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區域游戲活動方案(精選3篇)
戶外區域游戲活動方案 篇1
為了使幼兒體、智、德、美得到全面的發展,以堅持“健康第一、快樂生活”為指導思想,以確保幼兒每天戶外活動、區域活動時間為工作主線,我們認真貫徹執行園內本學期教研主題“健康體育、自主游戲”為實施精神,營造豐富多采的戶外課間活動和區域活動。本學期根據我園主題目標把戶外活動、區域活動與領域教學活動相結合,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戶外活動和區域活動。
一、戶外運動活動
(一)、指導思想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以《濰坊市幼兒園課程實施指導意見(試行)》和《濰坊市幼兒園一日活動基本規范(試行)》的健康教育觀為指針,深入研究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中幼兒身體健康教育實踐的相關理論和策略。活動設計嚴格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注重個體差異。重在培養幼兒的運動興趣和能力,面向全體幼兒,以提高幼兒身體健康水平為重點,因地制宜,不斷優化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質量,真正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的發展。
(二)、基本目標
1、 培養與激發幼兒運動興趣,讓幼兒在濃郁的健身氛圍中自覺地參加體育活動
2、 使幼兒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和方法,促進體、智、得、美
等全面發展。
3、 培養幼兒精神飽滿富有朝氣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任務目標
1.各班以一種體育游戲為主,玩出花樣,提高水平,提高幼兒動作的靈活性協調性,全面提升幼兒的身體素質,做到人人都參與、快樂鍛煉為基礎。通過豐富的體育活動內容及器械的使用,使幼兒在跑、跳、鉆、爬、蕩、滑、投擲、攀登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2、抓好幼兒園體育特色隊的建設,不斷進行班級比賽,激發幼兒鍛煉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幼兒園整體水平。
3、積極開展體育特色的實踐活動,辦出班級的特色,走出一條具有我園特色的教育新路。
(四)、工作措施
1、加強管理,保證幼兒園體育特色項目的正常開展。各班教師 要根據幼兒特點、能力、班級狀況制定目標與計劃、措施。并及時記錄各項活動的開展情況,每月定期研討、每兩個月進行小型體育特色比賽,每學期、做好總結和反思。
2、加大體育設施硬件的投入,為更好地開展體育運動奠定基礎。
3、做好體育特色隊的基礎教育和普及工作。各班成立跳繩、跳皮筋、拍花球等為主的特色班級,一物多玩,激發幼兒的創新意識。。并挑選出優秀選手參加幼兒園體育比賽或展示。 每學期組織一次親子趣味運動會。
4、合理安排幼兒戶外活動時間,嚴格落實幼兒每天在園體育活動、自主活動等戶外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其中體育活動時間為1小時)的規定。利用晨間活動、體育課、體育活動課、大課間活動等時間進行基礎教學訓練活動。
5、活動形式要靈活多變,盡量體現“新、奇、活”的原則,能夠充分調動孩子參與活動的強烈興趣和積極性。
6、教師在組織幼兒戶外體育活動時,還要把保證幼兒的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活動前教師應認真做好場地、器械、幼兒服裝及身體狀況等各因素的安全準備工作和應急措施,切實保障幼兒的生命安全。
二、區域活動
(一)、指導思想
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而區域活動正是游戲化的小組活動,是幼兒非常喜歡的一種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活動,有著相對寬松的活動氣氛,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成為當前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幼兒全面素質的形成、發展和提高的主要活動形式。這種將幼兒的學習與生活融為一體的游戲形式,不但深受孩子們的喜愛,而且對于培養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隨著學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以及《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深入,我們都能感受到區域活動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如何立足本園實際,
