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春節有什么習俗(通用7篇)
白族春節有什么習俗 篇1
大年三十早上寫春聯。白族很早就使用漢字,寫對聯的歷史也十分悠久,是我國著名的對聯之鄉。不僅村中的長者都能寫出工整對仗、意境高雅的對聯,家家戶戶的人都以貼上自編、自寫的對聯為榮。更有趣的是借用漢字寫成的白語對聯。中午,白族主婦到村寨中的本主廟里祭祀本主。本主意為“本境之主”,是村寨的保護神,也是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到了晚上,全家人團團圓圓地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席上一定要有白族特色菜“酸辣洱海魚”,表示年年有余;用糯米糍粑蘸糖吃,表示來年生活甜蜜。晚上,白族婦女要準備好第二天的菜肴,并將家里的水缸挑滿水———按白族習俗,初一全天不能再動菜刀、挑水和掃地。男主人則在火塘邊用砂鍋燉肉。夜深了,全家人圍坐在溫暖的火塘邊,在溫馨和喜悅中共同迎來新的一年。
白族春節有什么習俗 篇2
初二這天,可以走親串友,小孩子們終于盼到親戚朋友給的壓歲錢了。這一天的白族習俗活動豐富多彩。臘月里結婚的新人要去拜望男女雙方的親戚,俗稱“請新娘客”,各家親戚要送給新娘子各種禮物。洱海附近的白族當天往往成群結對到洱海東岸的青山村觀看古老的白族宗教祭祀活動“上刀梯”。在十幾米高的梯子上,綁著數十把鋒利的鋼刀,刀口朝上。巫師手抱公雞,赤腳爬上刀梯頂端,口中念念有詞,向四方祭拜,祈禱四時清吉。巫師回到地上,手腳均毫發無損。海東各村則盛行賽龍舟。遠處三塔挺立,蒼山含黛,山頂積雪和山腰的玉帶云相映成趣,在碧波萬傾的洱海上,點點龍舟如在畫中。
白族春節有什么習俗 篇3
春節期間,白族還有一個重要的習俗———朝山會。
大理雞足山是佛教名山,全山共36寺,72庵,與峨眉、五臺、普陀、九華齊名,為迦葉尊者道場。佛教傳說,釋迦牟尼涅槃后,其大弟子迦葉尊者來到雞足山守衣入定,等待彌勒佛下界成佛。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日為朝山會。雖是初春,但雞足山上已是山花爛漫,春意濃濃。朝山者來到雞足山,在各個寺院給佛像敬香供果,捐獻功德。朝拜者最后要到雞足山頂峰金頂寺,東觀日出,西觀蒼洱、北眺玉龍,南看祥云,極目千里,但見春和景明,令人心胸開闊,精神振奮。春節前結婚的白族新人,也成雙成對來朝山還愿,祈求生活幸福,愛情甜蜜。
白族春節有什么習俗 篇4
和漢族地區一樣,白族春節的序曲在臘月底就已開始,主要活動是殺年豬,腌制臘肉、火腿和白族風味食品“豬肝鲊”。大年二十九合家打掃衛生,清除當年的年畫、對聯等。
白族春節有什么習俗 篇5
初一當天,按習俗不能到別人家,但可以到外面玩。早上起來,白族主婦先在院子中祭拜天地,再到堂屋中祭拜祖先,最后到大門口拜祭,之后方可出門。吃完元宵,大人小孩便紛紛出門參加各種慶祝活動。到處鞭炮齊鳴,村村寨寨響起了歡快的白族嗩吶,小伙子敲著八角鼓,姑娘們唱著白族調,打著霸王鞭,在村寨中心的大青樹下且歌且舞。群眾組織“洞經會”、“蓮池會”引領舞龍隊伍和財神走街串巷,各家各戶爭著把龍和財神請進家中歌舞一番,以討吉利。每當財神唱出吉利的祝詞,人群中就爆發出“謝金口”的歡呼,一時鼓樂齊鳴,村寨中處處洋溢著歡樂和喜慶。
白族春節有什么習俗 篇6
【做豆腐】“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蹦ザ垢枪爬系臐h族手工技藝。從臘月二十五開始,家家戶戶的廚房便開始忙碌起來。過去人們在這一天都講究推磨做豆腐、買豆腐、炸豆腐。豆腐與“頭富”音相似,被人們寄予了新年“富貴”希望。如今這種習俗傳承下來,豆腐也就成了節日餐桌上備受青睞的食品。
【糊窗戶】民間還有“二十五糊窗戶”的說法,即臘月二十四掃完塵,二十五就該糊窗戶了。古代家家戶戶的窗戶都是紙糊的,平時風吹雨打難免破損,但又舍不得全部更換,只有在二十五這一天才會全部換新的窗戶紙來“接玉皇”,F在雖然不用紙糊窗戶了,但是貼窗花等習俗依然流傳。
【接玉皇】舊俗、新俗都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白族春節有什么習俗 篇7
【宰年雞】俗話說“臘月二十七,殺只雞”,說的是春節的腳步是越走越近,在昨天吃過了美味的燉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雞”。因為“雞”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殺好的雞,不在當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時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點。
【趕大集】春節期間的“上店趕集”雖然也有與往日集市貿易、購缺賣余的內容,但更多的是買賣年節物品,例如:鞭炮、春聯、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傊,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因此這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農歷小年之后的習俗有哪些 關于農歷小年之后的習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