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援助倡議書素材整合(精選4篇)
相關援助倡議書素材整合 篇1
全所員工:
20_年11月19日《佛山日報》今日三水欄目刊登題為“12萬元可救命,幫幫他吧!麻風康復村村長馮達財服務村民51年,現無錢治病處境凄慘”,文章說:“三水最后的麻風康復村村長馮達財,若無法近日內籌集12.4萬元的治療費,或許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今年3月馮達財入院治療,在7月10日我所曾向各科室管理層發出倡議得到了廣大領導干部慷慨解囊捐贈。現在馮達財的病需要12.4萬元手術治療,這對一個無兒無女的老人來說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馮達財的狀況,引起了傳媒的關注報道,在這里,我們再次呼吁,伸出你溫暖的手,奉獻一份愛心吧!
涓涓溪流匯成江河,積小善而成大德;扶貧幫困、樂善好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相互幫助、患難扶持是社會倡導的時代新風,它既體現了人類最高尚的品質、最美好的情感和道德情操,又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
我們倡議:全體領導干部職工、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積極帶頭響應,全體員工盡自己之所能,多多益善,少少無區,伸出友愛之手,獻出關愛之情,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倡議人:_X
_年X月X日
相關援助倡議書素材整合 篇2
慈心社的家人們吉祥:
20_年6月23日下午2點30分,江蘇鹽城部分地區發生了特大龍卷風和冰雹災害,當地民眾和周邊地區民眾傷亡嚴重,生命財產受到了很大的損害。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曾記得,云南省昭通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慈心社的家人們第一時間伸出援手;曾記得,四川雅安地震,吞沒了無數鮮活的生命,慈心社的家人們紛紛獻出大愛,給災區人們愛心溫暖傳遞,幫助災區人民面對災難,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每一次,當我們的同胞面臨災難,我們都感同身受。此時此刻,同胞們需要我們奉獻愛心,為他們撐起希望的明天。法華寺慈心社現發起“為鹽城傷亡同胞捐款倡議書”,愿與家人們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一起攜手,為鹽城傷亡同胞共修祈福,為他們家園重建奉獻自己的一份愛心!
本次接收的所有善款,將全部通過法華寺慈心社用于災區救災和災后重建,接收捐款的數額和用途情況將及時向社會公布,接受監督。
隨喜感恩您的大愛善舉!感恩所有的愛心家人!感恩的心,慈心共進!點亮心燈,愛在延續……
倡議人:_X
時間:__年_月_日
相關援助倡議書素材整合 篇3
在這充滿激情與希望的炎炎夏日,又一批莘莘學子金榜題名,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即將步入夢寐以求的高等學府。然而在人們為一張張大學錄取通知書歡欣雀躍之時,卻有這樣一個家庭因貧困在得知即將付出高昂的學費后卻沒有喜悅心情。現住于云南省軒崗鄉筠竹園村委會里堂村民小組20_屆的畢業生左_,女、漢族、身份證號:...,全家四口人,(媽媽:周會仙,爸爸:左明升,弟弟:左_)因家處高寒山區,生活條件較差,田地較少,僅靠母親一個人在外打工維持生活,全家收入微薄,其父親違反了法律法規染上了毒品,正在勞動改造。(附:其父沾染惡習人人痛恨,可孩子是無辜的)
一個孩子的成功將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為了給優秀貧困大學生送去光明與希望,順利邁入大學的校門,芒市同德愛心服務社啟動“情系寒門驕子·愛心成就夢想”貧困大學生救助活動,向全社會發出愛心助學倡議,呼吁愛心人士積極參與到助學活動中來,請伸出您的熱情之手、援助之手和大愛之手,給予貧困戶的貧困大學生一份希望!
資助對象:20_屆的畢業生左_,高中就讀于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學,以620分優異的成績被鄭州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錄取
申請資助金額:提出申請資助3000元~5000元的入學資金,保證貧困大學生能夠順利進入大學學習。(所需費用:學費6400,住宿費2200,教材費800,新生體檢費30、路費及生活費等…)大學生貸款8000元(這筆貸款要到十月份后才能落實到位),筠竹園愛心基金會資助3000元,現求助我們社里資助5000元。
資助方式:通過微信紅包方式,由芒市同德愛心服務社李青負責登記收取,并交于受助學生
資助時間:20_年8月10日-8月11日
資助承諾:所有通過芒市同德愛心服務社捐贈的款項將接受資助者監督、社會監督和媒體監督,確保款項及時轉至受助學生。
相關援助倡議書素材整合 篇4
這是一份由真情來信催生的代表建議。全國人大代表傅一鳴把這封信和自己的建議附在一起,遞交給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議案組。“希望這封曾經打動我的來信和它背后的故事,能夠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盡快建立大病醫療救助制度,讓更多的人不再因為沒錢而治不起玻”
一封來信 向代表求解救助問題
去年4月,在浙江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工作的傅一鳴收到一封嘉興秀州中學高一(2)班學生的來信。署名沈青、鄧楚瑤的兩位學生在信中說,他們讀到嘉興一中實驗學校學生周麗霞的一封信,信中透出了她身患白血病無錢治病的悲哀與無奈,和永不言棄、渴望活下去的信念。
一場重病對于一個普通家庭來說就是一場近乎毀滅性的災難。60余萬元的治療費讓周麗霞的父母、來自大橋鎮衛星村的農民終日以淚洗面。“我們只為救同學1嘉興一中實驗學校的同學們自發地為周麗霞組織捐款。捐款由全班發展到了全校,愛心由學生傳遞給了學生家長,蔓延到了整個社會。沈青、鄧楚瑤就這樣從他人手中接過了周麗霞的信和同學的倡議書。
“對于這些貧窮的患兒,社會救助機制是如何運作的?醫院是否會減免醫療費?紅十會是否也會伸出援助之手?銀行又是否會給一貧如洗的他們貸款?民政局是否也會來操一份心?”兩位學生寫信給傅一鳴,希望她作為一名教師和全國人大代表,能夠給他們一個解答和承諾。
愛心捐助 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所幸的是,各界的熱心奔走和全社會的慷慨捐助,讓同學們和學校幫助周麗霞籌集到了40余萬元的善款。加上全家舉債,周麗霞的手術最終得以實施。幾個月后,傅一鳴讀到了周麗霞寫給所有關心她的人的信,“我現在可以下地了。有朋友對我說,提前面對死亡或曾與死亡擦肩而過的人,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會變得更加珍惜他所擁有的一切。我想,我屬于這類人,你們和家人的愛讓我重生……”傅一鳴熱淚盈眶。
捐款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倘若每一位重病患者只能靠社會愛心捐助來渡過難關,長此以往,即使是最富有同情心的人也會變得麻木與冷漠。這件事引起了傅一鳴對周麗霞這樣一個群體以及如何建立相應機制的關注。她四處搜集材料、開展調研。中國勞動保障科學院副院長劉學民的一份可行性研究報告,更堅定了她在今年全國人代會上提交相關建議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