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頌重陽節(jié)詩詞
再過不久就是九九重陽節(jié)了,重陽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以下是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為你介紹的歌頌重陽節(jié)詩詞,歡迎閱讀。
歌頌重陽節(jié)詩詞1:
重陽席上賦白菊唐代:白居易
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賞析
白居易這首《重陽席上賦白菊》詩寫得新穎而別致,詞約而意豐。全詩表達(dá)了詩人雖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饒有情趣。
題為“賦白菊”,詩開頭卻先道滿園的菊花都是金黃色。“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這是用陪襯的手法,使下句中那白色的“孤叢”更為突出,猶如“萬綠叢中一點紅”,那一點紅色也就更加顯目了。“滿”“郁”與“孤”兩相對照,白菊更為引入注目。“色似霜”生動的比喻,描繪了白菊皎潔的色彩。
更妙的是后兩句:“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人少年場。”詩人由花聯(lián)想到人,聯(lián)想到歌酒席上的情景,比喻自然貼切,看似信手拈來,其實是由于詩人隨時留心觀察生活,故能迅速從現(xiàn)實生活中來選取材料,作出具體而生動的比喻。這一比喻緊扣題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結(jié)句“白頭翁人少年場”,頗有情趣。白菊雖是“孤叢”,好似“白頭翁”,但是卻與眾“少年”在一起,并不覺孤寂、蒼老,仍然充滿青春活力。
歌頌重陽節(jié)詩詞2:
沁園春·丁巳重陽前清代:納蘭性德
丁巳重陽前三日,夢亡婦淡妝素服,執(zhí)手哽咽,語多不復(fù)能記。但臨別有云:“銜恨愿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婦素未工詩,不知何以得此也,覺后感賦。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記繡榻閑時,并吹紅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夢好難留,詩殘莫續(xù),贏得更深哭一場。遺容在,只靈飆一轉(zhuǎn),未許端詳。重尋碧落茫茫。料短發(fā)、朝來定有霜。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葉,觸緒還傷。欲結(jié)綢繆,翻驚搖落,減盡荀衣昨日香。真無奈,倩聲聲檐雨,譜出回腸。
譯文
夜已闌,月滿西樓,深院鎖著寂寞的梧桐,秋蟲低吟一曲惆悵。你凝視搖紅的燭影,不覺睡去,白日所思夜入夢來:“丁巳重陽三日,夢亡婦淡妝素服,執(zhí)手哽咽……臨別有云:‘銜恨愿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思念在夢中哽咽著,片片碎了,飛落似春盡溪畔散落的桃花,而愛卻如大漠孤墳上的青草,至死都堅持著蔥蘢之色!你嘆,“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你憶,“銹榻閑時,并吹紅雨;雕欄曲處,同倚斜陽”。你悲,“夢好難留,詩殘莫續(xù),贏得更深哭一場”。風(fēng)輕云淡,月華如水,今夕何夕?縱有紅巾翠袖,誰又能拭你腮邊之。
夢醒了,伊人軟語仿佛仍在耳邊徘徊,伊人淚眼仿佛仍在眼前婆娑,然而伊人何在?詞人竟沉溺于夢境不能自拔,披衣而起,在茫茫“碧落”中“尋尋覓覓”。又有誰能見證這一夜的輾轉(zhuǎn),一夜的奔波,一夜的背情呢?或許只有早落在頭發(fā)上的秋霜吧。真是秋霜?還是“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將進酒》)?誰知道呢。“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死者長已矣”(杜甫《石壕吏》),又怎么能再續(xù)前緣?只有未亡人的回憶、愁緒還在不斷的滋長吧!看著曾經(jīng)一起流連過的“春花秋葉”,又一次勾起了莫名的傷感。怎么能夠承受如此痛苦的煎熬?還是把你忘卻吧!抹去了你留在我生活中的印痕。然而鄰院幽幽的笛聲,又一次把你帶回我的身旁。“真無奈”!
歌頌重陽節(jié)詩詞3:
九日龍山飲唐代:李白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醉看風(fēng)落帽,舞愛月留人。
譯文
九日在龍山宴飲,黃色的菊花盛開似在嘲弄我這個逐臣。
醉眼看看秋風(fēng)把我的帽子吹落,月下醉舞,明月留人。
注釋
1.龍山:在當(dāng)涂縣南十里,蜿蜒如龍,蟠溪而臥,故名。見《太平府志》。
2.黃花:謂菊花。菊花有多種顏色,古人以黃菊為正色,故常以黃花代稱。
3.逐臣:被貶斥、被驅(qū)逐的臣子,詩人自稱。[2] 4. 風(fēng)落帽:用晉孟嘉九日登高落帽事。詳見《九日登山》詩注。東晉大司馬桓溫曾在重陽節(jié)登龍山,其部下參軍孟嘉被風(fēng)吹落帽,孟嘉仍渾然不覺,桓溫命人作文嘲之,孟嘉作答,揮筆而就,一時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