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昌春節有什么食俗(通用3篇)
老南昌春節有什么食俗 篇1
初七
“上七大似年”,家家戶戶吃七寶糊羹
南昌人拜年有一句俗語:“初一的崽,初二的郎,初三初四女看娘。”初二這一天,新婚女婿攜妻初次上門,必須帶上兩條大鯉魚,“鯉”“禮”同音,“魚”“余”同音,意為尊重和祝福。還要帶上蹄花,表示經常孝敬岳父岳母,帶上高檔的水果點心,表示新婚女婿的富有和敬意。岳父母見女婿進門后,先是煮三個秤砣蛋一碗面,然后殺雞、殺鴨做酒款待。
大年初五上午,商店開張營業,以迎“利市”。這一天乞討者很活躍,拿著面粉捏制成的金色或銀色的元寶,向商家乞討,一些老板極為歡迎,樂于施給,并燃放爆竹迎送。下午吃“財神酒”,店主和伙計可以毫無拘束地痛飲一番,互祝新的一年中,“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
正月初七,南昌人叫“上七”,有“上七大似年”之說。市民楊奶奶告訴記者,南昌人非常重視這一天,家家戶戶燃放鞭炮,做豐盛的酒宴招待親朋。在農村地區,人們白天舞獅子,晚上舞龍燈,其熱鬧程度不亞于大年三十。“初七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香噴噴的七寶糊羹。每年正月初七,我們家都要做糊羹,據說這是南昌人的習俗。七寶糊羹是用七種帶葉子的蔬菜做成的,吃了它來年老人會身體健康,孩子會聰明懂事。”楊奶奶說。
老南昌春節有什么食俗 篇2
元宵
“元宵之宵,不吃就餿”
正月十五是新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俗稱元宵節,是春節最后一個高潮。黎傳緒說,舊時南昌人過元宵節,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吃元宵湯圓,預示一年家庭團團圓圓、生活美滿。
老南昌章爺爺告訴記者,以前他們家都是自己制作元宵:“自己磨糯米粉,自己動手做。一般不包餡,煮熟時撒上一點糖,或者用蔬菜、肉湯煮著吃,味道非常鮮美。”章爺爺說,他小時候最盼過元宵節,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制作元宵,家長里短,有說有笑。等到熱滾滾的元宵端上桌,孩子們一個個饞得流口水,大人便會端起碗喂他們吃,一邊喂,一邊說:“慢點,慢點,別燙著!”除了自制元宵,人們也會去商店購買成品元宵,以前是散裝論斤稱的,后來出現了包裝精美的速凍元宵。南昌人比較愛吃芝麻和白糖餡的,酒糟湯圓的銷售量也非常大。
吃完元宵湯圓后,人們就上街觀看彩燈表演。舊時南昌燈市花燈品種繁多,有彩色玻璃、白玉、瓷器、彩紙、絹絲、綢緞制作的各式彩燈,放燈時,還要配以舞龍、舞獅、舞蚌殼等表演。各種表演隊伍走上街頭,從洗馬池、瓦子角到萬壽宮一帶,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到處鑼鼓喧天,熱鬧非凡?赐隉艋氐郊遥恍┤思矣謺笤患依闲谝黄鸪韵。南昌有一句俗話:“元宵之宵,不吃就餿”,意思就是元宵是春節最后一個節日,標志著春節的結束,節日里準備的食品都應該吃光,否則就會壞掉。“過了元宵罷了燈”,元宵鬧完后,南昌人的年事活動也就基本結束了。
老南昌春節有什么食俗 篇3
初一
早上吃青菜煮年糕,寓意“青青吉吉”生活“年年高”
大年初一的早餐,老南昌非常有講究。60多歲的市民朱先生告訴記者,以前大多數人家大年初一早上吃青菜煮年糕、青菜水泡飯以及面點,“一定要吃青菜、白豆干之類的菜,寓意‘青青吉吉’,生活‘年年高’”。有的老人初一不沾葷,表示一年的“素靜”。據介紹,春節吃年糕是南昌人的風俗之一。人們用優質大米和糯米搭配磨漿瀝干水后,做成長條形狀蒸熟,這是過年必備的食物,寓意“年年高”。
大年初二一早,全家吃蝦米、粉絲、蔬菜,連同吃剩下的菜一起和煮,叫做“金鉤銀絲掛元宵”。朱先生說,“金鉤銀絲掛元宵”名字很好聽,但其實它的主要“內容”就是年夜飯剩下的菜,雖然如此,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一家老小也吃得津津有味。
從大年初二開始,人們開始走親戚拜年,家家備有新年果盤,盤中裝有糖果、花生、瓜子、水果等,有的裝有橘子、荔干、桂圓,諧取“吉利”之意。款待上門賀年的來客,要敬上有紅棗和青果的元寶茶。去親戚家拜年,一般都攜帶糕點禮品,表示“送財”,受拜的親戚,要燒湯煮面,每人一碗,每碗中配有三個秤砣蛋,還要擺臘盤、斟酒、盛飯招待客人?腿嘶丶視r,主人回贈糖果糕點,俗稱“換財”,意思就是大家都發財。“糕點是用厚毛紙外加一層白紙包裹,上面貼一片紅紙。這個禮包通常是不會打開的,就在親朋好友之間轉來轉去。以前我有一個調皮的鄰居,偷偷將禮包里面的糕點吃掉,換上石頭和沙子,他們家大人也沒發現。”朱先生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