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過年習俗作文(精選10篇)
侗族過年習俗作文 篇1
受漢族影響,各地侗族也過春節,并且十分隆重。農歷年底,侗族村寨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家家忙著打年粑、釀年酒、殺年豬、張貼春聯、打掃衛生。侗族的“春節”和漢族一樣也俗稱“過年”,有大小年之分,但與漢族的小年不完全相同,漢族過小年是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相傳是敬灶神。侗族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為小年,又叫“姑婆年”,是紀念姑婆的節日,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過年快結束時回家探親團圓。這天,除過年的食品外,侗家還用幾個粑粑夾著酸肉敬奉姑婆,作為“饗年”,并用甜酒祭奠,說是有的姑婆、姑母不會喝燒酒,就飲甜酒,反映了侗族人家具有尊重婦女的傳統美德。
各地侗族的春節活動既有相同內容,又有地方性的特點。三江侗族農歷三十過大年,除夕當天宰豬殺雞鴨祭祀祖先,又用酸湯煮魚祭莫一大王。初一的清晨用燒肉和酸肉祭祖。同樂地區的楊姓侗族初一除用酸肉外,還以甜酒祭祖,到達摩娘娘廟(薩堂、圣母祠)去祭祀,同樂獨峒一帶的侗族放鞭炮驅逐“野鬼”。馬胖一帶的吳姓侗族不設祖宗神龕,除夕這天,殺豬宰鵝,首先去祭祀飛山廟楊公祠,然后祭祀土地廟和“薩壇”,最后在火塘邊燒香擺飯桌吃晚飯,在飯桌前說幾句請祖宗一起過大年的話。初二后,親朋好友之間互相請吃油茶或喝酒,寨上吹蘆笙,唱侗戲,進行“月也”集體交游。
榕江侗族稱“春節”為“達年”,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從農歷十二月中旬就開始打年粑、釀酒、打掃衛生。喂牛的人家要為牛備足年料。農歷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殺年豬,農歷十二月三十日貼春聯、門神。小伙子給未婚妻送禮,新郎迎接新娘回來共度佳節(因侗族新娘有不落夫家之俗)。除夕之夜,家家燃香點燭,擺設供品敬祭祖先。大年初一零時,鳴炮辭舊迎新。初一早上用茶水祭祖,傳說此時是祖先的“齋時”,晚上才供奉酒肉。當天不往屋外倒水和垃圾,表示全年財喜不外出。初一飯菜均吃前一天做好的,意為上年剩下的,以示年年有余。除夕晚上和初一整天不請客。初二這天,寨上婦女到薩堂祭祀“薩歲”祈求保佑,兄弟請已出嫁的姐妹回來吃飯,同時親友也可以互請。初三以后寨中開始玩龍舞獅、演侗戲、“多耶”、“行歌坐月”、蘆笙會、唱大歌等,節日期間充滿了歡樂氣氛,直至正月十五把龍送下海,春節結束。
侗族過年習俗作文 篇2
同學們,你們一定知道老舍寫的《北京的春節》吧,你們知道侗族的春節是怎么過的呢?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一年一度的春節,在寨子里可是最隆重的節日,古樸風味極濃。一送走了臘月二十三,人們就開始了過年的忙碌,各家宰年豬、掛臘肉、腌鮮魚、做新衣……越忙越喜,越喜越忙。
過年的前一天,家家屋內都打掃得干干靜靜,屋子的四周還灑上了一層石灰,以消毒驅邪。除夕那天,各家在堂屋敬拜祖先,桌上擺滿了貢品,小孩子們歡歡喜喜地在一旁放鞭炮,“噼噼啪啪”一片響。拜了祖先,一家人便在火塘邊吃年夜飯。香噴噴的雞、扣肉和糯米酒這些是少不了的。飯后,人們都要“守歲”一直到送走了舊歲才就寢。
大年初一的清晨,左鄰右舍相互請吃油茶,吃完,男女青年就東一群西一群地打手毽尋歡作樂,談笑風生。小孩子們不知疲倦地在石板坪上打鑼鼓“鬧新年”中,老人則聚集在鼓樓里天南地北地閑聊。
年初二,寨子里開始演唱侗戲和桂劇,吸引了一大群的觀眾前來觀看。婉轉的曲調、精湛的唱工,得到了一片片的掌聲。
從初四開始,一直到元宵,文娛活動便進入了高潮。到了夜晚,村上有四條滾龍和一條蛟龍,在“串坪”表演。三種龍的姿態各有千秋。舞滾龍,以龍頭去追尋龍寶不斷翻滾,龍身龍尾十數節依次翻動,形似臺風翻海浪,頗為壯觀。舞龍還以耍獅來助興,實際上是演練拳術功夫,每當舞獅完畢,便會進行拳術表演,打法有些古怪,但是運用的氣功使人驚嘆不已。
元宵節到了,寨子要舉行“送龍下海”的盛大活動。眾人敲鑼打鼓,舞著龍來到河邊,然后收起龍布,將龍紙燒掉,這叫“燒龍”。送走了龍神,人們便回到寨子里聚餐。
過了元宵,侗族的春節就宣告結束了,她在爆竹聲中向我們走來,又在爆竹聲中漸漸遠去。聽!她在和你說再見呢!
