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到初七的過年習俗是什么(精選6篇)
除夕到初七的過年習俗是什么 篇1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
“年初二,兒童更歡喜,昨口初一不出戶,今日要到親眷人家去拜拜年.哥哥弟弟手相牽,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臨到走,還有二百壓歲錢.”也有一個說法是“初一餃子初二面”。所以在大年初二這一天是要吃面的。初二的面講究也不少。據說,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須為冷湯。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過,稱為冷湯。現今人們一般都打個鹵兒或者炸點醬做成打鹵面或者炸醬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過,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風俗。
在大年初二,還有一個習俗就是祭財神。在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印刷品焚化。這天中午還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所以做生意的人要記住了喲,在大年初二這一天一定要祭財神哦。
除夕到初七的過年習俗是什么 篇2
大年三十——除夕守歲
“臘月三十過大年,大盤餃子慶團圓”。大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為“月窮歲盡之日”,所以又叫“除夕”。這一天有許多民俗活動,如包餃子,吃年夜飯,放爆竹等。但是守歲是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守歲指的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它的俗名叫“熬年”。為什么叫熬年呢?民間流傳著這么一個故事。
相傳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喜歡在大年三十晚上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人們為了躲避年獸,三十晚上,早早關門不敢睡覺,且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都會提前做好晚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吃光了一村子人,唯獨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小孩,在院里點竹子在玩,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地爆響。年獸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后,每至年末,家家戶戶就貼紅紙、掛紅燈、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自此以后,守歲和吃年夜飯就逐漸成為了除夕的傳統活動。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三十都外出工作,不回家過年。暢暢也想告訴大家,工作再忙,也要一家人一起吃一頓年夜飯。
除夕到初七的過年習俗是什么 篇3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
長安民謠:“正月初五上柱香,一年四季財源廣;正月初五摸元寶,大錢小錢用不了;正月初五請財神,家家戶戶財源滾;正月初五神進門,五谷豐登福滿門。”正月初五,俗稱破五節,古代這一天的禁忌就特別多,比如在這一天必須吃餃子、不能用生米做飯等。破五節的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迎財神,開市貿易。很多店鋪選擇在正月初五開市。舊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生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就是五路迎財神了。接五路時主人帶上香燭分別到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的財神堂去請接,每接來一路財神,就在門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要向財神禮拜,并將原供桌上的馬幛火化,表示恭送財神。財神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文財神是比干,武財神是趙公明和關羽。有的商家供奉的是武財神趙公明,取其“宜利和合”的寓意;有的商家供奉的是紅臉關公,即以“義”達到贏“利”的目的。做生意的人就要注意了喲,供奉財神也是有講究的。也別忘記在這一天迎接財神,討個彩頭。
除夕到初七的過年習俗是什么 篇4
大年初七——人壽年豐
“年初七.人生日.早餐餐畢取秤來,稱出輕重最劃一.哥哥稱了六十斤,弟朗稱了四十七,開口向哥道,休發詡.明年弟弟多吃肉.發個大塊頭超過你”。這是唐代詩人高適的一句詩詞。當中人日即農歷正月初七,讀來有一種思親念友的氣氛。為什么把正月初七叫人日呢?漢族神話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稱“人日”。
與這一天有關的習俗活動有攤煎餅,吃七寶羹,吃面條等。漢族民間在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并在庭院攤煎餅。七寶羹是用七種菜做成的羹,以此來取吉兆,并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其中芹菜寓意聰明,蒜寓意精于算計,客家人也喜歡用魚一起煮,取有余之意。大部分地方在這天還有吃面條的習俗,寓意著用面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這一天下午要吃拉魂面,意思是過年時人都走東串西,心都野了,要吃拉魂面,把心收回來,準備春耕生產。由于這一天是人的生日,所以人們一般都會在這一天安頓身心,休養生息。暢暢聽了心想終于可以有個正大光明的借口跟自己放假了。
除夕到初七的過年習俗是什么 篇5
大年初六——馬到成功
“年初六.仍窮新衣服.鑼鼓聲喧震耳聾.預借元宵習練熟.元宵鬧花燈.各處有風俗.龍燈身裊裊,虹燈芒族族;叮囑小兒勿買糖.省下錢來買蠟燭.狀元及弟舊名詞.要換共和稱五族”。在大年初六這一天,有“馬到成功,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的說法。這一天的漢族民俗有送窮鬼,棄破衣,供煎餅等活動。
初六是馬日,古稱挹肥,人們在這一天才真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進入正月以來,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于是這一天做掃除,將平日污穢的廁所清掃干凈。所以稱為“挹肥”。但現在的人家多使用新式的衛浴設備,故已沒有此俗了。正月初六“送窮”,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
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有的圖方便就簡單的在清早把垃圾倒出門以示送窮。還有的地方供煎餅,點明燭,用芭蕉船送窮鬼上路。這些風俗都寄托了群眾希望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暢暢今天一大早可是就到了垃圾才出門的,圖個好彩頭,希望新年能發大財。
除夕到初七的過年習俗是什么 篇6
大年初四——三陽開泰
“年初四.夜不眠,家家接財神,處處放吉鞭.五路正神當中坐,招財利市分兩邊.斤頭蠟燭煌煌亮,齊供羊頭元寶魚.回家拜跪忙碌碌,一心奉敬辦至矣.嗚乎,哪有千萬財神爺.分身到你店堂里”。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敬迎接諸神。如果供羊頭就有“吉祥”之意,供鯉魚則是圖“魚”與“余”諧音,討個吉利。
在這一天全家也會在一起吃折籮。所謂折籮,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室內撣塵,屋內掃地,垃圾堆到一處,這也是漢族民俗中說的“扔窮”。在北方有些農村風俗是大年初四綁火神,用玉米梗或麥梗幫在棍子上,點燃后從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無火災。在福建的莆仙地區的人們的風俗是重新圍爐過大年,這是全國唯一、獨特的地方風俗。
在女媧創世神話中,正月初四是“羊日”。 在老皇歷中占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征。這些有趣的風俗都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