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象鼻山導游詞(通用5篇)
廣西桂林象鼻山導游詞 篇1
象鼻山又稱象山。明代詩人孔鏞寫道:“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一吸水應波。青山自是饒奇骨,白日相看不厭多。”這一百看不厭的象鼻山位于城南漓江和桃花江的江流匯合處。山形酷似一頭巨象,伸長鼻子臨江吸水,因而得名。
象鼻與象身之間的大洞,便是著名的水月洞。范成大說它“其形正圓,望之端整如月輪”。水月洞里江水通流,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影則構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觀,使歷代詩人吟詠不止。洞內外崖有古代石刻文物五十余件,其中以宋代愛國詩人張孝祥、范成大和陸游的作品最為有名。陸游雖然沒有到過桂林,但對這里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把詩和信札寄給當時任昭州(今廣西桂林市平樂縣)太守的朋友杜思恭。杜思恭則“命工刻與崖石,與世人共之”。
象鼻山的山腳有石級小路通上山頂。山頂平展,綠樹成蔭,當年太平軍在此架炮攻城。在山頂的東端有明代的實心磚塔,因嵌有普賢菩薩像而得名普賢塔。塔身好似圓形寶瓶,又像劍柄,又有人稱之為瓶塔或劍柄塔。
象鼻山的南麓有近年改建的始創與唐代的云峰寺,寺內陳列著太平天國的歷史文物。在寺的西面是一座舍利塔,這里原來還有個開元寺。唐代的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日本失敗,漂到海南島,在北歸的途中,經過桂林時,居住于開元寺,在此主持大典,講法傳經。可惜古寺早廢,只留下這座佛塔敘說當年盛事。象鼻山,景色優美,是桂林山水的象征和桂林城的標志,最令中外游人喜愛。
廣西桂林象鼻山導游詞 篇2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由我來當你們的導游。今天,我們這就去游覽桂林的象鼻山公園。
大家看!公園門后的石板。上面記載了由古至今所有在世界上出現過的大象。
大家向東走。游客們,這是一個天然形成的洞,是大象的“肛門”。在這個“肛門”前各位有沒有感到有一股酒的清香飄來。這是桂林三寶之一的桂花酒的清香。
我們繼續向前走,這就是整座象鼻山。你們看,漓江中支起的那一根支柱和象頭連接,并與四根大腿分開,加上那條和象身連在一起的象尾,組成了一座活靈活現的象鼻山。
這象鼻山還有個動人的傳說,大家來欣賞一下吧:
這象鼻山,本是玉帝用來馱一個降魔的寶瓶的一頭神象。一次,玉帝外出去降魔的路上,神象病了。玉帝為了趕時間把神象留在了桂林。熱情的桂林人發現了這只神象,治好了,神象為了報恩,也為了欣賞這美麗的景色,所以住在了桂林。可好景不長,這事被玉帝知道了,他派了一個天神去除了它。神象和天神戰了十天十夜,足足九九八十一回合,還未分勝負。神象渴了,到漓江邊喝水時,被天神一劍殺了。神象化作了一座山,誓死留在桂林。
各位,向東走,今天的旅游就這樣結束了,希望你們能重“訪”桂林。
廣西桂林象鼻山導游詞 篇3
象鼻山又稱象山。明代詩人孔鏞寫道:“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一吸水應波。青山自是饒奇骨,白日相看不厭多。”這一百看不厭的象鼻山位于城南漓江和桃花江的江流匯合處。山形酷似一頭巨象,伸長鼻子臨江吸水,因而得名。
