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布”文化展示策劃書
走進馬邊生態莊園
揭開畢摩“熱布”神秘文化
——馬邊彝族畢摩神奇“熱布”文化展示策劃書
一、組織機構
顧 問:
總 策 劃:
策 劃:
秘 書 長:
副秘書長:
主辦單位:馬邊彝族自治縣教育文體局
承辦單位:馬邊彝族自治縣文化館
二、展示意義
馬邊彝族自治縣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小涼山區,地處樂山﹑宜賓﹑涼山三市州結合部。幅員面積 2383 平方公里,總人口 20萬人,是以漢、彝、苗為主體民族的彝族自治縣。境內各民族都沿襲著本民族古老的傳統和傳承著本土原生的古老文化,形成了馬邊獨特的人文景觀和民族風情,使馬邊文化變得豐富而神奇,多彩而神秘。
彝族自稱諾蘇,由于自然環境構成的天然屏障和社會形態形成的特殊環境,使彝族數千年來完整地保持和傳承著悠久的文明和古老的文化。這些豐富多彩、絢麗神奇的原生活態文化,給這片風光秀麗的山川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多彩的風情。
為把馬邊境內原生態的神奇絢麗的活態記文化憶更進一步地搜集、挖掘、宣傳和展示。讓更多的人認識馬邊,關注馬邊、開發馬邊,帶動馬邊旅游文化的進一步繁榮和發展。因此,特策劃這次彝族畢摩古老的“布”文化展示活動。
三、“布”文化簡介
據初步統計,馬邊彝族畢摩能用草編扎出200至300個神鬼像(草偶),彝族統稱這種草偶為“布”。這些鬼神草偶有其嚴格的編扎工具、方法和式樣。有其專用的名稱、來歷和作用。有其編扎的程序、經文和祭儀等。其工藝獨道,文化獨特,記憶活態,是一種十分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畢摩的“布”草偶,不但是一種獨特的民間文化符號,而且,還記載了彝族人的圖騰崇拜、神鬼信仰、風俗禮制、天文歷法、經書祭儀等文化內容。這些神奇的“熱布”形象,還有可能是彝族古老文字符號的最早起源。因此,舉辦這次彝族畢摩“熱布”文化展示,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四、廣告和宣傳
彝族畢摩草扎的“布”文化是一種十分神秘而又賦有許多古老文明內涵的文化載體。因此,要想客觀、真實、科學地展示這個神秘記憶文化,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這一文化的神奇與絢麗,必須要經過周密的布置和精心的策劃安排。其中,廣告和多媒體宣傳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首先,要對文化館展廳進行重新布局,對300個“布”像進行分類布置,并注明名稱、用途,所需的經文、祭儀等。讓觀賞者了解這一文化的神秘內涵和淵源文化。展示大廳要直觀、大氣、清晰、神秘。
其次,及時進行廣告和多媒體報道。最好能在縣、市級以上電視臺、《樂山日報》等多家報刊和網絡媒體,給予宣傳和報道。
其三,邀請名師、專家和學者。準備邀請四川師范大學,西華大學,西南民族大學,樂山師范學院,涼山彝族文化研究所及樂山市級文化系統領導和專業人士前來觀看。提高馬邊文化建設的知名程度。
充分展示馬邊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所取得巨大成果,展示馬邊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馬邊地方文化旅游建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展示馬邊文化的無窮魅力和巨大開發潛力。
五、“布”編扎畢摩
從民間邀請知識淵博的資深畢摩,把他們所掌握的編扎記憶進行繪圖和編扎,為這次大型彝族畢摩神秘“布”文化的展示,作好充分的準備。
侖俄吉者:馬邊已知的唯一能有上刀山和下火海民間絕活的資深畢摩。先后參加過第十二屆四川省少數民族運動會,第三屆四川省民族藝術節等大型活動。目前,已經繪出了209幅“熱布”編扎圖。
曲比拉喜:馬邊沙腔鄉資深畢摩,有著豐富的畢摩知識,并常毫無保留地講解和詮釋彝族畢摩神秘文化。目前已經與本館合作,編纂出了《央古書博譜》《昨天的記憶》等書籍。
備者本體:涼山美姑縣人,畢摩家族后裔。有著豐富的畢摩知識和經驗,先后與縣民委合作整理過《彝族歷算經書》《阿句斯沐涅》翻譯。與文化館合作,先后編纂出《昨天的記憶》《小涼山彝族習慣和習慣法》等書。
曲比亞鐵:馬邊沙腔鄉資深世襲畢摩,參加過許多彝族民間大型涅沐叢畢(已經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主持過各種祭祀,是一個對畢摩祭儀文化實際操作最富經驗的年輕畢摩。也是目前馬邊能編扎300個“布”的唯一畢摩,是這次展示和材料提供的主要人物。
六、時間安排
這次大型畢摩神秘“布”文化的展示,大至分為三個階段。
1、圖譜繪制階段。為了讓“布”文化得到科學、客觀、真實的展示,并將這一展示成果記載下來。因此,特意安排了“布”編扎圖譜的繪制。由資深畢摩根據畢摩繪畫的方式,將300多個神奇的“布”圖像繪制,并對其名稱、來歷、淵源進行記載。初步估算,繪300個“布”的草像需要5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