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于九九重陽節的作文(精選22篇)
有關于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1
中華民族是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優良品德的民族。重陽節便是最好的體現。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古時以奇數為陽,九月初九兩個陽重疊,故稱重陽,亦稱重九、重陽時節。
在重陽節那天,人們通常會表達對老人的尊敬和關愛。平時都是奶奶無微不至地照顧我,那在重陽節里,我又怎樣表達對奶奶的祝福呢?
做張心意賀卡吧!于是,我便拿出一張紅色的賀卡紙,先畫了一個愛心,接著在愛心上再描出一只美麗的小鳥、小草和梅花。因為,我希望奶奶像小鳥一樣快樂;像小草一樣健康;像梅花一樣頑強。濃濃的愛心上面,寫下了我對奶奶的祝福:“祝奶奶快樂每一天!”我把做好的賀卡悄悄地放在奶奶的枕邊。
第二天早上,我來到奶奶的房間,只見奶奶拿著賀卡正在仔細端詳著,眼里泛著淚光。見我來了,奶奶輕輕地把我摟進懷里,笑著對我說:“好孩子,你長大了!謝謝你給我做的賀卡!”看著奶奶幸福的樣子,我也陶醉了!
在這特別的節日里,我祝奶奶身體健康、開開心心!
有關于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2
重陽節,一個孝敬老人、孝敬父母的節日,也是我喜歡的節日。
今天是重陽節,我一大早就起了床,一縷溫暖的陽光從窗外射了進來,多么美麗啊!爸爸媽媽已經去上班了,我疊好了被子,看了看鬧鐘,還有些時間。覺得地板太臟,我決定拖地板。我先把拖把浸濕,然后打算擰干,可是,拖把實在太重了,我怎么擰也擰不干,想到媽媽經常拖地板一定很辛苦,我就使出全身的力氣,終于擰干了。哎呀!7點了,我抓起書包,急匆匆地上學去。
中午放學,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見鄰居石爺爺提著菜籃,籃子里裝滿了新鮮的蔬菜,天氣炎熱,石爺爺特別累。我趕緊跑過去對石爺爺說:“石爺爺,我幫您吧!”石爺爺微笑著說:“謝謝你,好孩子!”我幫石爺爺把菜送到了他家里說:“爺爺再見!”就回家了。
媽媽還沒回來,我拿起話筒剛想給媽媽打電話,轉念一想:我不應該打擾媽媽的工作,今天是重陽節我要給媽媽一個驚喜。我開始行動,先煮飯,再炒菜,我炒了媽媽最愛吃的西紅柿炒蛋,噢,味道不錯。媽媽回來了,我做了一個優美的手勢“請坐。”給媽媽倒了一杯茶說,“您辛苦了,先用茶,再用餐。”笑容在媽媽的臉上綻開了:“我的女兒真的長大了!”
媽媽告訴我,晚上要到外婆家吃飯,我高興得跳了起來。
放晚學后我來到了外婆家,表弟正在睡覺,舅父、舅母正在做飯,外婆還沒有回來,父母在上班,表妹在寫作業。我給表妹做輔導,然后幫舅父、舅母擺碗筷,快擺完時,表弟突然醒了,可舅父、舅母忙得實在脫不開身,我趕緊跑過去哄表弟說:“不準哭啊!再哭以后就不帶你出去玩,不給你糖吃了啊!”表弟不哭了,我給了他一顆糖,讓他自己玩著,我擺完碗筷后,爸爸、媽媽、外婆都回來了,飯菜也做好了。大家一起吃飯,說說笑笑,其樂融融。
我舉起杯子對大家說:“慶祝重陽節,干杯!”
“干杯!……”
“不對。”表妹說,“應該是慶祝全天下老人們重陽節快樂啊!”
大家一塊說:“對!干杯!”
就這樣,我們度過了一個快樂而難忘的節日。重陽節,一個讓長輩綻開笑臉的節日,一個讓我們孝敬父母的節日。我希望所有的老人、父母都能夠開開心心、快快樂樂!