激活區角的魅力,以更好的發揮區域活動的優勢,是我園今后園本教研的工作重點。關注區域活動中幼兒的興趣、自主、需要、創造,真正體現“以幼兒發展為本”。
(二)、基本目標
1、培養目標: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養成良好的個性質量,培養幼兒主動探索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培養良好的求知欲望。
2、工作目標:努力學習現代教育科學理論,研究探索主題活動與區域活動優化整合的具體方法和措施,找出兩者優化整合的關鍵點。探索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學習的方法、規律,造就一支教學業務精的科研型教師隊伍。
(三)、具體實施
1、幼兒園區角游戲內容
區角游戲的區域包括角色娃娃家、建構區、閱讀區、音樂表演游戲區、美工區、科學發現區、自然角、益智區、操作區、玩沙玩水區等。
2、區角游戲的設計與指導的原則
(1)、方向性原則:深入貫徹執行《幼兒園工作規程》《綱要》,為培養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服務。
(2)、整體性原則: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堅持把區域活動同各種教育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每一個步驟都精心設計、實施,使之保持最優的教育過程。
(3)、主動性原則:通過區域活動,讓幼兒積極主動參與到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活動過程之中,尊重幼兒、信任幼兒,對幼兒及時引導、鼓勵,讓幼兒主動活潑發展,保持學習的積極欲望。
(4)、實踐性原則:通過創設豐富發區域環境,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能專心操作探索的能力,使幼兒在操作中得到鍛煉可以獲得自我認識,自我發現,自我解決,達到自我教育的能力,培養幼兒敢于標新立異,增強自信,使幼兒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3、各年齡層區角安排
小班:娃娃家、建構區、閱讀區、美工區、自然角、操作區。 中班:娃娃家、建構區、閱讀區、美工區、自然角、操作區。 大班:娃娃家、建構區、閱讀區、美工區、科學發現區、益智區。 幼小銜接班:表演游戲區、建構區、閱讀區、美工區、科學發現區、益智區。
4、各年齡層進區時間
進區時間:小班每天保證2小時,中班每天保證1個半小時,大班每天保證1小時,幼小銜接班每天保證40分鐘。
進區時間參考:餐前、餐后、下午游戲時間、入、離園活動等等。
5、區域活動要求
(1). 各班教師設計適合本班幼兒特點的區域活動,并根據主題活動的更換不斷更新區域材料,。
(2). 教師要保證每天幼兒進區的活動時間和活動質量,并做好相關的記錄。
戶外區域游戲活動方案 篇2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指南》、《綱要》、《省教育廳關于加強幼兒園活動區建設,推進區域活動實施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促進機關幼兒園因地制宜、科學有序地開展區域活動,使幼兒園的區域活動更好地發揮教育作用,促進每個幼兒更有個性地發展。在我園現有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本土資源,發揮地域特色,探索區域活動中環境創設與幼兒活動行為的內在聯系。結合本園實際情況特制定實施方案:
二、工作要求:(略)
1.加強領導,精心組織。
2.加強宣傳,廣泛動員。
3.協調配合,齊抓共管。
4.注重落實,規范管理。
5.注意總結,及時推廣。
三、活動主題:
立足本園 彰顯特色
遵循“立足本園,就地取材,挖掘內涵、彰顯特色”的原則,完善活動區環境創設,有效推進區域游戲活動地組織與開展。
四、主要內容:
(一)加大理念學習力度。隨著幼兒教育的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區域活動已成為當前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推進幼教改革的一種重要的教育活動形式。為了使游戲精神更好地融入幼兒區域活動,要加大學習力度,組織全園教師參與學習,以園本教研為載體,進一步提高教師對區域環境創設的理論認識。要求教師在組織區域活動時必須尊重幼兒的個性發展,樹立游戲促幼兒發展,促教師專業水平提升,保障游戲活動組織的目的性、層次性和有效性。
(二)創設適宜區域環境。全園教師、家長、幼兒要積極參與,從活動區的空間布局、材料投放、教育功能等多方面思考,結合主題為幼兒創設適宜的區域環境。
1.合理規劃,空間布局。立足園實際充分挖掘本土資源,發揮地域特色,對園所空間進行有效合理規劃與布局,為幼兒創設豐富、寬松、自主的活動區域。
