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旅游名景導游詞(通用6篇)
澳門旅游名景導游詞 篇1
玫瑰圣母堂又稱板樟堂或多明我堂,始建于1687年,是天主教的明我會教士初到澳門時設立的,至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教堂于1820xx年重修,今天壯觀的規(guī)模即源于此。
板樟堂供奉花地瑪圣母,是葡國人很崇拜的神,堂內存有許多富有奇趣的油畫及雕像,尤以耶穌基督像最為著名,從中可窺見古西班牙的宗教藝術特異之處。
圣堂內的天花板飾滿圖案裝飾,其中有一皇冠圖案,圖下便是主壇,大門雕工精細;圣堂內部色彩繽紛,形狀不一的彩色玻璃組合而成的圖案,予人以明快之感;祭顛壇上有圣母圣嬰像,圣堂內則設放花地瑪圣母像,每年五月十三日的花地瑪圣母出游即以此圣堂為起點。
教堂通常于下午開放,可先按門鈴,然后經旁邊閘門進入,再繞過一條長廊便可進入圣堂內部,圣堂后面設有一小博物院,內藏圣保羅大教堂所遺留下來的早期著名雕刻及遺物。
澳門旅游名景導游詞 篇2
漫步澳門歷史城區(qū),媽閣廟位于澳門半島的西南端,守護著內港的入口;港務局大樓位于媽閣廟左側的媽閣斜巷,往前經媽閣街就到了鄭家大屋所在的亞婆井前地;再往前經高樓街至風順堂街,圣老楞佐教堂聳立在街的盡頭。圣老楞佐教堂背后的風順堂上街連著三巴仔橫街,圣若瑟修院圣堂的大門就設在這里,而圣若瑟修院則與圣堂緊鄰。三巴仔橫街往右折上夜呣斜巷是崗頂前地,這里有圣奧斯定教堂、崗頂劇院和何東圖書館。崗頂前地經東方斜巷向下走到新馬路,旁邊就是民政總署大樓;民政總署大樓對面的議事亭前地,左有三街會館(關帝廟),右有仁慈堂大樓;由仁慈堂大樓經羅結地巷轉左,澳門主教座堂(大堂)就在眼前;經過大堂,進入大堂巷,盧家大屋巍然地靜立巷中;出了大堂巷就是板樟堂前地,左邊是優(yōu)雅的玫瑰堂,往前走,經賣草地街再轉大三巴街,盡頭處,正是著名的大三巴牌坊高高地聳立。大三巴牌坊右邊是大炮臺雄偉的身影,旁邊有著名的澳門博物館,左邊則是舊城墻遺址和哪吒廟。大三巴往左拐出花王堂街,映入眼簾的,是圣安多尼教堂,不遠處就是白鴿巢前地,東方基金會會址與基督教墳場雙雙緊貼地候在前地的右側。而東望洋炮臺、燈塔和圣母雪地殿圣堂屹立在澳門半島的最高峰東望洋山的山巔上,靜靜地觀看數(shù)百年來澳門的變遷。 介紹
澳門歷史城區(qū)是中國境內現(xiàn)存最古老、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東西方風格共存建筑群,當中包括中國最古老的教堂遺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墳場、最古老的西式炮臺建筑群、第一座西式劇院、第一座現(xiàn)代化燈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學等! v史城區(qū)是一片以澳門舊城區(qū)為核心的歷史街區(qū),其間以相鄰的廣場和街道連接而成,包括媽閣廟前地、亞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白鴿巢前地等多個廣場空間,以及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圣奧斯定教堂、民政總署大樓、三街會館(關帝廟)、仁慈堂大樓、大堂(主教座堂)、盧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廟、舊城墻遺址、大炮臺、圣安多尼教堂、東方基金會會址、基督教墳場、東望洋炮臺(含東望洋燈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等20多處歷史建筑。 作為歐洲國家在東亞建立的第一個領地,城區(qū)見證了澳門四百多年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歷史。正因為中西文化共融的緣故,城區(qū)當中的大部分建筑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城區(qū)內的建筑大部分到今仍完好地保存或保持著原有的功能。“澳門歷史建筑群”于澳門時間20xx年7月15日下午4時10分“澳門歷史建筑群”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并命名為“澳門歷史城區(qū)”。
澳門旅游名景導游詞 篇3
澳門天后宮,20xx年10月4日剛剛落成,歷時2年半,耗資2億澳門元。它坐落在澳門路環(huán)島的疊石塘山上,占地近7000平方米,是澳門迄今規(guī)模最大的廟宇。整個建筑按照閩南古建筑風格設計建造,并參照福建、中國臺灣等地媽祖廟的傳統(tǒng)規(guī)制布局,宮前有長達60余米的階梯,厚實華麗的牌坊式山門、漢白玉圍起的祭壇和由回廊連為一體的大殿、梳妝樓、鐘樓和鼓樓等。主殿坐西朝東,氣勢恢弘,樓臺宇頂?shù)颀堬w檐,金色琉璃熠熠生輝。宮內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高達3米的媽祖塑像鳳冠霞帔,慈眉善目,儀態(tài)端莊。
作為世界上惟一以媽祖命名的城市,澳門早在1488年就在內港建起了第一個媽祖廟——媽祖閣.
