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干部走基層心得(精選3篇)
黨員干部走基層心得 篇1
走基層,就是領導干部要走出辦公室,走到群眾身邊去,它不同于走親訪友的互道祝福,也不同于浮光掠影的走馬觀花,而是要手捧一個真心,走進人民群眾之中,認真聽取群眾意見,踏踏實實為民服務。
下基層要帶著問題去。基層需要什么?去了之后要解決什么問題?這是領導干部在下基層之前必須深入思考的。年初,我局集中一段時間對各縣區進行了走訪調研。走訪前,針對縣區的工作開展情況,擬定了不同的調研計劃,除重點了解中央、省、市各級政法會議和司法行政工作會議精神在縣區、鄉鎮、村社的落實情況之外,還要聽取各縣區在開展工作時發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及新困難,收集基層的意見建議,并對調研情況進行整理,及時提交局黨委會討論研究并提出指導意見。
下基層要捧著真心去。到基層去不是“看盆景”,不是“入鏡頭”,而是要去結“窮親戚”,與群眾打成一片,認真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需求,聽取群眾意見,解決實際問題。走進“雙聯”村,我們帶去了救助物資和扶貧款項,還和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坐在長板凳上和他們拉家常,圍在火堆旁聽取他們的想法,傾聽他們最關心什么,最需要什么,最想得到什么樣的幫助。在這一過程中,村民不再將我們視為領導,而是推心置腹、暢所欲言,我們也在和群眾的交流中發現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下基層要服務群眾去。進基層不是搞“親民秀”,不能搞形式主義,要真真切切、踏踏實實地為群眾辦幾件實事。下基層的目的,就是要重點推進與群眾聯系緊密的工作。我們下基層,就是要了解人民調委會換屆推選情況,看看組織建得全不全,人員配得強不強,能否真正開展工作,為群眾化解糾紛,同時指出調解中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和意見。我們下基層,就是要向彭傳忠學習,改掉衙門作風,實打實地解決群眾心頭的憂慮,硬碰硬地化解一些信訪問題,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服好務。我們下基層,就是要將法治文化帶到基層,將法律服務送到家門口,將引資項目落到實處。
領導干部下基層,去不能白去,去了要解決問題;走不能白走,走了要了解實情;下不能白下,下了要做些實事。
所以,走基層要真心實意,要辦實事惠民生,要從物質上給予基層幫助,也要從精神上給予基層幫助,更要建立長效的幫扶機制,真真正正為群眾服好務。
黨員干部走基層心得 篇2
在前段時間,我們一群新聞學子來到了湖南省中方縣開展“新聞學子走基層”活動,在這短短的幾天時間里,我們參觀了中方工業園以及當地最大的民營企業,走進了幾戶農家,與當地村干部座談,與老鄉交流,從而勾勒出一幅真實的中國農村圖景,其中彰顯的創業精神、實干精神、奮斗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
旺市融城,離不開中方實業人的艱苦奮斗。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業縣,“少年中方”的起步騰飛更離不開鄉親們的辛苦耕耘。在中方工業園,我們參觀了當地最有名氣的民營企業:金大地,其每年光納稅一項就近1億元。但是誰又能想到,這家企業在20xx年以前還是一家連年虧損的鄉鎮企業。“我這一輩子就是想干點實業,人生就是一搏。”董事長彭忠喜說,“現在我們開始走循環經濟模式,技術創新永遠比競爭對手快半步,我們這十年,就是一直在迎難而上。”
在前往桐木鎮大松坡村高昌禮老人家之前,就早早知道他在村里帶頭做起了農家樂,是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談起自己的不便,高老倒是毫不避諱:“20xx年前,我在操作犁田機的時候出了事故,落下了殘疾,但是我這個人嘛,就是相信‘車到山前必有路’的道理,腿傷剛好那幾年,就帶著全家老小開山種葡萄,施肥、殺蟲我都自己來。”十幾年如一日的辛勞,讓高老一家的日子越過越好,前幾年又借著發展旅游業的東風,生活是越過越有滋味。
大松坡村是有名的葡萄溝,而離這十幾里開外的楠木鋪村就沒有這么好的自然條件,幾十戶人家散落在大山深處,一條只容得下小車單向通過的毛坯土路成為村里和外界溝通的唯一通道。但是村干部硬是用自己的堅持領導村民走向富裕。村民們在合作社的幫助下,開山種桃子、葡萄,有的還搞起了烏雞養殖,收入自然是比早年翻了幾番。“之前沒有路的時候,我就和媳婦每天夜里3點就動身挑桃子、葡萄下山去賣,后來實在覺得不方便,我們全村人就一鋤頭一簸箕地開出了這條6里的土路,前前后后花了三年時間,現在就是要想方設法鋪上水泥,硬化道路。”楊圣良說。
這些人都是我們的采訪對象,而我愿意把他們稱作“筑夢者”。他們都有夢想,是企業發展壯大,是果園豐收,是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中方之行,讓我們有機會在基層,走近了有血有肉的“筑夢者”。