(1)立足本土文化,創建特色區角。潛江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的人文景觀。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結合本地、本園的實際情況,結合各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和興趣需要,創設出具有鮮明本土特色的活動區。 中班幼兒能積極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用多種方法進行操作和探索。大班幼兒可創設“潛江風情”等對幼兒認知有更高要求的活動區角。在這些區角里,孩子們依據對本地的曹禺文化和皮影戲文化的了解,進行創造性活動。
(2)利用戶外場所,布局戶外區域。充分利用每一個場地拓展戶外區域,滿足孩子的需要。《綱要》中指出:“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增強體質,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孩子在游戲過程中能夠積極主動地尋找滿足需要的途徑和方法,在活動中幼兒走、跑、跳、鉆、爬、平衡等基本動作的準確性、協調性、穩定性、和靈活性得到發展和提高。
2.精心選材,合理投放。了解幼兒的特點、興趣和需要,選擇安全性、趣味性、可操作性、能一物多玩的材料,投放材料時注意目的性、層次性、再造性、隱含性、科學性、教育性等功能,注意自制材料與購買材料、低成本材料與高成本材料有效結合,成品材料占60%,半成品40%,提供圖解化材料。
(三)區域活動與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結合。活動區活動與集體教學活動兩者缺一不可,要充分發揮活動區的教育功能,讓區域活動與集體教育活動優勢互補,形成序列化主題。
1.在活動區活動中關注興趣點,生成集體教學活動。在豐富、多變、開放并富有挑戰性的活動區活動中,教師應關注“最近發展區”尊重孩子的自發興趣,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 將孩子的興趣或關注點作為教育的有效起點,并合理兼顧教育目標,從而生成一系列的集體性教學活動。
2.在活動區活動中分解重難點,更好地開展集體教學活動。教師根據目標設計一些集體教育活動時,活動中的難點可以在活動區活動中進行分解,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利用活動區的優勢,將探索活動延續到活動區中。兩者有效結合,使集體教學活動更符合幼兒的需要。
(四)合理時間安排,扎實開展區域活動。統籌有序,合理協調,達到幼兒園區域活動時間和空間的合理安排。以園本教研為載體,依托教研活動,進一步提高教師對區域環境創設的理論認識,提升教師活動組織能力。如:豐富閱覽室圖書,立足園本活動,堅持繪本特色教學,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五)細化評價體系。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應注重活動的發起、組織與評價,讓區域不僅成為孩子快樂學習的場所,更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教師在實施區域游戲活動的過程中,必須做到區域活動有目標,有計劃。教師做好行為觀察記錄,做好游戲評價。認真分析幼兒游戲方式、游戲行為語氣年齡特征、發展需求之間的關系,根據分析數據建立幼兒游戲活動評價體系,確保評價面向全體、關注個體、關注過程。
五、具體措施:
1.以幼兒園的園所文化為抓手,以年級組整體規劃為思路,以各班級成員積極行動為途徑,以凸顯班級個性與特色為亮點。
2.區域環境創設圍繞班級文化的提煉、活動區角的創設、主題墻的布置、活動室空間、自然角、戶外區角、公共活動區創設等幾個維度來進行。
3.以園本教研為載體,進一步提高教師對區域環境創設的理論認識。依托教研活動,深入開展研究,提升教師組織能力。
4.以各類展示評比活動為平臺,推進環境創設和區域活動的開展。
六、領導小組(略)
戶外區域游戲活動方案 篇3
【設計意圖】
偶然的機會看了《三只小豬》配樂動畫片,感受頗深。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笨拙可愛的人物形象及與故事情節發展緊緊相扣的跌宕起伏的配樂,令人捧腹。極富音樂語言的樂曲讓我在腦海里把小朋友們都變成了一只只可愛的小豬……
【活動目標】
1.通過韻律游戲,感受樂曲歡快、詼諧的情緒。
2.通過創編搭建不同房子的動作,進一步感受樂曲中跳躍頓挫的節奏。
3.主動參與創編游戲活動,體驗合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1.錄音機、《三只小豬》樂曲磁帶,小豬頭飾、小豬尾巴。
2.各種小豬神態圖片,貼有點子的圓形、正方形、三角形供幼兒游戲時用。
【活動過程】
一、活動開始
幼兒聽音樂自然進入活動室。
二、欣賞樂曲《三只小豬》
1.老師:你在樂曲中聽到了什么動物的聲音?
捕捉幼兒在聽音樂中的情緒表現,試問幼兒感受到的情緒。
2.老師:你聽到了小豬在干什么?
三、觀看情境表演
教師根據音樂的節奏和情緒進行表演,表現出小豬蓋房子時的情形。
1.老師:小朋友在音樂中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老師:小豬是怎么蓋房子的?你看到的小豬們發生了什么事?先是怎么樣的,后來是怎么樣的?
