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做低頭族的倡議書范文(精選5篇)
拒絕做低頭族的倡議書范文 篇1
親愛的同學們: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當手機從一種奢侈品變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工具的時候,已經越來越成為你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手機的智能化也讓手機這一原本只是通訊工具的載體變為娛樂消遣的工具。它就像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在帶給我們便利和喜悅的同時,也給我們的成長帶來了許多煩惱。
如今的課堂已漸漸沒有了瑯瑯的讀書聲,消失了筆尖摩挲紙面的沙沙聲,不見了師生互動的討論聲。取而代之的是電話鈴聲、短信、微博、微信、QQ、手機游戲等……讓我們的精神倦怠,心里牽掛,沉迷其中。此起彼伏的聲音讓我們神游四海,心不在焉;讓上課認真聽講的同學備受干擾,無法聚精會神;讓辛勤授課的老師深受影響,讓豐富的課堂內容悄然消逝。
為進一步凈化校園課堂環境,校團委特向全體同學發出以下倡議:
一、上課前請自覺關閉手機或將手機調為靜音。專心致志聽課,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遵守課堂紀律,不影響他人學習,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
二、課堂上,同學們應該相互監督,認真學習,緊隨教師授課內容,提高自己的聽課質量,活躍課堂氣氛。讓我們的課堂變成真正知識的海洋。
三、養成合理使用手機的良好習慣,做到以學習為主,娛樂為輔,以理智的態度對待手機。不沉迷于手機聊天、手機游戲等,堅決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擾和誘惑。同時對迷戀手機的同學進行勸阻,同學之間互相督促,共同提高。
四、校團委、校學生會、各系(分院)、各班學生干部應率先垂范,以身作則,自覺接受老師和同學的監督,帶頭上課關閉手機或者不使用手機,積極配合老師的教學活動。
同學們,我們正年輕,風華正茂,我們充滿朝氣,我們積極進取。為了自己的理想與未來,讓我們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讓手機休息,讓課堂回歸。這樣,我們才能在知識的海洋里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倡議人:
時間:X年XX月XX日
拒絕做低頭族的倡議書范文 篇2
親愛的同學們:
你知道“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我和你在一起,而你在低頭看手機”嗎?你是“低頭族”嗎?你被手機“綁架”了么?你有“手機控”嗎?你知道過度依賴手機的危害嗎?你知道有些班級已經開始行動起來了嗎?
目前,越來越多的同學淪為上課“低頭族”,養成無時無刻不看手機的壞習慣,手機逐漸淪為影響課堂教學秩序的“第一殺手”。昔日課堂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如今課堂是“短信聲,QQ聲,游戲聲,聲聲不息”。此起彼伏的手機聲讓玩手機者神游四海,心不在焉;讓上課認真聽講者倍受干擾,無法聚精會神;讓辛勤授課的老師失去原有的尊重;讓活躍的課堂氛圍悄然消逝。
為促進學風建設,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維持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形成優良的班風學風,我們向各位同學倡議:
一、專心致志,打造“無手機課堂”。上課前請自覺關閉手機或將手機放在班級指定的收納袋(盒)中,抬頭聽講。
二、加強交流,活躍課堂氣氛,讓課堂變成真正知識的海洋。
三、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學生干部要以身作則,做出表率,并對其他同學做好監督和勸導工作。
四、應理智對待手機,養成合理使用手機的良好習慣,以學習為主,娛樂為輔。不沉迷于手機聊天、手機閱讀、手機游戲等。
親愛的同學們,拇指滑動的一瞬,你遺失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兩樣東西:無價的知識和無法復得的時間。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每一節課做起,讓我們帶著一顆求知、進取的心走進課堂,勿讓手機干擾我們的思緒,還課堂以寧靜,不做“低頭族”,讓手機休息一會吧!
倡議人:
時間:X年XX月XX日
拒絕做低頭族的倡議書范文 篇3
親愛的小伙伴們:
當下,手機的使用已占據了我們大學生大部分的時間,人群中特別是大學生中出現了大量的手機低頭族。大學生上課玩手機,吃飯玩手機,睡前看手機等現象日趨嚴重,青春的大好年華在低頭和指間慢慢流逝。為此,沈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團委、學生會聯合向全校同學發出如下倡議:
1.專注,打造“無手機”課堂。優良的學風是高校永恒的追求,更是大學生學業有成的重要保證。讓我們在上課時果斷關機,聚精會神的聽講、如饑似渴的求知,堅守內心對學業的崇敬,抵制五光十色的誘惑,還課堂一方寧靜。
2.交流,虛擬和現實理性劃分。“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在你身邊,你卻在刷屏。”我們希望這句玩笑話不要成為現實。
3.閱讀,走進圖書館改變人生。網上快餐式的瀏覽永遠代替不了閱讀書籍對人的性情陶冶和成長進步的作用,想成為一個有魅力有氣場的大學生嗎?那么,讓我們從今天起抬起頭來,放下手機,走進圖書館,品味書香。
4.文體公益,健康幸福生活一輩子。把腳步從宿舍樓邁出去,從校園邁出去,少一些宅男宅女,多一些活力活氣,少一些手機游戲,多一些籃羽乒足,少一些網上購物,多一些文藝活動,少一些浮躁驕奢,多一些扶貧助困,依靠扎扎實實的實踐,把自己的意志品質磨礪、素質能力練硬、身體健康保障。
5.榜樣,發揮模范作用,引領清新風氣。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應率先垂范,以身作則、自覺發揮學生骨干的榜樣示范作用。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善用手機,擺脫對手機的依賴,讓我們“告別手機控,拒做低頭族”,抬起頭來,放下手機,呼吸新鮮空氣,積極面對學習,微笑與人交往,體驗美好大學生活。
倡議人:
時間:X年XX月XX日
拒絕做低頭族的倡議書范文 篇4
現在,有許多“低頭族”的出現。可是“低頭族”“手機族”究竟是哪一族?難道是第57個民族?