天后官自20xx年四月初十舉行奠基動土儀式至今,主體建筑已基本建成。從此,多元文化的澳門又增添了一顆體現(xiàn)中國古建筑和閩南文化特色的璀璨明珠。這其中,凝聚子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和澳門媽祖文化村天后宮同仁的心血,體現(xiàn)了行政長官何厚鏵先生和澳門特區(qū)政府各部門的傾誠支持,承載了泉州工匠師傅們的辛勒勞作。我們要特別提到的是,中國臺灣媽祖聯(lián)誼會、大甲鎮(zhèn)瀾宮董事會、媽祖發(fā)源地湄州媽祖祖廟董事會及泉州天后宮董事會給予我們一貫的幫助支持,自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成立以來,我們弘揚媽祖文化活動的每一步,都伴隨著他們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充分體現(xiàn)了兩岸四地同胞血濃于水的情誼,體現(xiàn)了媽祖娘娘教化全世界華人要團結如手足的精神力量。
媽祖文化,媽祖精神不但蘊涵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美德,也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在經濟日益全球化,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日益休戚相關的新世紀;弘揚媽祖的博愛和平;救危濟困,開拓進取,不畏艱險的精神,無凝是人類消彌爭斗,揚善除惡,共謀發(fā)展和福祉的最好教誨。
天后宮,又稱天妃宮、天后祠、天后寺、天后廟、媽祖廟、圣母廟等,日本又稱天妃神社,常見于中國大陸沿海,及香港、澳門、中國臺灣等地,在東亞其他地區(qū)如日本、琉球、越南等地以及東亞裔人士(主要為華人)之海外聚居地。從南中國以至全中國的海岸都有拜媽祖的信仰,認為可保航海順利,所以每所天后廟正門都朝海。
相傳,媽祖于宋代開國元年(920xx年)3月23日出生于福建興化軍莆田縣的湄洲島,出生時已有特殊征兆:紅光滿室,香氣四溢;出生至滿月均沒有啼哭過,故取名林默娘。林默娘自童年起即有預測天氣的異能,常于海難發(fā)生時前往救人,至29歲時于鄉(xiāng)間湄洲峰上羽化升天。
其后每多顯靈,于海濱救人無數(shù),于是沿海鄉(xiāng)民紛紛立廟祀奉,歷代君主都賜以頭銜,尊為天妃,直至康熙20xx年(1683年)福建水師施瑯攻打中國臺灣鄭克塽,因戰(zhàn)船擱淺,清朝軍人乃向天妃禱告因而脫險?滴醯壑篮髮⑻戾募訛“天后”,此后天后成為中國及東南亞華人社會里漁民和所有航海者普遍的守護神,有些漁民更會把孩子和天后“上契”。現(xiàn)今祖籍福建的林姓人士,多普遍認同天后是他們的祖先。
澳門是惟一以媽祖命名的城市,媽祖文化的影響力可想而知,澳門之所以能形成今天這樣一個多元文化相互包容融合的最適宜人類生活居住的地方,媽祖精神的教化力量不可小視。自澳門回歸祖國母親懷抱以來,“一國兩制”順利實施,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yè),除了澳門人民的共同努力,還有行政長官何厚鏵先生的睿智和特區(qū)政府的良好運作,更有中央政府的支持,這一切使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澳門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媽祖石雕圣像、澳門媽祖文化村牌坊和天后宮的相繼建成,使澳門媽祖文化村已初具雛形,我們將加快后續(xù)工程的進行,讓澳門媽祖文化村成為澳門旅游經濟發(fā)展的十個新的增長點,成為澳門人民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講堂,成為海內外信眾交流膜拜的圣殿。