有關于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3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此詞作于重陽節,為當年陽歷10月11日。毛澤東在閩西征途中,欣逢重陽佳節,觸景生情,因成此詞。詩情畫意,最為濃郁。它寫了濘秋的戰地風光,寫得那么鮮明爽朗;它表現了對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現得那么豪邁樂觀。天空海闊,氣度恢宏。使人讀過以后,毫無感到肅颯之氣,而會受到無限鼓舞。
有關于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4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詩寫出了游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有關于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5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重陽節。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辭》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是我國農民喜慶豐收的一個節日。農歷九月,正是金色秋收季節,加之“九” 與“久”諧音,“久久”又有“宜于長久”、“年年豐收”的意思,故于重九日有慶祝風俗。
有關于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6
紫萸香慢·近重陽宋代:姚云文
近重陽偏多風雨,絕憐此日暄明。問秋香濃未,待攜客、出西城。正自羈懷多感,怕荒臺高處,更不勝情。向尊前,又憶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無老兵。
凄清,淺醉還醒,愁不肯,與詩評。記長楸走馬,雕弓笮柳,前事休評。紫萸一枝傳賜,夢誰到、漢家陵。盡烏紗便隨風去,要天知道,華發如此星星,歌罷涕零。
譯文
偏偏是臨近重陽風雨越多,今日如此溫暖明麗特別叫人愛惜。試問秋花的芳香是否濃郁?我欲攜同朋友走出西城游歷。我正自飄泊羈旅,滿懷著無限愁緒,就怕登上荒臺的高處,更是難以承受悲戚。面對著酒宴,又將濾酒、插花的友人回憶,只是座席上已沒有昔日的舊侶。
我感到悲楚凄清,微酒入腸淺醉又醒。積郁的愁情,比詩篇抒寫的更加沉重。記得沿著楸樹茂盛的大道乘馬奔行,手持雕弓,施展百步穿楊的技能,這些往事休再論評。重陽節朝廷傳賜下一枝紫萸,有誰的夢魂曾到故國園陵?任憑著烏紗帽隨風吹去,要讓老天知道,斑白的華發已如此叢生,我感慨長歌呵涕淚交進。
注釋
①漉酒:濾酒。
②笮(zuó):竹制盛箭器,引申為射擊。
有關于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7
次韻李節推九日登南山宋代:陳師道
平林廣野騎臺荒,山寺鐘鳴報夕陽。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巾欹更覺霜侵鬢,語妙何妨石作腸。
落木無邊江不盡,此身此日更須忙。
這首詩是重陽登高即景抒懷之作。1089年(元祐四年),作者在徐州任州學教授,詩即作于此時。
詩的開頭兩句寫景:“平林廣野騎臺荒,山寺鐘鳴報夕陽。”廣闊的原野上,遠處平林漠漠,戲馬臺一帶已經荒涼了。山寺里送來晚鐘的聲音,仿佛報知人們,已到夕陽快要下山的時候。詩句中點明了季節、地點和時間,語意閑雅。第三四兩句抒情:“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時節易得,又是一年的重陽。每逢佳節,人們便有思親之感;而菊花卻依舊開放,還是和去年一樣,送來陣陣的寒香。寒花,指菊花。詩句中含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唐代劉希夷《代悲白頭翁》)的感慨。自然的規律,總是如此。
五六兩句,記節日清游的情況:“巾欹更覺霜侵鬢,語妙何妨石作腸。”頭巾被風吹得歪斜了,詩人更覺得清霜已侵上了鬢發。詩歌的語言佳妙,也有“清便富麗”的高致,就像宋廣平寫《梅花賦》,措詞婉媚,并不礙其鐵石心腸一樣。這兩句寫的是登高賦詩,妙在隱而不露。結尾兩句:“落木無邊江不盡,此身此日更須性。”抒發游賞以后的感想。“落木”句用杜甫《登高》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匯滾滾來”句意,寫傍晚登覽所見的遠近景象。“此身”句感嘆節物如此可念,登臨清賞的機會正不應放棄,而此日此身,還須忙于世務,很難得有時間,這又是十分可惜的。
陳師道作詩多學杜甫,這首也是學杜甫有得之作,瘦勁渾厚。三四兩句語淡而有高致。
