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俗語有什么內涵(通用4篇)
春節俗語有什么內涵 篇1
“年來到,年來到,閨女要花兒要炮,老婆要個煊棉襖,老頭要個新氈帽。”
過年大家都要圖個吉利,要年新禮物。這禮物不論貴賤,一年到尾總該有個“新”來圖來年吉利。而《正月十六請閨女》則更有童謠的情趣與年節的歡樂氣氛。“木锨板,挖膠泥,正月十六請閨女,殺公雞,宰母雞。公雞說:我的脖子長,殺我不如殺那只羊;羊說:我四條金腿往前走,殺我不如殺那只狗;狗說:我白天看家晚上歇,殺我不如殺那只鱉;鱉說:我往河里縮一縮,殺我不如殺那只豬;豬說:喝了我的血,吃了我的肉,殺我不如殺恁舅。”
春節俗語有什么內涵 篇2
“五窮媳婦五窮排,家家門上送出來”
正月初五“送窮”,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對于南方人來說,初五是迎財神的日子。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這天人們爭先早起,敲起金鑼,燃起鞭炮,擺上供品,迎接財神,俗稱“接路頭”。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愿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發大富。
春節俗語有什么內涵 篇3
“新年到,放鞭炮:一響鴻運照;二響憂愁拋;三響煩惱消;四響財運到;五響收入高;六響身體好;七響心情妙;八響平安罩;九響幸福繞;十響事業節節高!”
“爆竹聲中一歲除”。除夕之夜,交子時刻,天空中,火光閃閃,轟鳴陣陣,隆重、熱烈的鞭炮聲送走了舊年,迎來嶄新的一年,把春節推向了高潮。據史料記載,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類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
因為我國南方盛產竹子,這個習俗首先是從南方流行起來的。當竹子燃燒時,竹節里空氣膨脹,引起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爆竹的名稱也由此得來。大約到了唐代,人們把火藥裝在竹筒里點燃。宋代人們已經普遍使用內裝火藥的紙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現在的炮仗了。
春節俗語有什么內涵 篇4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窮歲盡”,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除夕之夜是年節的第一個高潮。
守歲,俗稱“熬年”,是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是一年中最具家庭親情、充滿溫馨祥和的家宴,此時,人們不僅享受著滿桌佳肴,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年夜飯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在晉代就有除夕守歲習俗,南北朝時已很普遍,進入隋唐后守歲很盛行,宋代沿襲唐風更盛。
另外,漢代已有除夕夜晚飲椒柏酒(用草藥配制的藥酒)以驅邪祛病的習俗,后世改為飲屠蘇酒,王安石有詩“春風送暖入屠蘇”。現如今,我國南方仍有年節時全家老小歡聚酣飲屠蘇酒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