“低頭族”“手機族”原來是整天低著頭的“民族”。他們為什么整天低著頭呢?是一種不為人所知的信仰,還是……不過我認為這樣很危險,我就親身經歷過。
那是一個風和日麗,陽光明媚的下午。放學了急匆匆地擠上了公交車,急忙拿出手機,迫不及待地開始大戰三百回合,玩得那叫一個忘我,突然,司機一個急剎車,我的頭重重地撞在桿子上。當時,兩眼冒金星,白天怎么會看到滿天的星星呢!一時被撞懵了,沒反應過來,等反應過來時發現頭上一個大包。下車后,心還在怦怦地亂跳,這時才后怕。手機呀,手機,你差點讓我變成傻子。
還記得有一天,媽媽買了新手機,有些興奮,抱著手機,坐在沙發上上網。低著頭,目不轉睛地盯著顯示屏,手指時不時地劃過來劃過去,嘴在不停地喃喃自語。這就是手機的魔力!中午吃了點飯,接著又開始玩手機……就這樣,一天過去了。當媽媽晚上睡覺時突然覺得頸椎疼、眼睛疼。看來手機既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方便,也可以給我們帶來許多傷害。
由此,我倡議:
一、不在馬路、人行道上玩手機,出了危險很可怕。
二、不在車上玩手機,碰碰撞撞很危險。
三、不在學習玩手機,擔誤學習人人憂。
四、不要全天玩手機,這樣很不益身體。
五、少在手機上玩游戲,那是電子“海洛因”。
六、不在重要場所玩手機,擔誤大事,后悔莫及。
七、爭取不當“低頭族”,眼睛不好,人人愁!
八、放下手機和身邊人多交流,多陪自己的父母與親人。
告訴爸爸:您不是國家領導不用那么投入地關注新聞;
告訴媽媽:家里的東西很多,不用再買了;
告訴自己:游戲僅僅只是虛擬世界,不要沉迷于它。
做為祖國的未來,我們一定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讓自己成為手機的奴隸。信息固然重要,我們的健康更重要。
我倡議大家,趕快放下手中的手機,抬你你那低一的頭,遠離“低頭族”“手機族”這個群眾。
倡議人:_
日期:20__年__月__日
拒絕做低頭族的倡議書范文 篇5
共青團員、青年學生們: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個人電腦日益普及,我們在享受網絡帶來的通訊便捷和休閑娛樂之際,也不禁發現:人群中特別是廣大青年中出現了大量隨時隨地聊QQ、發微信、刷微博、玩游戲的手機低頭族以及“鼠”不離手的網游大俠和淘寶淘到手抽筋的網購迷。
青年學生上課玩手機、宿舍玩電腦,吃飯玩手機、無聊上網吧等現象日趨嚴重,青春的大好年華在低頭和指間慢慢流逝。而當我們在惋惜某17歲女生邊玩手機邊走路以致掉入深坑喪命的同時,“一事驚醒夢中人”,青年朋友們,我們還不應該好好反思這一切嗎?為此,我委向全體青年發出如下倡議:
1.專注,打造“無手機”課堂。優良的學風是學校永恒的追求,更是青年學生學業有成的重要保證。讓我們在上課時果斷關機,聚精會神的聽講、如饑似渴的求知,既要學知識,更要學習“學知識”的思維和方法,努力成為自己專業領域的行家里手,堅守內心對學業的崇敬,抵制五光十色的誘惑,還課堂一方寧靜。
2.交流,虛擬和現實理性劃分。“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在你身邊,你卻在刷屏。”我們希望這句玩笑話不要成為現實。多與親朋好友話話家常、聊聊心里話,和同學們多搞點聯誼活動,在談笑風生中感受現實人生的美好,下課途中,出門在外,活動之中,停止手機瀏覽,讓雙眼放松。我們要養成文明上網、理性讀網、科學用網的習慣,絕不沉迷網絡,被其奴役,使網絡成為自己學習進步、健康成長的助推器。
3.閱讀,沖向圖書館改變人生。網上快餐式的瀏覽永遠代替不了閱讀書籍對人的性情陶冶和成長進步的作用,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腹有詩書氣自華”,同學們在閑暇之時,應該大踏步的走進圖書館,多讀書,愛上讀書,愛上思考。想成為一個有魅力有氣場的青年嗎?那么,讓我們從今天起抬起頭來,放下鼠標,沖向圖書館,品味書香。
4.文體公益,健康幸福生活一輩子。同學們,讓我們把腳步邁出去,少一些宅男宅女,多一些活力活氣,少一些電子游戲,多一些籃羽乒足,少一些網上購物,多一些文藝活動,少一些浮躁驕奢,多一些扶貧助困,依靠扎扎實實的實踐,把自己的意志品質磨礪、素質能力練硬。青年是早上的太陽,我們要帶頭健體,“野蠻其體魄”,把參與體育、鍛煉身體作為一種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日積、月累、歲進,儲備好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的“革命本錢”。
青年朋友們,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善用手機、電腦,擺脫對手機、電腦的依賴;讓我們“不當低頭族,拒絕鼠標手”,抬起頭來,關閉電腦,呼吸新鮮空氣,聆聽鳥兒歌唱,微笑與人交往,體驗美好生活。
倡議人:___
時間:____年__月__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