有關于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8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咸亨元年(670年)重陽節,客居西蜀的王勃與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遙望故鄉。時逢重陽佳節,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詩人濃郁的鄉愁,于是作了這首詩,抒發了思鄉之情。
有關于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9
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恒景病愈后辭別了妻子和鄉親,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恒景訪遍名山高川,終于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指引下,仙長終于收留了恒景,仙長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
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了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
恒景回到家鄉,到了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后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吹來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瘟魔戛然止步,臉色突變,恒景手持降妖劍追下山來,幾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
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傳下來。
有關于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10
大有·九日宋代:潘希白
戲馬臺前,采花籬下,問歲華、還是重九。恰歸來、南山翠色依舊。簾櫳昨夜聽風雨,都不似、登臨時候。一片宋玉情懷,十分衛郎清瘦。
紅萸佩、空對酒。砧桿動微寒,暗欺羅袖。秋已無多,早是敗荷衰柳。強整帽檐欹側,曾經向、天涯搔首。幾回憶,故國莼鱸,霜前雁後。
譯文
古老的戲馬臺前,在竹籬下采菊釀酒,歲月流逝,我問今天是什么時節,才知又是重九。我正好歸來,南山一片蒼翠依舊,昨夜在窗下聽著風雨交加,都不像登臨的時候。我像宋玉一樣因悲秋而愁苦,又像衛玠一般為憂時而清瘦。
我佩戴了紅色的茱萸草,空對著美酒,砧杵驚動微寒,暗暗侵逼衣袖。秋天已沒有多少時候,早已是滿目的殘荷衰柳。我勉強整理一下傾斜的帽檐,向著遠方連連搔首。我多少次憶念起故鄉的風物。莼菜和鱸魚的味道最美時,是在霜凍之前,鴻雁歸去之后。
注釋
①大有:周邦彥創調。
②采花籬下:用陶潛“采菊東籬下”詩意。
③宋玉情懷:即悲秋情懷,宋玉作《九辯》悲愁。
④衛郎清瘦:見前周邦彥《大酺》注。
⑤“帽檐”句:用孟嘉龍山落帽事。
⑥霜前雁后:杜甫詩:“故國霜前北雁來。
有關于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11
次韻李節推九日登南山宋代:陳師道
平林廣野騎臺荒,山寺鐘鳴報夕陽。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巾欹更覺霜侵鬢,語妙何妨石作腸。
落木無邊江不盡,此身此日更須忙。
①南山:戲馬臺在彭城縣南三里,其地有山稱南山(見《太平寰宇記》)。
②騎臺:指戲馬臺。蕭子顯《齊書》:“宋武帝初為宋公,在彭城,九日出項羽戲馬臺,至今相承,以為舊準。”
③“寒花”句:李煜詩:“鬢從近日添新白,菊是去年依舊黃。”杜甫詩:“寒花只暫香。”
④石作腸:唐代皮日休《桃花賦序》:“宋廣平為相,貞姿勁質。剛態毅狀,疑其鐵腸與石心,不解吐婉媚辭,然觀其文有《梅花賦》,清便富麗,得南朝徐庾體,殊不類其為人。”(宋廣平,指唐玄宗宰相宋璟,封廣平郡公。)
有關于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12
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是老人們的節日。看到爺爺奶奶高興的樣子,我也感到很幸福。
從很小時候起,爺爺、奶奶就總給我講他們小時候的故事,在那個時候,沒米、沒面,連饅頭也吃不上,她們小的時候吃的是玉米苞、樹皮,沒有電,點的是煤油燈,穿的是十分破爛的衣服,補了又補。現在條件好了,我們吃的是雞鴨魚肉,還能夠看電視、玩電腦。穿的是名牌衣服,顏色鮮艷款式也多,老爺爺、老奶奶們以前的日子真是苦呀!
