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風俗作文(通用3篇)
過年風俗作文 篇1
在我外婆家——安徽黃山的一個小山村里,流行著一種很特別的過年習俗——打火堆。
今年我們在外婆家過年,我也親自體驗了這個有趣過年習俗。外公給我了一個廢棄的盆子,先點著一根小柴,火勢越來越大,火慢慢的燒旺了,我還時不時給盆子里加柴。開始只有一兩個人,后來隨著火勢越來越旺,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大家一起圍著火堆,聊聊天,烤烤火,吃吃零食,別提有多熱鬧了。
春節的時候,外婆的山村里家家都打火堆,特別是有小孩的人家,天天都打。小孩子們到處去找沒用的草,或是路邊廢棄的樹枝,搶著幫忙打火堆。有些人家火堆一天要打好幾次,來一個客人就打一個火堆;還有些人家,一個火堆從早上開始打起,一直要打到晚上睡覺,才會把火熄滅。
打火堆,多么令人溫暖的習俗。
過年風俗作文 篇2
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更是一個文明古國。她那無比燦爛的中華文化更是綿延了五千年之久,遼闊的疆域造就了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
而我的家鄉,素有“江北小蘇州”之稱的濟寧,也有很多風俗習慣。
每當過年時,人們都會穿上新衣、新鞋,以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來,北京的舅舅一家也會趕回來過年。終于到了大年三十這一天,只有這一天是這么的與眾不同,平時車水馬龍的大街上如今空空蕩蕩,家像一塊吸鐵石把人們吸附在它的身邊,千里萬里遙遠的兒女們都要趕回家過年,人們都在為團聚忙活著,有的剁肉餡、有的搟皮子、有的包餃子,而爺爺在準備給佛祖與祖先的供品,即是祭奠也是能多討吉利。我還會在餃子皮中包上糖,傳說誰吃到,他這一年都會甜甜蜜蜜,幸福快樂!而姥姥如果發現自己碗里有糖餃子總會悄悄夾到孩子們的碗里鼓勵你多吃,而誰吃到就會興奮的叫起來,大家也為他高興。
吃完餃子,全家人都會坐到沙發上看電視,每年的春晚成為全中國最關注的節目。接近12點了,新春來臨了,噼里啪啦的鞭炮響了起來,預示著新的一年里紅紅火火。
俗話說,正月十五前都是年。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傳統是看花燈、吃元宵。如今又增加一項新的項目——放許愿燈,特別是今年中國的元宵節和西方的情人節是同一天,公園里滿是放燈的人,天空中密密麻麻的升起了一盞盞燈,像滿天的星斗那么壯觀,映亮了整個夜空。
民俗民風,就是我們生長的血脈,是我們心里抹不去的最美好的回憶。
過年風俗作文 篇3
快到春節了,街頭商店熙熙攘攘,好不熱鬧。從臘八吃臘八粥開始,春節的大幕就徐徐拉開了:
臘月初一
“臘月初一蹦一蹦,不生災不長病。”這是我姥姥常說的一句話,后來我媽媽也會了,這不現在我也學會了。這一天媽媽買來很多瓜子、花生還有甜甜的爆米花,只是不敢多吃,多吃會上火。甜甜的爆米花在唇齒之間彌漫的時候,享受著來自長輩的祝福,對春節的盼望也愈加濃烈起來。
臘月初八
臘月初八這一天,家家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又有“福壽粥”“福德粥”之稱,意思是說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壽。多用糯米、紅豆、栆、栗子、花生、蓮子、百合、桂圓等煮成粥。據說先前臘八粥熬好后,要先敬神祭祖,然后贈送親友,以表祝福,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如果臘八粥吃數天還有剩余,人們便認為是年年有余的好兆頭。
我媽媽做的臘八粥不僅有傳統的配料,還加入了枸杞、燕麥、薏仁等足足有二十來種,在高壓鍋里煮呀煮,熬呀熬,加入耐心、愛心和糖煮成香噴噴,令我垂涎欲滴的臘八粥。在寒冷的冬天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香甜可口又有營養,那感覺簡直是相――當好。
臘八這一天還要將蒜剝好腌臘八蒜等過年吃餃子用。過了臘八就開始置辦年貨了。年的也味道越來越濃了。
臘月二十三
臘月二十三,糖瓜粘,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人們認為灶神為掌管一家興衰福禍的“一家之主”,“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在這一天吃糖,是賄賂一下灶王爺,希望他嘴舔著點“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也就是多講好話,為家人帶來好運。俗話說“吃人家嘴短”,我想神仙也不例外。
臘月二十三還有吃餃子放鞭炮的習俗,我想為什么叫“小年”呢,其實就是對年的一次“彩排 ”“預演”,先品嘗一下年的味道。
臘月二十四
臘月二十四這天大部分的家庭要進行一次全面的大掃除,好為新年營造一個煥然一新的環境,稱為“掃年”。因為“塵”與“陳”諧音,掃走塵土也就意味著把一切“晦氣”“窮運”掃走,把福氣掃進門,反映了人們企盼吉祥丶福氣的美好愿望。就像一首兒歌中說的:“一掃金,二掃銀,三掃掃個聚寶盆。聚寶盆里有個寶,子子孫孫用不了。”
家家戶戶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玥玥順便說一句,希望在打掃房間的時候也掃掃心靈的房間,把這一年的煩惱和憂愁也一掃而光吧!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工整、對偶、精巧的文字抒發了人們美好的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流傳至今。
一些人家還要在屋門、墻壁、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貼窗花 掛年畫
窗花即剪紙和年畫一樣都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
除 夕
終于盼到了大年三十,年的大幕拉開了,我們就是年的主角。在這一天穿新衣、戴新帽、吃團圓飯、放鞭炮……
吃過晚飯,全家人一起包餃子看春節聯歡晚會。新年的鐘聲敲響了,四面八方的鞭炮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禮花照亮了夜空。與鞭炮聲相映成趣的是同樣不絕于耳的短信嘟嘟聲,短信拜年已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種祝福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