侗族過年習俗作文 篇3
侗族人民過年期間,具有特色的群眾活動是“打同年”。這項活動,同漢族過年“團拜”相類似。龐大的樂隊和歌舞隊到達一個村子時,該村的婦女排成隊伍,用唱歌的形式提出各種問題,隊伍中的人也要用歌聲給予回答。好比電影《劉三姐》中的對歌那樣,一唱一和,別具風味,歌聲回蕩,格外熱鬧,顯得豪放、熱烈。
節日期間,侗族人民斗牛活動也饒有風趣。侗族人民自古就有斗牛這一傳統娛樂活動。民間流傳的《斗牛古詞》中說道:“孔明天相號召娛樂,苗、侗祖宗湊銀買牛,吹笙斗牛,樂而忘返。”
侗族過年習俗作文 篇4
每次聽到電視上的兒歌聲: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買燒酒……每次聽到這首兒歌:我就興奮不已,盼望著新年快快來到。
大年初一的前一天叫大年三十,也叫除夕,家家戶戶吃團圓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魚,而且魚不能吃完,它代表著“年年有余”。餐桌上有糖、有花生,棗也是必不可少,它代表著“春來早”。當然,餐桌上還有柿餅子,它代表著“萬事如意”,家里還必須有杏仁,它代表著“幸福美滿”,另外團圓飯桌上還有一種豆類食品,沒想到吧,它就是豆腐,它表示著“有福氣”。下一位就是我們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年糕,不只山西有吃年糕的習俗,中國人都有吃年糕的習俗,它代表著“年年高”。
大年三十晚上我們還要包餃子,晚上十二點吃,它代表著一年和新的一年的交差點,也叫“交子”。包餃子的時候,得少包幾個辣椒的、糖塊的、硬幣的,看誰吃見辣椒,表示他這一年過得紅紅火火;如果有人吃到糖塊,表示他今年過得甜甜蜜蜜;要是誰吃到硬幣的,表示財源滾滾。不只這些,山西的農村總會在除夕的晚上十二點點旺火,窗檐上貼吊錢,門前掛燈籠等各種各樣的習俗。
I love you中國,I love you過年習俗。
侗族過年習俗作文 篇5
大家日夜盼望的新年到了!新年嘛,一定要吃上餃子。
今天是大年初一,我們一早來到爺爺家。到家時,餃子已經做好了,看著那元寶似的餃子,忍不住吃了一個。“真好吃”當我拿起筷子,準備又吃時,媽媽一把叫住我,問:“你知道吃餃子的傳說嗎?”
見我一愣,媽媽接著說了下去:“餃子源于我國有2600多年歷史。據說,餃子源自“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長沙太守期間,見白河兩岸鄉親肌寒交迫,骨瘦如柴,不少人耳朵僵凍潰爛,心不能忍,辭官為民行醫。冬天剛到,他讓弟子在南陽東關搭棚支鍋,把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一鍋同煮,熟后撈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再煮制成“祛寒嬌耳湯”,每人每只嬌耳一碗湯服后周身血液上涌,兩耳發熱,寒氣頓消。凍耳很快治好。1700多年來世代承傳,人們每年冬至包食嬌耳以紀念張仲景恩師。”
這時爸爸走過來說:“我還知道另一個傳說:女媧捏土造成人時,由于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里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我想:是啊,一個餃子竟然吃出這么多文化,中國文化這么博大精深,我更應該要努力學習才是啊!于是便打趣地說:“看來我要好好學習才是,不然我這后浪不就推不動前浪了?”爸爸聽我這話,一笑:“那我們也要努力啦,我可不想死在沙灘上!”“哈哈哈!”爽朗的笑聲不斷。
侗族過年習俗作文 篇6
從“小年夜”到除夕
春節踏著農歷12月24日零時的鐘聲,走入桂林的城鄉。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過小年”。過小年這天,人們宰狗、殺鴨,慶賀春節來臨。這天的爆竹聲,帶著人們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響,聲傳高宇。人們認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惡功過禍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將盡,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為全家降福免災。祭灶的儀式多由家里的長輩去辦,他們將糖果放在灶頭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讓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讓他甜甜的嘴巴盡說好話。除夕夜幕降臨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爺下凡。這是桂林“過小年”的古俗,現在即便是鳴放鞭炮,也僅是古俗遺存的儀式罷了。
從臘月二十四到三十,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打掃居室內外,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過節的傳統食品種類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臘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葷、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們喜歡闔家團聚,菜肴中必有“圓子”、“歡喜”,取其團團圓圓,歡歡喜喜之意。這個夜晚,萬人空巷,都在家中守歲。守歲時,要把火盆的炭火燒得紅紅火火,以象征生活歲歲興旺。當零時一到,老老少少喜氣盈盈,以爆竹聲聲迎接新年。這喜炮聲不絕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靜,人們仍無睡意,爐火依然旺著,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會忘記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種,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種猶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財旺、家旺的好兆頭。人們對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許是因為火給人類帶來了文明、帶來了溫暖吧。愛火就如同熱愛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侗族過年習俗作文 篇7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剃頭發,做年夜飯,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無奈之下,我準備去問正在貼春聯的爸爸。
“貼錯了,貼錯了!”我看見爸爸將“福”字倒著貼,焦急地喊起來。“沒貼錯!”爸爸不緊不慢地回答。“那為什么要倒著貼?”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釋道:“將‘福’字倒著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哦,原來是這樣!那過年還有什么習俗和規矩呢?”我又發出疑問。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講解起來。
原來,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于“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后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直至今日。
聽完爸爸的講解,我這才恍然大悟。我又問爸爸:“為什么理發要趕在二十七呢?”“哦,民間有一條俗語,叫‘二十七,剃精細,二十八,剃傻瓜!”“原來是這樣!”