現在生活好了,而大人們卻把老人們送進了養老院,不管他們了,每次和爸爸、媽媽出去時,在大街上看到拾破爛的老人們,我就想給他們點錢,但是我又沒有錢,真是慚愧,難道這些老人不值得我們尊敬,不值得我們關心照顧嗎?老人們把自己的孩子撫養成人,吃盡苦頭,甚至有些人還打罵老人,不孝順,把老人趕出家門,他們怎么能忍心。
想想以前老人們所受的苦,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撫養兒女們長大成人,我們應該多關心老人,愛護老人。可以給爺爺、奶奶捶捶背,洗洗腳,還可以去養老院給老人們表演節目,逗他們開心。雖然你只做了一件很小的事,但是你卻溫暖了老人們的心。
我們應該尊敬老人,關心老人,讓他們度過一個快樂、安詳的晚年。
九九重陽節,是一個多么美好的節日。我覺得孝敬老人不僅僅在重陽節這一天,在平時、在每一天、在每時每刻。
有關于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13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
重九,即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其時正當暮秋季節,天高氣爽,自然景物自有其獨特的佳處,然而又帶點衰瘋的氣象。古代文人于此時此景,每生悲涼之感。盧摯的這首小令,表現的基本上也就是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是一首觸景生情的作品。景是清冷的秋景,情是淡淡的愁情;雖沒有特別的社會意義,但用詞鑄句,描摹景物,以及釀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都頗見藝術功力。
有關于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14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個節日里,人們登高健身、愛老敬老,傳承著中華兒女孝敬老人的美德。
今年的重陽節,我也爭當一名孝順的好少年。一放學回家,咦,爺爺奶奶出門買東西還沒有回來。我趕緊準備好小木槌,準備給爺爺奶奶捶捶背。終于等到爺爺奶奶回來了,我對他們說:“爺爺奶奶,今天是重陽節,你們干活很辛苦,經常腰酸背痛,今天就讓我來給你們捶捶背吧!”爺爺笑呵呵地說:“我們的孫子懂事了,我今天正好有點腰酸。”爺爺坐到沙發上,我拿著木槌,坐在他后面。我仔細地從爺爺的肩頭捶到腰間,特地在腰上多捶了兩下,問:“爺爺,捶得舒服嗎?重不重?”爺爺笑嘻嘻地說:“你再捶重一點,爺爺的背可硬朗著呢!”我們聽了哈哈大笑,客廳里回響著“咚咚咚”的木槌聲,仿佛是一首輕快的打擊樂。我又忙著給奶奶捶背,邊捶邊吟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捶完了奶奶的背,我已經手臂酸麻,但我內心感到很快樂。我想到平時爺爺奶奶為我操勞,不覺心中慚愧:當我在游玩時,爺爺奶奶卻在家中忙活一桌飯菜;晚上,無論我多晚回家,爺爺奶奶總是等著我;夜里,奶奶怕我把被子踢掉,到我房間看很多趟,自己卻睡不踏實……我總是把他們的付出當成天經地義的事情,卻沒有想到孝敬他們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感謝傳統節日——重陽節讓我們知道了尊老敬老。過了重陽節,我們依然要繼續行動,讓孝順的美德傳承下去。
有關于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15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這首詩借菊花的遭遇,抒發自己惋惜之情。前兩句說重陽剛登高完畢,小重陽又再來飲酒賞菊。后兩句說菊花為何這樣命苦,遇到兩次重陽,遭到兩次采摘。實際是借菊花聯想自己遭饞出京流放夜郎的不幸。意蘊深遠。
有關于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16
都遠去了(重陽節)
春天誘人的新綠
盛夏震耳的雷鳴
總有千言萬語
欲說還休
九月重陽相思凝聚心頭
誰說秋風過后盡是凄涼
