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門前交通倡議書范文(通用3篇)
學校門前交通倡議書范文 篇1
尊敬的家長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近年來,我市的道路建設突飛猛進,交通管理水平穩步上升,但闖紅燈、酒后駕駛、逆向行駛等一些不文明的交通行為依然存在,與當前全市正在開展的“創建國家交通模范管理城市”的活動極不協調。自覺遵守交通安全法規,在全社會倡導文明交通新風,摒棄不文明交通陋習,這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為小小市民的我們,一言一行不僅折射出個人的修養,也關系到我市的對外形象,因此,我們理應成為文明交通的積極參與者、忠實踐行者。在此,特向全校學生及家長發出以下倡議:
1.我們要認真學習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規,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加強自我保護安全意識,樹立交通安全文明公德。
2.當我們徒步行走于人來車往的馬路時,請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在馬路上嬉戲打鬧,密切注意機動車的行駛情況,預防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
3.當我們穿馬路時,多一份謙讓與耐心,不闖紅燈,走人行橫道,左右觀察確認安全后方可過馬路,絕不能為貪一時之快橫穿馬路或翻越護欄。
4.放學后不要在校門口因等人而堵塞交通,有車接送的同學,要在學校規定
的候車區接送,并要告訴家長盡量不要因停車而影響同學們的出行。
5.每個同學都要審視自己的交通行為是否做到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是否做到安全出行,把交通行為與自己的生命安全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6.未滿12周歲的學生嚴禁騎自行車上路。
遵章守紀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我。當我們能做到這一切的時候,我們的社會便向文明的彼岸又靠近了一步。家長們,同學們,平安是每個家庭的期盼,預防交通事故是每個公民的責任;重視交通安全,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更是我們每位同學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牢固樹立交通安全意識,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掌握交通安全知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倡議人:
20xx年x月x日
學校門前交通倡議書范文 篇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幸福的生活安全是保障,要安全就必須遵章守法。當前,交通事故成為威脅人們生命安全的“頭號殺手”。因此,安全、暢通、有序、文明、和諧的道路交通環境決定我們的幸福指數。交通文明是城市文明的窗口,交通文明的程度取決于市民的交通行為素質。城市形象的提升,人是決定因素;事故的預防,關鍵在人,共建文明的交通環境,是每一位公民應盡的職責。為了您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家庭的幸福,為了城市的文明,我們向全地區各族師生發出倡議:
一、做一個遵章守法的人。
要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規,深刻認識沒有安全就是沒有幸福,任何一種交通違法行為都可能導致致命的傷害,要算好交通安全的經濟帳、家庭帳、社會帳;要規范自己的交通行為,營造文明出行的良好氛圍,從我做起。
二、做一個文明的交通參與者。
行走在路上,自覺養成“按燈停走、按道行駛、按線通行、按位停放、按章駕乘”的交通習慣,車與車之間、人與人之間、車與人之間不爭道搶行,倡導機動車禮讓斑馬線,禮讓校車;機動車有序通行和停放,行人和非機動車各行其道,拒絕搭乘非法營運車輛,形成人人參與文明交通的局面。
三、做一個珍愛生命的人。
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識,遇到紅燈自覺等候,上車系好安全帶,開車時不打(接)手機,不亂沖亂闖,駕駛摩托車要戴頭盔,過街時請走斑馬線,不橫穿馬路,時刻關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家長不要讓未滿十二周歲的孩子騎自行車,不要讓未滿十八周歲、未取得駕駛資格的孩子駕駛機動車輛;無論你是開車還是步行,速度不能說明什么,平安才能到家,請放慢速度,做到寧等三分,不搶一秒。
四、做一個文明駕駛人。
提高自身修養,杜絕酒(毒)駕、疲勞駕駛、超載超速,不要隨意變換車道、強行超車,不亂停放、亂掉頭,不違規使用遠光燈,不沖動開快車,不斗氣開慢車,不開霸王車,不開無(套)牌車,處處彰顯文明交通的風尚。
五、做一個有修養的人。
倡導文明交通,相互禮讓,車讓人,讓出一份文明;人讓車,讓出一份安全;車讓車,讓出一份秩序;人讓人,讓出一份友愛。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和感化他人,讓交通更順暢,我們的心情更舒暢。
六、做一個文明交通的傳播者。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遵守法律,敬畏法律,這是做人最基本的底線。要以人為本,以人為善,相互禮讓,樹立安全至上的意識,自覺摒棄不良的交通陋習,爭當文明交通的參與者、傳播者。
老師、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倡導文明交通,樹立良好品格,為建設和諧平安阿勒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倡議人:
20xx年x月x日
學校門前交通倡議書范文 篇3
親愛的同學們:
莎士比亞說過: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可以讓我們開闊眼界、陶冶情操和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
在假期的時候,很多同學都在睡覺、玩電腦和出去玩消磨了時間。并且讀書的同學很少了。但是無論古今中外,對于書,人們總給予最高的肯定與特別的關懷。手工精制的紙特別適合中國書畫之用,分生宣和熟宣兩種。
人類許多偉大的創造,大都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的過程,并聚合無數人的心力,時刻成長、壯大,圖書也不例外。以我們中國為例,它至少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發展歷史,其間人們所投入的智慧與勞力,更無與倫比。圖書在迭次的創造改進,才有今天的面貌。大體來說,歷史上,除了某些為特殊目的所制作的圖書之外,書籍的發展,略有脈絡可尋。最早人們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時,可能只借手勢或音量做為媒介。其后,從經驗的累積,進而確定一些固定的音節,來代表某種特定的意義,于是人類跨出了有聲無言的時代,邁入到有言無文的社會。
有了語言,人類往往借助于記憶力,把聽到的話,牢牢記住,再對別人復述出來;或將心中的理想,個人的經驗,借語言加以傳播。這種目的及辦法,與日后圖書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稱之為口傳的活書。人類的記憶到底有限,有時更會走樣,口傳的活書,必然有許多缺陷。
讓我們一起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