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黨員干部觀看《小巷管家》心得感悟體會(通用3篇)
基層黨員干部觀看《小巷管家》心得感悟體會 篇1
“小制作、大效果”。電影《小巷管家》脫胎于黨員電教片,既沒有大場景,也沒用各種特效特技,制作成本較低,但由于制作團隊藝術水準較高、主要演員又多為老戲骨,我感覺全片敘事流暢、音樂和光影效果都很好,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給人以思想啟迪和精神美感,既“養眼”更“養心”。現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這樣一部主題鮮明、緊跟時代、把鏡頭對準火熱生活、突出基層黨組織作用的電影,是激發廣大黨員干部守初心、擔使命的最好教材,是最實際最生動的主題教育。建議市委組織部和市委宣傳部精心組織,讓更多的干部群眾走進影院,接受教育。其實,用電影進行黨員教育是我們黨的一個優良傳統。《南島風云》《今天我休息》等描寫普通群眾鍛煉成長的電影曾激勵不少干部群眾在工作中對標對表,提高工作覺悟,具有很強的現實示范性。我相信,《小巷管家》不僅會在北京引起廣泛共鳴,也完全可能在全國形成一定影響力,實現口碑和觀影人次雙豐收,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輿論效果有機統一。
基層黨員干部觀看《小巷管家》心得感悟體會 篇2
“小切口、大主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北京“要探索構建超大城市治理體系,這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北京提出的要求。”“背街小巷是最能體現精細化管理水平的,城市管理要向街巷胡同延伸。”電影《小巷管家》選取街巷治理這一“小切口”,藝術化地展現了北京市委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到京華大地、形成生動實踐的“大主題”。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我認為,北京市委推出的黨建引領“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強化街道黨組織統籌協調功能,確保基層治理有魂、有序、有力,實質上是推動基層從傳統管理向現代治理轉變的一場系統性變革,是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同步推進所帶來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制機制之變,是在重構基層治理的體制機制。改革過程中,全市建立起“小巷管家”隊伍,招募2.3萬余名熱心居民擔任“小巷管家”,履行“每日巡、經常訪、及時記、隨手做、實時報”等職責,及時了解群眾需求,上報群眾身邊難題,拓寬了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渠道,涌現出“西城大媽”“朝陽群眾”“海淀網友”“石景山老街坊”等一批志愿服務品牌。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之際,電影《小巷管家》的推出正逢其時,是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全會主題的生動詮釋,是對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細”重要指示精神的藝術表達。
基層黨員干部觀看《小巷管家》心得感悟體會 篇3
央視《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么》節目陸續播出,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被采訪者大致有這些回答:“中國的傳統不能忘”“不招風惹事”“要孝順”“做人誠實厚道”“講誠信”“要認清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干事”等,話題不僅弘揚了社會正能量,也引起了人們對美好家風內涵的熱議。筆者認為,社會進步,思想意識、道德標準、文化認知中的一些核心價值并沒有根本變化,家風不僅調節家庭成員內部關系,規范家庭成員日常品行,也能影響民風社風,促進社會環境良性發展。中國逐漸進入小家庭時代的今天,重拾良好家風很有必要,正逢其時。