登高遠望層林盡染
如同我的思緒已揚帆遠航
聽秋蟲歌唱秋葉墜落枝頭
看天高云淡候鳥列隊南飛
多想也飛回昔日好時光
執子之手
重溫昨日親情
九月重陽
相思弦斷異鄉
問遍菊花難尋曾相識
故土千里愿今夕同入夢
紅葉寄語
不變是我的執著
有關于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17
作者:柳星
人生易老天難老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寫這詞的人已仙逝三十六年
這是一個屬于老人的節日
帶失智的父親母親回家
正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
全中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已接近兩億
作子女的倍感肩上責任沉重
老人們最想的是兒女們能常回家看看
想用親情的醇酒溫暖晚秋的寂寥
今天又恰逢霜降節氣
以后的日子會越來越寒冷
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他鄉異客
也在尋找溫暖
然而天若有情天亦老
看著那連親生兒子也不認識的渾濁老眼
我不禁感嘆
歲月啊
你太殘酷了
有關于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18
九日置酒宋代: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華,高臺復帳駐鳴笳。
遨歡任落風前帽,促飲爭吹酒上花。
溪態澄明初雨畢,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頭太守真愚甚,滿插茱萸望辟邪。
近人陳衍說:“九日登高,不作感慨語,似只有此詩。”(《宋詩精華錄》)評價得很好。
詩的首聯破題。起句點明節令,音調高揚。絢麗的物華,宜人的秋色,令詩人為之神馳。一個“重”字流露出詩人流連光景之意,領起全詩。同樣寫秋晨,則“云物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趙嘏《長安秋望》),有送目傷秋之愁;“白雁南飛天欲霜,蕭蕭風雨又重陽”(魯淵《重九》),則有去國懷鄉之思。而宋祁此句,不作愁語,氣局一新。這也是詩人境遇氣質使然。
次句由“重”字引出。“高臺復帳駐鳴茄”,氣派十足。又是“高臺”,又是“復帳”,又是“鳴茄”,其場面之闊綽,氣氛之熱烈,歷歷如繪。這決非庶民之登高,而是富貴人賞秋的情景。詩人少年得志,一生顯達,歷任知制誥、工部尚書、翰林學士承旨,晚年知成都府,該詩中有“白首太守”之句,應是晚年在成都所作。
頷聯承上,寫佳日興會,形象鮮明。出句與對句分寫登高與飲酒兩個場面。“遨歡”、“促飲”二語,道出了高朋滿座、觥籌交錯的盛況。“任落風前帽”一句活用典故。《晉書·孟嘉傳》:“孟嘉為桓溫參軍,九日游龍山,風至,吹嘉帽,溫命孫盛為文嘲之。”古人把此事作為風流美事,杜甫曾反其意而用之:“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九日藍田崔氏莊》)甚為宋人所激賞。宋祁又反杜詩之意。一用“羞”,一用“住”;一沉郁,一灑脫。顯示心境不同,詩境亦不同。“爭吹酒上花”,意謂爭飲菊花酒。重陽節登山飲菊花酒是自古以來的傳統雅事。“任落”、“爭吹”兩詞相反相成。詩人興會淋漓之狀畢現。
有關于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19
“逢佳節備思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小朋友你們一定知道這首詩是寫重陽節的,可是你們知道重陽節的來歷嗎?哈哈!不知道吧,那我今天就介紹它的來歷吧。
