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白鴨產業構建策劃方案
策劃背景
連城白鴨是經連城人民祖祖輩輩精心選育而成的地方優良品種,主產連城縣,被載入《中國家禽品種志》。XX年國家農業部130號文重新頒布為“全國78個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品種之一”。根據《福建省畜禽品種志》品種形成一節中記敘:清朝道光年間,童榮南撰寫的《該邑風情志》記載,白鴨屬鶩與地方鴨種交配的后代,鶩有白、黑之分,而以白鶩為美,被列為“珍品、貢品”。現有連城白鴨均為黑嘴、烏腳、羽白為特征,具有耐粗食、產蛋多、適應性強特點。由于該鴨純天然飼養,主飼大地食糧,飼養期長,故該鴨湯味獨特,吃不油膩,燉煮肉味細膩醇香,且有一定藥用功能,當地中醫指導用白鴨防治小兒麻疹、肝炎、痢疾、結核、不明原因低熱高燒、煩躁失眠等癥。據清代上海錦章書局石版印刷的《十藥神書》介紹:連城白鴨對人體久勞久咳咯血肺虛等癥有明顯的輔助治療作用。所以國內禽業專家稱之為“優秀、稀有的地方種質資源,鴨類中國粹”。
連城白鴨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祛痰開竅、寧心安神等功效。經多家權威機構檢測,富含人體必須的18種氨基酸和10種微量元素,膽固醇含量極低。該鴨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具有藥用保健功效的鴨種,因而被譽為“全國唯一藥用鴨”。更重要的是,該鴨以天然牧養為主,主食五谷雜糧和野生水生動植物,被視為無公害綠色禽類產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食物結構起著質的變化,連城白鴨作為人類保健食品、綠色食品而倍受消費者歡迎,銷路越來越廣闊。隨著我國加入wto,作為純天然綠色保健食品的連城白鴨,必將迎來一個快速發展、邁入國際市場的良好機遇。認真做好連城白鴨這一高經濟附加值的新興農副特色產業,不僅可以為連城縣乃至全省畜牧業打造一張亮麗的名片,而且對加快連城縣農民致富奔小康進程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連城白鴨養殖規模和銷售量逐年不斷增加擴大。由1995年的5萬只發展到XX年的150萬只,XX年達200萬只,XX年達300萬只,XX年達500萬只,僅XX年就生產白鴨180萬只,創產值6000余萬元,目前,連城縣已建立了1個連城白鴨原種場、3個擴繁場,白鴨基地12個,年產值 1.7億元。連城白鴨經長期自然與人工選擇,已成為遺傳穩定、性能較高的地方良種。存欄原種核心群6個品系240個家系,年可供種苗550萬羽。現被國家農業部列為“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場”。如今“養白鴨致富”、“吃白鴨健康”逐步為人們的共識。目前連城白鴨產品的銷售市場不斷擴大,銷往廣東東莞、深圳、汕頭、潮州、江西南昌、吉安、江蘇南京、河北常德、浙江溫州、天津、上海及本省大中城市,最遠銷往黑龍江虎林地區,省內福州、廈門、龍巖等許多大中城市均設有經銷點。
今后,連城白鴨產業發展目標定位主要是拓展產品銷售市場。實現保種選育、擴大規模和加工開發并舉,在認真搞好種質選育工作的同時,適度擴大養殖規模,按年遞增50萬只的增長速度發展。到2010年在全縣10個養殖重點鄉鎮建立200家年出欄10000只以上規模示范場,帶動千家萬戶養殖,實現年出欄白鴨達500萬只規模。在此基礎上,重點搞好連城白鴨產品的深度加工開發,做大連城縣現有的白鴨屠宰加工廠。在產品開發上,根據白鴨的不同日齡生產不同檔次的白鴨加工產品,滿足不同類型的消費需求,通過白鴨加工廠這一平臺,將多年來扔棄的公鴨及嫩鴨充分利用開發,加工成不同類型的肉香鴨、包裝分割肉產品;老鴨加工成湯缽型產品。另外,引進新技術搞好連城白鴨藥理藥效功能產品的深度加工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