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春節美食介紹(精選12篇)
中國各地春節美食介紹 篇1
北京:春餅、春卷北京人講究吃春餅,名曰“咬春”。立春時節的北京往往還看不到什么綠色的春意,便發明了春餅,就像是人們寄予春天的希望,薄薄的兩張小餅卷著滿滿的春意盎然,一口咬下去,討了個好彩頭,自然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兒了。
北京人吃春餅講究和菜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叫做“有頭有尾”,取吉利的意思。明、清時期,隨著烹飪技術的發展和提高,春盤改成了小巧玲瓏的春卷,不僅是民間的食品,而且成為宮廷的糕點之一,登上了大雅之堂,深受乾隆皇帝的贊賞。
浙江:年糕
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農歷年的應時食品。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征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中國各地春節美食介紹 篇2
東北:粘豆包“粘豆包”又叫“年豆包”,顧名思義,就是過年時包的年餑餑。東北的年貨之一,這樣密密麻麻的蒸一鍋,夠霸氣夠豪爽吧!
蘸點白糖,糯糯甜甜,絕對的東北特色——過年才有的粘豆包。吃不完的涼臺凍著,或者送親朋好友也是非常有面子的禮物。
廣州:臘味
過年吃臘味是廣東的一個傳統習俗,“臘味”是年前才有的美食,如臘腸、臘肉、臘豬頭皮等,其味之香美,令人流延。
舊式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后,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過長,所以必須盡早開始。
中國各地春節美食介紹 篇3
湖北:“三全”“三糕”“三丸”湖北人吃年夜飯講究“三全”、“三糕”、“三丸”。“三全”就是全雞、全鴨、全魚,“三糕”就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就是魚丸、肉丸、藕丸,有無丸不成席、無魚不成席、無湯不成席一說。
不管是哪個系列,都繞不開一種食物,那就是魚。作為“千湖之省”的湖北,既有大江,又有大湖,淡水資源極為豐富,可謂“魚米之鄉”。
重慶:“扣肉”“灌海椒”
為了準備好這頓年夜飯,一些必不可少的傳統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準備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當數“扣肉”和“灌海椒”。
“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則是把糯米面拌上佐料后填入一個個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個月。到了除夕,拿出來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中國各地春節美食介紹 篇4
江蘇:過年饅“廿八,把面發;廿九,蒸饅頭”,在除夕之前的這兩天,按照傳統習俗每家每戶一定要蒸上幾鍋面食,發面和蒸饅頭的習俗就取來年發大財、日子過得蒸蒸日上的好彩頭。
上海:豆芽
上海年夜飯不喝湯,一般人家年夜飯席上,發芽豆和黃豆芽總是有的,因為這象征著升和發,十分吉祥如意。至于上海舊俗說是除夕吃飯時不宜淘湯,傳為淘了湯吃飯的話,第二年外出辦事或旅行,會要遭到雨淋的,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了。
中國各地春節美食介紹 篇5
江西:餃子魚江西鄱陽地區第一餐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財”。
陜西:臊子面
您家的壓軸大菜是什么呢?雞、鴨、魚、肉?對于陜西人來講“面”才是壓軸大菜,其中當屬臊子面占據頭把交椅。
每年到了臘月南方可能是在殺豬打漁腌制臘魚臘肉,那么作為一個地道的陜西人如果不“攬”上一大鍋臊子那就太說不過去了。陜西人把制作臊子叫“攬”臊子,由于臊子能夠長久保存,所以每到過年做上一大鍋臊子,吃上大半年是一點問題沒有的。
中國各地春節美食介紹 篇6
西南地區——臘腸、扣肉等臘腸,是四川人年夜飯上不可缺少的美食,過年前家家戶戶都要灌幾斤香腸,一眼望去,每家的窗臺陽臺上掛著一條條整整齊齊、紅白相間、泛著誘人油光的香腸。對四川人來說,沒得香腸,就沒得年味!
還有“扣肉”“灌海椒”也必不可少,為了準備好這頓年夜飯,一些傳統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準備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當數“扣肉”和“灌海椒”。“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則是把糯米面拌上佐料后填入一個個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個月。到了除夕,拿出來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中國各地春節美食介紹 篇7
東北地區——四大件、粘豆包東北人認為年夜飯需要包括“四大件”,所謂的“四大件”即:雞、魚、排骨和肘子,少了任何一件,那就不“地道”了!