在很久以前,汝南縣有一條河。汝河兩岸年年都要發生可怕的瘟疫。每次瘟疫流行,汝南縣就會死很多人。縣里有個叫恒景的小伙子,他十五歲的時候,父母都染上瘟疫死了,恒景很傷心。村里人告訴恒景:“瘟疫是汝河里的瘟魔,瘟魔每年出來一次,害死很多人,但瘟魔力大無比,一般人根本不是他的對手。要想除掉他,只有到深山里找一位有本領的仙人才行。”為了替父母和鄉親們報仇,恒景立志要殺掉瘟魔,為人民除害,他決定進山拜仙人為師。恒景不知道仙人住在哪里,但是他不怕苦,不怕累。為了找到仙人的住所,他翻過七七四十九座山,跨過九九八十一條河。餓了,摘些樹上的野果充饑;渴了,捧幾口路邊的溪水解渴。可是幾個月過去了,恒景還沒有找到仙人。這天,一只鴿子飛到恒景面前,不住地向他點頭,像要為他指路,于是,他就跟著鴿子走,找到了仙人。恒景跟著仙人刻苦學藝,早起晚睡,勤學苦練,武藝長進很快。終于有一天,仙人對恒景說:“你可以下山為人民除害了,帶上這包茱萸藥,瘟魔就不敢靠近你;喝了這杯菊花酒,就不會染上瘟疫病了。”
恒景回來的這天正是九月九日,他讓人們去山上躲避,自己在村子里跟瘟魔戰斗。瘟魔出來了,他長得丑陋極了,恒景把瘟魔打得精疲力竭,最后,瘟魔被他打死了。
從此以后,就把九月九日這一天定為重陽節,在這一天人們插茱萸、喝菊花酒、登高。
小朋友你們知道重陽節的來歷了吧!
有關于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20
九日閑居·并序魏晉:陶淵明
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
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
露凄暄風息,氣澈天象明。
往燕無遺影,來雁有余聲。
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
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
斂襟獨閑謠,緬焉起深情。
棲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
據《宋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歸隱后閑居家中,某年九月九日重陽節,宅邊的菊花正開,然因家貧無酒,遂在菊花叢中坐了很久,正在惆悵感傷之際,忽然做江州刺史的王宏派人送來了酒,淵明也不推辭,開懷暢飲,飲則醉,醉則歸,不拘禮儀,頹然自放,表現了他不受拘束,純任自然的天性。這首詩根據其小序中所說的情形來看,與此詩中所敘之事略同,考王宏為江州刺史始于公元420xx年(義熙十四年),時淵明已過五十五歲,可見此詩是他的晚年所作。
重陽節自古有飲菊花酒的習俗,據說如此可以延年益壽,《西京雜記》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然而這一年的重九,在淵明的宅邊,雖然有一叢叢顏色各異的菊花,然苦于無錢沽酒,只能空食菊花。古人視菊為一種高雅而有氣節的花卉,因她開在眾芳凋落的秋天,故屈原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話,這里所說的“九華”也就是指菊花,詩人有菊無酒,遂產生出無限感慨。
“世短意常多”四句,以議論領起,解釋了重九之名,并提出感嘆人生的主題。意謂人生在世,不過如白駒過隙,正由于其為極暫短的一瞬,故人們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煩憂顧慮,也導致了人們企慕長壽永生的祈求。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按著時序的推移又來到了,人們之所以喜愛這個以“九”命名的節日,因為“九”與“久”諧音,所以對它的喜愛正體現了對長生的渴求。這里“舉俗愛其名”與小序中的“愛重九之名”一致。“世短意常多”一句煉意極精,前人以為是古詩“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兩句的濃縮,體現了淵明駕馭語言的本領(宋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卷二)。
“露凄暄風息”至“寒華徒自榮”十句寫景抒情,感嘆自己有菊無酒,空負良辰美景。露水凄清,暖風已止,秋高氣爽,天象清明,飛去的燕子沒有留下蹤影,北來的大雁還有聲聲余響。詩人說:據說酒能祛除心中的種種煩惱,菊花能令人制止衰老,而為何我這隱居的貧士只能讓重陽佳節白白地過去!酒器中空空如也,積滿灰塵,而秋菊卻在籬邊空自開放。這里描寫了一幅天朗氣清的深秋景象,與詩人自己貧寒潦倒的處境正成鮮明對照,自然景象的美好反襯出詩人心緒的寥落,大好的時光在白白消逝,盛開的菊花也徒自爭艷,詩人于是感慨系之。
