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致高三學生及家長的一封信
終于,傳說中的高三備考“黃金四月”——2、3、4、5月終于來了。
從某種角度看,前面的一輪復習,包括深一模,解決的是“我是誰”的問題,而這四個月,解決的是“到哪兒去”的問題。
一個人很重要的是要有歷史感、時空感,要知道你處在什么時代、什么地點和什么人做什么事情。創造歷史不一定要經天緯地,也不必追求驚天動地,但一定要使自己的人生與社會發展的節奏配合好。任何一個人都不是孤立的,一定要在一個時代、一個集體的環境下才能發光。你所能做的事業一定取決于制度空間的大小,你個人品質再好,能力再強,也只有跟制度空間相容,你才能夠很好地成長。人類總是獎勵能力的表現,而不是能力本身。
對高三的學生而言,所謂的制度空間就是高三高考備考的這個空間。如果我們生逢其時,順天應人,利用好高考這一平臺,那么我們就可以取得相對于高一、高二更加事半功倍的效果。說是畢其功于一役有點夸張,但話粗理不粗。如果外在環境是高三備考,你的內在追求卻是休養生息,這就好比是在汽車問世的時候做了一匹馬,深圳限牌以后你想起要買車,都不是一件有趣的事。
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提到的“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就是兩個生不逢時的典型。特別是馮唐,歷經三代皇帝,本事也有,可就是官升不上去,90多歲了,還是個郎官。人問他咋回事?馮唐答道:文帝好文,我卻以武見長;景帝愛用老成人,我正年輕;武帝上臺搞年輕化,我卻已經老了。陰差陽錯,就這樣蹉跎了一輩子。
此次寒假,是同學們高考前的最后一個寒假。雖然形式上有連續20多天的假,可畢竟是臨近高考,沒辦法,學習依然是這個假期最不可或缺的主題。
或許你假期每天要做的事情安排得很多,但如果主要的事情沒抓住,就會悲催了——“我記得我穿了襯衣,我記得我打了領帶,我記得我穿了襪子,我記得我穿了鞋子,可是,我忘記了什么呢?關鍵就是如今總是忘記自己是否穿了褲子。”
其實,也不是說高考就是“稱重機”,能稱出你是幾斤幾兩,只是說,就算碰個頭破血流,也要有個激動人心的追求過程,“在九寨溝旅游的時候你當然可以不聽歌,可是要是你是在去九寨溝的路上呢?”。
當然我承認,這里面必定會有糾結:這還算什么寒假?這還叫什么春節?……可是你再想一想是不是就是這個道理:“此事古難全”。或者說這就是“我和這個世界情人般的爭吵”。
這個寒假,真的不一般。用好還是沒用好,真的不一樣。它或許就像蘋果廣告里告訴我們的那樣:“如果你沒有iphone,那么,你就真的沒有iphone。”
就不多說了。堪布們講得再多再好也都是廢話,如果你自己不打坐的話!
或許,召喚只有一聲——最嘹亮的,恰恰是寂靜。
當然,也只能把能夠做好的事情做好,我知道你們已經很累很累,也別過于為難自己。
也許,正反話都讓我給說了,顯得啰嗦了。其實這正體現了我的擔心,害怕有的學生因“未見過彩虹”而敷衍了“經歷風雨”的意義。
和同學們摸爬滾打了近三年,關于同學們的名字,我聽得太多,而你們的心靈,其實我還很少真正地走進。但我一直在努力,在不斷地嘗試著去靠近,比如這一次,我想用詩來貼近你的心靈,用葉菊如的詩《我就要見到我的北國了》來作最后的告白:
“我想說的是 / 我只是個簡單的圓夢者 / 我要見到我的北國了 / 在見到之前,我說不出更多的甜蜜。”
xx中學XX屆高三全體教師 -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