黨的召開后,“中國夢”成為大家口中的熱詞,但以往我對“中國夢”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宏大敘事的“國家夢”上。來到中方這片土地,走進中方百姓的生活,才真切地感受到,“中國夢”更是“具體而微”的個人夢。此次走基層訪問的四位“筑夢者”,他們就是中方28萬人的一個縮影,更是中國社會廣大基層的一個縮影,沒有條件自己創造條件,富裕起來再帶領周邊的鄉親一同致富,這種質樸、動人的實業、實干精神,真實地存在于廣褒的田間地頭之上。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的采訪對象在各行各業、在工廠、在田間地頭,用智慧、汗水、堅持點綴了“少年中方”騰飛的夢想。他們身在基層,卻始終用一種飽滿而樸實的精神狀態,在“中國夢”的筑夢之路上破浪前行。
總的來說,這次走基層活動,對于我們新聞學子來說,絕不僅僅意味著只是一次新聞實踐教育活動,更是一堂生動的人生教育課:在基層,也有無數的“筑夢者”,他們的生活有張力,有激情,他們一直都是社會進程中的偉大參與者和推動者。短短五天,躬行大地之間,無時無刻不被震撼著。
黨員干部走基層心得 篇3
一、 深入學習,當好"宣傳員"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深入學習、加深理解,思想認識提高了,我們才能為行動的開展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矗省委書記王三運指出,"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是一次思想解放、轉變作風、鍛煉干部的創新之舉,是一項固本強基、促進發展、造福群眾的務實之策,是富民興隴、甘肅實現超常規發展、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目標的辦法之一。對工商系統而言,開展這項行動,有利于轉變工商職能,有利于提高-干部隊伍素質,有利于構建"大工商"格局和打造"隴原工商鐵軍"。對此,我們必須進一步充分認識重大意義,準確把握深刻內涵。新時期,黨出臺了許多富農惠農強農的優惠政策,國家的許多法律法規日臻完善配套,加之信息時代,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日新月異。對此,農民群眾由于各方面的因素,造成有的一無所知,有的一知半解,有的甚至誤解。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加強自身學習的同時,做大量的、細致的、反復的宣傳和釋惑工作。
二、 體察民心,當好"貼心人"
我們在基層工作并不等于是深入基層,有許多實情不了解,有許多民-意不理解。民心大于天,群眾是靠山。做好群眾工作是干部的基本功,也是最主要最根本的能力。農民是最可憐、最真誠、最實惠的。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尊重群眾、服務群眾、親近群眾的理念。通過人對人、面對面、心貼心的交流,在同吃注同勞動中讓他們無拘無束中說出思富、盼富、致富的想法和最需解決的問題和困難。切記指手劃腳、喧賓奪主。
在切實掌握實情的基礎上,該幫扶的幫扶,該疏導的疏導,該向上反映的整理反映。這樣,才能建立和培養感情,做好順人意、暖人心、穩人心的工作,最終實現黨心與民心的相互交融,干部和群眾的雙向受益,結成貼心人,成為好朋友。
三、突出實效,甘做"助推器"
"聯村聯戶"是載體,"為民富民"是目的,實現目的,重在體現實效。要緊緊圍繞宣傳政策、反映民-意、促進發展、疏導情緒、強基固本、推廣典型六大主要任務,突出重點,發揮優勢,應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好什么就先干什么,層次推進,讓群眾對"聯村聯戶、為民富民"的效果看得見、摸得著。要始終明白,這次行動涉及的對象是農村貧困村、貧困戶,要切實在增收致富、扶貧攻堅方面取得實效,千方百計為他們找準一個發展路子,制定一個脫貧計劃,謀劃一個主導產業。最大可能的依托工商職能,因勢利導,拓展扶貧領域,諸如建立"綠色通道",扶持發展個體戶、私營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濟實體,讓村上建立"一會兩站",培養農民經紀人,實施訂單農業和商標提速工程,向企業輸送剩余勞動力等等。
四、 創新方式,勇當"先行者"
創新是永恒的話題,沒有創新,就沒有了活力,就沒有新局面。開展"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是一項關乎全局性、戰略性的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必須不斷堅持改革創新,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在目前情況下,必須把聯村與聯戶有機結合起來,互相促進,共同致力于為民和富民。單位聯村的重點是促進共享,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干部聯戶的關鍵是搞好服務,在服務中教育、引導、提升農民。貧困村、貧困戶"貧"的往往不只是物質,而是致富門路,"困"的往往不只是條件而是發展理念。扶"貧"雖必要,但扶"智"更金貴。要恰當處理既輸血、又造血和既扶貧、又扶智的關系。要通過個私協會,號召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參與幫扶行動,履行社會責任,回報社會。同時要注意發揮當地的土專家、田秀才、黨員致富戶、產業富裕戶的作用,使其參與到行動中來,八仙過海,各顯身手。
人無責任無以為人,國無發展難以強國。"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的號角已經吹響,讓我們踏著時代的進行曲,擁抱甘肅改革開放開發的又一個春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