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拙園導游詞(通用3篇)
蘇州拙園導游詞 篇1
拙政園和蘇州市的留園、北京的頤和園、承德的避暑山莊合稱為我國的“四大名園”。后兩個屬北方皇家園林,規模宏大,裝飾繁復,金碧輝煌,充滿滿清的審美趣味;而蘇州的兩個花園是典型的南方文人寫意園,宅園緊湊小巧,素樸精雅,是文人現實生活中的桃花源。
拙政園是中國古代造園藝術的集大成者。風格疏朗,創造的山水親和喜人,蘊含著豐富多彩的人生哲學,是中國最典型的明代園林作品。同時,在中部花園山水處理上的偉大成就,“一池三島”的格局成為了后世園林創作的范本。被世人譽為“中國園林之母”。
拙政園也是蘇州最大的私家花園,占地 5公頃。它的創意構思由當時最著名的畫家之一、“明四家”中的文征明先生執筆而成。拙政園始建于1520xx年,從畫到園,前后歷時20xx年。歷史上幾經興廢,園主幾經變更,其中包括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相傳中國最著名的古典小說《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先生曾經住在這里,所以有關大觀園的許多描寫都與拙政園的園景相吻合。
第一任園主王獻臣是明朝的監察使,相當于現在的檢察官,監督地方官員的吏政情況,職位顯赫;官場失意后還鄉,在蘇州城內東北角置地建屋,就是現在的“拙政園”。名字源于晉代潘岳的文章,“灌園鬻蔬”,“此亦拙者之為政也”。自嘲地說,自己才學淺薄不能得到皇帝的賞識而行治國平天下的壯志,只配回家作一農夫,從此不理朝政,享受隱退林泉的雅興。就象這座“蘭雪堂”的名字,取自詩句“清風灑蘭雪”,表達主人潔白自持、瀟灑大方的志趣。
拙政園由兩條游廊分成三部分:東部以田園風光為主,明代王心一買下后取名為“歸田園居”。曾經遭到嚴重的破壞,保留的建筑很少。如今在這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高大的珍貴樹種和典型的古典建筑。中部是全園的精華所在,又稱“復園”,完好地保留了明代簡雅而鋪張、敦厚而輕靈的風格,在布局設計、建筑造型、書畫雕塑、花木園藝上有很高的藝術造詣。西部是清代主人張履謙重修的,稱“補園”,色彩上有了藍色的裝點,風格上帶有明顯的清代時尚特征。
同時,我們從這幅漆雕畫上可以看到,園中絕大部分的建筑都與水相鄰,面對水面或者挑起凌空于水面之上,它們的名字也都得靈感于流動著連接著園中各處的水,把江南水鄉特有的風致描摹得精彩絕倫。特別是水中遍植的荷花,或擁翠堆綠,或紅白點綴,或枯枝待雨,古人賦予它的“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和園主青睞于它的“香遠益清”,這些催發詩人清愁的物事在這里都因園景需要各有表現。如今,拙政園一年一度的“荷花節”,不但集及了百余種荷花品種,還精心使千年古蓮子發芽,并培育出碗蓮等珍貴的觀賞品種,贏得了游客嘖嘖稱贊。
蘇州拙園導游詞 篇2
拙政園和蘇州市的留園、北京的頤和園、承德的避暑山莊合稱為我國的"四大名園"。后兩個屬北方皇家園林,規模宏大,裝飾繁復,金碧輝煌,充滿滿清的審美趣味;而蘇州的兩個花園是典型的南方文人寫意園,宅園緊湊小巧,素樸精雅,是文人現實生活中的桃花源。
拙政園是中國古代造園藝術的集大成者。風格疏朗,創造的山水親和喜人,蘊含著豐富多彩的人生哲學,是中國最典型的明代園林作品。同時,在中部花園山水處理上的偉大成就,"一池三島"的格局成為了后世園林創作的范本。被世人譽為"中國園林之母"。
拙政園也是蘇州最大的私家花園,占地5公頃。它的創意構思由當時最著名的畫家之一、"明四家"中的文征明先生執筆而成。拙政園始建于1520xx年,從畫到園,前后歷時20xx年。歷史上幾經興廢,園主幾經變更,其中包括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相傳中國最著名的古典小說《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先生曾經住在這里,所以有關大觀園的許多描寫都與拙政園的園景相吻合。