“斂襟獨閑謠”即寫詩人的感嘆,他整斂衣襟,獨自閑吟,而思緒遼遠,感慨遙深。想自己游息于山林固然有不少歡樂,但留滯人世不能就一無所成。詩人在這里不僅感嘆人生的短暫,而且對人生的價值重新作了審視,詩中關于“深情”的內容并沒有加以明確說明,只是隱隱約約地點出了作者悲從中來的原因不僅僅是為了無酒可飲,而更大的悲痛隱藏在心中,這就是詩人對人生的思考與對自身價值的探求。故清代延君壽《老生常談》中說:“《九日閑居》一首,上面平平敘下,至末幅‘斂襟獨閑謠,緬焉起深情’,忽作一折筆以頓挫之,以下二句‘棲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以一意作兩層收束,開后人無數法門。”就指出了此詩結尾的意蘊。全詩一氣直下,其主旨似在表明人生短促而自己又不能及時行樂,空負秋光的悲嘆,然忽又說“淹留豈無成”,更翻出一層意思,所以延氏說是“一意兩層收束”。
有關于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21
重陽節又名“老人節”。每逢重陽節許多獨居老人想起身處異地的子女,總會經不住流淚。今天,我和小伙伴們來到了葉奶奶的家里。
“叮鈴鈴!叮鈴鈴!”我們敲開了葉奶奶家的門,一打開門,我們就迫不及待地給葉奶奶問好,并送上了自己精心制作的小禮物。葉奶奶臨近七十歲,個子高高的,從她那滿是皺紋的臉上透露出一絲慈祥,很是和藹可親。通過了解,我們得知葉奶奶的女兒在外地當老師,要過年時才能回來。一說到她女兒,葉奶奶就忍不住低聲抽泣起來,她滿懷傷感地對我們說:“每當重陽節的時候,她就特別想念自己的女兒,看著其他老人家的兒子和女兒都會回家看望父母,家里都紅紅火火的,而自己的女兒卻不能回來家里來,她感到十分冷清。”“我已經很久沒有見過像你們這樣活潑開朗的孩子們了,沒想到今天有這么一群可愛的孩子過來看望我,我感到有些興奮,謝謝你們!”說到這里,葉奶奶欣慰地笑了,看見葉奶奶的臉上終于露出了微笑,我們幾個小伙伴互相看了看,也都非常開心。
聽了葉奶奶的一席話,我感到十分的喜悅,我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人像我們一樣,去關心更多的獨居老人,讓他們感受到更多的溫暖。
有關于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22
傳說在東漢時期,有一個瘟魔,他一出現,家家有人病倒或喪命。一場瘟疫奪去了青年恒景父母的生命,自己也差點喪命。病好以后,他告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定出去訪師尋道。后來他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上住著一位仙人。恒景不畏艱險和路途遙遠,終于到了高山上,找到了那位仙人.仙人被他的行為所感動,收他為徒,教他降妖術,并送他一把寶劍。恒景日夜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仙人送他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并授他避妖用法,讓他騎仙鶴趕回家去。他回到家就立刻帶著鄉親們趕到一座山上去,給每人發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準備降魔。中午,幾聲怪叫,瘟魔跳出汝河,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香氣,它臉色大變,趕緊逃跑,恒景追趕著,幾個回合后,瘟魔被刺死了。這天剛好是九月初九。
從此,每到九月初九,人們就會去登山,喝菊花酒,在家門前插上茱萸葉,用來辟邪,也用來紀念恒景。古代很多詩人也留下很多關于重陽節的詩,如著名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還有李白的
《九月九日即事》: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