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宗祠的倡議書格式(通用3篇)
重建宗祠的倡議書格式 篇1
各位宗親:
首先恭祝您們萬事順意,事業騰飛飛,人興財旺!
不知祖,不足以為人。只有知祖,才能尊祖、愛家、愛國、愛人民。據《族譜》記載;源美公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攜子開基梅縣烏蓼沙,又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攜次子文濱公、三子文深公、四子文汜公再次開基興寧和山瓦塘,長子文淵公留守梅縣烏蓼沙。文淵公后代德聰公又移居興寧黃槐龍歸洞立業。興寧何氏都是源美公一脈相傳,源美公裔孫約有三十五萬,分居全國各地,布遍世界各國。源美公裔孫為了紀念先祖于明朝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20xx年),在興寧市興城時辰牌巷始建何氏宗祠,又于清朝嘉慶年間(公元1820xx年)在興城水關口再建新祠,又于民-國十六年(公元)裔孫們募資在廣州中華北路興建“源美書院”。每逢佳節,來自海內外宗親,絡繹不絕,奉香參拜,鞭炮齊鳴,熱鬧非凡。
隨著社會發展,城市改造,原有“宗祠”“書院”都失去了原有功能。20xx年上屆“宗親會”,雖曾募資在興城購置了四層樓房一座,作“源美書院”,使興寧何氏宗親會有了會址,有了辦公、議事的地方。但與何氏望族大姓還不相稱。新一屆宗親代表大會全體代表一致認為:老前輩為族事立下了功勞,老前輩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如今,我們正處在共和國國泰民安、盛世發展時期,秉著紀念先祖,傳承祖德,弘揚何氏宗族文化,建設和-諧、幸福大中華為宗旨,按“世總”何道深總會長、“省總”何云標總會長建設“廬江文化園的重托。首先在興寧和山(即:何仙巖,是源美公遺留下的地方)興建何氏源美宗祠。“宗祠”新址是風水寶地:前望興城似“金海”,后倚和山峰連峰,龍勢雄偉氣昂昂,眾人喜呼“(金)龍出海”。左是青龍案山寨,右是水財金印山,乙山兼辰房房發,實屬人、財、貴三全。“宗祠”初步設計:建筑面積約4000 m2,廣場面積約8000 m2,“宗祠”內設:敬祖廳、祖德族史陳列廳、裔孫議事、接待廳;歷代名人、現代裔孫功德展示長廊等。“宗祠”建筑既要具有古代建筑的精華,又要具有客家建筑的特色。“宗祠”建成,祖先有歸位的圣地,裔孫對祖先有拜祭、奉香的地方,先賢、名人功德有宣揚展示的場所。興建“何氏源美宗祠”成立籌建委員會。“籌建委員會”倡議眾宗親以高度的敬祖睦親情懷,為興建“何氏源美宗祠”慷慨解囊,鼎力捐助,共襄善舉。讓“宗祠”中的磚、瓦、沙、石都凝聚著每一個源美公裔孫對先祖、先賢的孝忠。
喜聽興建“宗祠”,源美公裔孫紛紛表示:能參與興建“宗祠”是我們的福份,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人人要參與,戶戶要捐款。建祠所需用地,由寧中鎮大瑩村沸水湖何屋宗親無償捐贈,他們值得眾宗親學習!一人捐款,全家得福!捐款“宗祠”福蔭后人!捐款“宗祠”,世代流芳!
“源美宗祠”籌建委員會肩負全責。財務公開,及時公布,宗親監督,做到陽光工程、優質工程、勤儉工程。
“宗祠”竣工后,編寫“祠読”(紀念冊),凡對興建“宗祠”出錢、出物、出力者,全部載入“祠読”,以作読念!
對捐資者的具體鼓勵辦法:
① 凡捐資不足百元者,張榜公布存入檔案;
② 凡捐資一百元以上者,勒石読念;
③ 凡捐資五百元以上者,除勒石読念外,個人照片載入“祠読”;
④ 凡捐資一干元以上者,除勒石読念外,夫妻彩照載入“祠読”;
⑤ 凡捐資五仟元以上者,除勒石読念外,全家福彩照、個人建樹載入“祠読”;
⑥ 凡捐資一萬元至五萬元以內者,享有上述①至⑤鼓勵辦法;
⑦ 凡捐資五萬元以上者,除享有上述①至⑥鼓勵辦法外,視捐款金額再勒石標明捐建項目。
簽名:x
時間:20xx年**月**日
重建宗祠的倡議書格式 篇2
原氏家族,源遠流長,人之有祖,如木之有本,樹之有根,山之有脈,水之有源,故中華禮教,最重人倫;百行之本,以孝為先,為人予者,當思木本水源,須重慎終追遠,此乃炎黃子孫之傳統美德,亦為我中華民族所以有如此強大地凝聚力之根本原因也。
吾族原氏自得姓至今數千余年,立足於泱泱大國之中,英才輩出,功業彪炳,家聲遠播,福澤綿長數沒盡文壇通儒,武將,名標青史,為后人所敬仰。3020xx年地歷史長河,人事雖有代謝,而原族則綿延發展,枝繁葉茂,瓜諜延綿,子孫昌盛,華夷遍布,安居樂業,咸托祖宗之福蔭,赫然成為華夏之望族,雖世易時移,而族風沒墮,先祖之謙讓,開拓,進取,傳統美德,依舊生輝。
為弘揚原氏先祖地優良文化傳統及敬祖思親之美德,加強原族之凝聚力。現廣東省惠東縣平海鎮大水坑村準備籌建原氏宗祠,總費用為90萬元,本村籌資15萬元,現資金缺口為75萬元。捐款者500元者可將捐款雕刻在祠堂的捐款芳名冊上,捐款500元以下用紅紙公布一年。一方有困難,百方相扶助是我原氏的傳統美德,為了籌集祠堂建設資金,確保工程早日順利完成,特向國內外全體原氏宗親和社會各界人士倡議:伸出您的雙手,積極行動起來,興建原氏祠堂盡裔孫之誼,踴躍捐款,慷慨解囊,同心協力,共囊盛興。
箴言:
出力者是福,出錢者是福,無私貢獻者享福,祖先永遠保佑您,讓您心想事成,一生平安。
謝謝各位宗賢們和社會各界人士!
