文化,如傳統的民風民俗—秦淮燈彩、秦淮風味小吃、云錦工藝、南京白局等,一應俱全,充分體現了夫子廟的繁華和與眾不同。學宮、孔廟與市場(東西市等)、俗文化(秦淮民風民俗等)和諧相處,高雅的儒學文化與通俗的市井文化、商業文化相互兼容、共同發展,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秦淮文化。

  第二,夫子廟建筑布局中有許多中國之最。如象征南京母親河—秦淮河的長達110米的高大照壁,是全國最大的;泮池是以天然河道秦淮河的一段改作的,是所有孔廟中獨一無二的。由此可知,秦淮河在夫子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南京夫子廟學宮明德堂的名稱在全國也是少有的;大成殿“三寶”—孔子畫像、雕像和孔子生平事跡壁畫,堪稱全國之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南京夫子廟的與眾不同,地方政府和國家旅游局自80年代以來,開發并形成了以夫子廟為中心的秦淮風光帶。在東起東水關、西迄西水關的十里秦淮,發掘出那些被歷史湮沒的秦淮勝跡,如瞻園、白鷺州、中華門城堡以及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秦淮水上游和沿河景觀,即所謂的“四點一線”,形成了集山水、園林、市街、河房河廳和民風民俗于一體的綜合旅游區。現已布局井然,初具規模,景致獨特,美不勝收,成為全國旅游景區四十佳之一。基于此,有關部門還開辟了“夜泊秦淮”水上游旅游線路和陸上游一條線,成為繼“湖南路燈光夜市”后又一顆照亮南京一片天空的“夜明珠”,使得夜晚的南京城更顯魅力。

  各位朋友,夫子廟的游覽就到此結束了,感謝大家的支持和合作!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 篇18

  秦淮河,是一條曾對古城南京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河流。相傳秦淮河是秦始皇下令開鑿的一條人工運河。秦始皇東巡會稽,經過南京時,為方便船只行駛,曾下令開鑿方山,使淮水與長江溝通,因而這段河道得名"秦淮河"。但據地質考察證明,秦淮河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天然河流,當時這條古老的河流確是曾從方山經過,但由于地理變遷,河流改道,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河道。歷史上的秦淮河,河道寬綽。自五代吳王楊行密在長干橋一帶筑石頭城以后,河道開始變窄,并被分隔成內、外"秦淮"。內秦淮河由東水關人城,經夫子廟,再由水西門南的西水關出城與外秦淮河匯合。河流全長10公里,這就是古往今來令無數文人墨客為之贊美傾倒、尋跡訪蹤的"十里秦淮"了。唐朝大詩人李白、劉禹錫、杜牧等都曾為她寫下詩篇,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吳敬樣的《儒林外史》中,也都對"十里秦淮"有過生動的描寫。古老的秦淮河與流經南京城北的長江相比,顯得十分渺小,但是它與南京城的誕生、發展,以及南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已有人類繁衍生息。迄今為止,沿河兩岸發現的原始村落遺跡多達五六十處。六朝和明初封建朝廷一直把它作為都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和皇宮所需的天然通道。東吳孫權定都建業(南京)后,曾在秦淮河兩岸作"柵塘",既可御敵,又可防洪。從六朝時起,夫子廟一帶的秦淮河兩岸已是居民密集、市井相連的繁華之地,秦淮河充當了南京地區對外貿易的主要航道,河中舟船穿梭,一派繁榮。據說,舊時的秦淮河兩岸歌樓酒肆林立,河房水閣爭奇斗艷,游艇畫防燈火通明,富豪貴族在這里過著尋歡作樂、紙醉金迷的生活,勞動人民,特別是廣大婦女卻是以淚洗面,飽嘗了人間的辛酸。那時南京的妓·女大多集中在秦淮河兩岸。清代戲劇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描寫的不畏權貴的名妓李香君,她就居住在秦淮河南岸的文德橋畔。美麗的秦淮河曾流淌過蠻荒時代的寂寞,六朝以來的繁華和奢靡,舊社會的污垢和勞動人民的血淚,甚至還溶有南京大屠殺的血腥。然而,今天的秦淮河,經過了歷史的沉淀和人民的改造,已散發著健康文明的馨香,展現了清澈動人的風姿。它是南京歷史的見證,難怪人們慣于把"秦淮"當作南京的代名詞。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 篇19

  "Wild grass and flowers by the Zhuque bridge, sunset at the entrance ofWuyi Lane..." This is my first understanding of Confucius temple when I was achild.

  I don't know. I'm scared. If you are a tourist, have been to Nanjing, buthave not been to the Confucius Temple, it is really in vain!

  Confucius Temple is a famous scenic spot in Nanjing with a long history.The Confucius Temple is close to the Qinhuai River, the mother river of Nanjing,just like the Yangtze River and Yellow River in China. Qinhuai river rippling,sparkling, water from time to time out of the lovely fish, sitting on the boatof Confucius Temple to see the scenery, do not have a taste.

  To see the Confucius Temple, you must come in the evening. At this time,the Confucius Temple is full of bright lights and colorful neon lights. It lookslike the aurora in the sky of the city. At this moment, people come to theConfucius Temple regardless of the fatigue of the night. Hungry? Ha ha, noproblem! Folloe me! Duck blood vermicelli soup, chicken juice soup bag, muttonkebab, not enough to KFC! McDonald's also has! And Nanjing stinky tofu and otherclassic snacks By the way! There are salted duck! Salted duck is a specialty ofNanjing! Welcome to taste! One of the salted duck is called osmanthus duck,which is improving on the level of salted duck, with the fragrance of osmanthus.Confucius Temple is not the "No.2 lion bridge". It's just food. There are manyfashionable shops for you to visit. Of course, your eyes will not be idle. TheConfucius Temple is an ancient building long ago, which contains the flavor ofold Nanjing. The exquisite carving on the walls and the gorgeous nationalpattern on the roof are so beautiful. In addition, the Qinhuai River at night iseven more beautiful. The clear water reflects the starry night sky, green trees,buildings, and the colorful lights, which make the Qinhuai River colorful.

