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除夕作文(通用3篇)
我家的除夕作文 篇1
除夕之夜是大家都很向往的吧!我也不例外。但這一次的除夕之夜,我卻過得非同凡響。
為了準備除夕之夜,所有的人都行動起來:購物、掛對聯、買鞭炮……。我呢,則約了小區里的幾個好朋友一起去購物。到了商場,我們爭先恐后的往自己的筐里那東西:果凍、薯片、可樂、果汁、泡泡糖……。買完后,就興高采烈的回家去了。
期盼已久的除夕終于到了。我匆忙打開電視,收看春節聯歡晚會。趙本山、小沈陽的小品依然讓人開懷大笑;劉謙的魔術仍然讓人驚嘆不已;主持人董卿、朱軍的口才還是那樣口若懸河……。到了晚上十二點啦,我和爸爸準時出去放煙花。一開始我很害怕,因為爸爸買的煙花是用手拿著放的,而且一開始還冒哧花,我怕燒到我的手,但又一想,這不就是一個鍛煉自己膽量的時候嗎?再說還那么好玩。所以就大膽的放起煙花來。一個、兩個、三個……。我越放越高興,越放越膽大。花必有凋謝之時,我的煙花很快就放完了。我不免有些失望。正在這時,我們小區里的人都出來放煙花啦,那景真美,好像畫上去一般,失望早就趕走了一大半拉。于是,我和爸爸一邊看煙花一邊稱贊道:“好美、好響、好多的煙花呀,簡直像仙境一般。”各式各樣的煙花向天空沖去,然后再綻放出笑臉,她要和星星一起來裝扮天空。
放完煙花后,我也困啦,于是就去睡啦。一顆星星向我走來,帶我去了朋友家,我在他們家里很懂事,叔叔阿姨夸我是好孩子,我也笑了,我們的笑融在一起是那么甜,那么歡……
我家的除夕作文 篇2
噼哩叭啦,噼哩叭啦…………到處都是鞭炮聲,人們都合家團圓歡度春節。我們也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到了晚上,我們全家人在一起做在電視機前看春節聯歡會。
到了晚上12點,當當當……新年的鐘聲敲響了。鼠年來到了,我便和姐姐來到院子里。“嗖—啪!”過了一會,一顆閃亮的“流星”直竄云霄,隨著“啪—”的一聲巨響,夜空中頓時綻放出無數顆五顏六色的花瓣,我們頓時歡呼起來。“嗖—嗖—嗖”“啪—啪—啪”煙花四起,人聲鼎沸。冬天的夜空頓時亮如白晝,看,那束嬌艷玉滴的“百合”越升越高,終于在夜空中怒放了,美麗的煙花組成百合花狀,帶著五彩繽紛的流光溢彩扶搖直上,好像一串串閃亮的銀片紛紛而落……接著半空中似彩蝶飛舞,又像玉龍吐珠;似孔雀開屏,又像雄鷹展翅。我和姐姐又高興地拿出了“萬花筒”。我們放的第一炮是“一嘯沖天”,隨著一聲巨響,天空頓時如同白晝,好壯觀哦!緊接著是“天女散花”,所謂天女散花,顧名思義,那一定是非常漂亮的場面。你看,果真不出所料,仙女們在天空中把一籃子花毫不憐惜地撒向人間。那些花在空中飄飄悠悠,美麗極了!剎時,空中成了五彩繽紛的世界。我和姐姐高興得手舞足蹈。隨后,我們又放了“降落傘”、“七仙女”、“百花奔放”、"還珠格格”……我放眼遠眺著仿佛是群星在捧月,又分明是天女在散花。當那些彩色的宮燈搖曳著長長的尾巴墜向地面時,天上地下交相輝映,就像織成無數道美麗的長虹……看著這絢麗多彩的夜空,人們仰頭翹望,互相指點著、有說有笑著,還不停的發出一陣陣歡聲笑語,個個臉上呈現出幸福的面孔,啊!“新年到了!”
望著五彩繽紛的夜幕,我不禁想起了一首歌——《常回家看看》!不禁想起了安徒生筆下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在除夕之夜里因寒冷和饑餓而死。我們有無數難忘的日子,最難忘的是年年的除夕;無論有多少快樂的日子,最快樂的是年年的相聚。春節是“時間和希望的大門”,無論過去怎樣,我堅信明天清晨我的家鄉隆都會像初升的朝霞一樣燦爛!同學們,時間是寶貴的,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我家的除夕作文 篇3
在我的記憶中,每年的春節都差不多——熱鬧、喜慶而祥和。
除夕前,大人們忙著打掃房屋,換洗床單,置辦年貨,忙得不亦樂乎。我呢,跟在他們身后,一會兒幫奶奶整床單,一會兒跟媽媽去超市買糖果,一會兒又和爸爸一起貼春聯……家里家外到處彌漫著濃濃的年味,春節邁著熱烈而歡快的腳步向我們走來了。
大年三十上午,奶奶和媽媽就開始剁餃餡,剁了一大盆餃餡,爸爸活了一大盆面。我問奶奶:“要包這么多餃子啊,吃得完嗎?”奶奶嗔怪道:“你這孩子,大過年的,不能說‘完了’這樣不吉利的話,不能動剪刀,不能掃地……”我一吐舌頭:“過年有這么多忌諱啊?”“是啊,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奶奶說。大人們從中午開始包餃子,一直包到太陽落山,我不知道到底包了多少,但奶奶說要把過年吃的餃子全包好,這些餃子全家要從初一吃到初五。奶奶先祭灶神,又跟爸爸擺好貢品祭祖。中午,媽媽做了一大桌子好吃,全家人圍在桌子上吃起飯。
晚上,我們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窗外燈火通明,鞭炮聲此起彼伏,屋里大人推杯換盞,互相祝福。大人要熬夜,奶奶說這叫“守歲”。我實在支撐不住,要去睡覺,一再抱怨為什么非得守歲呢?熬得人困死了。奶奶就給我講守歲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初一可是我的最愛。早晨,一起床就開始放鞭炮,男孩子們歡喜得蹦來跳去。我也樂在其中,點燃了一支沖天炮,哪料一時沒松手,我的小手開花了,疼得我“哇哇”大哭。鞭炮一直放都中午,一大堆爆竹的包裝紙堆成了山。之后,爸爸媽媽帶著我,去給親朋好友拜年,同時為他們送上最美好的祝福。
初二我們去鄉下的姥姥家拜年。最令我高興的是,我收到了不少“壓歲錢”。從正月初一開始,年味就淡了,沒有除夕那么喜氣洋洋
隨著開學日子的逐漸臨近,過年的喜慶與熱鬧也漸行漸遠,沉淀心底,但我并不悲傷,因為走過春秋之后,我又能與他相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