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黨員心得體會(精選5篇)
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黨員心得體會 篇1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一文中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牽涉到方方面面,但補短板是硬任務。要實現總書記上述要求,需要抓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中重要一條,就是必須既高度重視“扶志”,又要用足社保兜底政策。
在近幾年的精準扶貧工作中,由于對扶貧政策的宣傳及一些貧困戶自身的原因,有的貧困戶將扶貧政策片面理解為貧困戶什么也不用干,如果自身生活方面有需要,政府就必須“全方位”“無條件”地滿足自己,從而產生了“等”“靠”“要”思想,失去了主動思謀擺脫貧困的主動性。這種思想在貧困戶中是有一定“市場”的,如果不補齊這塊短板,扶貧勢必變成了“助懶”,最終影響扶貧工作成效。必須下大力氣,通過宣傳教育等多種方式,重點解決這部分貧困群眾自身思想觀念上的貧困。
由于受疾病、老齡化等多種因素影響,依然存在一些特困人群。要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就必須筑牢民生保障底線。具體說來,就是要實現社保兜底在這部分人群中的全覆蓋,使這些以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為重點的特困群眾基本生存需求得到保障。在此基礎上,要從政策、培訓等多層面入手,盡可能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跑好“最后一公里”
總之,我們要做到扶貧不忘扶志,扶貧與社保兜底“不脫鉤”。按照總書記要求,咬定目標、真抓實干,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黨員心得體會 篇2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雜志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文章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牽涉到方方面面,但補短板是硬任務。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各級領導干部要咬定目標、真抓實干,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不懈奮斗。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改革開放后“三步走”戰略目標的完美收官,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輝煌起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統籌推進各方面工作:“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扎實建立起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充實的小康社會。
中國從“解決溫飽”到“小康水平”,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發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動員令,小康的內涵在不斷豐富。這豐富的背后,是我們黨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回應人民呼聲的自覺與擔當。毫無疑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之下,單兵突進的方法論需要調整,“一美遮百丑”的心態也需要調整。脫貧攻堅只是實現全面小康的一部分,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都達標,才能真正算是全面小康。如果在總量和速度上達標,但人民群眾關心的污染、民生等短板問題沒有解決好,就不能說真正實現了目標。
“手長腳短,或是腳長手短”都不是“全面”的“健康”狀態。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著力補齊全面小康的短板,既要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有機銜接。我們相信,只要努力奮斗,不折不扣完成好目標任務,全面小康的含金量就會更高,我們走在復興征程上的步伐必將更加鏗鏘。
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黨員心得體會 篇3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短板,聚焦短板弱項,實施精準攻堅,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的文章既高屋建瓴指明問題短板所在,又提供了跑好全面小康“最后一公里”的方法遵行。當前,唯有“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精神,“萬眾一心加油干”的勁頭,只爭朝夕抓落實。
在正確方向上抓落實。在處理三對關系中,處理好整體目標和個體目標的關系,在皿想上要統一認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國家整體目標,不是平均主義,我國發展不平衡,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要處理好絕對標準和相對標準的關系,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在責任擔當中抓落實。在找準補短板的方向后,我們要圍繞以下三個維度,對必須完成的硬任務進行認真梳理,緊盯老弱病殘貧困人口,重點發力,從看病、上學、危房改造、飲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從“區域”的維度來看,要緊盯深度貧困地區,返貧風險較大的地區,精準施策,補齊“短板中的短板”。從“領域”這一維度看,要緊盯生態環境、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方面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在慎終如始中抓落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雖然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但現在也面臨時間緊,任務重的問題,補短板必須抓住重點,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要全面完成脫貧攻堅,始終堅持目標不變,靶心不散,克服焦燥情緒,懈怠心理,越是成就驕人,越不能有麻痹厭、僥幸懈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若寒來”,越是美好的未來,越需要我們付出艱辛努力。我們只有補齊短板,加油干,只爭朝夕抓落實,才能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錦上添花”。
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黨員心得體會 篇4