3.和幼兒一起講出三只小豬的故事情節,幫助幼兒理解音樂。
4.師:我們表演的小豬蓋房子和平時的蓋房子有什么不一樣?(是和著音樂來蓋的。)
四、嘗試創編“蓋房子”情景
1.請幼兒創編蓋稻草房的動作,教師有意識地將孩子的動作夸張升華,并注意體現出音樂的輕巧。
2.引導幼兒創編蓋木頭房子的動作,教師有意識地將孩子的動作夸張升華,和著節奏做動作。
3.引導幼兒創編蓋磚頭房子的動作,教師有意識地將孩子的動作夸張升華,和著節奏做動作。
幼兒可用雙手畫圓的動作跟著節奏表現和泥的情景,當聽到中間小豬的叫聲時,可以做一些擦汗、蹭癢癢、休息的動作,也可讓小豬們模仿抬水的動作,抬著和好的泥運到工地上準備蓋房子用。教師提醒幼兒注意走的動作要跟著音樂的節奏。當聽到結束時小豬的叫聲時,小朋友們可以重復做擦汗、蹭癢癢的動作,還可以將磚頭擺好,做出邊用抹灰板抹灰邊放上磚頭的動作,在音樂中充分體會蓋房子的樂趣。
五、表演游戲
請幼兒戴上豬頭飾、夾上尾巴,照著鏡子,把自己打扮成一只小豬。
1.請小朋友們先做豬大哥在三角形場地上蓋稻草房(跟著音樂將報紙撕條成捆,蓋稻草房子)。音樂停后,大灰狼來了,將房子吹倒了,小朋友們跑到豬二哥的木棍房子里(圓形場地)。
2.再請小朋友們當豬二哥蓋木房子(用報紙卷成筒狀來蓋木棍房子),要求小朋友在蓋的時候動作上有些變化。音樂停后,大灰狼來了,將房子又推倒了,小豬們跑到豬小弟蓋的磚頭房子里(方形場地)。
3.師:豬大哥怕麻煩,不想用力氣,所以蓋了稻草房,結果他的稻草房被吹倒了。豬二哥也不想走太多的路去找更堅實的材料,他蓋的木房子被大灰狼推倒了。我們現在要學豬小弟蓋磚房子了,找磚頭要用很大的力氣,還要走很遠的路,我們怕不怕辛苦啊?怎么蓋磚房子才不能被大灰狼推倒呢?(磚頭和磚頭要緊緊地相連,小豬們用胳膊做磚頭,胳膊拉得緊緊的,非常有力,這樣大灰狼就不會推倒了。)
聽著音樂,豬小弟蓋起了磚房子,磚房子很結實。大灰狼來了又是踢又是推,可是怎么也推不開,怎么也踢不倒,就灰溜溜地走了,小豬們開心極了。
4.活動結束:小豬們蓋房子累了,我們休息吧。小豬們伴著舒緩的音樂漸漸睡去…
【活動延伸】
欣賞動畫片:三只小豬。幼兒做自由表演。
【設計評析】
1.《三只小豬》是孩子們非常熟悉的故事,《三只小豬》的音樂給孩子們展現的就是故事的情節。音樂節奏鮮明,詼諧有趣,十分符合孩子們的欣賞口味。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都能夠情緒高漲地參與到活動中去。
2.在蓋房子的活動中,大家通過感受和游戲,懂得了做任何事情不能怕吃苦,不能偷懶。
3.教師的投入在活動中十分重要,教師模仿小豬動作不能忸怩作態,要把自己看成是一只小豬,和孩子們一樣游戲,帶動和感染孩子。
4.由于這一音樂活動是以比較開放的活動形式出現,很多時候是幼兒通過自己的理解來進行表現,所以教師的應變能力很重要,要能跟得上孩子們的思路,并盡可能地走在孩子的前面,支持他們在活動中的表現,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5.教師在活動中應注意提升幼兒的表現力,及時地肯定和鼓勵幼兒做出來的動作,同時規范幼兒在游戲中的動作節奏。
【資料鏈接】
作品分析:《三只小豬》是一首非常有趣的管弦樂小曲,主題音樂鮮明,旋律輕巧歡快,音樂形象活潑可愛,很容易讓幼兒產生共鳴,非常適合幼兒欣賞。頓挫跳躍的基本節奏貫穿全曲,詼諧形象的小豬叫聲使整個樂曲生趣盎然。