象鼻與象身之間的大洞,便是著名的水月洞。范成大說它“其形正圓,望之端整如月輪”。水月洞里江水通流,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影則構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觀,使歷代詩人吟詠不止。洞內外崖有古代石刻文物五十余件,其中以宋代愛國詩人張孝祥、范成大和陸游的作品最為有名。陸游雖然沒有到過桂林,但對這里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把詩和信札寄給當時任昭州(今廣西桂林市平樂縣)太守的朋友杜思恭。杜思恭則“命工刻與崖石,與世人共之”。
象鼻山的山腳有石級小路通上山頂。山頂平展,綠樹成蔭,當年太平軍在此架炮攻城。在山頂的東端有明代的實心磚塔,因嵌有普賢菩薩像而得名普賢塔。塔身好似圓形寶瓶,又像劍柄,又有人稱之為瓶塔或劍柄塔。
象鼻山的南麓有近年改建的始創與唐代的云峰寺,寺內陳列著太平天國的歷史文物。在寺的西面是一座舍利塔,這里原來還有個開元寺。唐代的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日本失敗,漂到海南島,在北歸的途中,經過桂林時,居住于開元寺,在此主持大典,講法傳經。可惜古寺早廢,只留下這座佛塔敘說當年盛事。象鼻山,景色優美,是桂林山水的象征和桂林城的標志,最令中外游人喜愛。
廣西桂林象鼻山導游詞 篇4
西山景區位于桂林市中心,占地面積125萬平方米,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便成為旅游勝地,是桂林最早被開發的旅游景區。景區由西山群峰、西湖及隱山組成,里面群峰環繞聳立,西湖、桃花江相映帶,形成山重水復的奇景。每近黃昏,夕陽斜掛山峰,云林變幻、金光萬道、紫氣蒸騰,是為膾炙人口的桂林老八景之“西峰夕照”。此外,據載唐代天下西湖三十六,以桂林西湖為大,湖水明透如鏡,山巒翠彩,倒映水中,是全中國唯一山水相連的西湖;湖中荷香漣漪,煙波裊裊,一玲瓏小山其間若隱若現,是名隱山。隱山多洞,著名的有北牖、朝陽、白雀、嘉蓮、南華、夕陽,合稱“隱山六洞”。清代學者阮元所著的《隱山銘》中說:“一山盡空,六洞互透。”六洞各呈姿態,多與泉水相連,成為地下“龍宮”,人稱“八桂巖洞最奇絕處”。
西山景區還擁有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唐代南方五大禪林之首——西慶林寺的原址。現存的1000多件唐碑石刻、摩崖造像,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為整個桂林市最早、最多的摩崖石刻。這里歷代游蹤不絕,唐代鑒真、李渤、戎昱,宋代米芾、方信孺、范成大,明代徐霞客、袁崇煥、董傳策,民國時期,李宗仁、徐悲鴻、老舍等都在這里留下了足跡。
西山自古就是桂林佛教的中心,除了是西慶林寺的舊址外,在西山諸多山峰中,有一座山,名叫“隱山”,為唐代桂州刺史李渤發現并開發,因整座山峰隱沒于西湖之中,環境清幽適合修隱,故取名“隱山”。整座山都是空的,有10余處大小巖洞。其中著名的有朝陽洞、北牖洞、南華洞、夕陽洞、白雀洞、嘉蓮洞,統稱“隱山六洞”。六洞洞景奇幻,各有千秋,其中朝陽洞供奉有太上老君像,是添福加壽的地方;北牖洞供奉有送子觀音像,據說是桂林的新婚夫婦頭一月必須要去供奉求子的圣地;夕陽洞側供奉有財神像,為清代兩廣首富李宜民請人雕刻并供奉的,從此香火不斷,供奉至今。
西山隋唐摩崖造像一共有200多尊,造像精美,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觀音峰的1龕3尊的金佛像。中間為釋迦牟尼佛像,高約2米,是整個西山乃至桂林境內最大的一尊造像。據專家考證,整座石佛像藝術風格極為罕見,造型古樸典雅,面帶微笑,被譽為是釋迦牟尼最神秘的千年微笑。
