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姓氏的來源 百家姓
明清學者中,康熙初年的山東瑯玡人王相,在《百家姓考略》中:“百家姓出自《兔園集》,乃宋初錢唐老儒所作。時錢俶居浙。故首趙,次錢,孫乃俶妃;李謂南唐主也。次則國之大姓,隨口葉韻;甘漏實多,識者訾之。然傳播至今,童蒙誦習,奉為典冊。”
但《兔園冊》現已不存,無從考究了。
至今,學術界認為,《百家姓》很可能宋以前就有底本,而北宋初年由吳越地區某儒生加工成書。一千多年以來,《百家姓》翻印了無數次,版本眾多,又有各種《續百家姓》、《增廣百家姓》,當在不同時期經過多人之手刪補而成。
明清時,政府出面編撰,頒布了新的《明皇百家姓》、《御制百家姓》,企圖取趙宋《百家姓》而代之,結果未成功。明初官修的《明皇百家姓》,以國姓“朱”開首,以“朱奉天運”開頭,收入1968個姓氏,于洪武十四年進呈給朱元璋,但民間無法推廣,至今已失傳。
清康熙年間,官修《御制百家姓》,此書中不收滿族和蒙古八旗姓氏(清代《八旗滿洲譜系》收錄滿洲姓氏共625個),因只收漢姓,無法以皇姓“愛新覺羅”起首,便以孔夫子之姓起頭,實際上是把當時流傳的《百家姓》中408個單姓,30個復姓重新編排,并在每個后面標注郡望,也就是個改編本,開始幾句為:
孔(魯國)師(太原)闕(下邳)黨(馮翊)孟(平陸)席(安定)齊(汝南)梁(安定)高(渤海)山(河南)詹(河南)仰(汝南)鄒(范陽)魯(挾風)榮(上谷)昌(汝南)
可清本《百家姓》也未能流行。
宋沈括《夢溪筆談》云:“唐時氏族大率高下分五等,通有百家,皆謂之士族,此外悉為庶姓,婚宦皆不與百家等!
明代大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上指出:古代“姓”與“氏”是有區別的,言姓者,本與五帝。見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自戰國以下之人,以氏為姓,而五帝以來之姓亡矣,從此可知,先有姓后有氏。傳說,先祖黃帝軒轅氏有25個兒子,有功德者14人,這14人被黃帝“胙之土而命氏”,為12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他們的后代就也代以氏為姓。
夏商周三代以前,姓、氏有別,機能不同,“姓”是統系百世、以別婚姻,“氏”是別子孫所出,以貴功德。因此,男稱氏,女稱姓。貴有氏,賤者眾民無氏。把姓和氏混為一談的,是從司馬遷開始的,《史記》中太史公提到齊姓姜、秦姓贏、周文王姓姬,已不再嚴格區分姓氏,故現在我們把“姓”和“氏”已完全融成一體了。每個宗族在有了固定的姓氏后,子子孫孫永久使用,形成了一脈相傳的家庭,血統源流線索清晰。人們查了姓氏后,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已的血緣所出。
1、趙(天水)錢(彭城)孫(太原)李(隴西)周(汝南)吳(延陵)鄭(滎陽)王(太原)
趙,源于三家分晉之趙國,望族居天水。錢,源于彭姓,后掌錢府改姓錢。李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姓氏。周是以地名為姓。吳源于姬姓,以吳國國名。鄭源于姬姓,以國名。
2、馮(杜城)陳(潁川)褚(河南)衛(河東)蔣(東安)沈(吳興)韓(南陽)楊(弘農)
馮源于姬姓,以地名命名。陳以國命名。褚源于子姓,是殷商的后代。衛、蔣、沈、韓源于姬姓。楊源于羊舌氏,以封邑命名。
3、朱(沛國)秦(太原)尤(吳興)許(高陽)何(廬江)呂(河東)施(吳興)張(清河)
秦源于嬴氏,以地名命名。尤,沈姓所改許,源于姜姓,以國名。何是韓氏的一支。呂源于姬姓,以國名。張,上古少昊子為弓正(監造弓箭之宮),賜姓張。
4、(魯國)曹(淮國)嚴(天水)華(武陵)金(彭城)魏(鉅鹿)陶(丹陽)姜(廣漢)
孔,氏有四支:①商湯,字太乙,后以子加乙為姓遂有孔氏。②商臣微子后代嘉,名孔父,其子后以父親字為姓。③春秋衛有孔悝,出于姬姓。陳有孔寧,出于媯姓,子孫都姓孔。④黃帝臣孔甲的后代,亦稱孔氏。望族居魯國,姜姓是以水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