作為領導干部尤其需要正家風。《大學》云:“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悖”。《禮記》亦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些“上”說的都是領導干部,他們對社會影響很大。行政首長負責制必然導致“一把手”的“家風”會在身邊造成巨大影響。春秋時,齊景公宴請文武百官,席散后一起射箭娛樂。齊景公每射一支箭,即使沒有射中,文武百官都是高聲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事后,齊景公把這件事情告訴臣子弦章。弦章對景公說:“這件事不能全怪他們,古人有句話叫:“上行而后下效”。王喜歡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歡吃什么;王喜歡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歡穿什么;您喜歡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王上奉承了”。還有楚靈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故事,從中皆可見領導干部對周圍人群的影響力。
領導干部正家風首先“修己身”。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自己做正確的事,以身作則,是營造好家風的前提。更何況“欲治國者,先正其家”。如果領導干部連自己和家庭都管不好,如何治理一個單位,服務一方百姓。前不久看到一則故事:有一戶人家請了風水先生看風水。主人帶著風水先生出村往南,主人突然停住腳步說:“先生,咱們先到村西地里看看”。先生問:“為什么?”主人說:“我家村南地里有幾棵杏樹,樹上有一窩斑鳩,你看南邊林上斑鳩亂飛,怕是有小孩在偷杏兒。小孩們見到我過去必受驚嚇,掉下來摔壞了咋辦?”風水先生頓時將羅盤收起,放入包里,向主人抱拳說道:“東家,不用看了,你家先人安葬到哪里,哪里就是風水寶地,家族必興,子孫必賢。”故事涉及迷信,卻是勸人為善,如果掌握話語權的一家之主或家庭主要成員人品好,那么家風就好,自然家族和睦,事業興旺,子孫賢達,無論風水。
領導干部正家風其次“賢配偶”。《顏氏家訓》中有兩句話:禁童子之暴道,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斗閱,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意思是禁止小孩的胡鬧嬉笑,師友的訓誡還不如阿姨的指揮;阻止俗人的打架爭吵,圣人的教導還不如妻子的勸解。俗語又云:妻賢夫禍少。可見妻子配偶對家庭的影響力。一個成功男人背后往往站著一名偉大的女性,現實也經常如此。同樣,許多貪官的身后,有著一位位家風不正的“貪內助”。她們對丈夫的腐敗行為或視而不見,或同流合污。如,李嘉廷之妻王驍,李紀周之妻程辛聯,王懷忠之妻韓桂榮,許運鴻之妻傅培培,肖作新之妻周繼美等。領導干部如果不能時刻注意糾正配偶之失,長期“枕邊歪風”之下,胸中原有的正氣也難存了,于是家風不正,直至身陷囹圄,禍及家人,悔之晚矣。
領導干部正家風更重“育子女”。好家風首先確定好家規。不可“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呵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如果對子女任意放縱,不加管制,該訓誡時反而夸獎,該責罵時反而歡笑,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認為這些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好家風更要持之以恒。“父子之嚴,不可以狎”。如果心情好家風是和風細雨式的,心情不好家風是狂風暴雨式的,家風就一直東倒西歪,讓人無所適從。好家風還要從小樹立。“驕慢已習,方復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長,終為敗德。”到驕傲怠慢已經成為習慣時,才開始去制止,那鞭打也樹立不起威嚴,憤怒也只會徒增怨恨,最后成為品德敗壞的人。那些“坑爹”的、喊“我爸是李剛的”大多因為如此啊。
領導干部應該樹立什么樣的家風呢?1969年,董必武將自己的小兒子及兒媳送往河北省晉縣農村,鼓勵他們好好勞動,做一個合格農民。后來,晉縣縣委提拔他兒子當干部,董必武知道后,堅決不同意。在今天看來,這種“家風”實在有些過了,子女事業的正常發展為什么要阻止呢。其實中心思想就兩個字:避嫌。正是因為他們明白自己的影響力總會或有或無的輻射。所謂“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這是黨和國家機關領導干部在齊家,在修身,更是在治國。
許多“老規矩”自然也必然的被歷史淘汰了,但決不意味著不應該從傳統文化中去認真借鑒“好東西”。如果把“家風”用傳統“五常”簡而言之,那就是對親屬朋友有寬厚兼愛之“仁”,對妻子同事存朋友往來之“義”,在家庭內部樹規則約束之“禮”,行為處事有明晰是非之“智”,待人接物含輕利重諾之“信”。如此,持之以恒,潤物無聲,自然慢慢能營造出正面、積極、和諧的家風。
是讓社會上的一些不好現象來影響自己的家風,還是以自己的優良家風帶動身邊周圍的風氣?讓自己嚴格律己的風格影響配偶子女,還是讓配偶子女反過來影響自己?身為受黨教育多年的領導干部,自然很容易選擇了。常說“以優良黨風促政風、帶民風”,其實所有共產黨員和國家公務員都來自于人民群眾,出自于一個個家庭,如果大家家風正了,何愁黨風、政風、民風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