第一任園主王獻臣是明朝的監察使,相當于現在的檢察官,監督地方官員的吏政情況,職位顯赫;官場失意后還鄉,在蘇州城內東北角置地建屋,就是現在的"拙政園"。名字源于晉代潘岳的文章,"灌園鬻蔬","此亦拙者之為政也"。自嘲地說,自己才學淺薄不能得到皇帝的賞識而行治國平天下的壯志,只配回家作一農夫,從此不理朝政,享受隱退林泉的雅興。就象這座"蘭雪堂"的名字,取自詩句"清風灑蘭雪",表達主人潔白自持、瀟灑大方的志趣。
拙政園由兩條游廊分成三部分:東部以田園風光為主,明代王心一買下后取名為"歸田園居"。曾經遭到嚴重的破壞,保留的建筑很少。如今在這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高大的珍貴樹種和典型的古典建筑。中部是全園的精華所在,又稱"復園",完好地保留了明代簡雅而鋪張、敦厚而輕靈的風格,在布局設計、建筑造型、書畫雕塑、花木園藝上有很高的藝術造詣。西部是清代主人張履謙重修的,稱"補園",色彩上有了藍色的裝點,風格上帶有明顯的清代時尚特征。
同時,我們從這幅漆雕畫上可以看到,園中絕大部分的建筑都與水相鄰,面對水面或者挑起凌空于水面之上,它們的名字也都得靈感于流動著連接著園中各處的水,把江南水鄉特有的風致描摹得精彩絕倫。特別是水中遍植的荷花,或擁翠堆綠,或紅白點綴,或枯枝待雨,古人賦予它的"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和園主青睞于它的"香遠益清",這些催發詩人清愁的物事在這里都因園景需要各有表現。如今,拙政園一年一度的"荷花節",不但集及了百余種荷花品種,還精心使千年古蓮子發芽,并培育出碗蓮等珍貴的觀賞品種,贏得了游客嘖嘖稱贊。
蘇州拙園導游詞 篇3
各位親愛的游客:
大家好!很榮幸能獲此機會來帶大家游覽唐寅園。
唐寅墓現占地9300平方米,南臨蘇福公路,有清水磨磚貼面雙闕式大門,刻有“唐寅墓園”四字,向北過東西門廳、石駁方池和花崗石二柱沖天式牌坊,即為桃花仙館、夢墨堂、六如堂等組成的唐寅紀念陳列室。最后為墓區。整個墓園環境優美,國內庭院規整,建筑樸實,景物清幽,是一處參觀游覽的好去處。唐寅墓位于市郊橫塘鄉王家村,距蘇州盤門約2公里,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明崇禎十六年(1644年),文人雷起劍、毛子晉等人見唐寅墓地荒蕪,牛羊踐踏,凄然嘆曰:“千載下讀唐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何必時與并乎!”乃出資整修,“理厥封樹”,“構數楹而祠之”。清嘉慶六年(1801年)長沙人唐仲冕來蘇任吳縣知縣,以唐寅族裔身份再修唐寅墓。碑書“明唐解元之墓”,覆以石亭,立石綽楔。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1957年和1958年,蘇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重修唐寅墓。當時,唐仲冕所立之石亭及墓碑尚存。除整治基地外,新建石坊一座于墓道起端,上刻“唐伯虎墓 ,背刻名名傳萬口”,并種植桃花數十株、松柏20余株。1966年復遭破壞,墓碑、石亭、石坊、樹木蕩然無存,只留荒冢一壟。1985年,蘇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再次整修,于墓冢周圍砌石護壁,墓地加筑石墻,按原貌重立墓碑、碑亭、石坊。1986年,利用城內拆遷古建筑,在墓南先后筑六如堂、夢墨堂、閑來草堂、禪仙居等,并建門廳桃花仙館,植樹綠化,面目一新,辟為唐寅紀念陳列室,于1986年10月22日對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