東北民俗中有“臘七臘八,凍掉下巴”的諺語,所以要吃粘豆包粘住下巴。東北人在春節會用大黃米做成的皮包上豆餡,家家戶戶都會做足夠吃一個冬天的粘豆包,吃的時候會蘸著東北特有的綿白糖吃,香甜軟糯,現在已經是各地都很喜愛的面食了。
中國各地春節美食介紹 篇8
北方地區——餃子、花糕北方人過年,最不能缺少的就是餃子,無餃不成年。不過這里的餃子可是規矩多多。每到年三十上午,家家戶戶砰砰咚咚地便開始剁餡,這天包的餃子要足夠四頓飯用,即年三十中午、除夕、初一五更以及中午。餃子和面條會放在一起煮,吃的是吉祥,吃的是財富,從內到外都會有一種滿足感。
餃子中也會包硬幣、紅棗、栗子、花生等,吃到的人來年會走運。
棗花饃的樣子像一把金“如意”,美味自不必說,除了自家吃,還是走親訪友的禮物。通常分為“大饃”和“小饃”,“大饃”是給比自己輩分大的親友準備的,“小饃”是給平輩親友準備的。
中國各地春節美食介紹 篇9
廣西:粽子廣西人過年家家戶戶要包粽子,那可是件大事,提前兩三個星期就要準備了。廣西的粽子是枕頭形的,粽子大、包粽子的葉子也大;里面包上豬肉、綠豆等材料,味道特別,甜少咸多。
煮好的粽子,可以用鉤子一個個勾起來,掛在屋檐下或陽臺上(不能太陽曬),隔三差五地還要用水煮煮透,這樣啊,整個正月里都不會壞。
在廣西,粽子不僅僅是為了紀念歷史人物屈原,粽子也不僅是逢年過節的送禮佳品,廣西人賦予了粽子新的意義,廣西人更把粽子當作是一種吉祥物,年年粽年年中,廣西人包粽子吃粽子圖的是一種吉利了。
河南:餃子
河南人過春節,無餃不成年。每到年三十上午,家家戶戶砰砰咚咚的便開始剁餡,這天包的餃子要足夠四頓飯用,即年三十中午、除夕、初一五更以及中午。
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中國各地春節美食介紹 篇10
山東日照:花饃在山東日照,至今還流傳著這么一種風俗:每年從農歷臘月開始,家家戶戶蒸花饃。花饃的來由已無從考證,但它一直是當地百姓祭祖先、祈平安、求吉祥的祥瑞之物。
花饃品種繁多,有“花”,有“鳥”,有“魚”。不管是哪種式樣,都寓意著美滿幸福。比如過年時蒸的“魚”,寓示著來年“年年有余”;兒女結婚時蒸的“魚”,不僅預祝小兩口日子過得寬綽,而且還包含美好的祝福。
南京:元宵
南京人有吃元宵圖個團團圓圓的說法,所以從大年初一開始當地的市民會吃元宵一直到元宵節,寓意為高高興興、團團圓圓,年年高。
“疊元宵”是南京飲食文化的傳統品種,它用手工揉粉包餡搓圓,經過多次沾上生糯米粉在器皿中篩滾而成,使口感有韌勁。
中國各地春節美食介紹 篇11
華南地區——長壽面、蠔豉燉豬手等再來看我們的兩廣福建一帶。福建閩南人春節第一餐吃面條,寓意“年年長久”,新年吃長壽面是預祝壽長百年,有“長命富貴”、“福長祿深”的吉祥寓意。同時,還寄寓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漳州一帶吃香腸、松花蛋和生姜,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發財就手”在廣東年夜飯的餐桌上必不可少,它實際上指的是發菜蠔豉燉豬手,而今發菜并不提倡吃,生菜的利用則更多一些。發菜或生菜,粵語中都有“發財”“生財”之意。而“蠔豉”,有“好事”的諧音;“豬手”則意指“就手”,即得心應手。
中國各地春節美食介紹 篇12
華東地區——年糕、八寶菜江浙一帶老百姓過年必做的一道菜是年糕。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農歷年的應時食品。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征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還有一道美食就是八寶菜,八寶菜一般是用冬筍、黃豆芽、油豆腐、胡蘿卜等菜做成的,其中黃豆芽寓意著發財的發,八寶菜整個菜的寓意就有富裕,吉祥如意,吃了八寶菜來年更能發發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