倡議人:
戶名:
卡號:622271113x928
注:1、捐款者通過銀行轉賬存入以述賬戶,保留銀行轉賬憑證,然后打電話通知原浩新,說明:捐款人姓名、地區、金額,以便將捐款者公布(捐款者500元者可將捐款雕刻在祠堂的捐款芳名冊上,捐款500元以下用紅紙公布一年);
2、上述賬戶由廣東宗親會會長原醒昌保管密碼、原錦明保管銀行卡、原浩新保管存折,兩人以上才能將捐款取出,移交惠東宗親會。
重建宗祠的倡議書格式 篇3
各位宗親:
首先恭祝您們萬事順意,事業騰飛飛,人興財旺!
不知祖,不足以為人。只有知祖,才能尊祖、愛家、愛國、愛人民。據《族譜》記載;源美公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攜子開基梅縣烏蓼沙,又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攜次子文濱公、三子文深公、四子文汜公再次開基興寧和山瓦塘,長子文淵公留守梅縣烏蓼沙。文淵公后代德聰公又移居興寧黃槐龍歸洞立業。興寧何氏都是源美公一脈相傳,源美公裔孫約有三十五萬,分居全國各地,布遍世界各國。源美公裔孫為了紀念先祖于明朝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在興寧市興城時辰牌巷始建何氏宗祠,又于清朝嘉慶年間(公元1805年)在興城水關口再建新祠,又于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裔孫們募資在廣州中華北路興建“源美書院”。每逢佳節,來自海內外宗親,絡繹不絕,奉香參拜,鞭炮齊鳴,熱鬧非凡。
隨著社會發展,城市改造,原有“宗祠”“書院”都失去了原有功能。20__年上屆“宗親會”,雖曾募資在興城購置了四層樓房一座,作“源美書院”,使興寧何氏宗親會有了會址,有了辦公、議事的地方。但與何氏望族大姓還不相稱。新一屆宗親代表大會全體代表一致認為:老前輩為族事立下了功勞,老前輩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如今,我們正處在共和國國泰民安、盛世發展時期,秉著紀念先祖,傳承祖德,弘揚何氏宗族文化,建設和-諧、幸福大中華為宗旨,按“世總”何道深總會長、“省總”何云標總會長建設“廬江文化園的重托。首先在興寧和山(即:何仙巖,是源美公遺留下的地方)興建何氏源美宗祠。“宗祠”新址是風水寶地:前望興城似“金海”,后倚和山峰連峰,龍勢雄偉氣昂昂,眾人喜呼“(金)龍出海”。左是青龍案山寨,右是水財金印山,乙山兼辰房房發,實屬人、財、貴三全。“宗祠”初步設計:建筑面積約4000 m2,廣場面積約8000 m2,“宗祠”內設:敬祖廳、祖德族史陳列廳、裔孫議事、接待廳;歷代名人、現代裔孫功德展示長廊等。“宗祠”建筑既要具有古代建筑的精華,又要具有客家建筑的特色。“宗祠”建成,祖先有歸位的圣地,裔孫對祖先有拜祭、奉香的地方,先賢、名人功德有宣揚展示的場所。興建“何氏源美宗祠”成立籌建委員會。“籌建委員會”倡議眾宗親以高度的敬祖睦親情懷,為興建“何氏源美宗祠”慷慨解囊,鼎力捐助,共襄善舉。讓“宗祠”中的磚、瓦、沙、石都凝聚著每一個源美公裔孫對先祖、先賢的孝忠。
喜聽興建“宗祠”,源美公裔孫紛紛表示:能參與興建“宗祠”是我們的福份,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人人要參與,戶戶要捐款。建祠所需用地,由寧中鎮大瑩村沸水湖何屋宗親無償捐贈,他們值得眾宗親學習!一人捐款,全家得福!捐款“宗祠”福蔭后人!捐款“宗祠”,世代流芳!
“源美宗祠”籌建委員會肩負全責。財務公開,及時公布,宗親監督,做到陽光工程、優質工程、勤儉工程。
“宗祠”竣工后,編寫“祠読”(紀念冊),凡對興建“宗祠”出錢、出物、出力者,全部載入“祠読”,以作読念!
對捐資者的具體鼓勵辦法:
① 凡捐資不足百元者,張榜公布存入檔案;
② 凡捐資一百元以上者,勒石読念;
③ 凡捐資五百元以上者,除勒石読念外,個人照片載入“祠読”;
④ 凡捐資一干元以上者,除勒石読念外,夫妻彩照載入“祠読”;
⑤ 凡捐資五仟元以上者,除勒石読念外,全家福彩照、個人建樹載入“祠読”;
⑥ 凡捐資一萬元至五萬元以內者,享有上述①至⑤鼓勵辦法;
⑦ 凡捐資五萬元以上者,除享有上述①至⑥鼓勵辦法外,視捐款金額再勒石標明捐建項目。
簽名:_ __
時間:20__年__月__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