澳門旅游名景導游詞 篇4
澳門位于中國東南沿海珠江口西岸,東北距香港約60公里,北面由一條寬約200米的狹長地帶與廣東省珠海市相連?偯娣e17.41平方公里,由澳門半島、凼仔島和路環(huán)島組成。至于澳門此名,則是因為從凼仔島眺看澳門半島,她的左右各有一座山,遠遠望去像是兩扇開啟的“門”,半島周圍環(huán)繞著海水,人稱此種地形為“澳”。那么,連在一起,這方土地便稱為“澳門”。
澳門舊屬廣東香山,后為葡萄牙人占據(jù)。業(yè)經多年經營,現(xiàn)已發(fā)展為重要的國際城市,出口加工、旅游博彩及建筑與金融是其主要的經濟支柱。地域狹小,人口密度為世界之冠。
澳門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宜人的亞熱帶氣侯、發(fā)達的服務設施,使之在國際旅游界頗具影響。地區(qū)旅游自然景觀較少,主要是幾百年來形成的人文旅游資源,大量古跡保存完好。澳門最有特色的是賭博娛樂設施。賭博內容豐而又豐,賽馬、賽狗、賽車俱全。賭博業(yè)在澳門合法化,形成以“博彩觀光”為傳統(tǒng)的旅游模式。葡京娛樂場、大三巴牌坊、西望洋山教堂為當?shù)孛麆佟?/p>
澳門旅游業(yè)憑借著其獨特的歷史和地理條件,一直有較好的表現(xiàn)。澳門眾多的名勝古跡,既有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色彩,又有濃郁的葡國情調,加上興旺的博彩業(yè),令澳門有“東方蒙特卡羅”之稱,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澳門國際機場投入運營以后,為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澳門已成為一個現(xiàn)代旅游城市。
澳門是一個自由港,一直奉行低稅率政策,你完全可以放松身心,忘卻煩惱,自由地徜徉在街頭,由著性兒地流連在海灘,穿梭在鱗次櫛比的歐式建筑群中,盡情地品嘗林林總總的佳食美酒。
澳門經歷了數(shù)個世紀的變遷,東西文化長期在此匯聚交流,留下不少可堪追憶的痕跡。同時,澳門逐漸向現(xiàn)代化國際城市邁進,設施先進完備,高樓林立,一切一切組合成澳門的特色,正等候著閣下親身光臨體會!
澳門旅游名景導游詞 篇5
圣老楞佐教堂,通稱風順堂,是澳門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位于風順堂街,澳門慈幼中學的正對面。實際建筑年份已不可測,但據(jù)史料記載,推算出教堂是1569年間左右由耶穌會會士創(chuàng)建的一座木制小教堂。而據(jù)教堂內一石刻上的碑文,第一次重修應在1620xx年,至于現(xiàn)時教堂的規(guī)模則是在1844年改建后而成的。
圣老楞佐教堂早年建成的時候,因為它靠近碼頭,所以教堂內立有風信旗桿,是葡萄牙人決定是否出海的重要指標。《澳門記略》載:“西南則有風信廟,蕃舶既出,室人日跂其歸,祈風信于此。”所以這座教堂也被俗稱為“風信堂”。后來,因廣東話中“信”“順”同音,也許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吧,“風信”轉為“風順”,而“風順堂街”和“風順堂區(qū)”也因此得名。和玫瑰堂以及圣若瑟小堂不同,圣老楞佐教堂建筑高聳,氣勢逼人,歐洲古典的風格帶有點巴洛克的味道。由于整個建筑并非坐落于廣場(前地),或者出于某段景的位置,所以為了突出整個教堂的存在,并要作為一個住宅區(qū)域的中心,于是在教堂的下面,加了有近一層高的高臺,使它顯得更加挺拔顯眼。而善男信女拾級而上的過程,也變成進入教堂膜拜前的一種儀式。另外一點和前兩處教堂的不同是圣老楞佐教堂的占地較大,所以在教堂的周圍有比較大面積的院子,院子里種滿了生機盎然的植物,在空間和視覺上和周圍緊鄰著的住宅樓做了區(qū)隔,所以進入教堂大門基本上也只關注到建筑的本體、周圍的植栽以及其間仰頭的藍天,不見俗世的喧囂,幽靜怡人。