桂林以摩崖石刻眾多而聞名,整個桂林有20xx多件摩崖石刻,而西山就有1000多件。來到這里可以觀賞到各個朝代的珍貴石刻,其中最早的唐碑石刻,距今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是整個桂林市最早的摩崖石刻。
廣西桂林象鼻山導游詞 篇5
桂林,一個著名的旅游城市,因為象鼻山和漓江而聞名全球,這次國慶黃金周,我慕名而來,來到了山水如畫的桂林,專程去觀賞了桂林的市徽——象鼻山。
10月2日,一大早我就起床了,我們來到了象鼻山公園。首先,我們慢條斯理地爬山,剛到半山腰,爸爸媽媽都已經氣喘吁吁了,而我卻活力十足,迫不及待的想爬上山頂,一睹桂林市區的風光和纏繞在城市中漓江美麗的倩影。突然,我們山坡轉彎處,天空中下起了“大雨”,身邊的游客匆匆忙忙撐起了傘,頑皮的孩子跳進雨里,歡呼雀躍。我抬頭一看,雨源源不斷的灑下來,我仔細一看,原來水是從路旁茂密花叢射出來的,其實,那是一種自動淋花的設備,水被噴上了天,飄灑下來,所以就像雨。我們撐起了雨傘,走了過去,發現這雨中散步也挺有意境的。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攀爬,我們終于站在了山頂上,站在了頂峰。觀景臺上,桂林市區的全貌便在我們的眼前一覽無遺,遠處桂林那秀麗的風景,讓人目不暇接,這也讓我相信,要在四天之內游完桂林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從這里看下去,也大致看到了桂林美麗的身影。
下山后,我們繼續前行,突然聞到了濃郁的酒香味,熟悉桂林的爸爸馬上反應過來,是三花酒的味道,但是,我不習慣聞這個味道,覺得太濃郁。于是,我們加快了腳步,這也合了媽媽的心意,她想早點一睹象鼻山的芳顏,我的心情也變得更加急切,激動了。
我們走過了一座連接兩岸的橋梁,象鼻山便已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我驚呼起來,也引起了媽媽的共鳴,在走過一條路旁栽有垂柳的小徑后,象鼻山離我們越來越近,旁邊的人也開始多了起來,我走得更加大步了。
突然,一頭大象映入了我的眼簾,“哇!那就是象鼻山”我歡呼。象鼻山,它像一頭憨厚的大象在清澈見底的漓江邊上慢慢的吸允著漓江的水,它俯下身去,那憨厚可掬的樣子,著實討人喜歡。我不由的驚嘆:大自然像一位神功巧匠,雕刻出了這頭栩栩如生的大象,成就了桂林的美!我立刻抓住選好了位置,將這美麗的倩影鑲嵌在我的照片里,只聽見照相機不停的“咔嚓”聲,不一會兒,一張張精美的照片就出爐了,“多美啊!”我直呼爸爸的照相技術不賴。
拍過照片以后,我們就來到了象鼻山的紀念品商店,準備在這里淘一些自己心儀的寶貝。一進到店里,我就被里面琳瑯滿目的商品吸引了,在最顯眼的位置上有一個商品柜臺,我立馬跑過去看,就吵著要買一件精美的小商品。你猜到是什么了嗎?它們是一個個可愛的小貓咪,每個貓咪的身上刻有不同的字,你可以尋找刻有你名字的那幾個貓咪,然后把它們用個種精美的珠子拿紅繩串起來,做成一條手機掛鏈,給你心愛的手機添色不少,我馬上找了起來,我高興地叫著媽媽,媽媽同樣也十分喜歡,加入到了找貓咪的人群里。我發揮出了超常的細心,不一會,我的名字就找齊了,我就開始幫媽媽找,很快,媽媽的也找齊了,熱情的老板娘吆喝著幫我們穿了起來,而我,卻變得幾乎有些瘋狂了,幫好幾位親朋好友都找好了貓咪,等著老板娘串成一條條手機鏈,看著那千奇百怪的可愛小貓咪,爸爸趕緊帶著我們離開,我都有點依依不舍了。
快樂的一天就這么過去了,我們帶著淘回來的寶貝一路往回走,在夕陽的余暉下,我們結束了今天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