我又發問:“那為什么要大掃除呢?”爸爸說:“大掃除是為了掃除一年的晦氣!這是好兆頭!”“那為什么送禮全送橘子啊?”我又不懂了。“這是因為啊,橘子的‘橘’字與‘桔’意思相同,而‘桔’和‘吉’又很相近,大家在新春佳節用橘子相互饋贈求個大吉大利!”“原來如此!”爸爸又說:“還有‘接財神’這一習俗。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的晚上,各家各戶辦酒席,為財神爺過生日。”我這才全明白。
今天我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太迷信了!但這又仿佛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
同學們,我對“年”的習俗收獲很大,可我不知你們的收獲,若有更新奇的,快來告訴我吧!我先在這里祝你們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侗族過年習俗作文 篇8
春節是我們中國農歷的新年,所以過年對我們中國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節前的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剃頭發,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著貼,我固然知道為什么要倒著貼,將‘福’字倒著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么習俗和規矩啊?”媽媽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來,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于“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后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但是現在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獲太大了,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仿佛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的習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侗族過年習俗作文 篇9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今天,我要給你們講一講土家族過節的風俗習慣。
土家族是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貴州。然而我很榮幸的當上這個家族中的一員。
土家族是跟著漢族一起過春節的,但是過年的風俗卻大不相同。比如說:⒈過年的時候要打糍粑,糍粑打好了,可以在新年當上家常便飯,而漢族卻是大魚大肉(這就是富與貧之間的差距啊!);⒉除夕之夜然大火。每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在吃完團圓飯的前提下然大火。然大火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祖”,希望祖先在陰間的新的一年里開開心心,而漢族卻只是簡簡單單的守歲;⒊大年初一的早晨不能把洗臉水倒掉。因為洗臉水相當去金銀財寶,假如倒掉了它,子子孫孫在這一年就會大不幸,而漢族卻要在大年初一徹徹底底的打掃一次;⒋在新的一年之前,必須把欠的債還清。俗話說得好嘛“新年有新氣象”(這條和漢族差不多)。
土家族過年的風俗還有很多,在這里我先賣個關子。如果想知道的話,就來到貴州,來到這個多民族的地方!
侗族過年習俗作文 篇10
我記憶中最快樂的事莫過于過春節了。 按照四川的風俗習慣,過春節差不多從臘月初就開始準備了。臘月里人們要掛長長的香腸,鮮鮮的臘肉,真誘人呀!
除夕夜的前幾天,我們都要和爸爸媽媽去超市購物,那超市里別提有多熱鬧啦!年貨等商品看得人眼花繚亂,到處張燈結彩,一派節日的喜慶氣息。我們要買新衣服,買各種食品,還有年畫,對聯和鞭炮。
快到除夕,家家趕做年菜,吃起那香噴噴的年菜,我們就喝飲料,長輩們喝酒,長輩們還要說:“祝你們天天向上……”我們還要給長輩敬酒!除夕晚上還要看春節聯歡會,節目太好看了!到了十二點我們就要放五顏六色的煙花,你能看見五彩繽紛的煙花在夜空閃耀,你能聽見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在預示著新年的來到!
大年初一我們要穿漂漂亮亮的新衣服,到長輩家去拜年。我們的長輩會給我們發壓歲錢。
大年十五是春節的高潮,我們也叫元宵節,那天有會舞獅子、鬧元宵、看花燈,真是熱鬧非凡!
盼呀盼,在每年的盼望中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快樂的春節,我也漸漸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