在很多年前,風順堂在華人口中是稱作風信堂的,意謂順風順水。當年居澳的葡人大多為出海營商為生,他們的家人為求親人能平安歸來,多于此教堂祈禱希望神靈庇祐。教堂內設立的風信旗桿,為當時主要靠風力行駛的葡萄牙帆船提供重要指標。“風順”是“風信”粵語諧音,此名一出,讓教堂更具有中國化的親切意味。
風順堂的建立早于1569年,期間曾數(shù)度重修,其中在1620xx年的一次較具規(guī)模。而在1979年進行的粉飾裝修,亦使這座古老教堂倍添光采。教堂設計,雄偉壯觀,左右鐘樓并崎,一座是時鐘,作報時用;一座是銅鐘,供教堂彌撒時搖動轟鳴用。教堂的屋頂是中國式的金字瓦面,室內之裝飾充滿東方色彩,古雅逸趣。堂內寬敞宏偉,巨大的梁柱和精美的吊燈,頗具豪華博大之氣派。
祭壇內供奉著圣老楞佐的神像,穿著絢麗的衣袍,一手持圣經,一手拿法杖,莊嚴肅穆,在經常航海的葡國人心目中,是庇佑平安,賜予風信之神。
圣老楞佐教堂與媽閣廟距離不遠,卻在短小的路程中看到葡萄牙人航海主保和中國海神的前后呼應,見證了西方與中國文化的碰撞與共融,領略澳門人對不同文化的包容。
澳門旅游名景導游詞 篇6
澳門觀音堂之名聞遐邇,除在於其悠久歷史以外,更是簽署中美《望廈條約》的地方。禪院為中國古代的佛教建筑,具中國名山古剎的特色,禪院的首座是大雄寶殿,次殿是長壽佛殿,後座正殿是觀音殿。院後還有廣闊幽深的後花園,是一座頗具規(guī)模,港澳罕有的佛寺建筑群。每逢觀音誕期,殿內香火鼎盛,善信絡繹不絕,場面熱鬧。
大雄寶殿正對禪院,莊嚴宏偉,供奉三尊三寶佛像,皆為丈八金身,魁梧雄偉,其中之一為佛祖釋迦牟尼;殿旁懸有一個銅鐘,古色斑駁,已有三個半世紀的歷史。殿頂檐頭瓦脊,鑲有明朝琉璃瓦及精工鑲嵌的石灣公仔,栩栩如生,維肖維妙。次殿是長壽佛殿,供奉長壽佛,佛像安詳,象徵佛陀普渡眾生的精神。進入主殿觀音殿,供奉觀音大士蓮臺,樟木雕塑,十八羅漢分列主殿兩旁,雕工精細,造型神態(tài)活現(xiàn),其中位於左面的一尊羅漢,眼睛浮突、鼻骨高隆、鬢發(fā)卷曲,極像外國人,據(jù)云就是意大利威尼斯人馬可孛羅,他曾在中國研習佛理。觀音殿旁有一小庭園,圍繞著園中的蓮花池有十數(shù)盆栽,其中之一盆栽生長形態(tài)獨特,歷經數(shù)十寒璁,樹枝彎曲長成一個“壽”字,傳說善信只要手觸“壽”字,便可長命百歲。禪院內進的前廳掛有一幅畫像,人稱“大笑佛”。無論從那個方向欣賞畫像,佛相均咧咀相視而笑。
禪院內收藏了很多名家的書畫、書法、文物,包括馳譽中外畫壇的嶺南派大師高劍父及乃徒關山月,有嶺南三大詩家之稱的陳恭尹,著名學者章太炎等人,他們的作品懸掛於殿堂,供游客欣賞。在院內僧舍客堂屏壁,雕花金飾,而書法雕刻,亦見清雅。兩度屏風,每度刻四屏條,收米芾、董其昌、劉墉等歷代名人手跡,刻工精細。步入後花園,有一花岡石桌和四條長石凳,就是簽訂中美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的地方。1844年,清政府國勢日衰,列強覬覦,美國以顧盛為代表,與清欽差大臣耆英於澳門簽署《望廈條約》,強迫中國開放通商港口,擴大美領事裁判權。1944年,禪院於石桌後方立一亭碑,記述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