  On the Lantern Festival, the Confucius Temple is full of people. There aresmall shops selling lanterns in the streets, including lovely rabbit lanterns,ancient horse lanterns and Kongming lanterns. In addition to lanterns, there aremany lantern shops in the Confucius Temple during the Lantern Festival. LanternFestival has big and small, big inside sesame, small bubble sugar water, arevery delicious.

  We believe that not only the Confucius Temple, but also Nanjing, a citywith a long history, will have a better future!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通用19篇) 相關內容:
  • 夫子廟導游詞(通用25篇)

    南京夫子廟,常簡稱夫子廟,是一座位于南京市秦淮河北岸貢院街的孔廟。夫子是孔子弟子對孔子的尊稱。目前以夫子廟為中心、廟市街景合一的秦淮風光景區是集文化、旅游、購物、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活動中心。附近有夫子廟小學。...

  • 夫子廟導游詞(精選23篇)

    夫子廟是供奉和祭祀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它作為古城南京秦淮名勝蜚聲中外,是國內外游人向往的游覽勝地。南京夫子廟即孔廟,原來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夫子廟始建于宋,南京夫子廟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

  • 夫子廟導游詞(精選23篇)

    夫子廟是供奉和祭祀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它作為古城南京秦淮名勝蜚聲中外,是國內外游人向往的游覽勝地。南京夫子廟即孔廟,原來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夫子廟始建于宋,南京夫子廟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

  • 夫子廟導游詞(精選22篇)

    南京夫子廟,常簡稱夫子廟,是一座位于南京市秦淮河北岸貢院街的孔廟。夫子是孔子弟子對孔子的尊稱。目前以夫子廟為中心、廟市街景合一的秦淮風光景區是集文化、旅游、購物、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活動中心。附近有夫子廟小學。...

  •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精選24篇)

    南京夫子廟即孔廟,始建于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夫子廟建筑群主要由孔廟、學宮、江南貢院薈萃而成,是秦淮風光的精華。孔廟富有明清色彩。...

  • 夫子廟導游詞(精選16篇)

    夫子廟是供奉和祭祀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它作為古城南京秦淮名勝蜚聲中外,是國內外游人向往的游覽勝地。南京夫子廟即孔廟,原來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夫子廟始建于宋,南京夫子廟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

  • 夫子廟導游詞(精選14篇)

    南京夫子廟,常簡稱夫子廟,是一座位于南京市秦淮河北岸貢院街的孔廟。夫子是孔子弟子對孔子的尊稱。目前以夫子廟為中心、廟市街景合一的秦淮風光景區是集文化、旅游、購物、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活動中心。附近有夫子廟小學。...

  • 夫子廟導游詞(通用13篇)

    南京夫子廟,常簡稱夫子廟,是一座位于南京市秦淮河北岸貢院街的孔廟。夫子是孔子弟子對孔子的尊稱。目前以夫子廟為中心、廟市街景合一的秦淮風光景區是集文化、旅游、購物、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活動中心。附近有夫子廟小學。...

  • 夫子廟導游詞(精選15篇)

    夫子廟是供奉和祭祀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它作為古城南京秦淮名勝蜚聲中外,是國內外游人向往的游覽勝地。南京夫子廟即孔廟,原來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夫子廟始建于宋,南京夫子廟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

  •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精選15篇)

    南京夫子廟,常簡稱夫子廟,是一座位于南京市秦淮河北岸貢院街的孔廟。夫子是孔子弟子對孔子的尊稱。目前以夫子廟為中心、廟市街景合一的秦淮風光景區是集文化、旅游、購物、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活動中心。附近有夫子廟小學。...

  • 夫子廟導游詞2則(精選20篇)

    夫子廟是供奉和祭祀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它作為古城南京秦淮名勝蜚聲中外,是國內外游人向往的游覽勝地。南京夫子廟即孔廟,原來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夫子廟始建于宋,南京夫子廟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

  •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精選17篇)

    南京夫子廟即孔廟,始建于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夫子廟建筑群主要由孔廟、學宮、江南貢院薈萃而成,是秦淮風光的精華。孔廟富有明清色彩。...

  • 夫子廟導游詞2則

    夫子廟導游詞1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們今天要參觀的是位于秦淮河畔的夫子廟。說起夫子廟,我們還得先來談談南京的母親河--------秦淮河。...

  • 夫子廟導游詞范文3篇

    南京夫子廟即孔廟,始建于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下面是第一范文網為大家帶來的夫子廟導游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 夫子廟導游詞2則

    夫子廟導游詞1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們今天要參觀的是位于秦淮河畔的夫子廟。說起夫子廟,我們還得先來談談南京的母親河--------秦淮河。...

  • 江蘇導游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川县| 玛纳斯县| 锡林浩特市| 志丹县| 崇文区| 文昌市| 梧州市| 安新县| 保靖县| 隆尧县| 齐河县| 德安县| 大渡口区| 东港市| 蒙阴县| 柳州市| 青海省| 富裕县| 民权县| 惠水县| 延边| 巴彦淖尔市| 北流市| 贵州省| 定边县| 黄陵县| 五寨县| 扬州市| 舒城县| 蚌埠市| 德清县| 鸡西市| 西丰县| 玛曲县| 渝中区| 东兴市| 济南市| 芦溪县| 丰县| 杭锦旗| 南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