近日,《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文章指出,要一鼓作氣、連續作戰,以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精細的工作,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發起總攻的戰鼓已經擂響,決戰決勝的號角催人奮進,面對硬任務,比得是信念、信心和干勁,拼的是責任、作風和狀態,惟有“硬碰硬”,堅定信心不動搖、扛起責任不松勁、聚焦目標不懈怠、轉變作風不放松,努力交出讓黨中央和人民群眾滿意的時代答卷。
扭住“解放思想”,為決戰決勝凝神聚氣。凡作事,將成功之時,其困難最甚。脫貧攻堅戰打到現在,正是處于“將成功之時”,面對的都是“硬骨頭”、硬任務,必須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用創新的思維和精準的方法應對,解決好“最后一公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俗話說得好,只要思想不滑坡,脫貧路上辦法多。廣大黨員干部要涵養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主動掙脫慣性思維的束縛,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善于從不同角度看待和思考問題,迅速準確地從紛繁復雜的表象中把準“病灶”、找到“窮根”。在此基礎上,還要切實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在“精準”二字上下足功夫,緊扣貧困群眾致貧原因,采取有針對性的幫扶舉措,從根源上消除導致貧困的各種因素,堅決防止“頭痛醫腳、腳痛醫頭”的無用功,實現有形幫扶到有效幫扶的轉變,推動扶貧工作扶到“點”上,扶到“心”上。
聚焦“作風轉變”,為決戰決勝蓄能攢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以優良作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痹诿撠毠赃@場大戰中,黨員干部的作風好壞,關乎最終成敗。實踐一再證明,越是吃勁階段,越需要推動作風轉變,促使廣大黨員干部煥發出真抓實干、善作善成的良好精氣神,切實以作風攻堅促進脫貧攻堅。黨員干部要堅守黨的性質宗旨,自覺立起不忘初心的標尺,扛起牢記使命的責任,堅持人民至上、深深植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在工作中注重傾聽人民群眾意見、探訪群眾疾苦,從群眾的話語中找到決戰決勝的“金鑰匙”。要大力發揚和踐行“釘釘子”精神,拿出“不破樓蘭誓不還”的韌勁,朝著既定目標一錘接著一錘敲,直到釘牢釘實。要發揮好黨員干部的示范表率作用,堅持干字當頭、實字托底,堅決防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以脫貧攻堅實際成效贏得群眾的真心點贊。
突出“補齊短板”,為決戰決勝保駕護航。木桶的最大容量,取決于組成木桶最短的那塊木板;工作的最終成效,取決于工作中最薄弱的那個環節。這也就要求我們要把短板補得再扎實一些,把基礎打得再牢靠一些,以保證脫貧攻堅的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問題是時代的聲音,說到底短板就是問題,補齊短板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要始終著眼于老弱病殘等重點人群、“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以及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和發力點,集中優勢力量予以化解。要培養長遠的戰略眼光,在常態長效上求突破,將補短板與慮長遠有機結合起來,從教育引導入手,幫助極少數貧困群眾扭轉“等、靠、要”的依賴思想,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同時大力開展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加大對貧困群眾的技能培訓,讓他們既能富口袋、更能富腦袋,確保脫貧攻堅的成果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
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黨員心得體會 篇5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在《求是》雜志刊發。文章從取得的成就再到現實難題,從著眼于當下再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充分彰顯了黨和國家補短板、奔小康的決心和信心。
補短板之策出自“木桶理論”。意思是說整體水平取決于具體能力中最弱的一項,就如同一只木桶,裝水的容量取決于達到所有擋板中最短那塊的高度。20__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際,要肩負起補短板、強弱項、固優勢的歷史使命,助力完美收官。
補短板要找準問題,集中發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毖a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存在的突出短板,就是要發現工作中的存在問題,知道工作存在的短板,然后針對問題短板有的放矢。在實際工作中,要通過調查研究了解真實情況,梳理問題所在,建立問題清單,把問題按照難易程度、輕重緩急區分對待。短期必須整改問題立馬上手行動,在行動中繼續發現問題;長期需要謀劃的工作提前深入調研,形成工作有側重、事態有緩急的良好局面,避免是事都來干的一陣風,或者是事都推后的拖延癥,要切實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找準病癥,聚焦短板。
補短板要明確思路,抓好落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也要明確工作思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人民,我們的思路就是如何把這個目標落在實處。只有把群眾呼聲和訴求擺在首位,我們才能知道今后工作該朝著哪個方向前進;只有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狀態和現實獲得感,我們才知道這樣做該不該、值不值。要避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候搞“花架子”項目、“面子”工程,而要真正撲下身子,多抓“兩不愁三保障”的落實,盡快完善涉及群眾利益和群眾最關心的身邊事,認認真真做為人民服務,主動把工作落實在行動上,打通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今天我們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承前啟后的關鍵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脫貧政堅是第一步,也是繼往開來的關鍵一步,前進之路充滿荊棘和坎坷,讓我們保持戰斗姿態,補齊短板再沖鋒,繼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黨和人民交出合格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